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航空綜合設備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航空綜合設備架。
背景技術:
伴隨著飛機功能要求的増加,越來越多的機載電子設備需要安裝于飛機中,機載電子設備的模塊化標準化發展已成為主流趨勢,另外,機載電子設備的増加也使得飛機電子設備艙熱載荷急劇增加,由從原來的幾千瓦増大到幾十千瓦,設備艙的冷卻已成為環控系統的首要任務;常見的機載電子設備的冷卻方式主要有強迫風冷和自然冷卻兩種。目前,機載設備的冷卻接ロ不統一,需要對每臺設備分別采取冷卻措施。如采用風扇對電子設備進行強迫通風冷卻、通過環控管路直接對電子設備進行吹風冷卻等方式,上述方式不僅大大增加了飛機的環控系統負荷,也増加了飛機重量,其次設備艙空間狹小,空氣管路在電子設備艙中無法排布,在機載電子設備較多的情況下,由于受到飛機設備艙的空間限制,便無法對機載電子設備進行良好的冷卻。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航空綜合設備架,解決機載電子設備由于受到飛機設備艙的空間限制而無法得到良好冷卻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航空綜合設備架采用如下技術方案ー種航空綜合設備架,包括敞開式的框架及設于所述框架頂部的頂板,所述框架內固設有ー隔板,所述隔板將框架內的區域分割為位于隔板上方的強迫風冷區和位于隔板下方的自然冷卻區,所述強迫風冷區內設有至少ー個托板組件,所述托板組件包括擋風板及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的托板,板上設有上下貫通的透風孔,托板組件的托板和擋風板一上一下間隔設置且二者之間圍成ー冷風腔,各托板組件與頂板或鄰設于其上方的另ー托板組件之間圍成電子設備安裝室;所述框架上設有與所述的冷風腔鄰接導通的進風通道和與所述電子設備安裝室鄰接導通的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具有用干與吹風裝置連接的進風ロ,出風通道具有出風ロ ;所述自然冷卻區設有至少ー個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的托持架。所述進風通道由固設于所述框架上的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面板圍成;所述出風通道由固設于所述框架上的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面板圍成,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分別位于框架的相対的兩側上。所述隔板上設有上下通透的通孔且隔板與鄰設于其上方的擋風板之間圍成中部熱風腔,所述中部熱風腔與所述出風通道鄰接導通。所述框架內于所述頂板的下方設有透風板并與透風板之間圍成頂部熱風腔,所述頂部熱風腔與所述的出風通道鄰接導通。所述出風通道通過其出風ロ連接有抽風裝置。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航空綜合設備架具有所述的強迫風冷區和自然冷卻區,強迫風冷區內的托板組件的托板和擋風板之間圍成冷風腔,各托板組件與頂板或鄰設于其上方的另ー托板組件之間圍成電子設備安裝室;所述框架上設有與所述的冷風腔鄰接導通的進風通道和與所述電子設備安裝室鄰接導通的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具有用干與吹風裝置連接的進風ロ,出風通道具有出風ロ ;所述自然冷卻區設有至少ー個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的托持架;因此,在使用時可將需要強迫冷卻的電子設備裝配于所述的托板組件上并向進風通道內通入冷風,冷風經所述進風通道、冷風腔、透風孔、電子設備安裝室后完成對對應電子設備的集中強迫冷卻;可將需要自然冷卻的電子設備安裝于所述自然冷卻區,由于所述框架為敞開式結構,因此可實現其自然冷卻,由于可將電子設備集成安裝于同一設備架上進行集中冷卻,因此不再需要傳統的冷卻管道等部件,從而減小冷卻設備占用的空間,解決了機載電子設備由于受到飛機設備艙的 空間限制而無法得到良好冷卻的問題。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航空綜合設備架的實施例I的結構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航空綜合設備架的實施例1,如圖I所示,具有框架,本實施例中,框架呈長方體形,由分布于同一矩形的四個角上的四個立柱及設于立柱頂部的橫梁構成,框架的頂部設有頂板1,頂板I的下方間隔設有一透風板2,透風板2固連于框架的立柱上且設有上下通透的通孔,頂板I與透風板2之間圍成ー頂部熱風腔;框架內設有ー隔板3,隔板3上設有上下通透的通孔且將框架內的區域分割為強迫風冷區和自然冷卻區,強迫風冷區位于隔板3上方,自然冷卻區位于隔板3下方,強迫風冷區內設有兩托板組件,各托板組件均包括一上一下間隔設置的托板4和擋風板5,托板4上設有上下通透的透風孔,托板4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托板4和擋風板5之間圍成ー冷風腔;兩托板組件之間及位于上層的托板組件與頂板I之間均圍成電子設備安裝室;框架的一側對應所述強迫風冷區處設有進風通道,進風通道由間隔設于框架對應側的兩第一面板6圍成且與冷風腔鄰接導通,進風通道上設有進風ロ 7,進風ロ 7用于與飛機上的對應的吹風裝置連接;框架上對應所述強迫風冷區處與第一面板6相對固設有兩第二面板8,兩第二面板8之間間隔設置且二者之間圍成ー出風通道,出風通道與所述電子設備安裝室及頂部熱風腔均鄰接導通且設有出風ロ 9,出風通道于其出風ロ 9處設有抽風裝置,抽風裝置用于將進入到出風通道內的熱風抽出;隔板3與位于最下層的托板組件的擋風板圍成一中部熱風腔,中部熱風腔與出風通道鄰接導通,自然冷卻區內設有兩層托持架10,托持架10用于托持裝配自然冷卻方式的電子設備。該航空綜合設備架在工作時,可通過其托板組件裝配需要強迫風冷的電子設備,通過所述托持架安裝需要自然冷卻的設備,對于強迫風冷區,每層托板組件內有冷風腔(位于對應電子設備的底部),冷風腔與所述進風通道聯通,冷風從電子設備的底部進入,熱風從電子設備的頂部排放到周圍環境中,根據熱對流原理,熱風向上流動,為了改善電子設備周圍環境的溫度,在設備架的頂部設置所述頂部熱風腔,及時排除熱風。對于自然冷卻區,位于設備架的底部,受熱風區的影響較小,考慮到自然設備的熱傳導和熱輻射,可能使周圍的環境溫度升高,在自然冷卻區的頂部,即框架的中部設置所述中部熱風腔,及時排除熱風,改善自然冷設備周圍的環境,有利于自然冷卻設備的自然散熱。這種布置方式,在滿足各設備的冷卻要求外,充分利用了設備架在豎直方向上的空間,實現了飛機的結構優化和減重。另外,這種布置方式提高了電子設備的可靠性要求,抽風裝置和吹風裝置任何一個 失效,不會在短時間內形成ー個影響電子設備正常工作的熱環境,即使兩者均失效,電子設備能夠與設備架周圍環境進行熱交換(框架為敞開式),可以滿足適航的要求。
權利要求1.一種航空綜合設備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敞開式的框架及設于所述框架頂部的頂板, 所述框架內固設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將框架內的區域分割為位于隔板上方的強迫風冷區和位于隔板下方的自然冷卻區,所述強迫風冷區內設有至少一個托板組件,所述托板組件包括擋風板及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的托板,托板組件的托板和擋風板一上一下間隔設置且二者之間圍成一冷風腔,托板上設有上下貫通的透風孔,托板組件與頂板或鄰設于其上方的另一托板組件之間圍成電子設備安裝室;所述框架上設有與所述的冷風腔鄰接導通的進風通道和與所述電子設備安裝室鄰接導通的出風通道,所述進風通道具有用于與吹風裝置連接的進風口,出風通道具有出風口 ;所述自然冷卻區設有至少一個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的托持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航空綜合設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通道由固設于所述框架上的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面板圍成;所述出風通道由固設于所述框架上的兩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面板圍成,所述第一、第二面板分別位于框架的相對的兩側上。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航空綜合設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設有上下通透的通孔且隔板與鄰設于其上方的擋風板之間圍成中部熱風腔,所述中部熱風腔與所述出風通道鄰接導通。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航空綜合設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內于所述頂板的下方設有透風板并與透風板之間圍成頂部熱風腔,所述頂部熱風腔與所述的出風通道鄰接導通。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航空綜合設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通道通過其出風口連接有抽風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航空綜合設備架,包括敞開式的框架及設于框架頂部的頂板,框架內固設有一隔板,隔板將框架內的區域分割為位于隔板上方的強迫風冷區和位于隔板下方的自然冷卻區,強迫風冷區內設有至少一個托板組件,托板組件包括擋風板及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的托板,托板和擋風板圍成一冷風腔,托板組件與頂板或鄰設于其上方的另一托板組件之間圍成電子設備安裝室;框架上設有與冷風腔鄰接導通的進風通道和與電子設備安裝室鄰接導通的出風通道,進風通道具有用于與吹風裝置連接的進風口,出風通道具有出風口;自然冷卻區設有至少一個用于托持安裝電子設備的托持架;解決了機載電子設備由于受到飛機設備艙的空間限制而無法得到良好冷卻的問題。
文檔編號H05K7/20GK202476018SQ20112057250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31日
發明者盧明勝, 王曉亮, 蔡艷召 申請人: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