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組裝式扶手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扶手帶,尤其涉及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具體適用于電動扶梯 上扶手的保護。
背景技術:
目前,自動扶梯在公共場所得到了大量應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自 動扶梯一般在扶梯的兩側設置有扶手帶,該扶手帶隨著扶梯踏板在驅動機構的作用下進行 同步循環運轉。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1868854A,中國專利
公開日為2006年11月29日的發明專利 公開了一種改進的自動扶梯扶手帶,由截面呈C型的橡膠帶構成,所述的橡膠帶的首尾兩 端相互連接,其中,所述的橡膠帶的外表面涂覆有一個光觸媒涂料層。在所述的橡膠帶運行 路徑外側的一個固定位置設置有至少一個紫外線燈。光觸媒涂料層的厚度在5 300nm之 間。光觸媒涂料層由二氧化鈦顆粒組成。光觸媒涂料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進行催化作用,在 太陽光或照明光源中的紫外線照射下產生電荷,與空氣中的水分子及氧分子發生反應,產 生負氧離子和氫氧自由基,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使細胞質流失而死亡,凝固病毒的蛋白質, 抑制病毒的活性,并捕捉空氣中的各種浮游細菌。雖然該發明可對附著在改進的自動扶梯 扶手帶上的細菌病毒進行殺滅,但其僅靠C型結構與自動扶梯相連接,牢固性較低,使用時 容易滑動,甚至發生脫落,造成電梯事故,而且一旦損害,就必須整體更換,浪費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牢固性較低、易滑動、浪費較大的缺 陷與問題,提供一種牢固性較高、不易滑動、節省性較強的組裝式扶手帶。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組裝式扶手帶;所述組裝 式扶手帶包括至少兩個分扶手塊,該分扶手塊包括扶手頂部及其兩端設置的左扶手側部、 右扶手側部,所述左扶手側部的一端與扶手頂部相連接,另一端與左滑動部相連接,右扶手 側部的一端與扶手頂部相連接,另一端與右滑動部相連接,且在位于扶手頂部中間部位的 扶頂中間部的底面固定連接有中間固定部;所述中間固定部的一端設置有一號中間卡條,另一端對應設置有一號中間卡孔, 扶頂中間部的一面設置有二號中間卡孔,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二號中間卡條;所述一號中間 卡條與二號中間卡孔位于同一平面,一號中間卡孔、二號中間卡條位于同一平面。所述一號中間卡條、二號中間卡條的端面為十字型,所述一號中間卡孔、二號中間 卡孔的端面為十字型槽。所述中間固定部與扶手頂部之間形成的中間夾角小于等于90度。所述中間夾角為60度。所述左滑動部的一面設置有三號卡條,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三號卡孔,所述右滑動 部的一面設置有四號卡孔,另一面對應設置有四號卡條,且三號卡條、四號卡孔位于同一平 面,三號卡孔、四號卡條位于同一平面。[0012]所述扶手頂部上與左扶手側部相連接的部位的一面設置有五號卡孔,另一面對應 設置有五號卡條,扶手頂部上與右扶手側部相連接的部位的一面設置有六號卡條,另一面 對應設置有六號卡孔,且五號卡孔、六號卡條位于同一平面,五號卡條、六號卡孔位于同一 平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1、由于本實用新型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包括至少兩個分扶手塊,且在每個分扶手塊 的兩面設置有卡條與卡孔,使用前,通過卡條與卡孔的配合就能將分扶手塊組裝在一起,一 旦使用中發生損壞,不再需要整體更換,而只需要替換掉損壞的分扶手塊即可,非常節省使 用成本。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節省性較強。2、由于本實用新型一種組裝式扶手帶中在分扶手塊上設置有中間固定部,中間固 定部與扶手頂部之間形成的中間夾角小于等于90度,該設計可以增強分扶手塊與扶手之 間結合的牢固性,而且,每個分扶手塊上的中間固定部的一面設置有卡條與卡孔,另一面對 應設置有卡孔與卡條,該設計能夠確保分扶手塊之間結合的牢固性,此外,還在扶手頂部的 兩端與中部均設置有類似的卡條與卡孔,進一步增強了結合的牢固性,提高了組裝后扶手 帶的穩定性。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牢固性較高,而且穩定性較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2是圖1的后視圖。圖3是圖1的左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的主視圖。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中分扶手塊1,扶手頂部2,扶頂中間部21,二號中間卡條211,二號中間卡孔 212,左扶手側部3,五號卡孔31,五號卡條32,右扶手側部4,六號卡條41,六號卡孔42,左 滑動部5,三號卡條51,三號卡孔52,右滑動部6,四號卡孔61,四號卡條62,中間固定部7, 一號中間卡條71,一號中間卡孔72,中間夾角7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見圖1-圖3,本實用新型的特點之一在于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包括至少兩個分 扶手塊1,該分扶手塊1包括扶手頂部2及其兩端設置的左扶手側部3、右扶手側部4,左扶 手側部3的一端與扶手頂部2相連接,另一端與左滑動部5相連接,右扶手側部4的一端與 扶手頂部2相連接,另一端與右滑動部6相連接,且在位于扶手頂部2中間部位的扶頂中間 部21的底面固定連接有中間固定部7 ;中間固定部7的一端設置有一號中間卡條71,另一端對應設置有一號中間卡孔 72,扶頂中間部21的一面設置有二號中間卡孔212,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二號中間卡條211 ; 一號中間卡條71與二號中間卡孔212位于同一平面,一號中間卡孔72、二號中間卡條211 位于同一平面。該設計不僅便于替換扶手帶、節省維修成本,而且能夠提高扶手帶組裝后的 牢固性。[0025]優選一號中間卡條71、二號中間卡條211的端面為十字型,一號中間卡孔72、二號 中間卡孔212的端面為十字型槽。該設計可以提高卡條與卡孔之間結合的牢固性。優選中間固定部7與扶手頂部2之間形成的中間夾角73小于等于90度,進一步 優選中間夾角73為60度。該設計可以提高分扶手塊1與扶手之間結合的牢固性。參見圖4-圖5,圖中所示的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由圖可見,除了上述設計 外,還在左滑動部5的一面設置有三號卡條51,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三號卡孔52,右滑動部6 的一面設置有四號卡孔61,另一面對應設置有四號卡條62,且三號卡條51、四號卡孔61位 于同一平面,三號卡孔52、四號卡條62位于同一平面。優選扶手頂部2上與左扶手側部3相連接的部位的一面設置有五號卡孔31,另一 面對應設置有五號卡條32,扶手頂部2上與右扶手側部4相連接的部位的一面設置有六號 卡條41,另一面對應設置有六號卡孔42,且五號卡孔31、六號卡條41位于同一平面,五號 卡條32、六號卡孔42位于同一平面。該種設計進一步增強了分扶手塊1之間相互結合的牢 固性。由上可見,本實用新型不僅便于替換、節省成本,而且牢固性較好、穩定性較強。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以上述實 施方式為限,但凡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所揭示內容所作的等效修飾或變 化,皆應納入權利要求書中記載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組裝式扶手帶包括至少兩個分扶手塊(1),該 分扶手塊(1)包括扶手頂部(2)及其兩端設置的左扶手側部(3)、右扶手側部(4),所述左 扶手側部(3)的一端與扶手頂部(2)相連接,另一端與左滑動部(5)相連接,右扶手側部 (4)的一端與扶手頂部(2)相連接,另一端與右滑動部(6)相連接,且在位于扶手頂部(2) 中間部位的扶頂中間部(21)的底面固定連接有中間固定部(7);所述中間固定部(7)的一端設置有一號中間卡條(71),另一端對應設置有一號中間卡 孔(72),扶頂中間部(21)的一面設置有二號中間卡孔(212),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二號中間 卡條(211);所述一號中間卡條(71)與二號中間卡孔(212)位于同一平面,一號中間卡孔 (72)、二號中間卡條(211)位于同一平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中時卡條(71)、二 號中間卡條(211)的端面為十字型,所述一號中間卡孔(72)、二號中間卡孔(212)的端面為 十字型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固定部(7)與 扶手頂部(2)之間形成的中間夾角(73)小于等于90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夾角(73)為60度。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滑動部(5)的一面 設置有三號卡條(51),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三號卡孔(52),所述右滑動部(6)的一面設置有 四號卡孔(61),另一面對應設置有四號卡條(62),且三號卡條(51)、四號卡孔(61)位于同 一平面,三號卡孔(52)、四號卡條(62)位于同一平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頂部(2)上與 左扶手側部(3)相連接的部位的一面設置有五號卡孔(31),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五號卡條 (32),扶手頂部(2)上與右扶手側部(4)相連接的部位的一面設置有六號卡條(41),另一面 對應設置有六號卡孔(42),且五號卡孔(31)、六號卡條(41)位于同一平面,五號卡條(32)、 六號卡孔(42)位于同一平面。
專利摘要一種組裝式扶手帶,包括至少兩個分扶手塊,該分扶手塊包括扶手頂部、左扶手側部與右扶手側部,左、右扶手側部的一端分別與扶手頂部相連接,另一端分別與左、右滑動部相連接,且在扶頂中間部的底面固定連接有中間固定部,中間固定部與扶手頂部之間形成的中間夾角小于等于90度,中間固定部的一端設置有一號中間卡條,另一端對應設置有一號中間卡孔,扶頂中間部的一面設置有二號中間卡孔,另一面對應設置有二號中間卡條,扶手頂部的兩端以及左、右滑動部上也分別設置有卡條與卡孔。本實用新型不僅便于替換、節省成本,而且牢固性較好、穩定性較強。
文檔編號B66B31/02GK201785115SQ201020512589
公開日2011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31日
發明者王勤華 申請人:吳江市康龍橡塑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