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被使用中可借助外接氣動動力源頂升重物的油壓千斤頂,具體來說是一種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
背景技術:
油壓千斤頂作為常用的起重類工具,應用廣泛、型式繁多,其中,隨車用起重裝備通常采用手動立式油壓千斤頂。值得注意的是,當油壓千斤頂在被應用的環境中若具備電力裝置或高壓氣源等條件時,人們很樂意使用電動油壓千斤頂或氣動油壓千斤頂,因為這種工具頂升車輛的效率較高,省事、省時,成為車輛維修人員的好幫手。那么,作為對接油壓千斤頂的氣動動力泵,其內部結構該如何組合才恰到好處?這對該領域中的設計人員來說是發人深思的。現有技術表明目前以驅動油壓千斤頂活塞桿組件頂升重物的為油泵提供氣動動力的配套氣動泵一般都具備氣動泵本體后座蓋、氣缸筒、油泵聯接件、氣缸彈簧、氣動泵芯及其密封件、氣動活塞及其密封件、放氣閥桿、氣缸蓋和各相關的氣流通道。以中國專利ZL03272363. 6 “提供油壓動力的直排式氣動泵”為例,“其主要技術特征是所述的氣缸筒壁上在活塞的環形凹槽處與放氣閥桿之間設有氣體通道;所述的后座上設有數個排氣孔,直接導入打開的封氣塞的氣體,并在后座上設有通道與氣缸蓋上相應數量的排氣孔相通。”,該專利中的“氣體通道10”、“通道11”和“放氣閥桿2”、“封氣塞8”及有關結構要素都是在該專利主張中不可或缺的,這也是本專利申請案設計人員克服技術偏見,優化設計油壓千斤頂氣動泵中應該被簡化的結構要素,從而成為在本案設計中的重要創新點。考量類似對比文件的已有技術方案,分析認為由于某些較為保守的氣動理論與實際結合上的脫節,忽視了油壓千斤頂氣動泵在泵動油泵泵芯過程中“泵芯行程較短,承壓面積較小”等因素,片面強調在氣缸彈簧力的推動下要實現氣動泵泵芯活塞回程位移的順暢就一定采用差動式放氣閥門使氣動泵進氣腔內不斷涌入的動力氣被完全及時地排出。那樣,進氣泵的設計就搞得較為復雜、結構工藝性差、加工成本高,在實際使用中還有氣缸活塞被卡、差動放氣閥的開啟不及時等都會直接影響氣動油壓千斤頂的正常使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狀況的不足,提出一種新的氣動泵式油壓千斤頂,在傳統結構氣動泵結構基礎上,減少多個組合元件及相關結構要素,既降低產品的復雜程度和結構工藝成本,又不失氣缸活塞在高速往復運動中氣動泵芯對千斤頂油泵吸油、壓油過程的準確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包括底座部件、油缸部件、活塞桿部件、頂帽部件、外套部件、儲油室、手動泵部件、氣動泵部件,其特征為在氣動泵部件的下端部之油泵聯接件以螺紋副同底座部件實施聯結,油泵聯接件上部外螺紋段穿入氣缸筒下部中孔與大螺母之內螺紋形成螺紋副旋合,使大螺母下端面壓緊設置在氣缸筒內端面上的密封墊,大螺母內端面將位于油泵聯接件上部的密封組件上方封堵定位;大螺母上方設置有氣缸彈簧及其套管式定位管柱;在氣缸筒的下部設有阻尼消音墊和緊定螺釘,氣缸筒內壁上開設有容納動力密封件的環形槽,該動力密封件之內圓孔與氣動活塞之外圓柱形成運動密封,氣動活塞的上端段設有外錐體;在氣缸筒內孔上設有導通動力氣流的環形氣道;氣動泵部件通過螺釘組件、氣密墊使本體后座蓋與氣缸筒固聯。其中,在氣缸筒的本體上部設有第一出氣通道和第二出氣通道;其中,氣動活塞為注塑成型的工程塑料件,在注塑時鑲嵌金屬件直接在注塑模中與氣動活塞結為一體;其中,鑲嵌金屬件之中部設有過橋螺紋孔,其中部為一可容納泵芯頭的定位盲孔;其中,氣動油壓泵芯之泵芯頭的外圓柱面制有能與過橋螺紋孔形成螺紋副的過橋外螺紋;其中,在本體后座蓋之頂部設有動力氣源接入口 ;其中,氣缸筒之下部左側設有以螺紋副結合的緊定螺釘,使被壓的阻尼消音墊壓住第一消音通道和第二消音通道。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優化的氣動泵結構簡單、功能確切、結構成本較低,對產品規模生產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有較大的貢獻。
實施例的
圖I所示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主視圖;圖2是本發明相對圖I拆去第一拉簧、第二拉簧和進氣管道組件后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相對圖I放大的“B-B”剖視圖;圖4是本發明相對圖I放大的“G-G”剖視圖;圖5是本發明在圖2上的“A-A”剖視圖;圖6是本發明在圖I上放大的“ C-C ”剖視圖;圖7是本發明在圖2上放大的“ F-F ”剖視圖; 圖8是本發明在圖2上放大的“ E-E ”剖視圖;圖9是本發明在圖2上放大的“ D-D ”剖視圖;圖10是本發明在圖5上比例為2 I的局部放大圖I。附圖各標號所示零部件名稱如下
I底座部件,2油缸組件,3活塞桿組件,4頂帽組件,5外套組件,6儲油室,7手動泵組件,8氣動泵部件,9油泵聯接件,10泵體聯接件上部外螺紋段,11氣缸筒,12氣缸筒下部中孔,13大螺母,14密封墊,15大螺母內端面,16密封組件,17氣缸彈簧,18套管式定位管柱,19阻尼消音墊,20緊定螺釘,21第一出氣通道,22第二出氣通道,23動力密封件,24氣動活塞,25鑲嵌金屬件,26過橋螺紋孔,27盲孔,28泵芯頭,29氣動油壓泵芯,30過橋外螺紋,31環形氣道,32氣密墊,33本體后座蓋,34螺釘組件,35動力氣源接入口,36第一拉簧,37第二拉簧,38進氣管道組件,39手動泵腔,40第一吸油油路,41第一吸油單向閥,42油缸工作油腔,43第一壓油油路,44第一壓油單向閥,45氣動泵油泵腔,46第二吸油油路,47第二吸油單向閥,48第三吸油油路,49第二壓油油路,50第二壓油單向閥,51第三壓油油路,52第四壓油油路,53支油路,54安全調壓閥,55第一回油油路,56彈簧腔,57回油閥油路,58回油閥,59回油閥腔,60第二回 油油路,61第一消音通道,62第二消音通道,63氣缸彈簧腔,64外錐體,65工作氣室。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將有助于對本案技術內容和效果的理解,但實施例并不構成對本技術方案的限制。由實施例各附圖可見,氣動泵部件8被應用于手動立式油壓千斤頂,氣動泵部件8頂部設有進氣管道組件38,其油泵聯接件9通過螺紋副實施與油壓千斤頂之底座部件I的固定聯接;底座部件I上設有完整的連通儲油室6和手動泵腔39的第一吸油油路40和第一吸油單向閥41,設有完整的連通手動泵腔39和油缸工作油腔42的第一壓油油路43和第一壓油單向閥44 ;設有完整的連通儲油室6和氣動泵部件8之氣動泵油泵腔45的第二吸油油路46、第二吸油單向閥47和第三吸油油路48,設有完整的連通油缸工作油腔42和氣動泵油泵腔45的第二壓油油路49、第二壓油單向閥50、第三壓油油路51、第四壓油油路52,并在第三壓油油路51的支油路53上設置了可預調閥口開啟壓力的安全調壓閥54,在此安全調壓閥54的彈簧腔56內開設有通向儲油室6的第一回油油路55 ;又在底座部件I上設置了連通油缸工作油腔42的回油閥油路57,在回油閥58之回油閥腔59內設有連通儲油室6的第二回油油路60 ;油缸組件2與底座部件I以螺紋副實施固定聯結;活塞桿組件3之活塞頭外圓柱與油缸組件2的內圓柱孔實施間隙配合;頂帽組件4之內圓柱孔與活塞桿組件3之外圓柱實施間隙配合,頂帽組件4之內螺紋與油缸組件2之頭部外螺紋旋緊,同時以頂帽組件4之軸肩和底座部件I之環形槽平面將外套組件5上下兩端面密封地壓緊形成儲油室6 ;在活塞桿組件3頂部與底座部件I之間固聯了成組對稱的拉簧裝置,左側為第一拉簧36,右側為第二拉簧37。由于本發明實施例是在傳統結構立式油壓千斤頂基礎上配置氣動泵部件8而成,故氣動泵部件8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具體化便成為本申請案的技術重點。氣缸筒11之下部左側設有以螺紋副結合的緊定螺釘20,使被壓的阻尼消音墊19壓住第一消音通道61和第二消音通道62 ;氣缸筒11之下端面開設有氣缸筒下部中孔12,供油泵聯接件9之泵體聯接件上部外螺紋段10穿入其中,并與大螺母13的內螺紋旋合成螺紋副,旋緊后的大螺母13之下端面緊壓密封墊14,且大螺母內端面15封堵了密封組件16,使氣動油壓泵芯29之外圓與氣動泵油泵腔45之內圓柱面形成密封的轉動移動副;大螺母13上方之氣缸彈簧腔63內,容入套管式定位管柱18和氣缸彈簧17,氣動油壓泵芯29之頂部的泵芯頭28上開設有過橋外螺紋30,位于與氣動活塞24固聯的鑲嵌金屬件25之中央處設有過橋螺紋孔26及盲孔27,氣動油壓泵芯29之上方頭部通過泵芯頭28的過橋外螺紋30旋進過橋螺紋孔26而完全落入盲孔27,以達實施氣動活塞24對氣動油壓泵芯29的下壓壓油和上拉吸油的機械聯接之目的;氣缸彈簧腔63的內壁上向氣缸筒11外貫通地開設了第一出氣通道21和第二出氣通道22并在所述第一出氣通道21和第二出氣通道22上方分別設置了環形氣道31和容納動力密封件23的密封槽;氣動活塞24之外圓柱與動力密封件23之內孔、氣缸彈簧腔63之內孔組合成轉動移動副,氣動活塞24的上端段設有外錐體64 ;以螺釘組件34將氣動泵本體后座蓋33、氣密墊32密封地固聯在氣缸筒11之上端面處,形成完整的氣動泵部件8 ;氣動泵本體后座蓋33上部設有動力氣源接入口 35。
本發明實施例中對傳統的手動式油壓千斤頂結構部分的使用過程省略敘述,在此僅對氣動實施起升活塞桿組件3或負載物作一說明首先旋緊回油閥58,將進氣管道組件38正確接入氣動泵部件8,使高壓氣導入工作氣室65,氣動活塞24的上端面及其外錐體64受高壓氣的推動,克服氣缸彈簧17的阻力,向下推動氣動油壓泵芯29—使氣動泵油泵腔45中的液壓油途經第四壓油油路52、第三壓油油路51、第二壓油單向閥50、第二壓油油路49進入油缸工作油腔42,當氣動活塞24之外錐體64位移至環形氣道31后,工作氣室65中的高壓氣開始由小到大地向環形氣道31直至第一出氣通道21和第二出氣通道22釋放,因而使氣動活塞24向下的壓油運動速度減慢,直至氣動活塞24被氣缸彈簧17的反彈力推回而引發氣動油壓泵芯上行位移一使儲油室6中的液壓油途經第二吸油油路46、第二吸油單向閥47、第三吸油油路48進入氣動泵油泵腔45,當高壓氣源推動氣動活塞24下壓時,便又一次實施將氣動泵油泵腔45中的壓力油壓入油缸工作油腔42的運動過程,這樣往復循環操作氣動油壓泵芯29,使千斤頂油缸組件2中的活塞桿組件3擔著所載重物不斷起升。倘如液壓系統的工作油壓超過安全調壓閥54的預調數值時,位于支油路53上的安全調壓閥54就會自動打開閥門,使油液在進入第二壓油單向閥50前就途經連通彈簧腔56的第一回油油路55而進入儲油室6 ;在本案所述千斤頂被使用完畢后,手動松開回油閥58,油缸工作油腔42中的高壓油便經回油閥油路57、第二回油油路60而進入儲油室6,油缸組件2中的活塞桿組件3便在第一拉簧36和第二拉簧37的拉力作用下向下復位至最低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包括底座部件、油缸部件、活塞桿部件、頂帽部件、夕卜套部件、儲油室、手動泵部件、氣動泵部件,其特征為在氣動泵部件(8)的下端部之油泵聯接件(9)以螺紋副同底座部件(I)實施聯結,油泵聯接件上部外螺紋段(10)穿入氣缸筒(11)下部中孔(12)與大螺母(13)之內螺紋形成螺紋副旋合,使大螺母(13)下端面壓緊設置在氣缸筒(11)內端面上的密封墊(14),大螺母內端面(15)將位于油泵聯接件(9)上部的密封組件(16)上方封堵定位;大螺母(13)上方設置有氣缸彈簧(17)及其套管式定位管柱(18);在氣缸筒(11)的下部設有阻尼消音墊(19)和緊定螺釘(20),氣缸筒內壁上開設有容納動力密封件(23)的環形槽,該動力密封件(23)之內圓孔與氣動活塞(24)之外圓柱形成運動密封,氣動活塞(24)的上端段設有外錐體¢4);在氣缸筒(11)內孔上設有導通動力氣流的環形氣道(31);氣動泵部件(8)通過螺釘組件(34)、氣密墊(32)使本體后座蓋(33)與氣缸筒(11)固聯。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其特征在于在氣缸筒(11)的本體上部設有第一出氣通道(21)和第二出氣通道(22);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氣動活塞(24)為注塑成型的工程塑料件,在注塑時鑲嵌金屬件(25)直接在注塑模中與氣動活塞(24)結為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其特征在于鑲嵌金屬件(25)之中部設有過橋螺紋孔(26),其中部為一可容納泵芯頭(28)的定位盲孔(27);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氣動油壓泵芯(29)之泵芯頭(28)的外圓柱面制有能與過橋螺紋孔(26)形成螺紋副的過橋外螺紋(30);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其特征在于在本體后座蓋(33)之頂部設有動力氣源接入口(35);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其特征在于氣缸筒(11)之下部左側設有以螺紋副結合的緊定螺釘(20),使被壓的阻尼消音墊(19)壓住第一消音通道(61)和第二消音通道(62)。
全文摘要
本案公開了一種帶有氣動泵的油壓千斤頂,其特征為在氣動泵部件的下端部之油泵聯接件以螺紋副同底座部件實施聯結,油泵聯接件上部外螺紋段穿入氣缸筒下部中孔與大螺母之內螺紋形成螺紋副旋合,使大螺母下端面壓緊設置在氣缸筒內端面上的密封墊大螺母內端面將位于油泵聯接件上部的密封組件上方封堵定位;大螺母上方設置有氣缸彈簧及其套管式定位管柱;在氣缸筒的下部設有阻尼消音墊和緊定螺釘,氣缸筒內壁上開設有容納動力密封件的環形槽,該動力密封件之內圓孔與氣動活塞之外圓柱形成運動密封,氣動活塞的上端段設有外錐體;在氣缸筒內孔上設有導通動力氣流的環形氣道;氣動泵部件通過螺釘組件、氣密墊使本體后座蓋與氣缸筒固聯。
文檔編號B66F3/42GK102616697SQ20121012958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8日
發明者陳有源, 顧保良 申請人:常熟通潤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