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起重、卷揚機技術領域,一種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
背景技術:
為“電機-制動器”平行于卷筒、中心距大、必需配JZQ軟齒面或QJ中硬齒面平行軸式減速器結構,因而體積大、笨重,如JM16:3750X2400X 1850,8.8t.,JM20:3950X2560X 1950,9.9t., JM32:4500 X 2850 X 2100,20t., JM50:4930 X 3050 X 2250、38t.0發明內容本發明目的提供一種制動力矩要多大有多大,體積小、重量輕45-55%、“永磁電機-制動-減速”同軸的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適應礦井等部門需要。技術方案如下:(I)永磁電機-制動-減速同軸:通過改變永磁電機磁極對數、頻率降低輸入轉數,因而特別適用于大噸位機型,如極對數P = 3、30HZ時n = 600rpm, i = 143,則n2 ≈ 4.2rpm ;采用半埋齒擺線:①單級減速比119-179,《齒輪手冊》上1_12頁:擺線效率n ≈ 0.94,三級行星η ≈ 0.94 承載力為日本6000型雙支點針銷結構1.5-2.0倍;(2)雙組鋼球V型槽裝置、摩擦副與彈簧創新:雙組鋼球V型槽裝置是無級變速器中鋼球V型槽自動加壓裝置的改進(阮忠唐《機械無級變速器》90頁):第一組由主動V型槽盤、中間盤一側從動V型槽盤及居于二盤V型槽面中間的鋼球組成,中間盤與錐盤聯接;第二組由中間盤另一側主動V型槽盤、第二從動V型槽盤及居于二盤V型槽面中間的鋼球組成。工作原理:通電時,輸入軸上第一組主動V型槽盤V型槽面對鋼球產生正壓力,其軸向分力推動中間盤從動V型槽盤使摩擦副分離,制動力矩消失,其周向分力用以驅動與第二組從動V型槽盤聯接的輸出軸作功;斷電時,阻力矩使第二組從動V型槽盤V型槽面對鋼球產生正壓力,其軸向分力使摩擦副壓緊,制動力矩等于阻力矩。
背景技術:
必需選用過大制動器來保證制動。有益效果:本發明創造性在于:(I)制動力矩要多大有多大,處于恒制動狀態;(2)制動時無火花,使用性能可靠;(3)結構簡單、機加工工藝性能好、重量減輕45-55%。
圖1,本發明實施例結構示意2.與3.分別為鋼球(G)與V型槽面斷電(制動)與通電(作功)時受力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詳加描述:參照圖1.2.及3.—種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包括底座(I)、緊固在底座上左、右機架(6、29)、置于兩機架之間的繩筒(5)、永磁電機、制動件及減速部件,其特征在于:(I)所述左機架(6)內孔聯接圓機殼(7),圓機殼外端聯接外端蓋(38),聯接件內裝有制動件、圓機殼內端順次聯接針齒殼(4)與內端蓋(37),聯接件內裝有擺線減速部件,減速部件置于繩筒(5)內孔,永磁電機包括機座(30)、定子(31)、永磁鐵(32)、轉子(33)及轉子軸(34),機座(30)聯接在右機架(29)上,永磁電機、制動件、減速部件同軸,維修時在繩筒底部放一疊板、擰下圓機殼固緊螺釘然后用起頂螺釘便可將制動-減速部件拉出;
(II)所述制動件包括雙組V型槽盤機構、摩擦副及復位彈簧(15),其中:(a)所述雙組V型槽盤機構中,第一組主動V型槽盤(10)聯接在中心軸(27) —端,中心軸另一端與電機(30)轉子軸相聯接,中間盤(12) —側為第一從動V型槽盤、置于二 V型槽之間有鋼球(11),第二組從動V型槽盤(14)與空心軸(25)軸端外花鍵滑動聯接,空心軸(25)套在中心軸(27)之外,中間盤(12)另一側為第二主動V型槽盤、置于二 V型槽間有鋼球(13),均布在保持架上鋼球數與主、從動V型槽盤槽數相等;(b)摩擦副由內錐體⑶與錐盤(9)組成,其中內錐體⑶聯接在圓機殼(7)內孔,錐盤(9)與雙組V型槽盤機構的中間盤(12)聯接,摩擦副分離的理論軸向距離為X ;(c)所述復位彈簧(15) —端靠緊彈簧座圈(16)內底,另一端靠緊從動V型槽盤
(14)端面,復位彈簧(15)使 錐盤(9)與內錐體⑶摩擦副壓緊,所述彈簧座圈(16)外端面靠緊軸承(19)內圈端面,而開口端與第二從動V型槽盤(14)端面間的間隙為X ;(III)所述減速部件包括空心軸(25)、偏心軸承(24)、擺線輪(22)、針齒殼(4)、針銷(20)、內端蓋(37)及銷軸式輸出機構,輸出機構包括空心輸出軸(26)、柱銷(23)、柱套、均載盤(18)及均載圈(21),空心軸(25)兩端用軸承(19、3)分別支承在均載盤(18)與空心輸出軸(26)內孔,所述均載盤(18)軸頸外圓用軸承(17)支承在圓機殼(7)內孔,空心輸出軸(26)用軸承(2)支承在內端蓋(37)內孔,均載圈(21)置于二擺線輪之間,提高了柱銷的彎曲強度,所述針銷(20)半埋在針齒殼(4)中,稱為半埋齒結構,半埋齒論述見王文斌《機械設計手冊》卷3.174-129頁:“RV…針齒半埋在針齒殼的針銷孔內,沒有彎曲變形”,半埋孔針銷與輪齒為滾動嚙合。銷與半埋孔接觸應力僅為許用值6-8%,減速比179時毋須抽齒;(IV)所述繩筒(5)內腔一側輻板內孔聯接花鍵套(36),其內花鍵與空心輸出軸(26)外花鍵滑配,繩筒(5)用軸承(35,28)分別支承在空心輸出軸(26)與右機架(29)軸頸上。所述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其特征在于:相同四片擺線輪(22)中一輪與二輪、三輪與四輪相位差180°、二輪與三輪相位相同,承載力為額定2倍兩兩擺線輪間有均載圈(21),使每一對應于擺線輪的柱銷段為簡支結構,提高了柱銷的彎曲強度。工作原理:通電時,與中心軸(27)聯接第一組主動V型槽盤(IO)V型槽面對鋼球
(11)產生正壓力:軸向分力推動中間盤(11)從動V型槽盤使由內錐體⑶與錐盤(9)組成的摩擦副分離,制動力矩消失;周向分力驅動與第二組從動V型槽盤(14)花鍵聯接的空心軸(25)轉動作功。顯然第一組鋼球V型槽裝置功能是離合器,第二組鋼球V型槽裝置功能是聯軸器;當斷電時,中心軸(27)仃止,阻力矩使第二(組)從動V型槽盤(14)的V型槽面對鋼球(13)產生正壓力,其軸向分力使摩擦副壓緊,因而制動力矩要多大有多大。
權利要求
1.一種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包括底座(I)、緊固在底座上左機架¢)、右機架(29)、置于兩機架之間的繩筒(5)、永磁電機、制動件及減速部件,其特征在于: (I)所述左機架¢)內孔聯接圓機殼(7),圓機殼外端聯接外端蓋(38),聯接件內裝有制動件、圓機殼內端順次聯接針齒殼(4)與內端蓋(37),聯接件內裝有擺線減速部件,減速部件置于繩筒(5)內孔,永磁電機包括機座(30)、定子(31)、永磁鐵(32)、轉子(33)及轉子軸(34),機座(30)聯接在右機架(29)上,永磁電機、制動件、減速部件同軸; (II)所述制動件包括雙組V型槽盤機構、摩擦副及復位彈簧(15),其中: (a)所述雙組V型槽盤機構中,第一組主動V型槽盤(10)聯接在中心軸(27)—端,中心軸另一端與電機(30)轉子軸相聯接,中間盤(12) —側為第一從動V型槽盤、置于二 V型槽之間有鋼球(11),第二組從動V型槽盤(14)與空心軸(25)的軸端外花鍵滑動聯接,空心軸(25)套在中心軸(27)之外,中間盤(12)另一側為第二主動V型槽盤、置于二 V型槽之間有鋼球(13),均布在保持架上鋼球數與主、從動V型槽盤槽數相等; (b)摩擦副由內錐體⑶與錐盤(9)組成,其中內錐體⑶聯接在圓機殼(7)內孔,錐盤(9)與雙組V型槽盤機構的中間盤(12)聯接,摩擦副分離的理論軸向距離為X ; (c)所述復位彈簧(15)—端靠緊彈簧座圈(16)內底,另一端靠緊從動V型槽盤(14)端面,復位彈簧(15)使錐盤(9)與內錐體⑶摩擦副壓緊,所述彈簧座圈(16)外端面靠緊軸承(19)內圈端面,而開口端與第二從動V型槽盤(14)端面間的間隙為X; (III)所述擺線減速部件包括空心軸(25)、偏心軸承(24)、擺線輪(22)、針齒殼(4)、針銷(20)、內端蓋(37)及銷軸式輸出機構,輸出機構包括空心輸出軸(26)、柱銷(23)、柱套、均載盤(18)及均載圈(21),空心軸(25)兩端用軸承(19、3)分別支承在均載盤(18)與空心輸出軸(26)內孔,所述均載盤(18)軸頸外圓用軸承(17)支承在圓機殼(7)內孔,空心輸出軸(26)用軸承(2 )支承在內端蓋(37)內孔,均載圈(21)置于二擺線輪之間,所述針銷(20)半埋在針齒殼(4)中,稱為半埋齒結構; (IV)所述繩筒(5)內腔一側輻板內孔聯接花鍵套(36),其內花鍵與空心輸出軸(26)外花鍵滑配,繩筒(5)用軸承(35、28)分別支承在空心輸出軸(26)與右機架(29)軸頸上。
2.根據權利1.所述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其特征在于:相同四片擺線輪(22)中一輪與二輪、三輪與四輪相位差180°、二輪與三輪相位相同,兩兩擺線輪間有均載圈(21)。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起重卷揚機技術領域,一種永磁式恒制動擺線減速卷揚機包括底座、左右機架、繩筒、永磁電機、制動件及減速部件,其特征在于左機架內孔聯接圓機殼,圓機殼外端聯接外端蓋,聯接件內裝制動件、內端順次聯接針齒殼與內端蓋,聯接件內有擺線減速部件,永磁電機包括機座、定子、永磁鐵、轉子及轉子軸,永磁電機、制動件、減速部件同軸,制動件包括雙組V型槽盤機構、摩擦副及彈簧,減速部件包括空心軸、偏心軸承、擺線輪、針齒殼、針銷及輸出機構,繩筒一側輻板內孔花鍵套與輸出軸外花鍵滑配,繩筒用軸承分別支承在空心輸出軸與右機架軸頸上。有益效果(1)制動力矩要多大有多大;(2)制動時無火花,性能可靠;(3)結構簡單、重量輕45-55%。
文檔編號B66D1/12GK103121640SQ20111038304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吳聲震 申請人:吳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