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端梁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起重機的梁,尤其涉及一種拆解方便的起重機端梁鉸裝置。
背景技術:
大型起重機具有副主梁、主梁和端梁。其中主要承載件是副主梁和主梁。為了降低起重機的總高和分散起重機輪壓,并降低廠房造價的投資,副主梁、主梁與主梁之間采用鉸軸連接。圖I為現有技術中起重機的主梁、副主梁和端梁的連接俯視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起重機的主梁、副主梁和端梁的主視示意圖。如圖I、圖2所示,主梁I’和端梁2’之間通過端梁鉸裝置3’連接在一起。主梁I’頭部具有主梁孔11’,端梁2’頭部具有端梁孔21’。副主梁4’垂直于端梁2’設置,并焊接于端梁2’之上。主梁I上跨設有主小車(圖未示)。主梁I下設兩組車輪12’、13’,主小車配合車輪12’和13’在主梁I上沿圖I的D’方向運動。圖3為圖2中A-A截面示意圖,顯示現有的端梁鉸裝置3’。如圖3所示,現有的端梁鉸裝置3’由鉸軸31’、兩個主梁軸套32’、兩個端梁軸套33’、兩個調整墊板34’、一外側擋板35’和兩個內側擋板36’組成。鉸軸31’包括兩端軸頭311’和軸頭內側的臺階面312’,其中主梁軸套32’具有第一開孔ΗΓ,兩端的軸頭311’配合設置在第一開孔H1’,而端梁軸套33’具有第二開孔H2’,且配合裝置在臺階面312’上。鉸軸31’由于外側擋板35’的作用而不可左右串動,其中鉸軸31’通過主梁軸套32’裝設在主梁孔11’中,并通過外側擋板35’以及螺釘和墊圈固定在主梁I’頭部側板(圖未示)上。端梁軸套33’為偏心軸套,裝設在端梁2’頭部的端梁孔21’內,并通過多個啟封螺釘37’固定在端梁孔21’內,防止端梁軸套33’轉動。內側擋板36’設置在兩個端梁軸套33’相対的ー側,并裝焊在端梁孔21’的ー側,以通過內側擋板36’軸向擋住端梁軸套33’,防止其串動。調整墊板34’用來調整端梁2’與主梁I’的軸向間隙,屬于裝配確定厚度。圖4為沿圖3中B-B的剖視示意圖。如圖4所示,臺階面312’的截面為四角具有倒圓弧角的正方形,而端梁軸套33’的第二開孔H2’為具有倒角的長方形。臺階面312’的左右側壁配合于第二開孔H2’的左右內壁,并在上下兩側具有一定的間隙。當起重機在軌道上運行,軌道不平時,主梁I’上的內側兩組車輪12’和端梁2’可以在鉸軸31’上相對活動,而左右與軸配合,以達到端梁不受附加彎矩和剪力。現有技術存在以下的不足如圖4所示,當鉸軸31’相對于端梁軸套33’上下運動時,端梁軸套33’與鉸軸31’配合的左右兩側磨損較大,結合圖2看出,兩個主梁車輪12’之間的距離由于端梁軸套33’的磨損而加大,導致主小車軌距變大,影響主小車的正常運行,需更換。現有的結構中,更換端梁軸套33’非常困難,需將主小車從副主梁4’上頂起,一根主梁I’上不受カ時,將端梁鉸裝置3’抽出主梁I’推向ー側,此時方可拆解端梁2’的軸孔21’內的端梁軸套33’。 更換完端梁軸套33’,主梁I’復位,穿鉸軸31’,另ー側如此拆解安裝。一臺鋳造起重機有四根鉸軸31’,更換全部端梁軸套33’,順利時需要48小時,工作量大、時間長、費エ費力,嚴重影響冶金企業的正常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發明ー種新的裝置結構,既保持原端梁鉸的功能和特性,又能隨時觀察鉸軸的工作情況和磨損情況,維護檢修更換十分方便。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ー種端梁鉸裝置,用于連接起重機的主梁和端梁,所述端梁鉸裝置包括一個鉸軸、分別位于所述鉸軸兩端的兩個主梁軸套和兩個端梁軸套,所述鉸軸包括第一軸頭和第二軸頭,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軸頭內側的第一臺階部和位于所述第ニ軸頭內側的第二臺階部,所述兩個端梁軸套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臺階部和所述第二臺階部上,所述兩個主梁軸套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軸頭和所述第二軸頭上,所述兩個主梁軸套分別固定于所述主梁并部分設置于主梁孔中,所述兩個端梁軸套分別固定設置在端梁的端梁孔中,所述兩個主梁軸套的兩個第一開孔分別具有左右內壁,所述第一軸頭和所述第二軸頭能夠沿著所述左右內壁在所述第一開孔內上下滑動,所述鉸軸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 兩組主梁軸套和端梁軸套之間的兩個調整墊板,其中一個調整墊板設置于所述第二軸頭上并抵靠于所述第二臺階部的側緣以阻止所述鉸軸移動,所述第一臺階部的側緣與位于所述鉸軸左端的所述主梁軸套的第一開孔干渉。在本發明ー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軸頭和所述第二軸頭分別具有左右側壁,所述左右側壁貼合于所述左右內壁上下滑動。在本發明ー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臺階部為圓柱形,所述第一開孔的左右內壁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臺階部的直徑。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所述兩個第一開孔還包括上下內壁,所述第一軸頭和所述第二軸頭還分別包括上下側壁,所述上下內壁分別包括兩端的弧面和中間的直面,所述上下內壁的直面分別垂直于所述左右內壁,所述上下側壁同樣包括兩端的弧面和中間的直面,所述上下側壁的直面分別垂直于所述左右側壁,所述上下內壁的弧面的弧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上下側壁的弧面的弧度。在本發明ー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臺階部為圓柱形,所述第一開孔的左右內壁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臺階部的直徑,所述第一臺階部的直徑大于或等于所述上下內壁的所述直面之間的距離。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端梁軸套相對的ー側固定設置有兩個內側擋板。在本發明ー實施例中,所述左右內壁的長度比所述左右側壁的長度大16mm至30mmo在本發明ー實施例中,所述主梁軸套的側緣具有開孔,供所述螺釘插入以將所述主梁軸套和所述主梁固定在一起。在本發明ー實施例中,所述內側擋板具有開孔,且所述開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端梁軸套的外徑。在本發明的端梁鉸裝置中,端梁頭部軸孔固定軸,鉸軸與主梁軸套有上下相對移動,主梁軸套是易損件,可以隨時觀察到磨損情況,更換十分方便,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維護檢修的效率,降低了維護檢修的成本。為企業增加了更大的效益。
圖I為現有技術中起重機的主梁、副主梁和端梁的連接俯視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起重機的主梁、副主梁和端梁的主視示意圖。圖3為沿圖2中A-A線的剖視示意圖,只顯示出現有技術中的端梁鉸裝置。圖4為沿圖3中B-B線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端梁鉸裝置的剖視示意圖。圖6為圖5中的A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ー實施例提供一種新的端梁鉸裝置。如圖5所示。本發明ー實施例中端梁鉸裝置3包括鉸軸31、兩個主梁軸套32、兩個端梁軸套33、兩個調整墊板34和兩個內側擋板35。鉸軸31的兩端分別為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鄰近于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分別具有第一臺階部311和第二臺階部312。主梁軸套32為偏心軸套,且每ー個主梁軸套32具有圓柱狀的本體和向外翻折的法蘭,本體具有第一開孔Hl,兩個第一開孔Hl與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配合,以使兩個主梁軸套32分別套設在鉸軸31上。主梁軸套32圓柱狀本體的外徑與主梁I頭部的軸套孔配合,法蘭通過多個螺釘固定在主梁I頭部的側板上。兩個端梁軸套33為圓柱狀,并具有供鉸軸31穿過的第二開孔H2。兩個第二開孔H2與第一臺階部311和第二臺階部312配合,使兩個端梁軸套33分別套設在鉸軸31上。端梁軸套33的外徑與端梁2頭部的軸套孔配合,并用多個啟封螺釘36固定,以防止兩個端梁軸套33在使用時在圓周方向旋轉。端梁孔21內側的擋板35裝焊在端梁2上,內側擋板35具有開孔,且所述開孔的孔徑小于端梁軸套33的外徑,其目的是擋住端梁軸套33防止其在軸向上向內串動,起到軸向定位作用。主梁軸套32和端梁軸套33之間用調整墊板34隔開,以調整它們之間的裝配間隙,調整墊板34設置在第二軸頭314上并抵靠于第二臺階部312的側緣,能夠防止軸套左右串動,其中圖5中右側的調整墊板34配合設置在第二軸頭314上,調整墊板34的開孔的內徑與第二軸頭314的外徑配合,起到了防止鉸軸31向外側方向串動的作用。左側的調整墊板34的開孔的內徑優選為等于或稍大于第一臺階部311的外徑,以方便裝配エ藝。圖6為沿圖5中的A向的示意圖。如圖6所示,主梁軸套32的外緣是通過8個孔用螺釘和防松墊將主梁軸套32和主梁I固定在一起。并設有4個拆解螺釘孔。兩個主梁軸套32的第一開孔Hl分別具有左右內壁,使得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能夠沿著左右內壁在第一開孔Hl內上下滑動。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優選為分別具有左右側壁,左右側壁之間的距離等于第一開孔Hl的左右內壁之間的距離,使得左右側壁能夠貼合于第一開孔Hl的左右內壁上下滑動。這樣ー來,鉸軸31的兩側面受力。可以增加受カ的面積,提聞使用壽命。在一優選實施例中,第一開孔Hl還包括上下內壁,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也分別包括上下側壁,第一開孔Hl的上下內壁分別包括兩端的弧面和中間的直面,上下內壁的直面分別垂直于左右內壁。上下側壁同樣包括兩端的弧面和中間的直面,上下側壁的 直面分別垂直于左右側壁。上下內壁的弧面的弧度小于或等于上下側壁的弧面的弧度。也即,第一開孔Hl的形狀類似四個角經過倒角的長方形。第一軸頭313的截面形狀也類似于四個角經過倒角的正方形。第一開孔Hl上下內壁的兩個直面之間的距離比第一軸頭313的上下兩個直面之間的尺寸大一定距離,例如為上下各高出8mm到15臟,也即共高出16mm到 30mm。在加工時,將配合的鉸軸31的與原本呈圓形的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的兩側及上下各加工出一段垂直平面,鉸軸31的上述兩個軸頭的斷面形成四面有一段相互垂直的平面,四角有一段圓弧。將主梁軸套32的第一開孔Hl的左右兩側加工成與此鉸軸31的兩個軸頭斷面兩側尺寸相配合的孔,這樣起重機在運行過程中遇到大車軌道不平超標嚴重時,或起重機軌道梁承載變形較大時,端梁鉸3有足夠的上下調整余量。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開孔Hl的上下內壁還可以為圓弧,第一軸頭314的上下側、壁同樣可以為圓弧,只要能夠不干渉第一軸頭314在第一開孔Hl中滑動即可,在此不再贅述。另外,如上所述,鉸軸31右側的臺階面312抵接在調整墊板34上,以通過調整墊板34的設置防止端梁軸套33向右側串動。另外結合圖6所示,鉸軸31左側的主梁軸套32的第一開孔Hl為長方形孔,第一臺階部311可為圓柱形,且其直徑大于第一開孔Hl的寬度,同時大于或等于第一開孔Hl的長度,使第一臺階部311能夠阻擋主梁軸套32的運動,防止主梁軸套32向右串動,即也防止了鉸軸31向左串動,起到了鉸軸的軸向定位。在本發明的端梁鉸裝置中,鉸軸的兩端軸頭與主梁軸套的第一開孔有上下相對移動,易損件由現有技術中難于拆卸的端梁軸套變成了主梁軸套,可以隨時觀察到磨損情況,更換十分方便,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維護檢修的效率,降低了維護檢修的成本。為企業増加了更大的效益。雖然已參照幾個典型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但應當理解,所用的術語是說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術語。由于本發明能夠以多種形式具體實施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實質,所以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細節,而應在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廣泛地解釋,因此落入權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圍內的全部變化和改型都應為所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端梁鉸裝置,用于連接起重機的主梁(I)和端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梁鉸裝置(3)包括一個鉸軸(31)、分別位于所述鉸軸(31)兩端的兩個主梁軸套(32)和兩個端梁軸套(33),所述鉸軸(31)包括兩端的第一軸頭(313)和第二軸頭(31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軸頭(313)內側的第一臺階部(311)和位于所述第二軸頭(314)內側的第二臺階部(312),所述兩個端梁軸套(33)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臺階部(311)和所述第二臺階部(312)上,所述兩個主梁軸套(32)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軸頭(313)和所述第二軸頭(314)上,所述兩個主梁軸套(32 )分別固定于所述主梁(I)并部分設置于主梁孔中,所述兩個端梁軸套(33 )分別固定設置在所述端梁(2)的端梁孔中,所述兩個主梁軸套(312)的第一開孔(Hl)分別具有左右內壁,所述第一軸頭(313)和所述第二軸頭(314)能夠沿著所述左右內壁在所述第一開孔(Hl)內上下滑動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端梁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鉸軸(31)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兩組主梁軸套(32)和端梁軸套(33)之間的兩個調整墊板(34),其中一個調整墊板(34)設置于所述第二軸頭(314)上并抵靠于所述第二臺階部(312)的側緣以阻止所述鉸軸(31)移動,所述第一臺階部(311)的側緣與位于所述鉸軸(31)左端的所述主梁軸套(32)的第一開孔(Hl)干涉。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端梁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頭(313)和所述第二軸頭(314)分別具有左右側壁,所述左右側壁貼合于所述左右內壁上下滑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端梁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臺階部(311)為圓柱形,所述第一開孔(Hl)的左右內壁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臺階部(311)的直徑。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端梁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第一開孔(Hl)還包括上下內壁,所述第一軸頭(313)和所述第二軸頭(314)還分別包括上下側壁,所述上下內壁分別包括兩端的弧面和中間的直面,所述上下內壁的直面分別垂直于所述左右內壁,所述上下側壁同樣包括兩端的弧面和中間的直面,所述上下側壁的直面分別垂直于所述左右側壁,所述上下內壁的弧面的弧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上下側壁的弧面的弧度。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端梁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臺階部(311)為圓柱形,所述第一開孔(Hl)的左右內壁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一臺階部(311)的直徑,所述第一臺階部(311)的直徑大于或等于所述上下內壁的所述直面之間的距離。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端梁鉸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端梁軸套(33)相對的一側固定設置有兩個內側擋板(35),所述內側擋板(35)具有開孔,且所述開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端梁軸套(33)的外徑。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端梁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孔(Hl)的上下內壁的兩個直面之間的距離比所述第一軸頭(313)或所述第二軸頭(314)的上下側壁兩個直面之間的距離大16_到30_。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端梁鉸裝置,用于連接起重機的主梁和端梁,端梁鉸裝置包括一個鉸軸、分別位于鉸軸兩端的兩個主梁軸套和兩個端梁軸套,鉸軸包括第一軸頭和第二軸頭,以及第一臺階部和第二臺階部,兩個端梁軸套分別套設在兩個臺階部上,兩個主梁軸套分別套設在兩個軸頭上,兩個主梁軸套的第一開孔分別具有左右內壁,第一軸頭和第二軸頭能夠沿著左右內壁在第一開孔內上下滑動,鉸軸還包括分別設置在兩組主梁軸套和端梁軸套之間的兩個調整墊板,其中一個調整墊板設置于所述第二軸頭上并抵靠于第二臺階部的側緣以阻止鉸軸移動,第一臺階部的側緣與位于鉸軸左端的主梁軸套的第一開孔干涉。本發明的主梁軸套便于觀察磨損情況和進行更換,降低了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B66C6/00GK102659023SQ201210143929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0日
發明者劉李梅, 馬天平 申請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