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良型鏟車腳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改良型鏟車腳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工程機械技術領域,涉及鏟車,尤其是涉及一種改良型鏟車 腳。
背景技術:
[0002]鏟車通常用于將貨物進行裝車,例如將鋼絲卷裝于運輸車輛上。由于鏟車用于 裝貨的腳是方形的,經常容易損傷包裝及鋼絲等產品。另一方面,在對集裝箱等運輸工 具進行裝貨的情況下,需要裝入的深度較深,即貨物移動路徑較長,采用普通的鏟車腳 根本無法完成。為此,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0003]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鏟車起運輔助吊臂[申請號 200620171096.9],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座、主吊臂、伸縮臂、伸縮位置調節螺釘、仰 角調節螺釘和鏟車腳套,所述主吊臂后端通過轉動中心軸鉸接于支座上,所述伸縮臂后 端滑動插入主吊臂前端,所述伸縮臂前端固定有拉手,伸縮臂前端下部和主吊臂中間下 部連接有安全起吊鉤,所述伸縮臂上沿長度方向設置有幾檔伸縮位置調節孔,伸縮位置 調節螺釘貫穿主吊臂和伸縮臂上的伸縮位置調節孔,所述支座側壁上設置有幾檔仰角調 節孔,仰角調節孔螺釘置于主吊臂上方,所述鏟車腳套有兩只,左右各一只,分別固定 設置于支座底部左右兩側。[0004]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但是仍然存在著不足之 處1、容易對被運送貨物造成損傷;2、盡管能夠實現伸縮,但是結構強度不高,且伸 縮的范圍也較小。發明內容[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能夠防止 貨物損傷的改良型鏟車腳[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改良型鏟車腳,包括設 置在鏟車上的第一腳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腳體上連接有第二腳體,所述的第一 腳體和/或第二腳體上具有呈弧形的受力面。[0007]在上述的改良型鏟車腳中,所述的第二腳體與第一腳體之間通過可拆卸結構相 連接。[0008]在上述的改良型鏟車腳中,所述的第二腳體包括呈圓柱形的腳桿,在腳桿的側 部設有加強結構。[0009]在上述的改良型鏟車腳中,所述的腳桿的一端設有能與第一腳體相連接的連接 部。[0010]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改良型鏟車腳的優點在于1、由于設置了呈弧形的受力 面,能夠有效避免貨物受到損傷,提高搬運效果。2、通過可拆卸結構可以對長度進行調 整,擴展適用范圍,并且整體機械強度高。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二腳體結構示意圖。[0012]圖中,第二腳體1、腳桿11、加強結構12、連接部13。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本改良型鏟車腳包括設置在鏟車上的第一腳體,在第一腳體上連 接有第二腳體1。第一腳體和/或第二腳體1上具有呈弧形的受力面。第二腳體1與第 一腳體之間通過可拆卸結構相連接。因此能夠方便地對長度進行調整,以便對集裝箱等 輸送車輛進行裝貨。第二腳體1包括呈圓柱形的腳桿11。在腳桿11的側部設有加強結 構12。腳桿11的一端設有能與第一腳體相連接的連接部13。[001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 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 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0015]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第二腳體1、腳桿11、加強結構12、連接部13等術語, 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 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1.一種改良型鏟車腳,包括設置在鏟車上的第一腳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腳 體上連接有第二腳體(1),所述的第一腳體和/或第二腳體(1)上具有呈弧形的受力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鏟車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腳體(1)與第一腳 體之間通過可拆卸結構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型鏟車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腳體(1)包括 呈圓柱形的腳桿(11),在腳桿(U)的側部設有加強結構(1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型鏟車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腳桿(11)的一端設有 能與第一腳體相連接的連接部(1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工程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改良型鏟車腳。它解決了現有技術容易損傷貨物,機械強度不高等技術問題。包括設置在鏟車上的第一腳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腳體上連接有第二腳體,所述的第一腳體和/或第二腳體上具有呈弧形的受力面。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改良型鏟車腳的優點在于1、由于設置了呈弧形的受力面,能夠有效避免貨物受到損傷,提高搬運效果。2、通過可拆卸結構可以對長度進行調整,擴展適用范圍,并且整體機械強度高。
文檔編號B66F9/075GK201809131SQ20102052697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3日
發明者曹坤榮 申請人:曹坤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