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起重機及其車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架連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架。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涉及 一種具有上述車架的起重機。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項目不斷增加。風力發電、火電、核電等能源行業 建設的項目規模不斷擴大,吊裝工程正朝著大型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起重機的噸位越來 越大,且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起重機的車架是起重機下車的主要承載結構,車架包括車架后段和固定支腿,車 架后段上設置有起重機轉臺等部件,固定支腿則用于安裝起重機的活動支腿,在中小噸位 起重機上,車架后段與固定支腿主要采用的是搭接的連接方式。車架承受起重機的各種載 荷通過支腿裝置最后傳遞到地面。請參考圖1,圖1為現有技術中所采用的車架的示意圖。車架后段1和固定支腿3在兩個不同方向延伸,車架后段1沿車輛長度方向延伸, 固定支腿3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車架后段1的端部分別連接固定支腿3(圖中僅示出一 端),兩者相互拼接構成車架。車架后段1采用搭接的方式與固定支腿3連接,車架后段1 的底板與固定支腿3的上蓋板形成一個接觸面。在固定支腿3上蓋板上還配置有第一斜支 撐2和第二斜支撐4,第一斜支撐2和第二斜支撐4為非對稱設置并分別與車架后段1的左 右腹板連接,兩個斜支撐能夠增加車架的整體強度,在固定支腿3的上蓋板第一斜支撐2和 第二斜支撐4的旁邊分別之間設置第一門板5和第二門板6。在上述連接形式的車架中,固定支腿3本身箱型結構比較小,截面慣性矩小,承受 外載時應力較大,所以承載能力有限。同時,兩個斜支撐非對稱設置,當起重機受到不同工 況的載荷時,使起重機單側支腿受力變化較大,容易出現應力集中的情況,并且兩個斜支撐 與固定支腿3還要通過焊接等連接方式固定,整個車架由單獨的多各部件搭接構成,還存 在不穩定的缺陷。綜上,采用這種連接結構的車架承載能力較低、穩定性差。因此,提供一種承載能力強同時穩定性高的車架,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需要解決 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架,該車架具有承載能力強、穩定性高的優點。同 時,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車架的起重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架,包括車架后段,所述車架后段的端 部連接于固定支腿,所述固定支腿包括平行設置的外立板、中立板和內立板,所述外立板、 所述中立板和所述內立板上均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之間設置有立板蓋板,所述車架后段 嵌裝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凹槽的頂端與所述車架后段的上蓋板齊平,所述車架后段的下蓋 板與所述立板蓋板對接。[0010] 優選地,所述固定支腿的內立板與所述車架后段的下蓋板之間設置有側支撐。 優選地,所述側支撐包括側板和連接板,所述側板的一邊與所述連接板連接,所述 側板的上下兩邊為不等邊設置,所述側板的另外三邊分別與所述車架后段的下蓋板、所述 內立板和所述固定支腿的底板連接,所述連接板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車架后段的下 蓋板和所述底板。優選地,所述底板與所述側支撐的連接處設置有加強筋。優選地,所述車架后段的下蓋板與所述固定支腿連接的夾角處設置有弧形加強 部。優選地,在所述外立板和所述中立板的同一端,沿所述外立板所在的平面及所述 中立板所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一門板;在所述中立板和所述內立板上與所述第一門板相對 的一端,沿所述中立板所在的平面及所述內立板所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二門板。優選地,所述外立板、所述外立板、所述中立板和所述內立板的高度沿其上所述凹 槽的頂端向兩側降低。優選地,所述第一門板的厚度和第二門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外立板、所述中立板和 所述內立板的厚度。優選地,所述車架后段的端部設置有與所述外立板對齊的堵板以及與所述中立板 和所述內立板對齊的隔板。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包括起升機構和活動支腿,其特征在于, 該起重機還具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車架,所述起升機構設置于所述車架后段上,所述活動 支腿與所述固定支腿連接。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包括車架后段,車架后段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固定支腿, 固定支腿包括若干塊縱向設置的立板,立板上均設置有凹槽,凹槽之間設置有立板蓋板,車 架后段嵌裝在凹槽中,車架后段的上蓋板與固定支腿的頂板連接,車架后段的下蓋板與立 板蓋板連接。采用上述車架,立板是固定支腿的基本構成部分,將車架后段嵌裝入立板的 凹槽中,同時,車架后段的上蓋板與固定支腿的頂板連接,車架后段的下蓋板與立板蓋板對 接,使車架后段與固定支腿的連接結構形成整體的箱型,相比于現有技術中僅由固定支腿 構成的箱型結構,該箱型尺寸較大,具有較大的橫截面慣性矩,減少了應力集中,提高了車 架的承載能力;并且,該結構不需要采用大面積的焊接,減小了焊縫質量對連接穩定性的關 鍵影響,從而能夠提高了連接的穩定性和機械作業的穩定性。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固定支腿的內立板與車架后段的下蓋板之間設置有側 支撐。在車架后段與固定支腿的連接處設置側支撐,可以平緩過渡車架后段傳遞到固定支 腿的載荷,避免車架后段與固定支腿接觸面的應力過度集中,能夠加強車架整體的強度,提 高車架的承載能力。在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外立板和中立板的同一端,沿外立板所在的平面 及中立板所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一門板;在中立板和內立板上與第一門板相對的一端,沿 中立板所在的平面及內立板所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二門板。由上述可知現有技術中,門板 的安裝方式是將門板設置在固定支腿的上方,門板與固定支腿在豎直平面內垂直設置,當 車輛處于工作狀態時,在門板與固定支腿的連接處由于連接形狀突變,會引起應力集中。而 采用上述門板的設置方式,第一門板和第二門板分別設置在固定支腿的側邊,與固定支腿側邊焊接,受力位置尺寸變化平緩,并且第一門板和第二門板與固定支腿的三塊立板形成 一個整體的箱型,可以減少應力集中情況的出現。
圖1為現有技術中所采用的車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固定支腿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側支撐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車架后段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車架,該車架具有承載能力強、穩定性高的特點。本 實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車架的起重機。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 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2、圖3和圖4,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 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固定支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中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包括車架后段13,車架后段13的端部連 接于固定支腿11,固定支腿11包括平行設置的外立板111、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三塊 立板上均設置有凹槽114,凹槽114之間設置有立板蓋板115,車架后段13嵌裝在凹槽114 中,凹槽114的頂端與車架后段13的上蓋板齊平,車架后段13的下蓋板與立板蓋板115對接。立板蓋板115與固定支腿11、車架后段13與固定支腿11均可以采用焊接連接,焊 接完車架后段13與固定支腿11連接部分后,由于凹槽114的頂端與車架后段13的上蓋板 齊平,把車架后段13的上蓋板拼與固定支腿11的頂板直接相連,進行拼焊。兩邊的活動支 腿可以縮回進由外立板111和中立板112以及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之間的空腔內。采用上述結構,將車架后段13嵌入凹槽114中,并且車架后段13的上蓋板與凹槽 114的頂端齊平,下蓋板與立板蓋板115對接,這樣就在車架后段13與固定支腿11的連接 處和固定支腿11形成一個整體的箱型結構,在不同工況下,固定支腿11都能整體承受載 荷,可以減少支腿應力分布不均現象,減小應力集中,從而提高車架承載的穩定性和承載重 量。凹槽114的具體形狀可以根據車架后段13端部的形狀結構進行設置。可以設置 為兩側邊豎直的方形結構,也可以設置為兩側邊為斜邊的結構。此外,可以在固定支腿11的內立板與車架后段13的下蓋板之間設置側支撐12。 增加側支撐12可以平緩過渡車架后段13傳遞到固定支腿11的載荷,避免車架后段13與 固定支腿11接觸面的應力過度集中,能夠加強車架整體的強度,提高車架的承載能力。固定支腿11、側支撐12和車架后段13的連接位置可以參考圖3分解圖的示意。[0037]請參考圖5,圖5為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側支撐的結構示意圖。側支撐12的具體結構可以采用圖3中所示,包括側板122和連接板123,側板122 的上下兩邊設置為不等邊,側板122的一側邊與連接板123連接,側板122的另外三邊分別 與車架后段13的下蓋板、固定支腿11的內立板113以及固定支腿11的底板116連接,連 接板123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于車架后段13的下蓋板和固定支腿11的底板116。將側支 撐12設計為側板122與連接板123組合的結構能夠增加側支撐12的整體強度,從而提高 車架的承載能力。上述側板122上下兩邊的具體長度設置為上邊長度大于下邊長度,這樣安裝完成 后連接板123設置為具有一定坡度的,能夠進一步平緩過渡車架所承受的載荷,優化車架 的受力。上述側板122與連接板123的連接可以采用焊接連接的方式。在固定支腿11的底板116與側支撐12的連接處設置有加強筋121。即可以在如 圖中所示,沿側板122下邊的方向,在底板116與連接板123的連接處設置加強筋121。由 于在對載荷起到過渡作用的側支撐12與固定支腿11的結合處容易發生應力集中的情況, 因此增加在該位置設置加強筋121能夠加強車架后段13與固定支腿11連接處的強度。當 然,加強筋122的設置是可以根據車架承載載荷后的受力情況,進行設置的。加強筋121的安裝可以是在側支撐12與固定支腿11以及車架后段13的連接完 成后,將其焊接在底板116的外側面以及連接板123的外側面上。在外立板111和中立板112的同一端,沿外立板111所在的平面及中立板112所 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一門板117 ;在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上與第一門板117相對的一 端,沿中立板112所在的平面及內立板113所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二門板118。上述第一門板117和第二門板118的設置位置不同于現有技術中第一門板5和第 二門板6設置于固定支腿3上蓋板上的連接方式。現有技術中所采用的門板設置方式,第 一門板5和第二門板6與固定支腿3為垂直方向設置,當車輛處于工作狀態時,在上述門板 與固定支腿3的連接處由于幾何形狀變化較大,容易出現應力集中;而本實用新型的第一 門板117和第二門板118設置在固定支腿11的側邊,與固定支腿11側邊焊接,與固定支腿 13的三塊立板形成一個整體的箱型,可以減少應力集中情況的出現。在第一門板117與第二門板118上均設置有螺栓孔用于連接活動支腿。將第一門 板117與第二門板118相對設置是由活動支腿的設置位置和縮回位置決定的,如上述,兩邊 的活動支腿分別設置在由外立板111和中立板112以及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之間的空 腔內,并可以縮回到上述空腔。第一門板117與外立板111和中立板112、第二門板118與 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在連接處可以均采用焊接的連接方式。進一步地,外立板111、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的高度沿其上凹槽114的兩邊向 兩側降低。可以平緩過渡車輛承載的載荷重量,并能節約材料。第一門板117和第二門板118的厚度可以大于外立板111、中立板112和內立板 113的厚度。上述第一門板117和第二門板118與活動支腿的連接位置,是容易發生應力集 中的位置,將其厚度增加能夠保證車架強度,而外立板111、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的厚度 則可以相對于第一門板117和第二門板118設置的較小,這樣根據受力情況合理分配部件 厚度,可以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最小化車架重量,并滿足設計要求。請參考圖6,圖6為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車架的車架后段的結構示意圖。[0048]車架后段13的端部設置有與外立板111對齊的堵板131以及與中立板112和內 立板113對齊的隔板132。在車架后段13上設置堵板131和隔板132能夠增加車架后段 13的穩定性和強度,更加有利于車架整體的承載載荷。堵板131可以是整體的板狀,在隔板 132上則可以有工藝孔以方便部件加工。車架后段13的上蓋板134與固定支腿11的凹槽 114的頂部齊平,則可以將上蓋板134與固定支腿13的頂板對接焊接。進一步地,在車架后段13的下蓋板與固定支腿11連接的夾角處設置有弧形加強 部133。該弧形加強部133的作用是為了增加連接位置的強度。該弧形加強部133可以是 單獨設置,與車架后段13的下蓋板和固定支腿11焊接連接,也可以將車架后段13的下蓋 板在連接端部設置為該結構形狀,以起到加強的作用。上述外立板111、中立板112、內立板113、立板蓋板115、底板116、車架后段13的 上蓋板、下蓋板以及第一門板117和第二門板118等均可以為整體成型結構,以減少車架焊 接量,更利用車架整體箱型結構的承載穩定性。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包括起升機構和活動支腿,其特征在于, 該起重機還具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車架,起升機構設置于車架后段13上,活動支腿與固定 支腿11連接。需要說明的是,該起重機的其他結構部件請參考現有技術,本文不再贅述。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起重機及其車架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 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 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 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 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車架,包括車架后段(13),所述車架后段(1 的端部連接于固定支腿(11),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腿(11)包括平行設置的外立板(111)、中立板(11 和內立板 (113),所述外立板(111)、所述中立板(112)和所述內立板(113)上均設置有凹槽(114), 所述凹槽(114)之間設置有立板蓋板(115),所述車架后段(13)嵌裝在所述凹槽(114)中, 所述凹槽(114)的頂端與所述車架后段(11 的上蓋板(134)齊平,所述車架后段(13)的 下蓋板與所述立板蓋板(11 對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腿(11)的內立板(11 與所 述車架后段(1 的下蓋板之間設置有側支撐(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支撐(1 包括側板(12 和連接 板(123),所述側板(12 為梯形結構,所述側板(12 的一側邊與所述連接板(12 連接, 所述側板(12 的另外三邊分別與所述車架后段(1 的下蓋板、所述內立板(11 和所述 固定支腿(11)的底板(116)連接,所述連接板(12 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車架后段 (13)的下蓋板和所述底板(116)。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6)與所述側支撐(1 的連 接處設置有加強筋(121)。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后段(1 的下蓋板與所述固定 支腿(11)連接的夾角處設置有弧形加強部(133)。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立板(111)和所述中立 板(11 的同一端,沿所述外立板(111)及所述中立板(11 所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一門 板(117);在所述中立板(11 和所述內立板(11 上與所述第一門板(117)相對的一端, 沿所述中立板(11 所在的平面及所述內立板(11 所在的平面均設置有第二門板(118)。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門板(117)的厚度和第二門板 (118)的厚度大于所述外立板(111)、所述中立板(112)和所述內立板(113)的厚度。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立板(111)、所述中立板(112)和 所述內立板(11 的高度沿其上所述凹槽(114)的頂端向兩側降低。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后段(1 的端部設置有與所述 外立板(111)對齊的堵板(131)以及與所述中立板(112)和所述內立板(113)對齊的隔板 (132)。
10.一種起重機,包括起升機構和活動支腿,其特征在于,該起重機還具有上述1-9任 一項所述的車架,所述起升機構設置于所述車架后段(1 上,所述活動支腿與所述固定支 腿(11)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架,包括車架后段(13),所述車架后段(13)的端部連接于固定支腿(11),所述固定支腿(11)包括平行設置的外立板(111)、中立板(112)和內立板(113),所述外立板(111)、所述中立板(112)和所述內立板(113)上均設置有凹槽(114),所述凹槽(114)之間設置有立板蓋板(115),所述車架后段(13)嵌裝在所述凹槽(114)中,所述凹槽(114)的頂端與所述車架后段(113)的上蓋板(134)齊平,所述車架后段(13)的下蓋板與所述立板蓋板(115)對接。上述車架具有承載能力強和穩定性高的優點。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車架的起重機。
文檔編號B66C5/00GK201882777SQ20102064433
公開日2011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6日
發明者朱磊, 洪彬, 王新強, 賈曉杰, 馬善華 申請人: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