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用于冬季室內的取暖,適用于樓、堂、 館所或百姓住宅等。
背景技術:
[0002]冬季取暖常規多采用以鍋爐為熱源的水暖、空調或電暖器等,利用空氣對流加 傳導的原理給室內加溫來取暖,實踐證明水暖有污染空氣,跑、冒、滴、漏等現象,浪 費能源,且末端取暖效果差。空調或電暖器易出現電路損壞或其它機械故障,耗電量 大,靈活性差,運行時易引起灰塵漂浮、環境燥熱和噪音等缺點,并且其維修量大,壽 命短。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不斷的發展,目前有采用電熱膜,熱電纜為發熱體,將電 能轉換為熱能來實現室內取暖,因電熱膜、熱電纜它本身的電阻大、壓降大和熱損大, 從而導致熱效率低,又因施工時,因沙子水泥灰在初始送電時是濕態,其產生遠遠超過 國家規定的感應電壓及漏流值,導致送電困難,甚至合不上閘不能正常使用,只能把電 源開關中的漏流保護器拿掉送電,這是電氣操作規程所不允許的。發明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該電地熱不僅結 構簡單,而且節能、環保、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0004]為解決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在 擠塑板的上方鋪設有地熱反射膜,反射膜的上方設有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碳纖維遠 紅外線電熱板的上方為混凝土層,混凝土層的上方為裝飾板,電源開關通過溫控開關與 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相連。[0005]所述的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的上方還可以鋪設金屬網。[0006]所述的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的外周設有屏蔽層,該屏蔽層與電源零線連接。[0007]遠紅外線電地熱采用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上述結構為發熱體,是因為碳素纖 維通電后能發出8 20微米的遠紅外線波,被人體吸收后加速微循環,起到保健理療的 作用。[0008]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的外周設有屏蔽層,有效的防止初始通電因混凝土為濕 態狀態而產生的超標的感應電壓和漏流值,從而保證了工程的質量和人身安全。[0009]綜上所述,該遠紅外線電地熱節能環保、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它是 目前在冬季室內取暖具有時代潮流的一種取暖裝置,它在取暖領域起到了推波逐浪的作 用,故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0010]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11]圖1為遠紅外線電地熱的結構示意圖。[0012]圖2為遠紅外線電地熱的電氣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其結構為在擠塑板1的上方鋪設有地熱 反射膜2,擠塑板1鋪設的作用為防止熱量向下散發出去,其鋪設在水泥地面上,厚度在 2 3厘米,每立方米重量在35 40公斤,地熱反射膜的作用是讓熱量只向上方輻射, 減少熱量的損失,其一般為鋁箔地熱反射膜;反射膜2的上方設有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 板3,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的鋪設數量及間隔按室內溫度要求而定;碳纖維遠紅外線 電熱板3的上方為混凝土層5,混凝土層5的厚度為2 3厘米;混凝土層5的上方為裝 飾板6,裝飾板6可以為地熱符合地板或地板磚,如圖2所示,電源開關7通過溫控開關 8與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相連,溫控開關8可以直接調節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的 散熱溫度。[0014]所述的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的上方還可以鋪設金屬網4,金屬網4可將熱量 向無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的空間傳導。[0015]所述的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的外周設有屏蔽層,該屏蔽層與電源零線連 接。該屏蔽層有效的防止了超標的感應電壓及超標的漏電流,保證了人身安全。[0016]國家規定,室內溫度在16°C 18°C為宜,也可根據用戶的實際要求適當的增加 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的鋪設數量,從而提高室內溫度。
權利要求1.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其特征在于在擠塑板(1)的上方鋪設有地熱反射膜(2), 反射膜(2)的上方設有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的上方為 混凝土層(5),混凝土層(5)的上方為裝飾板(6),電源開關(7)通過溫控開關(8)與碳 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3)相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遠紅外線電地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 板⑶的上方還可以鋪設金屬網(4)。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遠紅外線電地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纖維遠紅外線電 熱板(3)的外周設有屏蔽層,該屏蔽層與電源零線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遠紅外線電地熱,其結構為在擠塑板的上方鋪設有地熱反射膜,反射膜的上方設有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的上方為混凝土層,混凝土層的上方為裝飾板,電源開關通過溫控開關與碳纖維遠紅外線電熱板相連。該遠紅外線電地熱不僅結構簡單,而且節能、環保、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H05B3/28GK201805563SQ20102054354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7日
發明者呂樹元 申請人:呂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