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制備催化劑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制備催化劑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催化劑的活性不僅取決于其化學組成,跟其組織結構也有關。同一種催化劑由于成型模具的差異性,其活性相差很遠,因此催化劑的成型模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由于成型模具的不同,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孔隙大小、顆粒等物理性質會千差萬別,從而導致一個催化裝置中,裝入的催化劑整體表面積小、顆粒大小不規則,嚴重影響單程轉化率,對生產收益率造成影響,且費時又費工,影響工作效率,由于通常模具的鎖緊裝置結構較簡單、沒有定位裝置,在經常開模、拆模、鎖模過程中容易損壞,造成在鎖模過程中上下模體的咬合不合理,定位容易出現偏差,影響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制備催化劑的成型模具,以實現結構堅固穩定、定位準確、提高催化劑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的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可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本發明所述的用于制備催化劑的成型模具,包括相互扣合在一起的上、下模體;所述上、下模體一端側壁相互鉸接,另一端側壁設有鎖緊裝置;上、下模體的模腔內分別沿縱向對應均布有多條截面為等腰梯形的縱筋;所述相鄰縱筋間沿縱向等間距設置有多條橫截面為圓弧形的橫筋;所述橫筋、縱筋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內;橫筋的弦高小于縱筋間所形成的模具槽的深度;所述模具槽底部寬度為7.4mm ;所述鎖緊裝置包括設置在上模體側壁上對稱開有兩個通槽的梯形板、設置在下模體側壁上的兩個連接座,所述連接座上鉸接有與所述梯形板配合使用的卡板;所述梯形板、連接座上分別開有一對位置對應的定位通孔。本發明優點在于通過在模腔內相鄰縱筋間沿縱向等間距設置多條橫截面為圓弧形的橫筋,把縱筋平均等分,使生產的催化劑顆粒更加規則、穩定;通過在上模體側壁上對稱開有兩個通槽的梯形板和設置在下模體側壁上的卡板對模具進行加固鎖緊,結構穩定;通過在上、下模體邊緣處分別開有一對位置對應的定位通孔,使模具整體結構更加穩定、定位準確;為進一步增大模具內部容積,將模具槽底部寬度改為7.4mm。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的I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2的II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3的III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2、3、4、5、6所示,本發明所述的用于制備催化劑的成型模具,包括相互扣合在一起的上模體1、下模體2 ;所述上模體1、下模體2 —端側壁相互鉸接,另一端側壁設有鎖緊裝置;上模體1、下模體2的模腔內分別沿縱向對應均布有多條截面為等腰梯形的縱筋3 ;所述相鄰縱筋3間沿縱向間隔19mm設置有多條半徑為8.688mm,弧長為13.8mm的圓弧形橫筋4,把縱筋3平均等分,使生產的催化劑顆粒更加規則、穩定;所述橫筋4、縱筋3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內;橫筋4的弦高小于縱筋3間所形成的模具槽5的深度;所述模具槽5底部寬度為7.4mm,進而增大了模具內部容積;所述鎖緊裝置包括設置在上模體I側壁上對稱開有兩個通槽的梯形板6、設置在下模體2側壁上的兩個連接座7 ;所述連接座7上鉸接有與所述梯形板6上通槽插接配合使用的卡板8,在使用時把卡板8插接在梯形板6的通槽內,從而實現對模具的加固鎖緊;所述梯形板6、連接座7上分別開有一對位置對應的定位通孔9、10,在定位通孔9、10內分別設置有定位銷軸,可以實現模具的精確定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制備催化劑的成型模具,包括相互扣合在一起的上、下模體(1、2);所述上、下模體(1、2)—端側壁相互鉸接,另一端側壁設有鎖緊裝置;上、下模體(1、2)的模腔內分別沿縱向對應均布有多條截面為等腰梯形的縱筋(3);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縱筋(3)間沿縱向等間距設置有多條橫截面為圓弧形的橫筋(4);所述橫筋(4)、縱筋(3)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內;橫筋(4)的弦高小于縱筋(3)間所形成的模具槽(5)的深度;所述模具槽(5)底部寬度為7.4mm ;所述鎖緊裝置包括設置在上模體(I)側壁上對稱開有兩個通槽的梯形板(6)、設置在下模體(2)側壁上的兩個連接座(7);所述連接座(7)上鉸接有與所述梯形(6)板配合使用的卡板(8);所述梯形板(6)、連接座(7)上分別開有一對位置對應的定位通孔(9、、1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制備催化劑的成型模具,包括相互扣合的上、下模體;模腔內分別沿縱向對應均布有多條截面為等腰梯形的縱筋;相鄰縱筋間沿縱向等間距設置有多條橫截面為圓弧形的橫筋;所述橫筋、縱筋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內;橫筋的弦高小于縱筋間所形成的模具槽的深度;所述模具槽底部寬度為7.4mm;鎖緊裝置包括設置在上模體側壁上對稱開有兩個通槽的梯形板、設置在下模體側壁上的兩個連接座;所述連接座上鉸接有與所述梯形板配合使用的卡板;梯形板、連接座上分別開有一對位置對應的定位通孔。本發明優點在于結構穩定、定位準確,進一步提高了模具內部容積和催化劑顆粒的規整性。
文檔編號B30B15/02GK103101218SQ201210531159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1日
發明者劉松蔭, 劉正, 讀安驥, 張興, 李宏岐 申請人:鄭州正力聚合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