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制造裝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
背景技術:
類似機艙總成焊接產品,一般采用機器人搬運的方法實現零件在工位間的移轉,比如該產品在國外公司的生產線規劃中就采用了人工及機器人搬運方案,但該方案對車間生產面積要求比較大,約1000平方米,操作工數量多,左、右分別為7人及8人,同時自動化程度低,機器人焊接完成焊點43及45點,自動化率僅20%左右。·國外自動化率(70%左右)的前縱梁焊接生產線,多采用機器人焊接或機器人搬運,該方案具有占用生產面積大、費用較高的缺點。該缺點導致整線設備利用率降低,生產效率低下、生產保障率低的問題。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01236114Y,授權公告日2009年5月3日,公開了一種小型吊運機,包括卷揚機構、支架、基座和吊運轉臂機構,其中吊運轉臂機構由支撐套、吊臂、吊臂拉纖構成,吊臂后端鉸接安裝在支撐套上,吊臂拉纖兩端分別與吊臂和支撐套相連,支撐套可轉動套裝在支架上,支架安裝在基座上,卷揚機構中的鋼絲繩經安裝在支架及吊臂前端的滑輪導向后,與吊鉤相連;吊運機上還設置有遙控接收裝置,通過操作與該遙控接收裝置相配的遙控器,可遙控吊運機進行工作。該實用新型具有操作方便、可靠性高和安全性好的特點。不足之處是,功能單一,不能用于汽車的車身機艙總成的吊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吊運機不能用于汽車的車身機艙總成的吊運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種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包括架體、氣控箱、設于架體上的吊鉤裝置和吊環裝置;所述架體包括主支架、與主支架左端相連接并向左下方彎折的左扶手架和與主支架右端相連接并向右下方彎折的右扶手架;左扶手架是右扶手架的對稱結構。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汽車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采用空中吊運,有效地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零件搬運及轉移占用生產面積大、費用較高、整線設備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低和生產保障率低的問題。吊鉤裝置用于與汽車車身機艙總成相配合,將本實用新型的吊運機構與汽車車身機艙總成相連接。吊環裝置用于與夾具的平衡器通過鎖鏈相連接。氣控箱用于控制吊鉤裝置的拉鉤的張開及收縮。首先,將夾具的平衡器與吊環裝置固定連接。然后,將吊鉤裝置下端穿過汽車車身機艙總成上對應的預留孔,按動氣控箱上的拉鉤張開按鈕。[0012]其次,夾具上升、平移及下降,將汽車車身機艙總成移動到預定位置。最后,按動氣控箱上的拉鉤收縮按鈕,拉鉤收縮;夾具上升,吊鉤裝置下端與汽車車身機艙總成相分離。作為優選,所述吊鉤裝置為兩個,分別位于主支架左部和主支架右部;所述吊環裝置為4個,分別位于主支架兩側的前、后部。兩個吊鉤裝置分別與汽車車身機艙總成上的兩個預留孔相配合連接,調運的過程更加安全、穩定。4個吊環裝置的設置使得本實用新型和夾具的平衡器的連接更加穩定、可
O作為優選,吊鉤裝置包括圓桶形殼體和設于殼體上端的豎向氣缸,殼體內設有兩個對稱的拉鉤,拉鉤通過轉軸與殼體轉動連接,氣缸的活塞桿末端設有拉桿,拉桿與兩個拉 鉤上端活動連接;氣控箱與氣缸相連接。 氣控箱的拉鉤打開按鈕按下時,在氣控箱的控制下給氣缸進氣,氣缸活塞端向下移動,兩個拉鉤張開,分別勾住預留孔的兩側邊緣。氣控箱的拉鉤收縮按鈕按下時,在氣控箱的控制下給氣缸放氣,氣缸活塞端向上移動,兩個拉鉤收縮,收縮后的兩個拉鉤的間距小于預留孔的尺寸。作為優選,所述拉桿為圓柱形,拉桿的下端設有與拉鉤的上端相適配的環形凹槽,與拉鉤相對應的殼體側面上設有兩個可穿出拉鉤中、下部的通孔。該結構的設計使拉桿的上、下移動有效的轉換成拉鉤的旋轉運動。作為優選,所述拉鉤為2字形,拉鉤上部的拐角部位設有可穿過轉軸的圓孔。作為優選,所述主支架包括由圓管構成的橫梁和與橫梁左、右部相連接的矩形連接件,所述氣控箱位于橫梁中部,兩個吊鉤裝置分別設于橫梁兩端;4個吊環裝置分別位于矩形連接件的靠近橫梁一側的前、后部。氣控箱與吊鉤裝置之間的連接導線位于構成橫梁的圓管內。作為優選,所述矩形連接件包括四條圓管。作為優選,右扶手架包括前圓管和后圓管,前圓管和后圓管上部為向右上方拱起的弧形管,前圓管和后圓管的中、下部為分別與對應的弧形管連為一體的直管;左扶手架的靠近扶手套的直管上設有吊鉤控制開關;吊鉤控制開關與氣控箱相連接。吊鉤控制開關上設有吊鉤張開按鈕和吊鉤收縮按鈕。按動吊鉤張開按鈕,吊鉤控制開關將控制信息傳遞給氣控箱,在氣控箱的控制下給氣缸進氣,氣缸活塞端向下移動,兩個拉鉤張開,分別勾住預留孔的兩側邊緣。按動吊鉤收縮按鈕,吊鉤控制開關將控制信息傳遞給氣控箱,在氣控箱的控制下給氣缸放氣,氣缸活塞端向上移動,兩個拉鉤收縮,收縮后的兩個拉鉤的間距小于預留孔的尺寸。作為優選,吊環裝置包括豎向圓環和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半圓形上壓緊塊和半圓形下壓緊塊;上、下壓緊塊通過螺栓相連接,下壓緊塊通過定位銷與架體相連接;豎向圓環下端通過連接塊與上壓緊塊相連接。該結構的設置,使得吊環裝置與架體連接更加穩定、可靠;并且豎向圓環使得吊環裝置與夾具的平衡器相連接的操作更加容易。作為優選,左、右扶手架的下端均設有扶手套。扶手套的設置方便手的抓握,手不容易滑動及受傷。[0029]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占用生產面積小、降低零件移動費用;
(2)整線設備利用率高;(3)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保障率。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吊鉤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吊環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吊環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氣控箱I、吊鉤裝置2、吊環裝置3、主支架4、左扶手架5、右扶手架6、圓桶形殼體7、豎向氣缸8、拉鉤9、轉軸10、拉桿11、環形凹槽12、通孔13、橫梁14、螺栓15、吊鉤控制開關17、豎向圓環18、上壓緊塊19、下壓緊塊20、定位銷21、連接塊22、扶手套2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如圖I所示的實施例是一種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包括架體、氣控箱I、設于架體上的吊鉤裝置2和吊環裝置3。吊鉤裝置為兩個,分別位于主支架左部和主支架右部。右扶手架包括前圓管和后圓管,前圓管和后圓管上部為向右上方拱起的弧形管,前圓管和后圓管的中、下部為分別與對應的弧形管連為一體的直管;左扶手架的靠近扶手套的直管上設有吊鉤控制開關17 ;吊鉤控制開關與氣控箱相連接。主支架包括由圓管構成的橫梁14和與橫梁左、右部相連接的矩形連接件,氣控箱位于橫梁中部,兩個吊鉤裝置分別設于橫梁兩端;4個吊環裝置分別位于矩形連接件的靠近橫梁一側的前、后部。矩形連接件包括四條圓管。如圖2所示,架體包括主支架4、與主支架左端相連接并向左下方彎折的左扶手架5和與主支架右端相連接并向右下方彎折的右扶手架6 ;左扶手架是右扶手架的對稱結構。如圖3所不,吊鉤裝置包括圓桶形殼體7和設于殼體上端的豎向氣缸8,殼體內設有兩個對稱的拉鉤9,拉鉤通過轉軸10與殼體轉動連接,氣缸的活塞桿末端設有拉桿11,拉桿與兩個拉鉤上端活動連接;氣控箱與氣缸相連接。拉桿為圓柱形,拉桿的下端設有與拉鉤的上端相適配的環形凹槽12,與拉鉤相對應的殼體側面上設有兩個可穿出拉鉤中、下部的通孔13。拉鉤為2字形,拉鉤上部的拐角部位設有可穿過轉軸的圓孔。如圖4、5所示,吊環裝置包括豎向圓環18和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半圓形上壓緊塊19和半圓形下壓緊塊20 ;上、下壓緊塊通過螺栓15相連接,下壓緊塊通過定位銷21與架體相連接;豎向圓環下端通過連接塊22與上壓緊塊相連接。左、右扶手架的下端均設有扶手套23。首先,將夾具的平衡器與4個豎向圓環固定連接。然后,將兩個吊鉤裝置下端分別穿過汽車車身機艙總成上對應的預留孔,按動吊鉤控制開關的吊鉤張開按鈕,吊鉤控制開關將控制信息傳遞給氣控箱,在氣控箱的控制下給氣缸進氣,氣缸活塞端向下移動,兩個拉鉤張開,分別勾住預留孔的兩側邊緣。其次,夾具上升、平移及下降,將汽車車身機艙總成移動到預定位置。最后,按動吊鉤控制開關的吊鉤收縮按鈕,吊鉤控制開關將控制信息傳遞給氣控箱,在氣控箱的控制下給氣缸放氣,氣缸活塞端向上移動,兩個拉鉤收縮;夾具上升,吊鉤裝置下端與汽車車身機艙總成相分離。·
權利要求1.一種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包括架體、氣控箱(I)、設于架體上的吊鉤裝置(2)和吊環裝置(3);所述架體包括主支架(4)、與主支架左端相連接并向左下方彎折的左扶手架(5)和與主支架右端相連接并向右下方彎折的右扶手架(6);左扶手架是右扶手架的對稱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所述吊鉤裝置為兩個,分別位于主支架左部和主支架右部;所述吊環裝置為4個,分別位于主支架兩側的前、后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吊鉤裝置包括圓桶形殼體(7)和設于殼體上端的豎向氣缸(8),殼體內設有兩個對稱的拉鉤(9),拉鉤通過轉軸(10)與殼體轉動連接,氣缸的活塞桿末端設有拉桿(11),拉桿與兩個拉鉤上端活動連接;氣控箱與氣缸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拉桿為圓柱形,拉桿的下端設有與拉鉤的上端相適配的環形凹槽(12),與拉鉤相對應的殼體側面上設有兩個可穿出拉鉤中、下部的通孔(13)。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拉鉤為2字形,拉鉤上部的拐角部位設有可穿過轉軸的圓孔。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所述主支架包括由圓管構成的橫梁(14)和與橫梁左、右部相連接的矩形連接件,所述氣控箱位于橫梁中部,兩個吊鉤裝置分別設于橫梁兩端;4個吊環裝置分別位于矩形連接件的靠近橫梁一側的前、后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矩形連接件包括四條圓管。
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右扶手架包括前圓管和后圓管,前圓管和后圓管上部為向右上方拱起的弧形管,前圓管和后圓管的中、下部為分別與對應的弧形管連為一體的直管;左扶手架的靠近扶手套的直管上設有吊鉤控制開關(17);吊鉤控制開關與氣控箱相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吊環裝置包括豎向圓環(18)和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半圓形上壓緊塊(19)和半圓形下壓緊塊(20);上、下壓緊塊通過螺栓(15)相連接,下壓緊塊通過定位銷(21)與架體相連接;豎向圓環下端通過連接塊(22)與上壓緊塊相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其特征是,左、右扶手架的下端均設有扶手套(2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身機艙總成上線吊運機構,包括架體、氣控箱、設于架體上的吊鉤裝置和吊環裝置;架體包括主支架、與主支架左端相連接并向左下方彎折的左扶手架和與主支架右端相連接并向右下方彎折的右扶手架;左扶手架是右扶手架的對稱結構。本實用新型具有占用生產面積小、降低零件移動費用;整線設備利用率高;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保障率的特點。
文檔編號B66F11/00GK202687897SQ20122026575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7日
發明者王魁, 王德勝, 牛國營, 李曉峰, 程文安, 鄭偉 申請人:濟南吉利汽車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