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改進叉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裝置及運輸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改進叉車。
背景技術:
在傳統電網中,通過傳統線纜傳輸的對象是傳統電能,只有通過各種線纜連接到 相應的變壓站才能使用電能。電動汽車是指以車載電源為動力,用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符合 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各項要求的車輛。它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氣的有害氣體,即使按所耗電量 換算為發電廠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顯著減少。因此電廠大多建于遠離人口 密集的城市,對人類傷害較少,而且電廠是固定不動的,集中的排放和清除各種有害排放物 較容易。但是對于電動汽車來講,能夠使其工作的電池就成為關鍵技術。目前蓄電池單位 重量儲存的能量太少,同時電動汽車的電池較貴,也未形成經濟規模,故購買價格較貴,至 于使用成本,有些試用結果比汽車貴,有些結果僅為汽車的1/3,這主要取決于電池的壽命 及當地的油、電價格。因此,對于電動汽車而言,目前最大的障礙就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價格影響了產 業化的進程,與混合動力相比,電動汽車更需要基礎設施的配套,包括充電。但是電動汽車 的電池相對都比較重,目前的電池一般都是幾十甚至上百千克,而充電架等充電設備相對 較高且體積較大,因此在電動汽車發展過程中,在充電架的各個電池盛放空間中如何方便 的取放和轉移電池,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改進叉車,以解決如何方便的取放 和轉移電池的技術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改進叉車,所述改進叉車包 括裝載平臺和動力升降裝置,所述裝載平臺設置在所述動力升降裝置伸出的固定托盤上, 所述裝載平臺與所述托盤直接接觸的一面設置有第二滾輪組,所述第二滾輪組用于支撐所 述裝載平臺在所述固定托盤上旋轉,所述裝載平臺的另一面設置有用于協助移動電池并緩 沖電池移動速度的第一滾輪組,所述第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呈現規則或不規則排 列。優選的,所述第一滾輪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裝載平臺兩側的大滾輪和小滾輪, 所述小滾輪的體積比所述大滾輪的體積小。優選的,所述第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的規則排列的方式具體為在裝載平 臺上等間距的設置至少兩組滾輪子組。優選的,各個所述滾輪子組中包含兩列大滾輪,所述兩列之間的大滾輪交叉輪流 設置在裝載平臺上。優選的,所述設置在所述裝載平臺外側的小滾輪至少具有一列。[0011 ] 優選的,所述一列中的各個小滾輪兩兩之間等間距排列。優選的,所述改進叉車還設置有動力升降裝置,所述動力升降裝置用于將裝載平 臺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升降。優選的,所述第二滾輪組包括至少兩個滾輪子組,所述滾輪子組呈現以裝載平臺 的中心為圓心呈現圓形分布。優選的,當所述滾輪子組呈現圓形分布時,圓上的滾輪等間距分布。優選的,所述裝載平臺的形狀為正方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在本實施例中公開的改進叉車主要用于電動汽車的電池轉移,該改進叉車可以借 助裝載平臺在豎直方向上實現電池的升降,方便的從充電架上水平的接收充電電池,同時 再借助于裝載平臺上設置的滾輪使得該電池可以平滑的轉移至電動汽車中,以向電動汽車 提供綠色環保的可靠能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中,所述裝載平臺設置在所 述動力升降裝置伸出的固定托盤上,所述裝載平臺與所述托盤直接接觸的一面設置有第 二滾輪組,所述第二滾輪組用于支撐所述裝載平臺在所述固定托盤上旋轉,可以方便從任 何角度取放電池,所述裝載平臺的另一面設置有用于協助移動電池并緩沖電池移動速度的 第一滾輪組,所述第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呈現規則或不規則排列,就可以使得取放 電池的操作更為便捷,并且可以減少對電池表面的摩擦。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 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俯視方向上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仰視方向上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俯視方向上的另一個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側面方向上的一個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仰視方向上的又一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 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公開的改進叉車主要用于電動汽車的電池的取放和轉移,該 改進叉車可以借助動力升降裝置的動力使得裝載平臺在豎直方向上可以升降,從而帶動電 池也在豎直方向上更節省人力的進行升降,從而可以方便的從充電架上水平的接收充電 電池,同時再借助于裝載平臺上設置的第一滾輪組使得該電池可以平滑的轉移至電動汽車 中,同時裝載平臺另一面的第二滾輪組則可以使得裝載平臺在動力升降裝置伸出的固定托 盤上自由旋轉,以向電動汽車提供綠色環保的可靠能源。參考圖1和圖2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俯視方向上的結構示意圖,改進叉車具體包括第一滾輪組101,裝載平面102和動力升降裝置103 ;圖 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仰視方向上的結構示意圖,可以從圖中看出所述 改進叉車具體可以包括裝載平臺和動力升降裝置,所述裝載平臺可以用于盛放待運輸的電 池,當然,也可以用于其它物品的盛放和轉移,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所 述改進叉車的裝載平臺設置在所述動力升降裝置伸出的固定托盤上,所述裝載平臺與所述 托盤直接接觸的一面設置有第二滾輪組201,所述第二滾輪組用于支撐所述裝載平臺在所 述固定托盤上旋轉,所述裝載平臺的另一面設置有用于協助移動電池并緩沖電池移動速度 的第一滾輪組,所述第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呈現規則或不規則排列。需要說明的是, 所述第一滾輪組和第二滾輪組具體在裝載平臺上怎么設置擺放形狀,或者其個數設置多 少,都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現,只要在裝載平臺與固定托盤直接接觸的一面上設置第二 滾輪組,以及在裝載平臺的另一面上均勻或者不均勻的設置第一滾輪組之后,使得電池在 該裝載車上運輸至電動汽車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該滾輪的轉動來推動電池送至電動汽車中 即可,同時也能保證了所述裝載平臺借助于所述第二滾輪組可以在托盤上自由旋轉,以方 便從各個角度方便的取放和轉移電池。同時,所述第二滾輪組具體可以包括至少兩個滾輪 子組,所述滾輪子組呈現以裝載平臺的中心為圓心呈現圓形分布。當所述滾輪子組呈現圓 形分布時,圓上的滾輪等間距分布。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中,設置在所述裝載平臺 上的第一滾輪組可以包括設置在所述裝載平臺外側的大滾輪和小滾輪,所述小滾輪的體積 比大滾輪小。參考圖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俯視方向上的另一個 結構示意圖,所述第二滾輪組中的滾輪則為所述大滾輪,所述小滾輪則組成第三滾輪組;所 述裝載平臺上的大滾輪相對較大,主要用于在電池運輸過程中進行緩沖,而小滾輪則相對 較小,主要用于從電動汽車上取放電池時,可以更為方便電池從電動汽車到裝載平臺上的 轉移,并且從所述大滾輪上再向所述小滾輪上移動電池時,也可以更為便捷,并且可以減少 對電池表面的摩擦。其中,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的規則排列的方式具體 可以為在裝載平臺上等間距的設置至少兩組滾輪子組。參考圖3所示,改進叉車還包括第 三滾輪組301,各個所述滾輪子組中包含兩列大滾輪,所述兩列之間的大滾輪交叉輪流設置 在裝載平臺上。即是在裝載平臺上第一滾輪組的分布區域內,可以將所述大滾輪進行分組 設置,例如,在裝載平臺上以列為單位,每兩列大滾輪為一個滾輪子組,這樣各個組的大滾 輪就可以分開排布,或者每個組內的大滾輪的設置緊密一點,而各個組之間的大滾輪就可 以設置稀疏一些,就可以在節省滾輪成本的基礎上,同時也能實現對電池的平滑移動和緩 沖。需要說明的是,具體在分組時,例如,將每一組大滾輪設置為包含兩列大滾輪,所 述兩列之間的大滾輪交叉輪流設置在裝載平臺上。其中,需要說明的是,所述設置在所述裝 載平臺外側的小滾輪至少具有一列,當然也根據需要多設置幾列小滾輪,所述一列中的各 個小滾輪兩兩之間可以呈現等間距排列。參考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側面方向上的結構示意 圖,該側面結構示意圖與圖1所示的正面結構示意圖相對應。在圖4中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上示出了包括了動力升降裝置和立桿401的改進叉車。所述動力升降裝置可以將裝載平臺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升降。同時,在圖4中,可以看出,用于放置裝載平臺的固定托盤與立桿 相連,所述托盤與立桿的連接處是可以自由上下移動的,因此可以帶動所述裝載平臺在所 述立桿方向上下移動。當然,這個移動是需要動力升降裝置的,該動力升降裝置無需人工操 作,即可采用發送機帶動所述托盤沿著立桿的豎直方向移動,從而帶動裝載平臺也能夠沿 著立桿的豎直方向移動。同時,參考圖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的改進叉車在仰視方向上的又一 個結構示意圖,在圖5中,所述第二滾輪組201包括了三個滾輪子組,每一個圓形上的滾輪 為一個滾輪子組,各個滾輪子組中的滾輪可以呈現等間距排列,當滾輪子組的個數增多時, 可以保證所述裝載平臺在所述托盤上的旋轉更為穩定,這樣就會更利于電池的取放和轉 移。需要說明的是,所述設置在所述裝載平臺外側的第一滾輪至少具有一列。其中,所 述第一滾輪主要是為了緩沖電池在電動汽車和改進叉車之間進行移動時的摩擦力,如果考 慮到成本問題,則可以只在所述裝載平臺設置一列第一滾輪,這樣就可以既節省了成本,又 能實現當電池在改進叉車和電動汽車之間進行轉移時,減小對電池表面的摩擦。需要說明的是,所述一列第一滾輪之間等間距排列。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公開 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滾輪之間優選情況下可以設置為等間距排列,這樣當電池在其上移 動的時候,就可以使得電池的受力更均勻,也使得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改進叉車更為美 觀。需要說明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實施本實用新型時,可以將所述改進叉車的裝 載平臺設置為正方形。因為電動汽車上默認情況下其電池可以并排擺放四個電池,而所述 裝載平臺則可以根據每次需要運輸電池個數來設置自身的大小,例如,如果需要每次運輸 和轉移一個電池,則可以將裝載平臺設置為與所述一個電池大小相適應的長方形,而如果 需要每次運輸和轉移兩個電池,則可以將裝載平臺設置為能容納兩個電池的大小。所述裝 載平臺的大小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對裝載平臺的大小并不做限 定。在優選情況下,每個改進叉車每次可以傳遞四塊電池,因為電動汽車的運行需要 四塊電池的支撐,則改進叉車每次能夠容納四塊電池時,只需要轉移一次即可,因此優選情 況下,所述改進叉車的裝載平臺可以設置為正方形等其他形狀。本領域技術人員也應該知悉,說明書中所描述的實施例均屬于優選實施例,所涉 及的動作和模塊并不一定是本實用新型所必須的。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 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 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 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 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
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
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0039]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改進叉車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 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 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 在具體實施方式
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 實用新型的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叉車,所述改進叉車包括裝載平臺和動力升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載 平臺設置在所述動力升降裝置伸出的固定托盤上,所述裝載平臺與所述托盤直接接觸的一 面設置有第二滾輪組,所述第二滾輪組用于支撐所述裝載平臺在所述固定托盤上旋轉,所 述裝載平臺的另一面設置有用于協助移動電池并緩沖電池移動速度的第一滾輪組,所述第 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呈現規則或不規則排列。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滾輪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 裝載平臺兩側的大滾輪和小滾輪,所述小滾輪的體積比所述大滾輪的體積小。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的 規則排列的方式具體為在裝載平臺上等間距的設置至少兩組滾輪子組。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各個所述滾輪子組中包含兩列大滾輪, 所述兩列之間的大滾輪交叉輪流設置在裝載平臺上。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設置在所述裝載平臺外側的小滾 輪至少具有一列。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列中的各個小滾輪兩兩之間等 間距排列。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進叉車還設置有動力升降裝置, 所述動力升降裝置用于將裝載平臺在豎直方向上進行升降。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滾輪組包括至少兩個滾輪子 組,所述滾輪子組呈現以裝載平臺的中心為圓心呈現圓形分布。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當所述滾輪子組呈現圓形分布時,圓上 的滾輪等間距分布。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叉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裝載平臺的形狀為正方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改進叉車,所述改進叉車包括裝載平臺和動力升降裝置,所述裝載平臺設置在所述動力升降裝置伸出的固定托盤上,所述裝載平臺與所述托盤直接接觸的一面設置有第二滾輪組,所述第二滾輪組用于支撐所述裝載平臺在所述固定托盤上旋轉,所述裝載平臺的另一面設置有用于協助移動電池并緩沖電池移動速度的第一滾輪組,所述第一滾輪組在所述裝載平臺上呈現規則或不規則排列。所述第一滾輪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裝載平臺兩側的大滾輪和小滾輪,所述小滾輪的體積比所述大滾輪的體積小。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改進叉車可以通過裝載平臺的旋轉來方便地從任何角度取放電池,能夠使得取放電池的操作更為便捷,并且可以減少對電池表面的摩擦。
文檔編號B66F9/075GK201907954SQ20102053955
公開日2011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9日
發明者張帆, 李波, 汪泉, 聶亮, 陳蔣科 申請人:杭州大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