專利名稱: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車輛維修保養中專用于拆裝重要部件的油壓升降裝備,特別是屬于一種既可頂升車輛部件,又可將其所載物件平穩安全地移送至專門工作場合的油壓升降設備。
背景技術:
在各類機動車輛的專業維修保養中,傳統的作業方式是在將停放車輛中的變速箱、發動機、排氣管等拆去固定聯接裝置后或以眾人工合力把它們取出或以起吊裝備將它們從車體中吊出后再由鏟車類工具車移送至指定區域,這確實是一件十分費力而又不很安全的事情。自從各機動車輛維修企業陸續配備了龍門式或框架式車輛舉升機后,待維護車輛被該類舉升機四平八穩地托舉并鎖定在某一適當高度位置,進而為維修作業人員自由自在地工作在車輛底部下方提供了很好的場所和工作條件。然而,對這種被懸掛在空中的車輛實施部件拆卸或安裝不管是在將具一定重量的相關部件與車體間的聯結件(如緊固件)拆去后或在將相關部件與車體間定位后的緊固聯結之前,都會由于這些部件存在意外墜落的潛在危險而使維修過程處于不確定的安全壞境中,也就是說,緊張工作中的操作者有可能一不小心使已卸去聯結螺栓等緊固件的上述部件跌落而引發機毀人傷、人亡的嚴重事故。鑒于此,人們開始尋求此過程中的安全支援,有的用堅固的木架子預置在待拆裝部件的下方,但占用空間較大,妨礙工作人員施展手腳;有的則將原始的液壓千斤頂做成加高型的起升裝置以作支撐待拆裝車輛部件。本案申請人認為以木架子預置的方法太原始,無需再作技術上的探討,而對于目前以簡單加高設計成的高型液壓千斤頂作為保險支撐車輛部件的方式則持不同看法或提出改變之意見。上述以傳統立式液壓千斤頂加高制作而成的液壓升降裝置一般在頂住諸如發動機所在的車輛前轎架后,也能實施將承載發動機之元寶梁與車輛本體的緊固件之拆裝,但此液壓升降裝置在承載車輛部件條件下往往由于其油缸及活塞桿很長、本身結構件加工精度不夠導致重載下的千斤頂或在頂升過程中出現向上不平穩的跳躍式爬行或出現上行中的阻滯現象或在上行至較高位置時,出現頂載物件重心嚴重偏離千斤頂之軸心線而可能導致傾覆的危險狀態。鑒于上述已有技術的缺陷,本案申請人對所述液壓升降裝備進行優化設計,以進一步形成下文將要介紹的新的技術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兼具頂升及移動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組合解決上述頂載物件重心嚴重偏離液壓油缸之軸心線及其升降過程中的機械蹩勁現象,并使之具有可移動被頂載物件的結構形態。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用于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包括液壓部件、載荷移動車和載荷托架組件,液壓部件具有吸油油路系統、壓油油路系統、高壓油釋放油路系統、儲油腔、外套組件、泵體組件、油缸件、移動油缸桿、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小活塞桿、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頂帽組件、導向環、下導向護墊、上導向護墊、孔用鋼絲擋圈、高壓悶頭組件、油室油堵、泵油腳踏組件、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控制桿安裝架;載荷移動車具有上抱箍、下抱箍、第一聯桿、第二聯桿、第三聯桿、第四聯桿、第一萬向輪、第二萬向輪、第三萬向輪、第四萬向輪、移動車控制桿;載荷托架組件具有校準機構、托板、第一綁縛鏈部件和第二綁縛鏈部件。其中,所述液壓部件之吸油油路系統包括固定在第一底座并位于儲油腔中的防塵管與第一吸油油路連通;位于第二底座中的第三吸油油路一端與第二吸油油路相連通,并以密封件實施所述兩油路在兩接合面處的油液密封,第三吸油油路的另一端段連至吸油單向閥后與泵體組件的油泵腔連通;泵體組件中的實施軸孔間隙配合的泵芯外圓柱與泵體內圓柱孔組成移動轉動副。其中,所述液壓部件之壓油油路系統包括設置于第二底座上的第一壓油油路的上端與油泵腔連通,第一壓油油路的下端設有壓油單向閥,且該壓油單向閥的閥鋼球由固設于其下方的壓縮彈簧保持壓油單向閥的常態之閉合,容納壓縮彈簧的容腔經第二壓油油路連通至設置于第一底座上的第三壓油油路直至油缸工作油腔,并以端面密封件對所述第二壓油油路與第三壓油油路接合面處實施高壓油的端面密封。第一底座與第二底座之間由第一緊固組件實施固定聯結。其中,所述液壓部件之高壓油的釋放油路系統包括以第二緊固組件使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與第二底座實施固聯;在第二底座上設置有與壓縮彈簧之容腔直通的第一回油油路和回油閥,回油閥右側為回油閥桿配合型腔,以回油閥O形密封圈實施回油閥桿之左端段外圓柱和回油閥桿配合型腔之軸孔移動轉動副間的油液密封,回油閥桿中部設有傳遞回油閥壓簧之彈簧力的軸肩,在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中設置的第一臺階孔容納回油閥壓簧和含有軸肩的回油閥桿之中段部分,設置的第二臺階孔供回油閥桿穿出,在回油閥桿的右端段,且與之軸心線垂直設置有拉桿橫銷,在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中設置鉸鏈軸,實施回油踏桿與鉸鏈軸之間的轉動聯接;回油閥桿配合型腔經第二回油油路與第三吸油油路連通,并經第二吸油油路、第一吸油油路、防塵管連通至儲油腔。其中,所述泵體組件包括了 自動吸油壓簧、套管、壓簧帽、壓塊,實施將壓塊與泵芯固聯的緊定螺釘。其中,所述液壓部件的下方部位設有與外套組件焊接的第一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和第二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其中,泵油腳踏組件以第一轉動副、第二轉動副、第三轉動副實施運動機構在各轉動軸處的轉動聯接。其中,在高壓悶頭組件部位以第一螺紋福實施高壓悶頭與移動油缸桿的固定聯接,高壓悶頭的內圓柱孔與小活塞桿的外圓柱形成移動轉動副,并在所述孔軸之間設有防塵圈和悶頭動密封組件;在高壓悶頭下端部的外圓柱與移動油缸桿的內圓柱孔之間設有高壓靜密封O形密封圈,高壓悶頭的下端段位于移動油缸桿工作油腔內。其中,油缸件的上端段的內臺階孔與依次設有的下導向護墊外圓柱、導向環外圓柱、上導向護墊外圓柱之間形成孔軸間隙配合;所述下導向護墊的內圓柱孔、導向環的內圓柱孔、上導向護墊的內圓柱孔分別實施與移動油缸桿的外圓柱的孔軸間隙配合;并在油缸件的近上端孔口處設有孔用鋼絲擋圈。其中,頂帽組件以第二螺紋福實施頂帽頭與油缸件的緊固聯接,且同時實現頂帽頭與外套組件上端面的緊定密封;在油缸件上端外圓柱與頂帽頭大內孔之間設置有頂帽靜密封O形圈;在頂帽頭上端段小內孔與移動油缸桿的外圓柱之間設置有頂帽動密封O形圈組件和頂帽頭防塵圈。其中,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以第三螺紋副實施與小活塞桿的緊固聯接;移動油缸桿的內圓柱孔與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的大外圓柱之間設置有第一環形間隙;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以第四螺紋副實施與移動油缸桿下端段的緊固聯接;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的軸心線處設有通油孔;油缸件的內圓柱孔與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的大外圓柱之間設置有第二環形間隙。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優化地組合了各部件,尤其是在各活塞頭與相關油缸內壁間形成的不采用密封結構的環形間隙設計和在油缸件的上端段的內臺階孔與依次設有的下導向護墊外圓柱、導向環外圓柱、上導向護墊外圓柱之間形成孔軸間隙配合,下導向護墊的內圓柱孔、導向環的內圓柱孔、上導向護墊的內圓柱孔與移動油缸桿的外圓柱的孔軸間隙配合的特殊設計為該油壓升降設備有效地保障了頂載重物在最高位置時不偏離該設備的軸心線及升降過程的平穩安全,同時也較好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實施例的
:
圖1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液壓部件的立體 圖2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液壓部件另一視角的立體 圖3所示為本實施例在圖1上的軸向剖視 圖4所示為本實施例在圖1上的俯視 圖5所示為本實施例在圖3上的局部放大圖1 ;
圖6所示為本實施例在圖4上的“A-A”局部剖視 圖7所示為本實施例在圖3上的局部放大圖Π ;
圖8所示為本實施例在圖3上的局部放大圖ΠΙ ;
圖9所示為本實施例在圖3上的局部放大圖1V ;
圖10所示為本實施例的整體油壓升降設備的主視 圖11所示為本實施例油壓升降設備整機的立體 圖12所示為本實施例相對圖11的后視立體圖。附圖各標號所示零部件及相關幾何要素名稱如下:
I儲油腔,2外套組件,3油缸件,4移動油缸桿,5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6小活塞桿,7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8頂帽組件,9導向環,10下導向護墊,11上導向護墊,12孔用鋼絲擋圈,13高壓悶頭組件,14油室油堵,15液壓部件,16載荷移動車,17泵油腳踏組件,18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9上抱箍,20下抱箍,21第一聯桿,22第二聯桿,23第三聯桿,24第四聯桿,25第一萬向輪,26第二萬向輪,27第三萬向輪,28第四萬向輪,29載荷托架組件,30校準機構,31托板,32第一綁縛鏈部件,33第二綁縛鏈部件,34移動車控制桿,35控制桿安裝架,36泵體組件,37防塵管,38第一吸油油路,39第二吸油油路,40第一底座,41第二底座,42第三吸油油路,43密封件,44吸油單向閥,45油泵腔,46泵芯,47泵體,48第一壓油油路,49壓油單向閥,50壓縮彈簧,51第二壓油油路,52第三壓油油路,53端面密封件,54油缸工作油腔,55回油閥,56回油閥桿配合型腔,57第一緊固組件,58第二緊固組件,59回油閥桿,60第一回油油路,61回油閥O形密封圈,62回油閥壓簧,63軸肩,64第一臺階孔,65第二臺階孔,66拉桿橫銷,67回油踏桿,68鉸鏈軸,69第二回油油路,70自動吸油壓簧,71壓塊,72套管,73壓簧帽,74緊定螺釘,75第一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76第二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77第一轉動副,78第二轉動副,79第三轉動副,80防塵圈,81悶頭動密封組件,82第一螺紋福,83高壓靜密封O形密封圈,84高壓悶頭,85移動油缸桿工作油腔,86第二螺紋福,87頂帽頭,88頂帽靜密封O形圈,89頂帽動密封O形圈組件,90頂帽頭防塵圈,91第三螺紋副,92第一環形間隙,93第四螺紋副,94通油孔,95第二環形間隙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將有助于公眾對本案技術內容和效果的理解,但對實施例的描述并不構成對本技術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案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案技術方案的范疇。由各附圖可見,本發明實施例是以傳統的立式油壓千斤頂為基礎,優化地組合了由液壓部件15、載荷移動車16和載荷托架組件29三位一體的本發明實施例之技術方案,液壓部件15具有吸油油路系統、壓油油路系統、高壓油釋放油路系統、儲油腔1、外套組件2、栗體組件36、油缸件3、移動油缸桿4、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小活塞桿6、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7、頂帽組件8、導向環9、下導向護墊10、上導向護墊11、孔用鋼絲擋圈12、高壓悶頭組件13、油室油堵14、泵油腳踏組件17、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控制桿安裝架35 ;可方便運送所頂載重物的載荷移動車16具有上抱箍19、下抱箍20、第一聯桿21、第二聯桿22、第三聯桿23、第四聯桿24、第一萬向輪25、第二萬向輪26、第三萬向輪27、第四萬向輪28以及能被容易地以手動方式推拉移動車的移動車控制桿34 ;載荷托架組件29具有能省力且安全地調節和固定重物重心位置的校準機構30、托板31、第一綁縛鏈部件32和第二綁縛鏈部件33。其中,油缸件3的上端段的內臺階孔與依次設有的下導向護墊10外圓柱、導向環9外圓柱、上導向護墊11外圓柱之間形成孔軸間隙配合,所述下導向護墊10的內圓柱孔、導向環9的內圓柱孔、上導向護墊11的內圓柱孔分別實施與移動油缸桿4的外圓柱的孔軸間隙配合,并在油缸件3的近上端孔口處設有孔用鋼絲擋圈12,如此結構可有效地放大頂帽頭87與移動油缸桿4之間的縱向定位長度;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以第四螺紋副93實施與移動油缸桿4下端段的緊固聯接;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的軸心線處設有通油孔94 ;油缸件3的內圓柱孔與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的大外圓柱之間設置有第二環形間隙95 ;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7以第三螺紋副91實施與小活塞桿6的緊固聯接;移動油缸桿4的內圓柱孔與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7的大外圓柱之間設置有第一環形間隙92 ;所述第一環形間隙92和第二環形間隙95等結構要素打破傳統設計在此處直接設置高壓密封的模式,從根本上避免了該類設備由于油缸件、活塞桿很長導致相關零部件出現直線度、同軸度較大偏差而引起的傳統活塞頭或活塞桿外圓與油缸或頂帽頭內壁間的蹩勁、運動不暢;在液壓部件15的吸油油路系統中設置的固定在第一底座40并位于儲油腔I中的防塵管37與第一吸油油路38連通,位于第二底座41中的第三吸油油路42 —端與第二吸油油路39相連通,并以密封件43實施所述兩油路在兩接合面處的油液密封,第三吸油油路42的另一端段連至吸油單向閥44后與泵體組件36的油泵腔45連通;泵體組件36中的實施軸孔間隙配合的泵芯46外圓柱與泵體47內圓柱孔組成移動轉動副;在液壓部件15的壓油油路系統中設置于第二底座41上的第一壓油油路48的上端與油泵腔45連通,第一壓油油路48的下端設有壓油單向閥49,且該壓油單向閥49的閥鋼球由固設于其下方的壓縮彈簧50保持壓油單向閥49的常態之閉合,容納壓縮彈簧50的容腔經第二壓油油路51連通至設置于第一底座40上的第三壓油油路52直至油缸工作油腔54,并以端面密封件53對所述第二壓油油路51與第三壓油油路52接合面處實施高壓油的端面密封。第一底座40與第二底座41之間由第一緊固組件57實施固定聯結;在液壓部件15之高壓油的釋放油路系統中以第二緊固組件58使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與第二底座41實施固聯,在第二底座41上設置有與壓縮彈簧50之容腔直通的第一回油油路60和回油閥55,回油閥55右側為回油閥桿配合型腔56,以回油閥O形密封圈61實施回油閥桿59之左端段外圓柱和回油閥桿配合型腔56之軸孔移動轉動副間的油液密封,回油閥桿59中部設有傳遞回油閥壓簧62之彈簧力的軸肩63,在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中設置的第一臺階孔64容納回油閥壓簧62和含有軸肩63的回油閥桿59之中段部分,設置的第二臺階孔65供回油閥桿59穿出,在回油閥桿59的右端段,且與之軸心線垂直設置有拉桿橫銷66,在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中設置鉸鏈軸68,實施回油踏桿67與鉸鏈軸68之間的轉動聯接,回油閥桿配合型腔56經第二回油油路69與第三吸油油路42連通,并經第二吸油油路39、第一吸油油路38、防塵管37連通至儲油腔I ;在泵體組件36中設置有自動吸油壓簧70、套管72、壓簧帽73、壓塊71和將壓塊71與泵芯46固聯的緊定螺釘74 ;液壓部件15的下方部位設有與外套組件2焊接的第一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75和第二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76 ;泵油腳踏組件17以第一轉動副77、第二轉動副78、第三轉動副79實施運動機構在各轉動軸處的轉動聯接;在高壓悶頭組件13部位以第一螺紋福82實施高壓悶頭84與移動油缸桿4的固定聯接,高壓悶頭84的內圓柱孔與小活塞桿6的外圓柱形成移動轉動副,并在所述孔軸之間設有防塵圈80和悶頭動密封組件81 ;在高壓悶頭84下端部的外圓柱與移動油缸桿4的內圓柱孔之間設有高壓靜密封O形密封圈83,高壓悶頭84的下端段位于移動油缸桿工作油腔85內;頂帽組件8以第二螺紋福86實施頂帽頭87與油缸件3的緊固聯接,且同時實現頂帽頭與外套組件2上端面的緊定密封;在油缸件3上端外圓柱與頂帽頭87大內孔之間設置有頂帽靜密封O形圈88 ;在頂帽頭87上端段小內孔與移動油缸桿4的外圓柱之間設置有頂帽動密封O形圈組件89和頂帽頭防塵圈90。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特征在于包括液壓部件(15)、載荷移動車(16)和載荷托架組件(29),液壓部件(15)具有吸油油路系統、壓油油路系統、高壓油釋放油路系統、儲油腔(I)、外套組件(2)、泵體組件(36)、油缸件(3)、移動油缸桿(4)、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小活塞桿(6)、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7)、頂帽組件(8)、導向環(9)、下導向護墊(10)、上導向護墊(11)、孔用鋼絲擋圈(12)、高壓悶頭組件(13)、油室油堵(14)、泵油腳踏組件(17)、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控制桿安裝架(35);載荷移動車(16)具有上抱箍(19)、下抱箍(20)、第一聯桿(21)、第二聯桿(22)、第三聯桿(23)、第四聯桿(24)、第一萬向輪(25)、第二萬向輪(26)、第三萬向輪(27)、第四萬向輪(28)、移動車控制桿(34 );載荷托架組件(29 )具有校準機構(30 )、托板(31)、第一綁縛鏈部件(32 )和第二綁縛鏈部件(3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還在于:所述液壓部件(15)之吸油油路系統包括:固定在第一底座(40)并位于儲油腔(I)中的防塵管(37)與第一吸油油路(38)連通;位于第二底座(41)中的第三吸油油路(42)—端與第二吸油油路(39)相連通,并以 密封件(43)實施所述兩油路在兩接合面處的油液密封,第三吸油油路(42)的另一端段連至吸油單向閥(44)后與泵體組件(36)的油泵腔(45)連通;泵體組件(36)中的實施軸孔間隙配合的泵芯(46)外圓柱與泵體(47)內圓柱孔組成移動轉動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還在于:所述液壓部件(15)之壓油油路系統包括:設置于第二底座(41)上的第一壓油油路(48)的上端與油泵腔(45)連通,第一壓油油路(48)的下端設有壓油單向閥(49),且該壓油單向閥(49)的閥鋼球由固設于其下方的壓縮彈簧(50)保持壓油單向閥(49)的常態之閉合,容納壓縮彈簧(50)的容腔經第二壓油油路(51)連通至設置于第一底座(40)上的第三壓油油路(52)直至油缸工作油腔(54),并以端面密封件(53)對所述第二壓油油路(51)與第三壓油油路(52)接合面處實施高壓油的端面密封,第一底座(40)與第二底座(41)之間由第一緊固組件(57)實施固定聯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部件(15)之高壓油的釋放油路系統包括:以第二緊固組件(58)使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與第二底座(41)實施固聯;在第二底座(41)上設置有與壓縮彈簧(50)之容腔直通的第一回油油路(60)和回油閥(55),回油閥(55)右側為回油閥桿配合型腔(56),以回油閥O形密封圈(61)實施回油閥桿(59)之左端段外圓柱和回油閥桿配合型腔(56)之軸孔移動轉動副間的油液密封,回油閥桿(59)中部設有傳遞回油閥壓簧(62)之彈簧力的軸肩(63),在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中設置的第一臺階孔(64)容納回油閥壓簧(62)和含有軸肩(63)的回油閥桿(59)之中段部分,設置的第二臺階孔(65)供回油閥桿(59)穿出,在回油閥桿(59)的右端段,且與之軸心線垂直設置有拉桿橫銷(66),在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18)中設置鉸鏈軸(68 ),實施回油踏桿(67 )與鉸鏈軸(68 )之間的轉動聯接;回油閥桿配合型腔(56)經第二回油油路(69)與第三吸油油路(42)連通,并經第二吸油油路(39)、第一吸油油路(38)、防塵管(37)連通至儲油腔(I)。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體組件(36)包括了:自動吸油壓簧(70)、套管(72)、壓簧帽(73)、壓塊(71),實施將壓塊(71)與泵芯(46)固聯的緊定螺釘(74)。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部件(15)的下方部位設有與外套組件(2)焊接的第一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75)和第二泵油腳踏組件鉸鏈板(76)。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泵油腳踏組件(17)以第一轉動副(77)、第二轉動副(78)、第三轉動副(79)實施運動機構在各轉動軸處的轉動聯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在高壓悶頭組件(13)部位以第一螺紋福(82)實施高壓悶頭(84)與移動油缸桿(4)的固定聯接,高壓悶頭(84)的內圓柱孔與小活塞桿(6)的外圓柱形成移動轉動副,并在所述孔軸之間設有防塵圈(80)和悶頭動密封組件(81);在高壓悶頭(84)下端部的外圓柱與移動油缸桿(4)的內圓柱孔之間設有高壓靜密封O形密封圈(83),高壓悶頭(84)的下端段位于移動油缸桿工作油腔(85)內。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油缸件(3)的上端段的內臺階孔與依次設有的下導向護墊(10)外圓柱、導向環(9)外圓柱、上導向護墊(11)外圓柱之間形成孔軸間隙配合;所述下導向護墊(10)的內圓柱孔、導向環(9)的內圓柱孔、上導向護墊(11)的內圓柱孔分別實施與移動油缸桿(4)的外圓柱的孔軸間隙配合;并在油缸件(3)的近上端孔口處設有孔用鋼絲擋圈(12)。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頂帽組件(8)以第二螺紋福(86)實施頂帽頭(87)與油缸件(3)的緊固聯接,且同時實現頂帽頭與外套組件(2)上端面的緊定密封;在油缸件(3)上端外圓柱與頂帽頭(87)大內孔之間設置有頂帽靜密封O形圈(88);在頂帽頭(87)上端段小內孔與移動油缸桿(4)的外圓柱之間設置有頂帽動密封O形圈組件(89)和頂帽頭防塵圈(90)。
11.根據權利 要求1所述的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其特征在于: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7)以第三螺紋副(91)實施與小活塞桿(6)的緊固聯接;移動油缸桿(4)的內圓柱孔與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7)的大外圓柱之間設置有第一環形間隙(92);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以第四螺紋副(93)實施與移動油缸桿(4)下端段的緊固聯接;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的軸心線處設有通油孔(94);油缸件(3)的內圓柱孔與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5)的大外圓柱之間設置有第二環形間隙(95)。
全文摘要
本案公開了一種用于承載及運送車輛部件的油壓升降設備,包括液壓部件、載荷移動車和載荷托架組件,液壓部件具有吸油、壓油、高壓油釋放各油路系統和儲油腔、外套組件、泵體組件、油缸件、移動油缸桿、徑向無約束大活塞頭、小活塞桿、徑向無約束小活塞頭、頂帽組件、導向環、下導向護墊、上導向護墊、孔用鋼絲擋圈、高壓悶頭組件、油室油堵、泵油腳踏組件、釋放壓力油操作組件、控制桿安裝架;載荷移動車具有上抱箍、下抱箍、聯桿、萬向輪、移動車控制桿;載荷托架組件具有校準機構、托板、第一綁縛鏈部件和第二綁縛鏈部件。由于優化地組合了各部件,有效地保障了頂載重物及運送過程的平穩安全,降低了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B66F3/42GK103072920SQ201310000909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5日
發明者王一心 申請人:常熟通潤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