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開啟操作省力,能自動完成剰余滑移行程的滑蓋導引啟閉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I至圖4所示,一種為適應電子產品日益大型化,而加強驅動彈性的滑蓋結構裝置,主要包括有一具有縱向滑槽54及橫向長 槽孔512的上蓋51,及至少ー彈性組件53,彈性組件53包括一固定端532及一自由端531,固定端532用以固定于上述長槽孔512側端附近,自由端531則裝結一滑滾件533,并朝長槽孔512的中段方向嵌滑設置于長槽孔512上;上蓋51更包含有一 η型輪廓,且于其兩端分別延伸有ー折片510,上蓋51兩側形成有ー凹槽,用以裝置縱向滑槽54 ;于上蓋51頂面設具長槽孔512,并于長槽孔512兩端設孔,用以收容固定彈性組件53上的固定端532。一底板52兩側邊分別設有能嵌入縱向滑槽54的滑軌521 ;縱向滑槽54具有一能嵌合滑軌521的凹槽,及設置于縱向滑槽54兩端的嵌制片,用以固定在上蓋51的凹槽上;底板52上相對應設有兩端外曲的導向槽522,該滑滾件533則在嵌滑于長槽孔512的同時,滑嵌于導向槽522中;于導向槽522的中段包含有由兩側導向槽522上在不同位置產生反曲所形成的超越點534、535,超越點534、535界定出一緩沖部X。于操作時,在滑滾件533朝某方向位移至所述緩沖部X,至少超過緩沖部X的較遠離超越點534或535吋,才允許上蓋51可朝預推方向繼續自動完成滑動行程以達展開或收合。如此ー來,使用者于操作吋,必須推移上蓋51 —較長的時間,方能使其相對于底板52產生自動滑移之效果,形成一使用上未完菩之處。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僅需于開啟滑蓋之初施カー較短行程,即能自動滑移剰余較長的行程,具有開啟操作的便利性。本實用新型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于開啟滑蓋之初能提供一省力操作,再滑蓋滑移ー適當行程后,能產生ー較大的驅動力作用于所述滑蓋,使其得以確保自動完成剰余的行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包括能沿預設滑移軌跡中線相對往復滑移的一滑動件與一相對滑動件,其中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沿滑移方向設有第一導滑部,于第一導滑部接近一端設有一反折的彎曲部;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一,設有能與第一導滑部相對應相交會,并朝ー預設方向延伸的第二、三導滑部,第二導滑部的滑移軌跡的一部分能與第一導滑部的彎曲部的一端末形成對應交會,第三導滑部的滑移軌跡的至少局部能與所述彎曲部的反曲頂點形成對應交會;至少ー第一彈性組件,一端樞設于接近第二導滑部一端旁側,第一彈性組件的另一端滑設于第一、ニ導滑部的交會處;至少ー第二彈性組件,一端樞設于接近第三導滑部一端旁側,第二弾性組件的另一端滑設于第一、三導滑部的交會處。依上述結構,所述第二導滑部接近第一導滑部的一端部與第一導滑部接近彎曲部的一端部形成對應交會,第三導滑部接近第一導滑部的一端部與第一導滑部上彎曲部的反曲頂點形成對應交會。依上述結構,所述第一、ニ、三導滑部分別為ー凹陷的導槽,所述第一弾性組件于與第一、ニ導滑部結合的部位設有至少ー低移動摩擦的導滑組件,第二弾性組件于與第一、三導滑部結合的部位設有至少ー低移動摩擦的導滑組件。依上述結構,所述第一彈性組件上的導滑組件為ー滾輪,該滾輪能伸入所述第一、ニ導滑部其中之一內部。依上述結構,所述滾輪的軸心部位另凸出一延伸部,該延伸部能伸入所述第一、ニ導滑部其中另ー內部。依上述結構,所述第二彈性組件上的導滑組件為ー滾輪,該滾輪能伸入所述第一、 三導滑部其中之一內部。依上述結構,所述滾輪的軸心部位另凸出一延伸部,該延伸部能伸入所述第一、三導滑部其中另ー內部。依上述結構,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設有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一導滑部,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ー設有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二導滑部與ニ個對稱排列的
第三導滑部。依上述結構,所述第二導滑部呈ー Y形延伸的結構。依上述結構,所述第一導滑部于彎曲部ニ旁側分別設有ー較短的第一段,以及ー較長的第二段,所述第一導滑部的ニ端部朝向所述滑移軌跡中線歪斜。依上述結構,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上分別設有至少ー沿所述滑移軌跡延伸的側導滑部,以及一能與所述側導滑部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所述側導滑部為ー凸軌道,所述被導滑部為一能套合所述凸軌道的凹槽道。依上述結構,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結合于ー電子裝置的本體上,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ー結合于電子裝置的滑蓋。本實用新型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僅需于開啟滑蓋之初施カー較短行程,即能自動滑移剰余較長的行程,具有開啟操作的便利性。并且,其于開啟滑蓋之初能提供一省力操作,再滑蓋滑移ー適當行程后,能產生ー較大的驅動力作用于所述滑蓋,使其得以確保自動完成剩余的行程。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ー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ー種現有滑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上蓋自ー初始位置推動前的平面示意圖。圖3是圖2中上蓋推行至中段超越點附近狀態的平面示意圖。圖4是圖2中上蓋完成滑動狀態的平面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構造分解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配合相關電子裝置本體及滑蓋的構造分解圖。[0026]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滑蓋開啟動作示意圖(一)。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滑蓋開啟動作示意圖(ニ)。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滑蓋開啟動作示意圖(三)。圖1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滑蓋關閉動作示意圖(一)。圖1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滑蓋關閉動作示意圖(ニ)。圖1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構造分解圖。圖1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配合相關電子裝置本體及滑蓋的構造分解圖。*圖1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滑蓋開啟動作示意圖(一)。圖1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滑蓋開啟動作示意圖(ニ)。圖1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滑蓋開啟動作示意圖(三)。圖1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滑蓋關閉動作示意圖(一)。圖19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滑蓋關閉動作示意圖(ニ)。附圖標記說明I是滑動件11是側導滑部12是第一導滑部121 是第一段122是彎曲部123 是第二段10是滑蓋2、6是相對滑動件21,61是被導滑部22,62是第二導滑部23、63是第三導滑部24,25,64,65 是樞接部20是本體3是第一彈性組件31是第一端32是第二端33、43是導滑組件331、431 是延伸部4是第二彈性組件41是第二端42是第四端51是上蓋512是橫向長槽孔52是底板521是滑軌[0065]522是導向槽53是彈性組件532是固定端533是滑滾件534,535 是超越點54是縱向滑槽510是折片621 是第一部622 是第二部·X是緩沖部Y是滑移軌跡中線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5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主要包括滑動件I、相對滑動件2、第一彈性組件3及第ニ彈性組件4等部分,其中滑動件I上(可為ニ旁側)設有ニ個平行于一滑移軌跡中線Y的側導滑部11 (可為ー凸軌道)以及ニ第一導滑部12 (可為凹陷之導槽),于ニ個第一導滑部12接近一端旁側設有一反折的彎曲部122,第一導滑部12于彎曲部122 ニ旁側分別形成一較短的第一段121,以及ー較長的第二段123,同時,第一導滑部12的ニ端部朝向滑移軌跡中線Y歪斜,相對滑動件2上設有ニ個能與側導滑部11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21 (可為ー套合所述凸軌道的凹槽道),以及ニ組與第一導滑部12相斜向交會延伸的第二、三導滑部22、23 (可為凹陷的導槽),第二導滑部22 —端的滑移軌跡與第一導滑部12接近彎曲部122的一端部形成交會,于第二導滑部22遠離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旁側設有ー樞接部24,而第三導滑部23 —端的滑移軌跡與彎曲部122的頂點形成交會,于第三導滑部23遠離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旁側設有一樞接部25,ニ個第一彈性組件3 ニ端分別界定有一第一端31及一第二端32,第二端32樞接于樞接部24,而于第一端31上設有ー低移動摩擦的導滑組件33 (可為ー滾輪),導滑組件33 (滾輪)能伸入第一導滑部12內,且于導滑組件33上(軸心部位)能另凸出一延伸部331,延伸部331能伸入第二導滑部22內,使第一彈性組件3的第一端31能同時沿該第一、ニ導滑部12、22滑移,ニ個第二彈性組件4 ニ端分別界定有一第三端41及一第四端42,第四端42樞接于樞接部25,于第三端41上設有ー低移動摩擦的導滑組件43 (可為ー滾輪),導滑組件43 (滾輪)能伸入第一導滑部12內,于導滑組件43上(軸心部位)能另凸出一延伸部431,延伸部431能伸入第三導滑部23內,使第二彈性組件4的第三端41能同時沿第一、三導滑部12、23滑移。上述結構于實際應用時,相對滑動件2(或滑動件I)能結合于ー電子裝置的本體20上,滑動件I (或相對滑動件2)則能結合于電子裝置的滑蓋10。如圖8至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操作時,當滑蓋10完全蓋合于本體20上的狀態時,滑動件I位于相對滑動件2 —端的初始位置(如圖8所示)時,此時,第一彈性組件3的第一端31上導滑組件33位于第一導滑部12內的第一段121遠離彎曲部122的一端部,且其延伸部331位于第二導滑部22內的中段位置,而第二彈性組件4的第三端41上導滑組件43位于第一導滑部12內的彎曲部122曲線頂點上,其延伸部431位于第三導滑部23內接近第一導滑部12的端部位置。而當滑蓋10受カ開啟滑動(如圖9所示)時,第一彈性組件3的導滑組件33由第一導滑部12的端部向彎曲部122滑移,且其延伸部331隨之由第二導滑部22中段向端部滑移,此時,第一彈性組件3呈現拉伸的儲能狀態,而第二彈性組件4的導滑組件43由彎曲部122曲線頂點向第二段123滑移,且其延伸部431由第三導滑部23端部向中段滑移,此時,第二彈性組件4呈收縮的釋能狀態,如此ー來,第二彈性組件4施加于滑動件I (滑蓋10)的作用力,恰能抵消拉伸第一彈性組件3所需的力,藉此,使滑動件1(滑蓋10)開啟動作之初始得以無需較大的施カ即能驅動,達到省力驅動開啟的功效。當滑蓋10持續開啟滑動時,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的導滑組件33、43分別通過第一導滑部12的彎曲部122并進入第二段123,且其延伸部331、431亦分別沿第二、三導滑部
22、23滑移至遠離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此時,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皆呈現收縮的釋能狀態,藉以共同提供滑蓋10持續開啟滑動所需之力,直至滑蓋10完全開啟(如圖10所示),使導滑組件33、43同時滑移至第二段123端部后停止。于滑蓋10關閉的過程中,當滑蓋10(滑動件I)受到反向(關閉)的驅動カ時,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的導滑組件33、43開始沿第一導滑部12的第二段123向彎曲部122滑移,且其延伸部331、431亦分別沿第二、三導滑部22、23向接近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滑移(如圖11所示),此時,雖然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皆呈現拉伸狀態,致使操作者必須施以較大之カ(以供克服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的作用力),方能持續令滑蓋10 (滑動件I)朝關閉方向滑移,但由于本實用新型之主要訴求重點是在于開啟時省力,以及開啟推移ー短距行程后,能自行滑動完成剰余較長的行程,因此關閉滑蓋10 (滑動件I)較費カ的議題,并不在本實用新型的探討范圍內。在滑蓋10 (滑動件I)關閉行程中,當第一彈性組件3的導滑組件33由第二段123滑移至彎曲部122曲線頂點時,其延伸部331亦滑移至第二導滑部22接近第一滑部12的一端,此時,由于第一彈性組件3呈現最大的拉伸儲能狀態,而第二彈性組件4的導滑組件43仍維持于第一導滑部12的第二段123內滑移,且延伸部431亦于第三導滑部23內向另一端部滑移(第二彈性組件4亦處于拉伸的儲能狀態),因此,此時所需的驅動カ亦最大。最后,當滑蓋10 (滑動件I)關閉滑移至行程末端吋,當上述第一彈性組件3的導滑組件33于第一導滑部12通過彎曲部122進入第一段121之后,其延伸部331于第二導滑部22內又回復到由接近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向中段方向滑移,使第一彈性組件3呈現收縮的釋能狀態(如圖12所示),可對滑蓋10關閉施以輔助之力,進而得以平衡第二弾性組件4持續拉伸儲能所需的施力,使滑蓋10(滑動件I)能以較小的施力完成關閉的動作。如圖13至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主要包括一相對滑動件6,以及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滑動件I、第一彈性組件3及第ニ彈性組件4,其中相對滑動件6具有與相對滑動件2的被導滑部21、第三導滑部23、樞接部24、25完全相同的被導滑部61、第三導滑部63、樞接部64、65,其差異僅在于相對滑動件6具有一第二導滑部62,第二導滑部62于朝向第一導滑部12 —端形成一具有分叉Y形延伸結構的第一部621 (朝向滑蓋10關閉的位置)及一第二部622 (朝向滑蓋10開啟的位置),且第一彈性組件3以其延伸部331于第二導滑部62內滑移;除此之外,其余各部組件的相關組合方式皆完全相同,在此不多作贅述。[0085]如圖15至圖19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操作時,當滑蓋10完全蓋合于本體20上的狀態時,滑動件I位于相對滑動件6—端的初始位置(如圖15所示),此時第一彈性組件3的導滑組件33位于第一導滑部12的第一段121遠離彎曲部122的一端部,且其延伸部331伸入第二導滑部62內額中段位置,第二彈性組件4的第三端41上導滑組件43位于第一導滑部12內的彎曲部122曲線頂點上,其延伸部431伸入第三導滑部63內接近第一導滑部12的端部位置。 當滑蓋10受カ開啟滑動(如圖16所示)時,第一彈性組件3的導滑組件33由第一導滑部12的端部向彎曲部122滑移,其延伸部331隨之由第二導滑部62中段滑入第一部621內,此時第一彈性組件3呈現拉伸的儲能狀態,第二彈性組件4額延伸部431則由第三導滑部63端部向中段滑移,導滑組件43由彎曲部122曲線頂點向第二段123滑移,此時第ニ彈性組件4呈收縮的釋能狀態,使第二彈性組件4施加于滑動件I (滑蓋10)的作用力,恰能抵消拉伸第一彈性組件3所需之カ,藉此使滑動件I (滑蓋10)開啟動作初始得以無需較大的施力即能驅動,達到省力驅動開啟的功效。當滑蓋10持續于開啟滑動時,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的導滑組件33、43分別通過第一導滑部12的彎曲部122進入第二段123,且其延伸部331、431分別沿第二、三導滑部62,63滑移至遠離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此時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皆呈現收縮的釋能狀態,藉以共同提供滑蓋10持續開啟滑動所需之力,使滑蓋10得以持續自動滑移,直至完全開啟(如圖17所示)的位置。于滑蓋10關閉的過程中,當滑蓋10(滑動件I)受到反向(關閉)的驅動カ時,該第一、ニ彈性組件3、4的導滑組件33、43開始沿第一導滑部12之第二段123向該彎曲部122滑移,其延伸部331、431分別沿第二、三導滑部62、63向接近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滑移(如圖18所示)。然后,當第一彈性組件3的導滑組件33由第二段123滑移至彎曲部122曲線頂點吋,延伸部331滑移至第二導滑部62的第二部622內,此時,由于第一彈性組件3呈現最大的拉伸儲能狀態,第二彈性組件4的導滑組件43仍維持于第一導滑部12的第二段123內滑移,延伸部431亦于第三導滑部63內向另一端部滑移(第二彈性組件4亦處于拉伸的儲能狀態),因此,此時所需的驅動カ亦最大。最后,當滑蓋10 (滑動件I)關閉滑移至行程末端吋,當上述第一彈性組件3的導滑組件33于第一導滑部12通過彎曲部122進入第一段121之后,其延伸部331于第二導滑部62內又回復到由接近第一導滑部12的一端向中段方向滑移,使第一彈性組件3呈現收縮的釋能狀態(如圖19所示),能對滑蓋10關閉施以輔助之力,進而得以平衡第二彈性組件4持續拉伸儲能所需的施力,使滑蓋10 (滑動件I)能以較小的施力完成關閉之動作。以上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這些并非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做出許多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至少包括能沿預設滑移軌跡中線相對往復滑移的ー滑動件與一相對滑動件,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沿滑移方向設有第一導滑部,于第一導滑部接近一端設有一反折的彎曲部; 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一,設有能與第一導滑部相對應交會,并朝ー預設導引方向延伸的第二、三導滑部,第二導滑部的滑移軌跡的一部分能與第一導滑部具有的彎曲部的一端末形成對應交會,第三導滑部的滑移軌跡的至少局部能與所述彎曲部的反曲頂點形成對應交會; 至少ー第一彈性組件,一端樞設于接近第二導滑部一端旁側,第一彈性組件的另一端滑設于第一、ニ導滑部的交會處; 至少ー第二彈性組件,一端樞設于第三導滑部一端旁側,所述第二彈性組件的另一端滑設于第一、三導滑部的交會處。
2.如權利要求I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導滑部接近第一導滑部的一端部與第一導滑部接近彎曲部的一端部形成對應交會。
3.如權利要求I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三導滑部接近第一導滑部的一端部與第一導滑部上彎曲部的反曲頂點形成對應交會。
4.如權利要求I至3任意一項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ニ、三導滑部分別為ー凹陷的導槽,第一弾性組件于與第一、ニ導滑部結合的部位設有至少ー低移動摩擦的導滑組件,第二弾性組件于與第一、三導滑部結合之部位設有至少ー低移動摩擦的導滑組件。
5.如權利要求4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彈性組件上的導滑組件為ー滾輪,該滾輪能伸入所述第一、ニ導滑部其中之一內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滾輪的軸心部位另凸出一延伸部,該延伸部能伸入所述第一、ニ導滑部其中另ー內部。
7.如權利要求4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彈性組件上的導滑組件為ー滾輪,該滾輪能伸入所述第一、三導滑部其中之一內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滾輪的軸心部位另凸出一延伸部,該延伸部能伸入所述第一、三導滑部其中另ー內部。
9.如權利要求I至3任意一項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設有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一導滑部,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ー設有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二導滑部與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三導滑部。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設有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一導滑部,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ー設有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二導滑部與ニ個對稱排列的第三導滑部。
11.如權利要求I至3任意一項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導滑部呈ー Y形延伸的結構。
12.如權利要求4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導滑部呈ーY形延伸的結構。
13.如權利要求I至3任意一項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導滑部于彎曲部ニ旁側分別設有ー較短的第一段,以及ー較長的第二段,所述第一導滑部的ニ端部朝向所述滑移軌跡中線歪斜。
14.如權利要求4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導滑部于彎曲部ニ旁側分別設有ー較短的第一段,以及ー較長的第二段,所述第一導滑部的ニ端部朝向所述滑移軌跡中線歪斜。
15.如權利要求I至3任意一項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上分別設有至少ー沿所述滑移軌跡中線延伸的側導滑部,以及一能與所述側導滑部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所述側導滑部為ー凸軌道,所述被導滑部為一能套合凸軌道的凹槽道。
16.如權利要求4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上分別設有至少ー沿所述滑移軌跡中線延伸的側導滑部,以及一能與所述側導滑部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所述側導滑部為ー凸軌道,所述被導滑部為一能套合凸軌道的凹槽道。
17.如權利要求9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上分別設有至少ー沿滑移軌跡中線延伸的側導滑部,以及一能與所述側導滑部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所述側導滑部為ー凸軌道,所述被導滑部為一能套合凸軌道的凹槽道。
18.如權利要求10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上分別設有至少ー沿所述滑移軌跡中線延伸的側導滑部,以及一能與所述側導滑部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所述側導滑部為ー凸軌道,所述被導滑部為一能套合凸軌道的凹槽道。
19.如權利要求11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上分別設有至少ー沿所述滑移軌跡中線延伸的側導滑部,以及一能與所述側導滑部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所述側導滑部為ー凸軌道,所述被導滑部為一能套合凸軌道的凹槽道。
20.如權利要求12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上分別設有至少ー沿所述滑移軌跡中線延伸的側導滑部,以及一能與所述側導滑部滑動結合的被導滑部,所述側導滑部為ー凸軌道,所述被導滑部為一能套合凸軌道的凹槽道。
21.如權利要求I至3任意一項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結合于ー電子裝置的本體上,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ー結合于電子裝置的滑蓋。
22.如權利要求4所述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之一結合于ー電子裝置的本體上,所述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其中另ー結合于電子裝置的滑至JHL 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滑蓋的導引啟閉結構,包括二個能相對滑移的滑動件與相對滑動件,滑動件(或相對滑動件)沿其滑移方向設有二個第一導滑部,二個第一導滑部接近一端旁側設有一反折的彎曲部,相對滑動件(或滑動件)分別設有二個與第一導滑部相交會延伸的第二、三導滑部,第二導滑部一端滑移軌跡與第一導滑部接近彎曲部一端部形成交會,第三導滑部一端滑移軌跡與彎曲部頂點形成交會,二個第一彈性組件以一端樞設于第二導滑部一端旁側,以另一端與第一、二導滑部形成能滑移地結合,二個第二彈性組件以一端樞設于第三導滑部一端旁側,以另一端同時與第一、三導滑部形成能滑移地結合,藉以形成輕推短行程后,能自動完成其余開啟行程的滑蓋結構。
文檔編號H05K5/03GK202435739SQ201120510828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5日
發明者買健誠, 徐安賜, 戴偉翰 申請人: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