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散熱裝置,特別是一種具有雙層均熱件堆棧結構的熱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網絡傳輸的流量需求日益增加,同時需搭配三維(3D)立體動畫或高畫質影像的各類軟件廣為盛行,為處理上述的需求,諸如網絡主機、云端服務器等許多計算機配備的運算量進而不斷提升,在不停要求運算速度及運算量的同時,相對地,計算機主機所需求的散熱效果也越來越被使用者所重視及要求,各式協助散熱的裝置也因應而生。
目前應用于計算機主機或電子裝置的散熱裝置種類繁多,且針對不同的電子零組件采用不同的散熱裝置,舉例來說,針對中央處理器(CPU)或圖形處理器(GPU),因其硬件表面積相對較小,且不論中央處理器或圖形處理器的運算量皆非常高,而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的溫度也會隨著大量廢熱的產生而不斷攀升,因此目前多半采用散熱風扇作為主要散熱裝置,直接裝設于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上,且搭配散熱鰭片將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所產生的廢熱分散,并經由散熱風扇的吹送,將廢熱通過氣流吹送帶走,以便達到散熱效能。另一方面,針對硬件表面積相對較大的電子零組件,例如主機板或硬盤,因為無法如中央處理器或圖形處理器直接裝設散熱風扇,因此目前多半采用均熱板式的散熱裝置,通過均熱板傳導主機板或硬盤產生的廢熱且平均分散于均熱板面上,并搭配散熱風扇的吹拂,將廢熱帶走,以達到散熱目的。然而,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均熱板式的散熱模塊多采用單一的均熱板,單一均熱板受限于目前電子裝置內部空間有限的設計,僅能通過大面積平均傳導的傳熱方式進行散熱,其散熱效果存在有其局限性。為解決此問題,目前習知的解決方式是采用均熱板搭配熱管的傳熱方式,以期提升散熱效果,然而熱管傳熱面積僅限于其圓周直徑,傳熱效果不彰,且若是設置過多數量的熱管也會阻礙氣流通過,反而降低散熱效果,因此縱然搭配有熱管的單一均熱板散熱模塊仍無法達到理想的散熱功效。
發明內容鑒于以上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雙層均熱件堆棧結構的散熱裝置,從而解決習用單一均熱件結構的散熱裝置無法提供電子裝置有效散熱的問題。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裝置,安裝于具有發熱組件的電子裝置,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均熱件以及一第二均熱件,其中第一均熱件具有一第一散熱部及一第一導熱部,第一導熱部由第一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第二均熱件則具有一第二散熱部及一第二導熱部,第二導熱部由第二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第二散熱部是貼合于發熱組件上,且第二導熱部與第一導熱部相連結。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一均熱件與第二均熱件間。
上述的散熱裝置,第一散熱鰭片組分別與第一散熱部及第二散熱部相連結,且第二吸熱部、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一吸熱部構成一導熱路徑。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一散熱部遠離發熱組件的一側面上。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多個熱管,設置于第二散熱部貼合于發熱組件的側面上,熱管與發熱組件相接觸。上述的散熱裝置,其中熱管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上述的散熱裝置,其中第一均熱件與第二均熱件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一散熱風扇,鄰近設置于第一均熱件與第二均熱件的一偵U,散熱風扇產生一氣流對第一均熱件與第二均熱件吹送。本發明另外涉及一種散熱裝置,安裝于具有發熱組件的電子裝置,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均熱件、一第二均熱件以及一第三均熱件。其中,第二均熱件貼合于發熱組件上,同時第三均熱件具有一第三散熱部及二第三導熱部,二第三導熱部分別由第三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第三均熱件以二第三導熱部分別與第一均熱件及第二均熱件相連結。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一均熱件與第二均熱件間。上述的散熱裝置,其中,第一散熱鰭片組分別與第一均熱件及第二均熱件相連結,且第二均熱件、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一均熱件構成一導熱路徑。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第一均熱件遠離發熱組件的一側面上。 上述的散熱裝置,其中第三均熱件的材料的熱傳導系數相對高于第一均熱件及第二均熱件的材料的熱傳導系數。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多個熱管,設置于第二散熱部貼合于發熱組件的側面上,熱管與發熱組件相接觸。上述的散熱裝置,其中熱管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上述的散熱裝置,其中第一均熱件、第二均熱件及第三均熱件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上述的散熱裝置還包含一散熱風扇,鄰近設置于第一均熱件與第二均熱件的一偵U,散熱風扇產生一氣流對第一均熱件與第二均熱件吹送。本發明的功效在于,通過多個均熱件的迭合,以形成雙層均熱件結構的散熱裝置,使電子裝置內部的電子零組件及發熱組件產生的廢熱傳導到散熱裝置中,并通過多個均熱件的迭合,形成快速導熱路徑,將廢熱平均散布,無論在散熱面積或者傳熱速度上,相較于習用的單一均熱件結構,都有顯著的提升和改善。同時搭配散熱鰭片、熱管及散熱風扇的設置,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立體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圖6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立體圖。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圖10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立體圖。圖11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12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13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圖14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立體圖。圖15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16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17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圖18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立體圖。圖19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20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21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22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23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24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25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26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27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28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圖29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圖30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熱傳導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10 電子零組件 101發熱組件201 第一均熱件2011 第一散熱部2012 第一導熱部202第二均熱件2021 第二散熱部2022 第二導熱部203 第三均熱件2031 第三散熱部2032,2033 第三導熱部30散熱風扇40 熱管50第一散熱鰭片組60第二散熱鰭片組2013、2023、2034、401 毛細結構2014、2024、2035、402 工作流體
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所涉及的散熱裝置包含第一實施例至第十實施例等不同的裝置實施例,本發明所涉及各實施例的散熱裝置也包含不同組件的設置。本發明所涉及的散熱裝置不同的裝置實施例皆應用于一具有發熱組件101的一電子裝置,其中電子裝置設置有包含但不限于計算機主機板、硬盤等面積較大的電子零組件10,發熱組件101為上述電子零組件10上任一發熱的組件,以計算機主機板為例,發熱組件101可為中央處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或其它在運作過程中容易產生廢熱的不同組件,`因其產生的廢熱,使設置有此類發熱組件101的電子零組件10處于高溫的狀態。在第一實施例中,請參考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并請同時參考圖2的立體圖、圖3的側視圖及圖4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涉及一種散熱裝置,是裝設于一電子裝置內部,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均熱件201、一第二均熱件202以及一散熱風扇30,其中,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銅、銅合金、鋁合金等導熱系數較高的金屬或金屬合金,熟悉本領域技藝的人可依據本發明的精神,依照需求采用不同材料制作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另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的型態可以如圖式所繪制的板件型態,而將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制造成均熱板型態,但并不以此為限。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內部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2013、2023及一工作流體2014、2024,其毛細結構可包括但不限于溝槽、銅網粉末燒結、復合結構熱管(溝槽+銅粉燒結/銅網+銅粉燒結)等結構,而工作流體則包括但不限于水、甲醇或丙酮等類的冷卻液。工作流體2014、2024通過毛細結構2013、2023的帶動,并因為二均熱件201、202的受熱關系,而于二均熱件201、202內部往復流動,以達到較佳的散熱效能。第一均熱件201為具有一第一散熱部2011及一第一導熱部2012的一體成型構造,因此第一導熱部2012是由第一散熱部2011的邊緣彎折延伸。第二均熱組件202則為具有一第二散熱部2021及一第二導熱部2022的一體成型構造,因此第二導熱部2022則由第二散熱部2021的邊緣彎折延伸,且第二散熱部2021貼合于發熱組件101上,第二導熱部2022與第一導熱部2012相連結。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導熱部2012與第二導熱部2022的連接方式包含但不限于經由錫焊、銀焊或離子擴散的焊接方式相連結。另外,散熱風扇30鄰近設置于第一均熱件201與第二均熱件202的一側,并產生一氣流對第一均熱件201與第二均熱件202吹送。本發明所涉及第一實施例的散熱方式,依據前述的散熱裝置結構,電子零組件10及其上發熱組件101所產生的廢熱,通過貼合于發熱組件101的第二散熱部2021傳導到第二均熱件202,第二均熱件202通過毛細結構2023及工作流體2024的凝結及蒸發作用,將廢熱傳導到第二導熱部2022,第二導熱部則通過與第一導熱部2012的連結,將廢熱進一步傳導到第一均熱件201,并通過第一均熱件201內部毛細結構2013及工作流體2014的凝結及蒸發作用,將廢熱傳導到第一散熱部2011。經由上述的散熱裝置結構,得以將熱能分散到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1,以增加散熱裝置的散熱面積,并配合散熱風扇30對第一均熱件201與第二均熱件202吹送的氣流,將發熱組件101產生的廢熱通過氣流帶走,以降低電子裝置內部的電子零組件10及其上發熱組件101的溫度,達到散熱的效果。在第二實施例中,請參考圖5示第二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并請同時參考圖6的立體圖、圖7的側視圖及圖8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除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以及散熱風扇30外,還包括有多個熱管40,設置于第二散熱部2021且貼合于發熱組件101側面,熱管40并與發熱組件101相接觸。熱管40內部也類同于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內部的毛細結構401及工作流體402。第二實施例的散熱方式大致與第一實施例類同,惟其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實施例增設的熱管40,有助于將發熱組件101產生的廢熱,通過熱管40內毛細結構401及工作流體402的凝結及蒸發作用,更有效地傳導到第二散熱部2021,再經由如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熱傳導路徑將熱散出,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在第三實施例中,請參考圖9所示第三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并請同時參考圖10的立體圖、圖11的側視圖及圖12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除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以及散熱風扇30外,還包含有第一散熱鰭片組50,設置于第一均熱件201與第二均熱件202間,且第一散熱鰭片組50分別與第一散熱部2011及第二散熱部2021相連結。第三實施例的散熱方式大致與第一實施例類同,惟其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實施例增設的第一散熱鰭片組50,使發熱組件101產生的廢熱,除經由第一實施例所述的熱傳導路徑散熱外,也可以通過第一鰭片組50與第一散熱部2011及第二散熱部2021的連結關系,形成另一熱導路徑,第一散熱部2011及第二散熱部2021即可通過與第一散熱鰭片組50的連結關系,將廢熱傳導到第一散熱鰭片組50,有效將熱分散,同時第一散熱鰭片組50內的鰭片也可增加散熱面積,配合散熱風扇30的吹拂,將第一散熱鰭片組50內鰭片周圍的熱氣流散出,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在第四實施例中,請參考圖13所示第四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并請同時參考圖14的立體圖、圖15的側視圖及圖16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散熱裝置,除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以及散熱風扇30外,還組合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同時設置有多個熱管40及第一散熱鰭片組50,其設置位置及與其它組件的相對關系請參考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發明人不在此贅述。第四實施例的散熱方式則結合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的特征,除經由熱管40將熱更有效地導入散熱裝置的第二散熱部2021內,也可以通過第一散熱鰭片組50的設置增加散熱面積及熱傳導路徑,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在第五實施例中,請參考圖17所示第五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組合圖,并請同時參考圖18的立體圖、圖19的側視圖及圖20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散熱裝置,除第四實施例的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散熱風扇30、熱管40及第一散熱鰭片組50外,還包括一第二散熱鰭片組60,第二散熱鰭片組60設置于第一散熱部2011遠離101發熱組件的一側面上。第五實施例的散熱方式,除第四實施例的特點外,更通過第二散熱鰭片組與第一散熱部2011連結的設置,將第一散熱部2011的熱傳導到第二散熱鰭片組60,還進一步利用第二散熱鰭片組60的鰭片擴張散熱面積,并通過散熱風扇30的吹拂,有效地進行將熱空氣帶走,達到散熱功效。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其散熱效果較第一至第四實施例為佳。在第六實施例中,請參考圖21所示第六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并請同時參考圖22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散熱裝置,是裝設于一電子裝置內部,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均熱件201、一第二均熱件202、一第三均熱件203以及一散熱風扇30。本實施例的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的材料,以及散熱風扇30的設置位置皆與第一實施例相類同,惟其不同的地方在于第六實施例中第二均熱件202直接貼合于發熱組件101,且第六實施例增加了第三均熱件203。本實施例的第三均熱件203為具有一第三散熱部2031及二第三導熱部2032、2033的一體成型構造,因此二第三導熱部2032、2033分別由第三散熱部2031的邊緣彎折延伸。第六實施例以二第三導熱部2032、2033分別與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相連結的結構,取代第一實施例中第第一均熱件201與第二均熱件201以第一導熱部2012與第二導熱部2022的連結結構。其中,第三均熱件203的二第三導熱部2032、2033與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的連結方式類同于第一實施例中第二導熱部2022與第一導熱部2012的連結方式,發明人不在此贅述。此外,第三均熱件203的材料亦類同于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惟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均熱件203可采用熱傳導系數相對高于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的材料制作,以達到較佳的熱傳導效果。舉例說明,若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的材料為招合金(Aluminumalloy),則表面積較小的第三均熱件203則可采用熱傳導系數較高但價格較昂貴的銅為材料,如此相較于全部采用銅為材料的均熱件可以節省成本,并同時達到較佳的熱傳導效果。同時第三均熱件203內亦具有毛細結構2034及工作流體2035,其毛細結構及工作流體的種類類同于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 (請參考第一實施例的說明),發明人亦不在此贅述。依據前述的散熱裝置結構,本發明所涉及第六實施例的散熱方式,電子零組件10及其上發熱組件101所產生的廢熱,傳導到貼合于發熱組件101的第二均熱件202,第二均熱件202經由毛細結構2023及工作流體2024的凝結及蒸發作用,將熱傳導到與第三均熱件203連結的一端,第三均熱件203則通過與第二均熱件202連結的第三導熱部2033,再將熱進一步傳導到第三均熱件203內,并透過第三均熱件203內部毛細結構2034及工作流體2035的凝結及蒸發作用,將熱通過第三散熱部2031傳導到另一第三導熱部2032。而后,再經由第三導熱部2032與第一均熱件201的連結,將熱傳導到第一均熱件201內,并通過內部的毛細結構2013及工作流體2014,將熱傳導并分散到第一均熱件201整體。經由上述的裝置結構及散熱方式,將熱分散到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及第三均熱件203,以增加散熱裝置的散熱面積,并配合散熱風扇30對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以及第三均熱件203吹送的氣流,將發熱組件101產生的廢熱通過氣流帶走,以降低電子裝置內部的電子零組件10及其上發熱組件101的溫度,達到散熱的效果。在第七實施例中,請參考圖23所示第七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及圖8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大致上類同于第六實施例,惟其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七實施例設置有與第二實施例相類似的多個熱管40,設置于第二均熱件202且貼合于發熱組件101側面,熱管40的內部結構請參考第二實施例的陳述。第七實施例的散熱方式大致與第六實施例類同,惟其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增設的熱管40,有助于將發熱組件101產生的廢熱,通過熱管30內毛細結構401及工作流體402的凝結及蒸發作用,更有效地傳導到第二均熱件202,再經由如第六實施例所述的熱傳導路徑將熱散出,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在第八實施例中,請參考圖25所示第八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及圖26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大致上類同于第六實施例,惟其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增設與第三實施例類似的第一散熱鰭片組50,使發熱組件101產生的廢熱,除第六實施例所述的熱傳導路徑外,亦可透過第一散熱鰭片組50與第一均熱件201及第二均熱件202的連結關系,形成另一熱導路徑,將廢熱由第一散熱部2011及第二散熱部2021傳導到第一散熱鰭片組50,有效將熱分散,同時第一散熱鰭片組50亦可增加散熱面積,配合散熱風扇30的吹拂,將第一散熱鰭片組50內鰭片周圍的熱氣流散出,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在第九實施例中,請參考圖27所示第九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及圖28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除第六實施例的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第三均熱件203以及散熱風扇30外,更組合第七實施例及第八實施例的結構,同時設置有多個熱管40及第一散熱鰭片組50,其設置位置及相對關系請參考第四實施例,發明人不在此贅述。第八實施例的散熱方式則結合第六實施例、第七實施例及第八實施例的特點,除經由熱管40將熱更有效地導入散熱裝置,亦可透過第一散熱鰭片組50的設置增加散熱面積及熱傳導路徑,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在第十實施例中,請參考圖29所示第十實施例具有散熱裝置的電子裝置及其散熱配件的側視圖及圖30的熱傳導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除第九實施例的第一均熱件201、第二均熱件202、第三均熱件203、散熱風扇30、熱管40及第一散熱鰭片組50外,還包含有一第二散熱鰭片組60,第二散熱鰭片組60設置于第一均熱件201遠離101發熱組件的一側面上。
第十實施例的散熱方式,除第九實施例的特點外,再通過第二散熱鰭片組60的設置,將第一均熱件201的熱傳導到第二散熱鰭片組60,還進一步增加散熱面積,并通過散熱風扇30的吹拂,有效地進行散熱。值得注意的是,第十實施例所涉及的散熱裝置,其散熱效果亦較第六至第十實施例為佳。上述本發明不同實施例所揭露透過多個均熱件的迭合設置形成的雙層均熱件結構的散熱裝置,使電子裝置中發熱組件產生的廢熱經由均熱件及設置于其上的熱管傳導到散熱裝置中,再透過均熱件彼此的迭合,形成快速導熱路徑,將熱平均散布于均熱件,無論在散熱面積或者傳熱速度上,相較于習用單一均熱板結構,都有顯著的提升和改善。同時搭配散熱鰭片及散熱風扇的設置,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舉凡依本發明申請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數量當可做些許的變更,因此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散熱裝置,安裝于一電子裝置,所述電子裝置具有一發熱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包含: 一第一均熱件,具有一第一散熱部及一第一導熱部,所述第一導熱部由所述第一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以及 一第二均熱件,具有一第二散熱部及一第二導熱部,所述第二導熱部由所述第二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所述第二散熱部貼合于所述發熱組件上,且所述第二導熱部與所述第一導熱部相連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于所述第一均熱件與所述第二均熱件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分別與所述第一散熱部及所述第二散熱部相連結,且所述第二吸熱部、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所述第一吸熱部構成一導熱路徑。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所述第一散熱部遠離所述發熱組件的一側面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多個熱管,設置于所述第二散熱部貼合于所述發熱組件的側面上,所述熱管與所述發熱組件相接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熱件與所述第二均熱件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一散熱風扇,鄰近設置于所述第一均熱件與所述第二均熱件的一側,所述散熱風扇產生一氣流對所述第一均熱件與所述第二均熱件吹送。
9.一種散熱裝置,安裝于一電子裝置,所述電子裝置具有一發熱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包含: 一第一均熱件; 一第二均熱件,貼合于所述發熱組件上;以及 一第三均熱件,具有一第三散熱部及二第三導熱部,所述二第三導熱部分別由所述第三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所述第三均熱件以所述二第三導熱部分別與所述第一均熱件及所述第二均熱件相連結。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一散熱鰭片組,設置于所述第一均熱件與所述第二均熱件間。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分別與所述第一均熱件及所述第二均熱件相連結,且所述第二均熱件、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所述第一均熱件構成一導熱路徑。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所述第一均熱件遠離所述發熱組件的一側面上。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均熱件的材料的熱傳導系數相對高于所述第一均熱件及所述第二均熱件的材料的熱傳導系數。
14.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多個熱管,設置于所述第二散熱部貼合于所述發熱組件的側面上,所述熱管與所述發熱組件相接觸。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
16.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熱件、所述第二均熱件及所述第三均熱件內還分別具有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
17.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裝置還包含一散熱風扇,鄰近設置于所述第一均熱件與所述第二均熱件的一側,所述散熱風扇產生一氣流對所述第一均熱件與所述第二均熱件吹 送。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裝置,安裝于具有發熱組件的電子裝置,其中散熱裝置包含一第一均熱件及一第二均熱件。第一均熱件具有一第一散熱部及一第一導熱部,第一導熱部由第一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第二均熱件具有一第二散熱部及一第二導熱部,第二導熱部由第二散熱部的邊緣彎折延伸,第二散熱部貼合于發熱組件上,且第二導熱部與第一導熱部相連結。通過多均熱件的迭合,以形成雙層均熱件結構的熱裝置,提升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H05K7/20GK103167783SQ201210012049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5日
發明者黃順治, 毛黛娟 申請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