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特別是一種用于礦山輔助運輸設備的液壓調速排繩絞車。
背景技術:
調度絞車是在短距離內調度礦車的設備,尤其是40KW、25KW、11. 4KW的小型絞車, 是礦山生產最常用的機電設備,主要用于礦井下水平巷道短距離內移動的礦車、調度車輛, 在軌道巷提運材料車,亦可在其他一些地方作些輔助運輸工作。現有用于礦山調度的絞車主要有機械傳動和液壓傳動兩種結構形式。然而普通液壓傳動絞車由于其結構龐大、安裝復雜、制造成本高,主要用于建筑施工、石油機械、起重設備、船舶甲板機械等行業;機械傳動小型調度絞車由于是機械傳動,存在的問題是這類小型絞車多采用行星齒輪結構傳動,這種機械剛性傳動方式在煤礦井下及負荷過大的情況下, 齒輪損壞及磨損特別嚴重,造成維護費用特別高。二是由于井下的地質條件情況,巷道經常出現起伏不平、彎道過大等現象,并且井下巷道空間有限,調度絞車與軌道不能夠垂直設置,造成調度絞車在工作過程中普遍存在鋼絲繩在絞車滾筒上纏繞不均,出現咬繩、壓繩等現象。尤其是使用了一段時間后的舊鋼絲繩,嚴重時鋼絲繩只纏繞在滾筒的一邊進而跳出滾筒導致重大事故。對于牽引距離較長的絞車,這個問題尤其突出。調度絞車的工作往往是間歇性的,當完成一次牽引任務,繩段載荷去掉后,繩頭呈自由狀態,鋼絲繩會因自身彈力作用使纏繞在滾筒上的鋼絲繩松圈而出現亂繩現象,同樣會影響絞車的正常工作。三是現有調度絞車的剎車和離合必須是人工操作,經常出現誤操作動作,并且其剎車、離合都是通過摩擦片來實現的,工作過程中會產生火花,這不符合煤礦安全規程,使煤礦安全存在很大的隱患,甚至會引發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問題是現有調度絞車在排繩過程中出現的咬繩、壓繩和亂繩問題,使用摩擦片剎車產生火花的問題,并提供一種具有自動排繩、壓繩、自動剎車及制動功能的液壓調速排繩絞車。基于上述問題和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液壓調速排繩絞車,包括液壓調度絞車及油箱,其構成在于固定于油箱上的雙出軸電機的一端連接有單向變量泵,并通過液壓油管與液壓調度絞車連通,另一端連接有單向定量泵,并通過液壓油管與液壓排繩機構連通;其中
所述的油箱是其中單向變量泵的液壓管通過單向閥連通有換向閥I、先導溢流閥和壓力表;其中單向定量泵的液壓管通過單向閥連通有換向閥II、先導溢流閥和壓力表;其中回油管上設有過濾器。所述的液壓排繩機構是將單作用油缸固定在兩側板上,通過連接板與推拉桿連為一起,推拉桿的端頭連接有排繩器,排繩器上的兩導向軸和兩圓柱構成鋼絲繩纏繞結構,并在推拉桿的作用下左右移動構成排繩結構。其中,過濾器并列設置有旁通閥并構成回路。本發明通過對現有液壓調度絞車的改進,將液壓調度絞車、壓繩機構、液壓排繩機構和油箱有機地集成在一起,能夠有效地控制和預防絞車松圈、亂繩或斷繩事故,也解決了使用摩擦片剎車產生火花的問題,具有整體結構緊湊簡單、故障率低、高效節能、操作靈活方便等特點,徹底改善了礦井絞車運輸現狀,對于改善礦井輔助運輸、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煤礦經濟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發明液壓調速排繩絞車適用于平巷和斜坡在0 25度的各類斜巷、起伏變化頻繁的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系統,可替代現有的調度絞車使用。
圖1是本發明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總體結構左視圖。圖3是本發明液壓調速排繩絞車排繩系統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液壓調速排繩絞車液壓系統原理圖。圖中1、絞車;2、排繩機構;3、變量泵;4、雙出軸電機;5、油箱;6、定量泵;7、單向閥;8、先導溢流閥;9、換向閥I ;10、液壓油缸I ;11、換向閥II ;12、壓力表;13、過濾器。2-1、連接板;2-2、液壓油缸II ;2-3、推拉桿;2_4、底板;2_5、側板;2_6、排繩器; 2-7、導向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施為準。實施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液壓調速排繩絞車,是通過雙出軸電機4帶動左右兩側與聯軸器固連的液壓泵,通過單向變量泵3將壓力油輸送至三位四通換向閥9的進油口,通過油管與液壓絞車1的液壓系統相連通,進入液壓絞車1的壓力油給液壓馬達提供動力,帶動液壓絞車1的系統工作的。工作過程中,三位四通換向閥II 11處于中位,單作用油缸10在鋼絲繩順勢軸向力作用下自動排繩,液壓絞車1出油口連接三位四通換向閥9的回油路,然后通過油路接通帶旁通閥的過濾器13流回油箱。通過單向定量泵6將壓力油沿油路輸送, 通過直通單向閥7輸送至三位四通手動換向閥11進油口,此三位四通手動換向閥通過油路接在單作用油缸10無桿腔進油口處,回油路通過單作用油缸10有桿腔出油口接三位四通換向閥11,通過帶旁通閥的過濾器13流回油箱。其中,在單向變量泵3出口接一單向閥7, 防止系統的壓力突然升高而損壞油泵,起到止回的作用;在三位四通手動換向閥9進油口處分別旁接兩條支路,連接溢流閥8和安全壓力表12,通過觀察壓力表示數調整先導式溢流閥,調定絞車系統最高壓力,起到安全的作用。在單向定量泵6出口接另一單向閥7,在三位四通手動換向閥11進油口處分別旁接兩條支路,連接溢流閥8和安全壓力表12,通過觀察壓力表示數調整先導式溢流閥,調定排繩系統最高壓力,起到安全作用。如圖1,實施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液壓調速排繩絞車,該液壓調速排繩絞車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其具體實施方式
是采用現有的小型液壓調度絞車1,將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的雙出軸電機4由螺栓固定在底座為油箱5的頂板上,在雙出軸電機4的兩側分別由螺栓與聯軸器連接,聯軸器另一側分別與液壓絞車1的單向變量泵3、液壓排繩機構的單向定量泵6連接在一起,而油箱5上的單向變量泵3的液壓管通過單向閥7連通有換向閥 I 9、先導溢流閥8和壓力表12;單向定量泵6的液壓管通過單向閥7連通有換向閥II 11、 先導溢流閥8和壓力表12 ;回油管上設有過濾器13 ;它們共同集成在油箱5上。單作用液壓油缸2-2由連接螺栓固定在兩側板2-5上,通過連接板2-1與推拉桿2-3連在一起,推拉桿 2-3通過螺紋連接在排繩器2-6上,排繩器2-6帶動在兩導向軸2-7和兩圓柱圍成的自由空間里移動的鋼絲繩,可在兩導向軸2-7上左右自由移動,整個排繩機構是在單作用油缸2-2 左右伸出和縮回帶動下完成排繩動作的,構成液壓排繩機構;然后用連接螺栓分別將液壓排繩機構、液壓調速絞車固定在復合式油箱5的頂板上,再分別用管路將復合式油箱5兩側的液壓馬達與液壓排繩機構、液壓調速排繩絞車連接,構成一臺結構緊湊、操作靈活的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系統。 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系統工作過程中,通過調節單向變量泵3控制進入液壓絞車系統壓力油的油量,進而改變絞車內雙向定量液壓馬達轉速,最終改變出繩速度;通過改變液壓絞車油路上的三位四通換向閥9的方向,可以改變雙向定量液壓馬達轉動方向,進而改變出繩方向。例如當作用換向閥9左端操作杠桿時,滑閥被推向左端,此時雙向定量液壓馬達正轉,液壓絞車1開始放繩;當作用換向閥9右端操作杠桿時,滑閥被推向右端,此時雙向定量液壓馬達反轉,液壓絞車1開始收繩。通過改變排繩機構油路上的三位四通換向閥 11的方向,可以改變排繩方向,使鋼絲繩均勻有序的在液壓絞車1的滾筒上排布。例如當作用換向閥11左端操作杠桿時,滑閥被推向左端,此時液壓油通過單向節流閥節流作用后進入液壓缸左腔,活塞桿向右移動,鋼絲繩在絞車1的滾筒上完成排繩動作,當作用換向閥 11右端操作杠桿時,過程相反。正常工況下,換向閥11處于中位機能,單作用油缸10在鋼絲繩順勢軸向力作用下自動排繩,偶爾出現排繩不暢的情況,可根據實際情況,將換向閥11 打到左端或右端幫助順利完成排繩動作,此時,液壓排繩機構由單向定量泵6泵出的液壓油經過旁通的先導式溢流閥8流回油箱5。如給此液壓調速排繩絞車系統雙出軸電動機4 斷電或將液壓絞車油路上三位四通手動換向閥9操作杠桿置于中間時,三位四通手動換向閥9處于中位機能,將切斷進油油路,油液沿回油路流回油箱,制動器在彈簧力作用下將液壓絞車制動閘彈回液壓馬達處,實現安全制動。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調速排繩絞車,包括液壓調度絞車及油箱,其特征在于固定于油箱(5)上的雙出軸電機(4) 一端連接有單向變量泵(3),并通過液壓油管與液壓調度絞車(1)連通, 另一端連接有單向定量泵(6),并通過液壓油管與液壓排繩機構(2)連通;其中所述的油箱(5)是其中單向變量泵(3)的液壓管通過單向閥(7)連通有換向閥I (9)、 先導溢流閥(8)和壓力表(12);其中單向定量泵(6)的液壓管通過單向閥(7)連通有換向閥II (11)、先導溢流閥(8)和壓力表(12);其中回油管上設有過濾器(13);所述的液壓排繩機構(2)是將單作用油缸(2-2)固定在兩側板(2-5)上,通過連接板 (2-1)與推拉桿(2-3)連為一起,推拉桿(2-3)的端頭連接有排繩器(2-6),排繩器(2_6)上的兩導向軸(2-7)和兩圓柱構成鋼絲繩纏繞結構,并在推拉桿(2-3)的作用下構成左右移動排繩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調速排繩絞車,其特征在于與過濾器(13)并列設置有旁通閥構成回路。
全文摘要
一種液壓調速排繩絞車是固定于油箱上的雙出軸電機一端連接有單向變量泵,并通過液壓油管與液壓調度絞車連通,另一端連接有單向定量泵,并通過液壓油管與液壓排繩機構連通。所述的液壓排繩機構是將單作用油缸固定在兩側板上,通過連接板與推拉桿連為一起,推拉桿的端頭連接有排繩器,排繩器上的兩導向軸和兩圓柱構成鋼絲繩纏繞結構,并在推拉桿的作用下左右移動排繩。本發明有效地控制和預防了絞車松圈、亂繩或斷繩事故的發生,而且結構緊湊、故障率低,操作靈活,適用于平巷和斜坡在0~25度的各類斜巷、起伏變化頻繁的液壓調速排繩絞車,可替代現有的調度絞車使用。
文檔編號B66D1/36GK102205930SQ201110061700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5日
發明者衛進, 孫國慶, 寇子明, 李軍霞, 牛文斌 申請人: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