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起吊翻轉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模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起吊翻轉機構。
背景技術:
模具起吊翻轉的安全性關系到每一位員工,如果在起吊或者翻轉的時候發生事故,那將帶來很嚴重的后果。一套模具輕則10噸重則40噸,如果翻轉的時候砸到員工的話,有很大的可能造成死亡。目前的市面上能直接采購的大型模具的起吊翻轉結構的標準件主要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用一個彈性銷子來做擋塊的起吊翻轉結構如圖I所示,一種是帶一個圓環來做擋塊的起吊翻轉結構如圖2所示,但是此兩種結構都有它的嚴重的弊端。如圖I所示吊棒上有一個彈性的銷子,把彈性的銷子按進去后就能取出吊棒。如果員工沒有把彈性的銷子安裝到位的話吊棒就會一直卡在本體里,這樣的話就很容易發生事故;另外彈簧銷子使用次數多了彈力及性能都會減低,車間灰塵多,銷子就有可能堵在里面。如圖2所示吊棒上有一圓環狀的卡環,在重力影響下卡環與吊棒不是同心的,當卡環與吊棒同心時吊棒就能取出。在起吊尤其是翻轉的時候,卡環與吊棒的相對位置是不穩定的,如果發生脫落,后果不堪設想。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起吊翻轉結構安全系數低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安全可靠、實用簡便、方便拆卸,提高模具的翻轉時的安全系數的起吊翻轉機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起吊翻轉機構,包括吊耳起吊棒,吊耳起吊棒外壁設有一軸向凹槽,它還包括擋板,擋板與模具本體相連,擋板側邊上設有與凹槽對應的凸起。吊耳起吊棒一端固接有一吊環。它還包括吊耳鑄入管,吊耳鑄入管裝入模具本體內,吊耳起吊棒與吊耳鑄入管配合。擋板與模具本體為螺紋連接。這樣吊棒想要活動必須要凹的地方對準凸的地方,這樣的話就能保證吊棒不輕易能拔出來,就能提高模具起吊翻轉時的安全系數。同時這樣的結構拆卸也很方便,只需要將吊棒轉到合適的角度就能取出,更方便操作。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采用這樣的結構后既方便拆卸又不會有安全隱患的結構,解決現場員工的擔憂。
圖I為現有技術彈性銷子起吊翻轉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圓環起吊翻轉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起吊翻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 —種起吊翻轉機構的吊耳起吊棒的結構示意圖;上述圖中的標記均為I、吊耳起吊棒,11、凹槽,2、擋板,21、凸起,3、吊環,4、吊耳鑄入管。
具體實施方式
圖3和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起吊翻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包括吊耳起吊棒1,吊耳起吊棒I外壁設有一軸向凹槽11,還包括擋板2,擋板2與模具本體相連,擋板2側邊上設有與凹槽11對應的凸起21。吊耳起吊棒I 一端固接有一吊環3。還包括吊耳鑄入管4,吊耳鑄入管4裝入模具本體內,吊耳起吊棒I與吊耳鑄入管4配合。吊耳鑄入管4鑄造時鑄在本體上的,它的硬度比本體強,用來保護本體。擋板2與模具本體為螺紋連接。吊耳起吊棒I焊有一個吊環3,它可以方便員工取出吊耳起吊棒1,同時由于吊環3與凹槽11是不對稱的,在吊環3的重力作用下,吊耳起吊棒I的凹槽11與擋板2的凸起21是不對應的,這時吊耳起吊棒I是取不出來的。模具本體上鑄造出來一個凸包,它的作用是限位。當員工需要取出吊耳起吊棒I的時候,只需要將吊耳起吊棒I旋轉到凹槽11與擋板2上凸起21對應的地方,即可拔出吊耳起吊棒1,操作簡單方便。通過科學的計算方式計算后,規范了這種起吊翻轉結構的每個尺寸,并制定了相應的規格,每個規格對應適用與不同噸位的模具,同時通過現場實踐來進行完善。既方便拆卸又不會有安全隱患的結構,解決現場員工的擔憂。本結構安全可靠、實用簡便,提高模具的翻轉時的安全系數。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起吊翻轉機構,包括吊耳起吊棒(I),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起吊棒(I)外壁設有一軸向凹槽(11),還包括擋板(2),所述擋板(2)與模具本體相連,所述擋板(2)側邊上設有與所述凹槽(11)對應的凸起(21)。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吊翻轉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起吊棒(I)一端固接有一吊環⑶。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起吊翻轉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吊耳鑄入管(4),所述吊耳鑄入管(4)裝入模具本體內,所述吊耳起吊棒(I)與吊耳鑄入管(4)配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起吊翻轉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板(2)與模具本體為螺紋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起吊翻轉機構,在吊耳起吊棒(1)外壁設有一軸向凹槽(11),并在模具本體上設有擋板(2),擋板(2)側邊上設有與凹槽(11)對應的凸起(21),吊耳起吊棒(1)裝入模具本體后,旋轉吊耳起吊棒(1),使凹槽(11)與凸起(21)不對應,這時吊耳起吊棒(1)便取不出來,安全可靠、實用簡便、方便拆卸,同時提高了模具翻轉時的安全系數。
文檔編號B66C13/04GK202657818SQ20122017712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4日
發明者汪娟, 何方可, 唐德全 申請人:富士瑞鵠技研(蕪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