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水殼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水殼體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用在戶外的電子裝置,除了保證其本身的性能外,還應具備防水功能,以防止雨水的進入而影響電子裝置的正常運行。一般,戶外電子裝置包括本體、蓋體及密封圈,通過將密封圈夾設于本體和蓋體之間以防止雨水進入電子裝置內部,并通過固定螺絲緊固。然而,這種防水方式只能部分防水,但是不能有效地防止雨水進入。所以,設計一種防水結構以有效防止雨水進入電子裝置內部,是業界迫切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需提供一種防水殼體結構。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中的防水殼體結構包括本體、蓋體以及螺絲。所述本體包括底板及沿所述底板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一側壁,所述第一側壁遠離所述底板的端面設有第一溝槽。所述蓋體包括蓋板及沿所述蓋板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二側壁,所述第二側壁遠離所述蓋板的端面設有與所述第一溝槽相對應的第二溝槽,其中,當所述蓋體與所述本體扣合時,所述第一溝槽與所述第二溝槽相對并共同形成收容槽。所述螺絲包括頭部及與所述頭部相連的桿部,所述頭部及所述桿部的軸向設有第一孔,所述桿部徑向設有與所述第一孔相通的第二孔,當所述螺絲螺接所述本體及所述蓋體時,所述第二孔與所述收容槽相通。 其中,沿所述螺絲之第一孔注入熔融硅膠,所述熔融硅膠流經所述第二孔并填充所述收容槽,固化后形成防水膠圈。優選地,所述底板與所述第一側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間,所述底板設有多跟凸柱,所述凸柱凸設于所述底板并朝向所述收容空間,用于安裝電路板。優選地,所述第一側壁設有第一內凸緣、第一溝底及第一外凸緣,所述第一內凸緣與所述第一外凸緣相互平行且環繞設置于所述第一溝底的兩側,所述第一內凸緣、所述第一溝底與所述第一外凸緣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溝槽。優選地,所述第一溝槽的橫斷面大致呈U型或者C型。優選地,所述第二溝槽的橫斷面大致呈U型或者C型。優選地,所述第二側壁設有第二內凸緣、第二溝底及第二外凸緣,所述第二內凸緣與所述第二外凸緣相互平行且環繞設置于所述第二溝底的兩側,所述第二內凸緣、所述第二溝底與所述第二外凸緣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溝槽。優選地,所述第一內凸緣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內凸緣與所述第一內凸緣相對并設有第一突肋以與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內凸緣與所述第二內凸緣緊密結合,所述第一外凸緣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外凸緣與所述第一外凸緣相對并設有第二突肋以與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外凸緣與所述第二外凸緣緊密結合。 優選地,所述第一孔沿所述螺絲之軸向延伸。[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孔與所述第二孔垂直相通。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施方式中的防水殼體結構,通過緊固件固定連接本體與蓋體,以使本體之第一溝槽與蓋體之第二溝槽相對并形成收容槽,以容納熔融硅膠。另外,將設有垂直相通之第一孔和第二孔的螺絲鎖固于本體及蓋體上,并使第二孔與所述收容槽相通。沿第一孔之孔口注入熔融硅膠,熔融硅膠沿第一孔流經第二孔而流入收容槽內,并灌滿整個收容槽。待熔融硅膠冷卻后,硅膠在收容槽內形成防水膠圈并緊密結合本體與蓋體,以使本體與蓋體形成一整體,從而達到防水之目的,并兼具放拆功能。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防水結構的裝配圖。[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之防水結構的分解圖。[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之防水結構的另一個^[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之防水結構的剖視圖。[0018]圖5為圖4中V的局部放大圖。[0019]圖6為本實用新型之螺絲的剖視圖。[0020]主要元件符號說明[0021]防水結構100[0022]本體10[0023]底板12[0024]收容空間13[0025]第— 側壁14[0026]第— 內凸緣140[0027]第— 凹槽1405[0028]第— 溝底142[0029]第— 外凸緣144[0030]第二.凹槽1445[0031]第一 溝槽146[0032]凸柱16[0033]蓋體20[0034]蓋板22[0035]第二.側壁24[0036]第二.內凸緣240[0037]第— 突肋2405[0038]第二.溝底242[0039]第二.外凸緣244[0040]第二.突肋2445[0041]第二.溝槽246[0042]第— 固定孔26[0043]第二.固定孔28[0044]緊固件螺絲頭部桿部
30 40 42 44第一孔46第二孔48收容槽50電路板60熔融硅膠 80注膠方向 A溢膠方向 B如下具體實施方式
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防水殼體結構100的裝配圖,圖2及圖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之防水殼體結構100的分解圖,所述防水殼體結構100包括本體10、蓋體20、螺40及電路板60。電路板60固定安裝于本體10內部,蓋體20固定安裝于本體10上,并通過螺40注入熔融硅膠80 (如圖4所示)以對所述防水殼體結構100進行密封,以起到防水且防止螺 40松動之功能。本體10包括底板12及沿底板12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一側壁14,底板12與第一側壁14共同形成收容空間13,用于收容電子元器件。底板12設有多根凸柱16,所述凸柱16 凸設于所述底板12并朝向收容空間13內凸起,用于固定電路板60。第一側壁14于遠離底板12的一端設有第一內凸緣140、第一溝底142及第一外凸緣144,第一溝底142大致平行于底板12,第一內凸緣140與第一外凸緣144相互平行且環繞垂直于于第一溝底142的兩側,第一內凸緣140、第一溝底142及第一外凸緣144共同形成第一溝槽146。第一溝槽 146的開口方向與收容空間13的開口方向相同,用于容納熔融硅膠80。在本實施方式中, 第一溝槽146的橫斷面大致呈U型或者C型。蓋體20包括蓋板22及沿蓋板22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二側壁對。蓋體20蓋設于本體10之收容空間13的開口方向,第二側壁M與第一側壁14配合,以使本體10與蓋體20 形成一密閉空間,以收容電子元器件(如電路板)。第二側壁M于鄰近本體10的一側設有第二內凸緣對0、第二溝底242及第二外凸緣M4,第二溝底242大致平行于蓋板22,第二內凸緣240與第二外凸緣244相互平行且環繞垂直于第二溝底M2的兩側,第二內凸緣 M0、第二溝底242及第二外凸緣244共同形成第二溝槽M6,以容納熔融硅膠80。第二溝槽246與第一溝槽146相對應。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溝槽M6的橫斷面大致呈U型或者 C型。第二溝底242設有多個第一固定孔沈,利用緊固件(如螺絲、螺釘、螺栓等)穿過第一溝底142鎖緊于第一固定孔沈中,以將蓋體20固定安裝于本體10上。圖6為本實用新型之螺絲40的剖視圖,螺絲40包括頭部42及垂直延伸于頭部42 的桿部44。所述頭部42及桿部44的軸向設有第一孔46,桿部44徑向設有與第一孔46相通的第二孔48。第一孔46貫通頭部42并沿桿部44的軸向延伸,以便于注入熔融硅膠80,第二孔48為桿部44之徑向的通孔。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孔46為盲孔。在本實施方式中, 第一孔46與第二孔48垂直相通。第一溝底142設有一對孔(未圖示),第二溝底242設有一對第二固定孔28以與第一溝底142之孔相對應,螺絲40之桿部44穿過第一溝底142的孔鎖緊于第二固定孔觀內。圖4為本實用新型之防水殼體結構100的剖視圖,圖5為圖4中V的局部放大圖。 安裝時,將蓋體20與本體10相扣合時,使第二側壁M與第一側壁14相對,具體來說,第二內凸緣240與第一內凸緣140相對,第二外凸緣244與第一外凸緣144相對,以及第二溝槽246與第一溝槽146相對。第一內凸緣140設有第一凹槽1405,第二內凸緣240設有第一突肋M05以與第一凹槽1405相配合,以使第一內凸緣140與第二內凸緣240緊密結合。 同樣地,第一外凸緣144設有第二凹槽1445,第二外凸緣244設有第二突肋M45以與第二凹槽1445相配合,以使第一外凸緣144與第二外凸緣244緊密結合。第一溝槽146與第二溝槽246相對并共同形成收容槽50,用于容納熔融硅膠80。在本實施方式中,收容槽50的橫斷面大致呈“ 口”字型或者0型。利用緊固件30穿過第一溝底142鎖固于第一固定孔沈內,以使本體10與蓋體20固定連接。將螺絲40螺接第一溝底142及第二固定孔觀內,第二孔48與收容槽50相通。使用時,將熔融硅膠80沿注膠方向A注入其中一個螺絲40之第一孔46中,熔融硅膠80沿第一孔46流經第二孔48填充收容槽50。當熔融硅膠80灌滿整個收容槽50時, 所述熔融硅膠80將先后沿另一螺絲40之第二孔48和第一孔46并沿溢膠方向B溢出螺絲 40之頭部42。待熔融硅膠80固化后,硅膠80填充整個收容槽50形成防水膠圈,此外,硅膠80將緊密結合緊固件30和螺絲40,以使本體10與蓋體20緊密結合成一體,從而達到防水功能,并兼具防拆功能。
權利要求1.一種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包括底板及沿所述底板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一側壁,所述第一側壁遠離所述底板的端面設有第一溝槽;蓋體,包括蓋板及沿所述蓋板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二側壁,所述第二側壁遠離所述蓋板的端面設有與所述第一溝槽相對應的第二溝槽,其中,當所述蓋體與所述本體扣合時,所述第一溝槽與所述第二溝槽相對并共同形成收容槽;以及螺絲,包括頭部及與所述頭部相連的桿部,所述頭部及所述桿部的軸向設有第一孔,所述桿部徑向設有與所述第一孔相通的第二孔,當所述螺絲螺接所述本體及所述蓋體時,所述第二孔與所述收容槽相通;其中,沿所述螺絲之第一孔注入熔融硅膠,所述熔融硅膠流經所述第二孔并填充所述收容槽,固化后形成防水膠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與所述第一側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間,所述底板設有多跟凸柱,所述凸柱凸設于所述底板并朝向所述收容空間,用于安裝電路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溝槽的橫斷面大致呈U型或者C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溝槽的橫斷面大致呈U型或者C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壁設有第一內凸緣、第一溝底及第一外凸緣,所述第一內凸緣與所述第一外凸緣相互平行且環繞設置于所述第一溝底的兩側,所述第一內凸緣、所述第一溝底與所述第一外凸緣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溝槽。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側壁設有第二內凸緣、第二溝底及第二外凸緣,所述第二內凸緣與所述第二外凸緣相互平行且環繞設置于所述第二溝底的兩側,所述第二內凸緣、所述第二溝底與所述第二外凸緣共同形成所述第二溝槽。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內凸緣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內凸緣與所述第一內凸緣相對并設有第一突肋以與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內凸緣與所述第二內凸緣緊密結合,所述第一外凸緣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外凸緣與所述第一外凸緣相對并設有第二突肋以與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外凸緣與所述第二外凸緣緊密結合。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沿所述螺絲之軸向延伸。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水殼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與所述第二孔垂直相ο
專利摘要一種防水殼體結構,包括本體、蓋體以及螺絲。本體包括底板及沿底板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一側壁,第一側壁遠離底板的端面設有第一溝槽。蓋體包括蓋板及沿蓋板邊緣垂直延伸的第二側壁,第二側壁遠離蓋板的端面設有與第一溝槽相對應的第二溝槽,當蓋體與本體扣合時,第一溝槽與第二溝槽相對并共同形成收容槽。螺絲包括頭部及與頭部相連的桿部,頭部及桿部的軸向設有第一孔,桿部徑向設有與第一孔相通的第二孔,當螺絲螺接本體及蓋體時,第二孔與收容槽相通。其中,沿螺絲之第一孔注入熔融硅膠,熔融硅膠流經第二孔并填充收容槽,固化后形成防水膠圈,以達到防水之目的。
文檔編號H05K5/06GK202121905SQ20112018891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7日
發明者李建宏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