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起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起重機,特別是橋式起重機或者高架起重機,該起重機具有至少一個水平延伸的并且被構造成具有上緣板和下緣板的桁架梁的起重機梁,具有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可以在該起重機梁上行走。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以長度水平延伸并且被構造成具有上緣板和下緣板的桁架梁的起重機梁的裝配方法,該起重機梁用于起重機,特別是用于橋式起重機或者高架起重機,具有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能夠在該起重機上行走,在該起重機中在裝配步驟中制造所述起重機梁的桁架結構。
背景技術:
由德國專利說明DE 260030公知了一種具有兩個水平起重機梁和兩個豎直支撐架的所謂的雙梁高架起重機,該起重機梁和支撐架構成高架起重機的高架框架。起重機梁相互平行以及彼此間隔地延伸。在支撐架的下端部分別設置有行走機構,通過該行走機構高架起重機能夠沿著橫向于起重機梁的縱方向延伸的行走方向行走。具有鋼繩葫蘆的起重小車能夠在起重機梁上和沿起重機梁行走。根據雙梁起重機的結構被設置在起重小車上的鋼繩葫蘆的吊貨裝置在兩個起重機梁之間被放出或者被提升。起重機梁被構造成桁架梁并且各包括上緣板和下緣板,這些上緣板和下緣板分別被水平和相互平行校準。兩個起重機梁的上緣板和下緣板通過豎直延伸的桿狀豎柱以及對角延伸的桿狀斜撐桿相互連接。兩個起重機梁在其端部處通過橫桿和斜撐桿相互連接構成了框架。沿起重機梁的縱方向在上緣板與下緣板之間根據桁架的樣式設置有桿狀的豎柱和斜撐桿,這些豎柱和斜撐桿分別使上緣板與被豎直設置在其下的下緣板相連接。德國發明DE I 971 794 U描述了一種雙梁橋式起重機,該橋式起重機的兩個水平起重機梁通過被設置在其各個端部上的端梁相互連接并且能夠共同沿著橫向于起重機梁的縱方向延伸的行走方向行走。兩個起重機梁同樣被構造成桁架梁并且分別包括板狀的上緣板,桿狀的下緣板和桿狀的豎柱。專利說明DE 31 09 834 C2涉及一種具有鐵塔和起重機臂的塔式起重機,該鐵塔和起重機臂被構造成桁架結構。方形的鐵塔包括四個L形狀的和被豎直校準的支撐架,它們中的每兩個鄰接的支撐架通過三角形的板相互連接。在這種情況下,所述板以其角區域和/或其邊緣之一被固定在支撐架上。至少所述板的邊緣的一部分被卷邊并且構成加固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至少一個改良的起重機梁的起重機。起重機,優選地是橋式起重機或者高架起重機具有至少一個水平延伸的并且被構造成具有上緣板和下緣板的桁架梁的起重機梁,具有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能夠在該起重機梁上行走,在該起重機中所述至少一個起重機梁以有益的方法通過如下方式得以改良,即起重機梁在兩個相對的端部的至少一個端部上包括銜接器,該銜接器能夠這樣地固定在上緣板和下緣板上,即,在裝配步驟中為了確定起重機梁的長度該銜接器能夠沿起重機梁的縱方向相對上緣板和下緣板移動,并且此后該銜接器在符合所期望的長度的所期望的位置中被焊接。與留有尺寸余量地制造起重機梁和然后將部件切割或者改短至需要尺寸或者所期望的長度的傳統的制造方法相比,在被改良的起重機梁中通過避免相應的補充加工顯著地降低了加工費用。同樣能夠避免可能必要的間隔板的焊接。因此也簡化了裝配作業。因此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和使用可移動的銜接器能夠實現總體上降低制造成本。在結構簡單的制造方法中,起重機梁在兩個相對的端部的每個端部上均包括有銜接器。因此,在有益的方法中增大了起重機梁的長度的能夠調節的長度范圍。通過如下的方式使銜接器的制造或者裝配變得特別簡單,S卩,該銜接器包括連接板和至少一個與其成直角設置的頂板,該頂板水平地安放在起重機梁的上緣板上并且在所期望的位置中與該上緣板焊接。另外在結構簡單的制造方法中還設計如下,S卩,銜接器在由連接板與頂板形成的夾角的區域內具有兩個被平行地和相互間隔地設置的銜接器壁,該銜接器壁貼靠在下緣板上并且在所期望的位置中與該下緣板焊接。通過銜接器的這種構造,為了調節所期望的長度能夠特別簡單地進行安裝和相對上緣板和下緣板移動。在有益的方法中還設計如下,即,行走機構能夠通過被設置在連接板中的孔固定在每個銜接器上。以長度水平延伸的并且被構造成具有上緣板和下緣板的桁架梁的起重機梁的裝配方法,該起重機梁用于起重機,特別是用于橋式起重機或者高架起重機,具有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能夠在該起重機上行走,在該起重機中在裝配步驟中制造所述起重機梁的桁架結構,利用這種裝配方法至少一個起重機梁在有益的方法中通過以下方式得以改良,即,在另外的裝配步驟中在起重機梁的兩個相對的端部的至少一個端部上設置有銜接器,該銜接器為了沿起重機梁的縱方向調節起重機梁的長度,相對上緣板和下緣板移動并且此后該銜接器在符合所期望的長度的所期望的位置中焊接在起重機梁上。在有益的方法中設計如下,S卩,在另外的裝配步驟中將銜接器被置在起重機梁的兩個相對的端部的每個端部上,使其進行移動并且對其焊接。
借助附圖進一步詳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實施例。其中圖Ia是被構造成單梁起重機的橋式起重機;圖Ib是被構造成雙梁起重機的橋式起重機;圖2a是用于圖Ia所示橋式起重機的本實用新型的起重機梁的透視圖;圖2b是用于圖Ib所示橋式起重機的本實用新型的兩個起重機梁的透視圖;圖3是圖2a所不起重機梁的橫截面圖;圖4a是用于起重機梁的銜接器的側視圖,以及圖4b是沿起重機梁的縱方向看的銜接器的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文中關于橋式起重機的說明相應地也適用于高架起重機。圖Ia示出的是傳統的、被構造成單梁橋式起重機的第一起重機la。第一起重機Ia包括被構造成箱形橫梁的起重機梁2,該起重機梁被水平地校準并且以長度L沿其縱方向LR延伸。在起重機梁2的相互對置的端部上固定有第一和第二行走機構7,8,這樣構成了在俯視圖中基本上呈雙T形的起重機橋。通過行走機構7,8第一起重機Ia在未被示出的軌道上可以沿水平行走方向F橫向于起重機橋2的縱方向LR行走。軌道通常被設置在相對地面位置較高的地方,并且能夠為此,例如,被架在合適的支承結構上或者被固定在彼此相對的建筑物墻壁上。為了使第一起重機Ia或者其起重機梁2行走,第一行走機構7由第一電動機7a驅動,而第二行走機構8由第二電動機8a驅動。在起重機梁2上懸掛有一個具有被構造成鋼繩葫蘆的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9,該起重小車通過未被示出的行走機構可以橫向于第一起重機Ia的行走方向F以及沿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行走。該起重小車
9可沿著并且在起重機梁2的下緣板4的從側面伸出的滑動面4c上行走。第一起重機Ia另外包括起重機控制系統10和與其相連接的懸式控制開關11,通過它們第一起重機Ia或 者電動機7a,8a以及具有鋼繩葫蘆的起重小車9能夠相互分開地受控制和操作。在圖Ib中示出的是傳統的、被構造成雙梁橋式起重機的第二起重機lb,該起重機與被構造成單梁橋式起重機的第一起重機Ia相比包括兩個起重機臂2。在兩個起重機梁2的端部上也固定有行走機構7,8,這樣在俯視圖中看構成了框架。第二起重機Ib也包括具有被構造成鋼繩葫蘆的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9。然而該起重小車9不是被懸掛在起重機梁2的下緣板4上,而是在兩個起重機梁2的上緣板3上移動。被設置在起重機梁2的中間的起重小車9與此相應地能夠沿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以及在兩個起重機梁2之間行走。在這種情況下被設置在起重小車9上的鋼繩葫蘆的吊貨裝置在兩個起重機梁2之間能夠下降或者上升。在其余的方面對第一起重機Ia的闡述相應地適用于第二起重機lb。圖2a示出的是用于根據圖Ia被構造成單梁橋式起重機的起重機Ia的、本實用新
型的起重機梁2的透視圖。起重機梁2在這種情況下并非被構造成傳統的箱形橫梁而是桁
MM
O起重機2的桁架結構基本上包括上緣板3,下緣板4,對角走向的斜撐桿5和豎直的豎柱6。上緣板3和下緣板4分別在行走機構7,8之間沿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直線地、平行地并且相互間隔地延伸。在這種情況下上緣板3與下緣板4豎直地相互間隔。上緣板3由兩個設置在水平面中并且水平地相互間隔的第一和第二上緣板型材3d,3e構成。兩個上緣板3d,3e由L型材梁或者角型材梁構成。下緣板4由具有兩個垂直設置的腹板4a的平面型材4b構成,這樣形成了大致為U型材形狀的橫截面。在這種情況下,平面型材4b從側面超出腹板4a向外延長(同時參見圖3)。平面型材4b的側面延長分別構成此處未被示出的起重小車9的行走機構用的滑動面4c。另外,上緣板型材3d,3e或者平面型材4b的沿縱方向LR看最外部邊緣的間距形成了起重機梁2的寬度B。上緣板3與下緣板4通過數個被構造成平面狀的斜撐桿5以及數個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被構造成桿狀的豎柱6相互連接。在這種情況下,斜撐桿5被構造成具有主面5a和具有基本上呈矩形的橫截面的板型材,其中,其縱側面為了提高翹曲剛度至少在中間區域內被包邊構成輔面5b。[0030]起重機梁2的桁架結構在上緣板3和下緣板4的相對的端部處分別通過銜接器12封閉。通過該銜接器12,上緣板3和下緣板4被連接成一個框架。由于下緣板4總體上比上緣板3短,所以銜接器12具有對角的走向(diagonaler Verlauf),并且起重機梁2的框架總體上由下向上變寬并且被構造成梯形的。另外銜接器12在上緣板3的區域內以及在反向于上緣板3的一側包括連接板12a,行走機構7,8之一或者其支架被固定在該連接板上。以兩個銜接器12之一為出發點沿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看,第一斜撐桿5與下緣板4相連接,并且沿縱方向LR以第一定位角α I傾斜地朝向上緣板3的方向延伸并在那里被固定在上接點OK中。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定位角α I由第一斜撐桿5與終端位于上接點OK中的豎柱6相夾而成。優選地該第一定位角α I在30°至55°的范圍內并且特別優選為45°。在上接點OK中還另外連接有第二斜撐桿5,該斜撐桿以定位角α I傾斜地向下朝向下緣板4延伸。如此重復這種情況直到斜撐桿5到達起重機梁2的相對的一端為止。在這種情況下總是使用偶數數量的斜撐桿5,這樣使得最后的斜撐桿5終結于下緣板4上。 在裝配前分別根據起重機梁2的長度L確定定位角α 1,這樣可以使用分別具有相同長度和相同定位角α I的偶數數量的斜撐桿5。另外在每個上接點OK的區域內還輔助固定有豎柱6,該豎柱橫向于下緣板4延伸并且被固定在那里。通過這種方式增強了用作軌道的和為此構成滑動面4c的下緣板4的抗撓曲性。斜撐桿5在起重機梁2的桁架結構中如此校準,使得其主面5a分別橫向于所述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延伸。另外,斜撐桿5的下部的第一斜撐桿端5g設置在下緣板4的指向上方的腹板4a之間。在其上部第二斜撐桿端5h處,斜撐桿5設置在兩個上緣板型材3d,3e之間,其中,所述上緣板型材3d,3e的與下緣板4的腹板4a對齊且垂直校準的腹板3a(參見圖3)的內側面與斜撐桿5焊接在一起。桿狀的豎柱6也被設置在下緣板4的腹板4a之間和上緣板型材3d,3e的腹板3a之間并且與其內側面焊接在一起。橫向于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看,在上緣板3或者下緣板4的腹板3a,4a之間總是設置有僅一個斜撐桿5。另外在圖2a中可以看到,在兩個雙坡屋頂狀傾斜或者對角地延伸的斜撐桿5之間分別設置有兩根豎直的豎柱6。通過這種方式被相互配置在一起的斜撐桿5和豎柱6在上緣板3上的共同上接點OK處碰接在一起,其中各個斜撐桿5與附屬的豎柱6在上緣板3上的相應的上接點OK的區域內構成相同大小的第一定位角α I。由于相應地成對設置的斜撐桿5的偶數數量,因此在起重機梁2的兩個端頭處最后的斜撐桿5落在下緣板4上。另外,通過將銜接器12套裝在起重機梁2的上緣板3的相對的端部上,然后沿其縱方向LR相應地移動并且最終與該起重機梁2被焊接在一起而通過銜接器12(另參見圖4)將起重機梁2尺寸精確地調節到長度L。在圖2b中示出的是兩個根據本實用新型被構造成桁架梁的起重機梁2的透視圖,該起重機梁用于根據圖Ib被構造成雙梁橋式起重機的起重機lb。兩個起重機梁2通過被套裝在其相對的端部上的銜接器12 (另參見圖4)調節到所期望的長度L并且被設置成平行的、彼此間隔的。同樣被示出的行走機構7,8通過銜接器12固定在兩個起重機梁2的端部上。第二起重機Ib的兩個起重機梁2的桁架結構也包括下緣板4以及與此相對較長的上緣板3,它們分別如第一起重機Ia的下緣板4 一樣以同樣的方法被構造成一體的。每個起重機梁2的上緣板3與此相應地也由帶有腹板3a的、具有大致U型材形狀的橫截面的平面型材3b構成。上緣板3的平面型材3b的指向下方的腹板3a與下緣板4的平面型材4b的指向上方的腹板4a彼此相對。各個起重機梁2的上緣板3通過數個被構造成平面狀的斜撐桿5和數個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同樣被構造成平面狀的并且被豎直校準的豎柱6與附屬的下緣板4相連接。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被構造成平面狀的豎柱6的基本構造-在相應匹配的尺寸的情況下-基本上與平面狀的斜撐桿5的構造相應。然而,利用在兩個鄰接的斜撐桿5之間設置僅僅一個平面狀的豎柱6而取代了兩個桿狀的豎柱6。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實施方式的每個被構造成平面狀的豎柱6的主面6a橫向于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延伸并且其成直角彎邊的輔面6b沿該縱方向LR延伸。平面狀的豎柱6另外可以如此被設置或者校準,即,輔面6b指向起重機梁2的端部之一或者與其反向。然而原則上也可以為被構造成單梁起重機的第一起重機Ia的起重機梁2配置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被構造成平面狀的豎柱6。斜撐桿5對于第二起重機Ib的兩個起重機梁2來說是相同的,就是說如在圖Ia所示的第一起重機Ia中那樣被構造成關于其縱軸線LA鏡像對稱。另外在圖2b中還明示出,未被示出的鋼繩葫蘆用的起重小車9不是被懸掛在起重機梁2的下緣板4上,而是被安放在其上緣板3上。為此在兩個上緣板3的每個上面,優選地在中間,設置有具有相應滑動面3c的滑軌,這樣起重小車9被設置在起重機梁2之間并且與此相應地,如在圖Ib中所示出的那樣,能夠沿縱方向LR在第二起重機Ib的行走機構7,8之間行走。另外從圖2b中可以看出,斜撐桿5如在圖2a中所示出的起重機梁2中那樣以相同的方式設置成雙坡屋頂狀。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兩個鄰接的斜撐桿5也以如下方式配置有被構造成平面狀的豎柱6,即,斜撐桿5與豎柱6在下緣板4上的共同的下接點UK上碰接。由此每個斜撐桿5與附屬的平面狀的豎柱6在下緣板4上的相應的下接點UK的區域內形成同樣大的第二定位角ct 2,該定位角如同第一定位角α —樣優選地在35°至55°的范圍內并且特別優選為45°。由于相應地成對設置的斜撐桿5的偶數數量,在起重機梁2的兩端處最后的斜撐桿5落在下緣板4上。然而與在圖2a所示出的起重機梁2中不同,在起重機梁2的每個端部處在最后的斜撐桿5之后還設置有一個平面狀的豎柱6。圖3示出的是圖2a所示的起重機梁2的橫截面圖。從圖3中特別是能夠看到斜撐桿5的基本構造,該構造基本上與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同樣被構造成平面狀的豎柱6的基本構造一致,在尺寸方面可能與此不同。圖3中的結構與此相應地也適用于圖2中所示的起重機梁2以及在平面狀的第二實施方式中使用的豎柱6。為了簡便起見,對圖3的說明僅僅涉及斜撐桿5 ;在此所提及的附圖標記5a至5h類似地表示平面狀的豎柱6中的相應的元件,該元件在相應的位置上被標記為附圖標記6a至6h并且在附圖標記列表中被列出。在圖3中示出的、被構造成平面狀的斜撐桿5包括具有基本上呈矩形形狀的主面5a的伸長的外形。該主面5a沿斜撐桿5的縱軸線LA延伸并且至少在中間區域內沿橫向于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的方向以起重機梁2的寬度B的至少一半(特別是以腹板3a或者腹板4a的內側面之間的間距的至少一半)延伸。斜撐桿5優選地通過激光切割由鋼板制成。另外斜撐桿5具有下部第一和下部第二斜撐桿端5g,5h。通過在主面5a中的下部第一斜撐桿端5g的中間設置空隙5e,特別是在斜撐桿5的下部角區域內的下部第一斜撐桿端5g處構成有兩個斜撐桿腳5f。空隙5e具有關于縱軸線LA鏡像對稱的和大致呈梯形的橫截面。斜撐桿5的下部第一斜撐桿端5g沉入下緣板4的指向上方的腹板4a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斜撐桿腳5f以其在下缺口 5c和下部第一斜撐桿端5g之間延伸的主面5a的縱側面貼靠在下緣板4的腹板4a的內側面上并且被焊接在該腹板4a上。然而斜撐桿腳5f并未安放在下緣板4的平面型材4b上。從圖3中還可以看到,兩個上緣板型材3d,3e以其豎直的腹板3a貼靠在主面5a的相應的縱側面上,該縱側面在上缺口 5d和上部第二斜撐桿端5h之間延伸,并且在此實施焊接。同樣也可以考慮,并非相互等距地間隔腹板3a,4a。那么為了能夠貼靠在未豎直對齊地設置的腹板3a,4a上并且被焊接在其上,斜撐桿端5g,5h的(特別是斜撐桿腳5f的)外縱側面也與此相應地相互非等距地間隔。在彼此相對的下部第一和上部第二斜撐桿端5g,5h的區域內,在斜撐桿5的兩個縱側面上設置有兩個下缺口 5c和兩個上缺口 5d。為了達到焊縫S或者附屬的焊縫尾部的 去負荷,所述下和上缺口 5c,5d分別與上緣板和下緣板3,4的腹板3a,4a鄰接。缺口 5c,5d被構造成圓的,優選是圓弧形的。在下缺口和上缺口 5c,5d之間在斜撐桿5的每個縱側面上與主面5a連接有與縱軸線LA成直角地卷邊和平行地延伸的輔面5b。該輔面被構造成基本上呈梯形的。由于圖3中圖示出的斜撐桿5至少在所述輔面5b的區域內沿斜撐桿5的縱軸線LA的方向看具有U形狀的橫截面,所以兩個輔面5b都向同一個方向卷邊。同樣可以考慮,輔面5b向對立的方向卷邊,這樣沿縱軸線LA的方向看至少部分地形成Z形狀的橫截面。通過去除一個輔面5b或者通過設置僅僅唯一的輔面5b,以相應的方式沿縱軸線LA方向看斜撐桿5也能夠具有至少部分地呈L形狀的橫截面。輔面5b提高了斜撐桿5的撓曲剛度。輔面5b位于腹板3a,4a之外,這樣只有主面5a的縱側面的未被卷邊的區域被焊接在腹板3a,4a上。在一個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斜撐桿的總長度為890_。在這種情況下,那么下部第一和上部第二斜撐桿端5g,5h分別以沉入長度80mm沉入上緣板與下緣板3a,4a的腹板3a,4a之間或者在所述整個長度上與所述腹板3a,4a焊接在一起。縱側面的沉入區域與輔面5b之間的間距,就是說在該區域內被構成的膜片活節(Membrangelenk)的長度那么分別為100mm。與此相應的,輔面5b與縱軸線LA相關地具有輔面長度530mm,就是說輔面5b在其縱方向的延伸長度為530mm。因此輔面長度優選地在斜撐桿5的總長度的40%至70%的范圍內,而沉入長度約在斜撐桿5的總長度的5%至15%的范圍內。在圖4a中示出的是兩個銜接器12之一的側視圖,該銜接器被設置在第一起重機Ia的起重機梁2的相對的端部上。起重機梁2被構造成具有兩個上緣板型材3d,3e的桁架梁。還可以看到斜撐桿5,該斜撐桿被安裝與被構造成桿狀的豎柱6相夾形成第一定位角
a I0另外從圖4a中可以看出斜撐桿5的從主面5a卷邊的輔面5b的梯形形狀。該輔面5b被設置在上緣板和下緣板3,4的腹板3a,4a以外并且在豎直的、包括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的平面內延伸。[0051]為了調節起重機梁2的所期望的長度L,銜接器12被安裝在上緣板3和下緣板4上,沿縱方向LR被校準并被焊接。每個銜接器能夠沿縱方向LR實現+/-5_的長度變化。與此相應的,起重機梁2在安裝銜接器12之前已經具有大致所期望的長度L。在這種情況下,如此地選擇所述銜接器12的結構,使得該銜接器為了精調長度L在被焊接之前能夠相對上緣板型材3d,3e和下緣板移動。在圖4a中圖示出的起重機梁2的端部示明了桁架結構的接合,其中上緣板3的兩個上緣板型材3d,3e與下緣板4連接成一個框架。為此銜接器12包括兩個被構造成相同的并且沿縱方向LR延伸的肋條狀的銜接器壁12e,該銜接器壁在其上端部和下端部與腹板3a,4a相連接。在這種情況下銜接器壁12e彼此間隔并且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腹板3a,4a地設置,并且其表面與此相應地橫向于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每個銜接器壁12e均包括被構造成基本上呈矩形的并且是平坦的板的、具有四個 角El至E4的頭部12f。在銜接器壁12的連接上部第一角El和上部第二角E2的上側面上,水平校準的頂板12b被安放在銜接器壁12e上并且與其焊接在一起。頂板12b被構造成平坦的和矩形的。在銜接器壁12e的將第一角El與豎直地設置在其下的第三角E3相連接的連接面上固定有豎直地校準的連接板12a。連接板12a也被構造成平坦的和矩形的,其中該連接板12a沿縱方向LR看側面超出銜接器壁12e向外伸出。因此連接板12a與頂板12b基本上相互成直角地設置并且在第一角El的區域內碰接。在與第一角El對角相對的第四角E4的區域內銜接器壁12e的頭部12f逐漸過渡成連接臂12g。該連接臂12g在這種情況下從銜接器壁12e的連接側面起對角地或者傾斜地向下延伸與各個銜接器壁12e的頭部12f相連接。連接臂12g被構造成平坦的和長的并且因此在其基本結構方面基本上與上緣板3a或者下緣板4a的腹板3a,4a的構造相同。通過連接臂12g的對角延伸,被安放在起重機梁2的相應的端部上的銜接器12能夠與被構造得比上緣板3短的下緣板4相連接。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上緣板3和下緣板4之間的間距選擇銜接器壁12e的尺寸(特別是其頭部12f和其連接臂12g的尺寸),S卩,連接臂12g到達下緣板4并且在這種情況下在腹板4a外側如此地貼靠在其外側面上,使得該連接臂與腹板還能夠側面相互連接或者焊接。與圖3中所示的上緣板和下緣板3,4不同,圖4中的上緣板3的腹板3a并非各自與下緣板4的腹板4a豎直對齊,而是腹板3a在水平方向相互的間隔比腹板4a更寬。因此到達下緣板4上的連接斜撐桿12g和最后的斜撐桿5也能夠在各個腹板4a內部或者外部相互交叉。然而同樣腹板3a,4a能夠如在圖3中所示出的那樣相互設置,并且連接臂12g的下端部以與此相應的長度沉入其腹板4a中,以便能夠與其相連接。銜接器壁12e與此相應地如此遠地相互間隔,即,它們在頭部12f的區域內同樣如在連接臂12g下部自由端上那樣以其外側面平面地貼靠在上緣板3或者下緣板4的上緣板型材3d,3e的腹板3a,3b的內側面上。同樣也可以考慮,在腹板3a,4a相互非等距地間隔的情況下,銜接器板12以其頭部12f貼靠在上緣板3的腹板3a之間,然而以其連接臂12g在下緣板4的腹板4a外側貼靠在其外側面上。為了使銜接器12或者其相應地彼此間隔的銜接器壁12e,特別是其連接臂12g獲得足夠的剛性和穩定性,在銜接器壁12e的下側面上設置有蓋板12h。該蓋板12h在此以頭部12e的第三角E3為出發點沿第四角E4的方向首先水平地,然后對角向下沿連接臂12g的走向延伸直到它在下緣板4上終結為止。通過這種方式被構造成撓曲的蓋板12h與銜接器壁12e的下側面焊接在一起。另外在連接板(蓋板?)的反向于頭部12f的端部處設置有基本上呈矩形形狀的缺口 12i。如果每個起重機梁2與圖4a中的說明不同地-例如在第二起重機Ib中-包括具有平面型材3b的上緣板3的話,也能夠與起重機梁2的所期望的長度L匹配。在整體被構造成平面型材3b的上緣板3中,銜接器壁12e在頂板12b的下方如此后移,使得銜接器12僅僅以其頂板12b安放在上緣板3上。銜接器壁12e然后不再側面貼靠在腹板3a,4a上。為了在長度方面最終調節起重機梁2,銜接器12被套裝在起重機梁2的端部上,其中,其頂板12b平面地安放在上緣板3的或者兩個上緣板型材3d,3e的上面。被調節的長度L通過設置在起重機梁2的兩個端部上的連接板12a的連接面12c來界定,其中,該連接面12c彼此相反地指向遠離上緣板3的方向。通過沿縱方向LR相應地移動其頂板12b安放在上緣板3上的銜接器12,最終尺寸精確地調節了長度L。為了固定通過這種方式調節的長度L,此后銜接器12與上緣板3和下緣板4焊接在一起。然而同樣可以先將沒有連接板12a的銜接器12套裝在起重機梁的端部上并調節長度。由于在連接板12a中已經設置有孔12d,通過該孔將行走機構7,8固定在銜接器12上并且因此固定在相應的起重機梁2上,所以為了相互對準兩個彼此相對的連接板12a,最后焊接連接板12a。圖4b示出的是被套裝在起重機梁2的端部上的銜接器12的沿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看的視圖。可以看到,銜接器12的水平校準的頂板12b安放在上緣板3上或者其上緣板型材3d,3e上。與其連接有具有用于固定此處未被示出的行走機構7,8的孔12d的、被豎直校準的連接板12a。蓋板12h被設置在該連接板12a的下方,缺口 12i被設置在該蓋板朝向下緣板4的端部處。通過缺口 12i可以看到斜撐桿5,該斜撐桿以其斜撐桿腳5f沉入下緣板4的平面型材4b的腹板4a之間。在斜撐桿腳5f的外縱面上分別標有焊縫S,斜撐桿5通過該焊縫被固定在下緣板4上。附圖標記列表Ia第一起重機Ib第二起重機2起重機梁3上緣板3a 腹板3b平面型材3c滑動面3d第一上緣板型材3e第二上緣板型材4下緣板4a 腹板4b平面型材4c滑動面[0076]5斜撐桿5a 主面5b 輔面5c 下缺口5d 上缺口5e 空隙5f斜撐桿腳5g第一斜撐桿端5h第二斜撐桿端6 豎柱6a 主面6b 輔面6c 下缺口6d 上缺口6e 空隙6f豎柱腳6g第一豎柱端6h第二豎柱端7第一行走機構7a第一電動機8第二行走機構8a第二電動機9起重小車10起重機控制系統11懸式控制開關12銜接器12a連接板12b 頂板12c連接面12d 孔12e銜接器壁12f 頭部12g連接臂12h 蓋板12 缺口α I第一定位角α 2第二定位角B 寬度El 第一角[0115]E2 第二角E3第三角E4第四角F行走方向L 長度LA縱軸線LR縱方向OK上接點S 焊縫UK下接點
權利要求1.起重機(la,Ib),該起重機具有至少一個水平延伸的并且被構造成具有上緣板(3)和下緣板(4)的桁架梁的起重機梁(2),具有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可以在該起重機梁上行走,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機梁(2)在兩個相對的端部的至少一個端部上包括銜接器(12),該銜接器可以如此地固定在所述上緣板(3)和所述下緣板(4)上,即,在裝配步驟中為了確定所述起重機梁(2)的所述長度(L),所述銜接器(12)能夠沿所述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相對所述上緣板(3)和所述下緣板(4)移動并且最終所述銜接器(12)能夠被焊接在符合所期望的長度(L)的所期望的位置中。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機(la,lb),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機是橋式起重機或者是高架起重機。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機(la,lb),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機梁(2)在所述兩個相對的端部的每個上都包括銜接器(12)。
4.根據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起重機(la,lb),其特征在于,所述銜接器(12)包括連接板(12a)和至少一個與該連接板成直角設置的頂板(12b),該頂板(12b)水平地安放在所述起重機梁(2)的所述上緣板(3)上并且在所期望的位置中與該上緣板(3)焊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機(la,Ib),其特征在于,所述銜接器(12)在由所述連接板(12a)與所述頂板(12b)形成的夾角的區域內具有兩個被平行和彼此間隔設置的銜接器壁(12e),該銜接器壁(12e)貼靠在所述下緣板(4)上并且在所期望的位置中與所述下緣板⑷焊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機(la,Ib),其特征在于,可通過被設置在所述連接板(12a)中的孔(12d)將行走機構(7,8)固定在所述銜接器(12)上。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機(la,Ib),其特征在于,可通過被設置在所述連接板(12a)中的孔(12d)將行走機構(7,8)固定在所述銜接器(12)上。
專利摘要起重機(1a,1b),具有至少一個水平延伸的并且被構造成具有上緣板(3)和下緣板(4)的桁架梁的起重機梁(2),具有起重裝置的起重小車可以在該起重機梁上行走,起重機梁(2)在兩個相對的端部的至少一個端部上包括銜接器(12),該銜接器可以如此地固定在所述上緣板(3)和所述下緣板(4)上,即,在裝配步驟中為了確定所述起重機梁(2)的所述長度(L),所述銜接器(12)能夠沿所述起重機梁(2)的縱方向(LR)相對所述上緣板(3)和所述下緣板(4)移動并且最終所述銜接器(12)能夠被焊接在符合所期望的長度(L)的所期望的位置中。因此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和使用可移動的銜接器能夠實現總體上降低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B66C17/04GK202766133SQ2012202196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30日
發明者克里斯多夫·帕斯曼, 理查德·克賴斯納, 邁克爾·卡登, 托馬斯·施利爾巴赫·克諾布洛赫 申請人:德馬格起重機及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