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電子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壁掛式的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節省空間,電子裝置常被掛在墻壁上。現有的電子裝置僅通過壁掛開孔直接掛在墻壁的掛鉤上。然而,這種組裝方式缺少鎖扣裝置,常因意外或受到沖擊時,導致電子裝置晃動或跌落,造成電子裝置的功能及外觀上的損傷。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良好鎖扣作用的壁掛式的電子裝置。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包括一底壁。所述底壁設有至少二個葫蘆孔。所述葫蘆孔包括一導入孔及一與所述導入孔相連通的壁掛孔。所述壁掛孔用于將電子裝置固定于一墻壁的固定柱。所述底壁上還開設有至少二個轉動孔。所述電子裝置進一步包括至少二個鎖扣裝置。每個鎖扣裝置包括一第一把手、一第二把手、一轉動件。所述第一把手與所述第二把手相連。所述轉動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之間的交匯處。 所述轉動件轉動設置在所述底壁的轉動孔內。當所述鎖扣裝置繞所述轉動孔轉動直至所述第一把手擋住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時,所述電子裝置處于鎖扣狀態。進一步地,當所述鎖扣裝置繞所述轉動孔轉動,以使所述第一把手未擋住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時,所述電子裝置處于解鎖狀態。進一步地,所述壁掛孔的半徑小于所述固定柱的半徑,所述導入孔的半徑大于所述固定柱的半徑。進一步地,所述殼體還包括兩個側壁,兩個所述側壁分別垂直連接所述底壁,且兩個所述側壁相對設置,所述底壁的兩側分別由所述底壁與所述側壁的交界處向底壁的中心延伸開設有至少一收容槽,所述葫蘆孔及轉動孔均開設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部。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把手在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與所述轉動孔的中心連接方向上的長度等于所述導入孔靠近所述壁掛孔的最高點與所述轉動孔遠離所述葫蘆孔的最低點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把手遠離所述轉動件的一端形成有一與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的形狀相匹配的弧形凸起,當所述電子裝置處于鎖扣狀態時,所述凸起收容在所述葫蘆孔導入孔內,阻擋了所述固定柱在所述葫蘆孔移動,使所述固定柱不能從所述收容孔中移出。進一步地,所述轉動件為一中空圓柱狀,其包括一鎖扣部及一從鎖扣部的表面延伸形成的滑動部,所述鎖扣部的半徑與所述導入孔的半徑相同,且小于所述滑動部的半徑, 所述滑動部穿過所述轉動孔,且所述鎖扣部收容在所述轉動孔內。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把手靠近所述轉動件的一端開設有一容置部,所述轉動件上均勻地開設有六個貫穿所述鎖扣部與滑動部的收容孔,其中一收容孔與所述第一把手上的容置部相連通,所述鎖扣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扭簧,所述扭簧包括一主體部及兩個分別垂直連接所述主體部的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與所述第二抵持部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反,所述主體部穿出所述轉動件的鎖扣部,所述扭簧的第一抵持部收容在所述容置部內,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持在收容槽的一側壁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及所述轉動件一體成型,且均由彈性材料制成。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把手與所述第二把手連接成“V”字形結構。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裝置可通過鎖扣裝置很好地鎖扣在墻壁上, 避免了電子裝置意外跌落或遺失。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裝置的立體組裝圖;圖2是圖1中的電子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圖1中的電子裝置的鎖扣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圖3中的鎖扣裝置的立體組裝圖;圖5是圖1中的電子裝置處于鎖扣狀態的示意圖;圖6是圖5中的電子裝置沿VI-VI線的剖面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電子裝置100殼體10鎖扣裝置20底壁12側壁14收容槽140葫蘆孔13a轉動孔13b導入孔131壁掛孔132第一把手21第二把手22轉動件23扭簧24凸起210容置部220鎖扣部231滑動部232收容孔230主體部241第一抵持部242第二抵持部243如下具體實施方式
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具體實施方式
請一并參閱圖1與圖2,本實用新型的電子裝置100包括殼體10和鎖扣裝置20。 所述電子裝置100為空調、路由器、或交換機等,但不局限于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電子
4裝置100為空調。所述殼體10用于容納各種電子零組件,如電路、芯片等。所述殼體10大致為長方體,當然也可以為其它形狀。所述殼體10包括一底壁12及兩個分別垂直連接所述底壁12 的側壁14。兩個所述側壁14相對設置。所述底壁12的兩側分別由所述底壁12與所述側壁14的交界處向底壁12的中心延伸開設有一收容槽140。所述收容槽140的底部開設有一葫蘆孔13a及一轉動孔13b。所述葫蘆孔13a包括一圓形導入孔131及一與所述導入孔 131相連通的圓形壁掛孔132。所述導入孔131的半徑大于所述壁掛孔132的半徑。所述壁掛孔132用于容納固定于一墻壁上的固定柱(未圖示),所述固定柱的半徑大于所述壁掛孔132的半徑且小于所述導入孔131的半徑。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收容槽140也可設置在所述底壁12的任意位置,且數量不限于兩個,其也可設置一個或兩個以上。請一并參閱圖3與圖4,所述鎖扣裝置20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收容槽 140內。該鎖扣裝置20包括一第一把手21、一第二把手22。所述第一把手21與所述第二把手22相連。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把手21與所述第二把手22連接成“V”字形結構。 所述鎖扣裝置20進一步包括一轉動件23及一扭簧M。所述轉動件23設置在所述第一把手21及第二把手22之間的交匯處。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把手21、第二把手22及所述轉動件23 —體成型,均由彈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把手21及第二把手22遠離所述轉動件 23的一端分別形成有一與所述葫蘆孔13a的導入孔131的形狀相匹配的弧面形凸起210。 所述第一把手21及第二把手22靠近所述轉動件23的一端分別開設有一容置部220。所述轉動件23為一中空圓柱狀,包括一鎖扣部231及一從鎖扣部231的表面延伸形成的滑動部 232。所述滑動部232為一相對所述鎖扣部231呈逐漸縮小狀的圓錐結構,所述滑動部232 靠近所述鎖扣部231的半徑與所述導入孔131的半徑相同,且大于所述鎖扣部231的半徑。 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動件23上均勻地開設有六個貫穿所述鎖扣部231與滑動部232的收容孔230,六個所述收容孔230均勻分布,其中,有兩個相鄰的收容孔230分別與所述第一把手21及第二把手22上的容置部220相連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轉動件23上的收容孔230的數量并不限于為六個,其可二個, 四個、五個或者六個以上,并不限于本實施方式。所述扭簧M包括一主體部241及兩個分別垂直連接所述主體部241的第一抵持部242及第二抵持部M3。所述第一抵持部242與所述第二抵持部243相互平行且其延伸方向相反。請一并參閱圖5與圖6,組裝時,所述扭簧M的主體部Ml穿出所述轉動件23的鎖扣部231。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扭簧M的第一抵持部242收容在所述第一把手21的容置部220內。將所述鎖扣裝置20的轉動件23與所述殼體10上的轉動孔1 相對正,然后, 往靠近所述轉動孔13b的方向,推動所述鎖扣裝置20,使所述轉動件23彈性擠壓在所述殼體10的轉動孔13b內,直至所述轉動件23的滑動部232穿過所述轉動孔1 至收容在所述殼體10內。此時,所述轉動件23的鎖扣部231收容在所述轉動孔13b內,以使所述鎖扣裝置20可通過所述轉動件23沿所述轉動孔1 轉動且收容在所述殼體10的收容槽140 內。這樣所述鎖扣裝置20與殼體10便組裝完成。此時,所述扭簧M的第二抵持部243抵持在收容槽140的一側壁上,以便在鎖扣裝置20相對殼體10的運動過程中提供回復力。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把手21在所述葫蘆孔13a的導入孔131與所述轉動孔13b的中心連接方向上的長度等于或略小于所述導入孔131靠近所述壁掛孔132的最高點與所述轉動孔 13b遠離所述葫蘆孔13a的最低點之間的距離,以使所述轉動件23在所述收容槽140內沿所述轉動孔13b的中心轉動時,所述第一把手21可以遮住所述葫蘆孔13a的導入孔131。 請一并參閱圖1與圖5,使用時,使用者拉所述第二把手22,所述鎖扣裝置20繞所述轉動孔1 沿圖1箭頭所指的第一方向轉動,直至所述葫蘆孔13a未被所述第一把手21 遮擋,也即,所述第一把手21上的凸起210不收容在所述葫蘆孔13a的導入孔131中。在此位置,電子裝置100被定義為解鎖狀態。在此解鎖狀態,固定柱可在所述葫蘆孔13a中移動并可從所述導入孔131中移出,即可將電子裝置100從墻壁上取下或將電子裝置100掛于墻壁。在此解鎖狀態,所述扭簧M彈性變形,使所述鎖扣裝置20繞所述轉動孔1 沿圖 5箭頭所指的第二方向轉動,直至所述第一把手21的所述凸起210收容在葫蘆孔13a的導入孔131內,以遮擋導入孔131。在此位置,電子裝置100被定義為鎖扣狀態。在此鎖扣狀態,所述固定柱不能在葫蘆孔13a中移動且不能從所述導入孔131中移出,即所述第一把手 21的所述凸起210阻擋了所述固定柱在所述葫蘆孔13a中的移動空間使之不能從所述導入孔131中移出,從而將電子裝置100鎖扣于墻壁的固定柱,避免了意外跌落。
權利要求1.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包括一底壁,所述底壁設有至少二個葫蘆孔,所述葫蘆孔包括一導入孔及一與所述導入孔相連通的壁掛孔,所述壁掛孔用于將電子裝置固定于一墻壁的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上還開設有至少二個轉動孔,所述電子裝置進一步包括至少二個鎖扣裝置,每個鎖扣裝置包括一第一把手、一第二把手、一轉動件,所述第一把手與所述第二把手相連,所述轉動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之間的交匯處,所述轉動件轉動設置在所述底壁的轉動孔內,當所述鎖扣裝置繞所述轉動孔轉動直至所述第一把手擋住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時,所述電子裝置處于鎖扣狀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鎖扣裝置繞所述轉動孔轉動,以使所述第一把手未擋住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時,所述電子裝置處于解鎖狀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掛孔的半徑小于所述固定柱的半徑,所述導入孔的半徑大于所述固定柱的半徑。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還包括兩個側壁,兩個所述側壁分別垂直連接所述底壁,且兩個所述側壁相對設置,所述底壁的兩側分別由所述底壁與所述側壁的交界處向底壁的中心延伸開設有至少一收容槽,所述葫蘆孔及轉動孔均開設于所述收容槽的底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在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與所述轉動孔的中心連接方向上的長度等于所述導入孔靠近所述壁掛孔的最高點與所述轉動孔遠離所述葫蘆孔的最低點之間的距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遠離所述轉動件的一端形成有一與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的形狀相匹配的弧形凸起,當所述電子裝置處于鎖扣狀態時,所述凸起收容在所述葫蘆孔導入孔內,阻擋了所述固定柱在所述葫蘆孔移動,使所述固定柱不能從所述收容孔中移出。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件為一中空圓柱狀,其包括一鎖扣部及一從鎖扣部的表面延伸形成的滑動部,所述鎖扣部的半徑與所述導入孔的半徑相同,且小于所述滑動部的半徑,所述轉動件的滑動部穿過所述轉動孔,且所述鎖扣部收容在所述轉動孔內。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靠近所述轉動件的一端開設有一容置部,所述轉動件上均勻地開設有六個貫穿所述鎖扣部與滑動部的收容孔,其中一收容孔與所述第一把手上的容置部相連通,所述鎖扣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扭簧,所述扭簧包括一主體部及兩個分別垂直連接所述主體部的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與所述第二抵持部相互平行且延伸方向相反,所述主體部穿出所述轉動件的鎖扣部, 所述扭簧的第一抵持部收容在所述容置部內,所述第二抵持部抵持在收容槽的一側壁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及所述轉動件一體成型,且均由彈性材料制成。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與所述第二把手連接成 “V”字形結構。
專利摘要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包括一底壁。所述底壁設有至少二個葫蘆孔。所述葫蘆孔包括一導入孔及一與所述導入孔相連通的壁掛孔。所述壁掛孔用于將電子裝置固定于一墻壁的固定柱。所述底壁上還開設有至少二個轉動孔。所述電子裝置進一步包括至少二個鎖扣裝置。每個鎖扣裝置包括一第一把手、一第二把手、一轉動件。所述第一把手與所述第二把手相連。所述轉動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把手及第二把手之間的交匯處。所述轉動件轉動設置在所述底壁的轉動孔內。當所述鎖扣裝置繞所述轉動孔轉動直至所述第一把手擋住所述葫蘆孔的導入孔時,所述電子裝置處于鎖扣狀態。本實用新型的鎖扣裝置可方便地將電子裝置鎖扣于墻壁,避免了意外跌落。
文檔編號H05K5/02GK201995235SQ20112006544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4日
發明者官長明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