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能夠通過按壓來插入/取出通信裝置的部件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概念的“便攜式通信裝置”是指用戶攜帶的同時與另一方進行無線通信的電子裝置。這種便攜式通信裝置考慮到攜帶性而趨于小型化、輕薄化、緊湊化及輕量化,并且趨于追求更多功能的多媒體化。特別是,將來的便攜式終端將會向著小型化、輕量化發展,并具備多種功能而能夠實現各種目的,且會變化為能夠適用于各種多媒體環境或網絡環境。同時,便攜式通信裝置作為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且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電子裝置,逐漸被人們視為需要時時攜帶的必需品。普遍化的現有便攜式通信裝置分為各種類型。例如,便攜式通信裝置根據外形分為直板式(bar-type)通信裝置、旋轉式(flip-type)通信裝置或翻蓋式(folder-type)通信裝置。直板式通信裝置是指由一個機殼構成直板形狀的裝置;旋轉式通信裝置是指在直板式機殼上通過鉸鏈裝置設置旋轉機殼,由此使得旋轉機殼能夠旋轉的裝置;翻蓋式通信裝置是指在直板式機殼上通過鉸鏈裝置可旋轉地連接翻轉機殼,由此使得翻轉機殼以折疊的方式翻動的裝置。而且,便攜式通信裝置根據其開閉方式分類為旋轉型(rotation-type)通信裝置或滑動型(sliding-type)通信裝置。旋轉型通信裝置中,兩個機殼維持面對面的狀態通過旋轉而進行開閉;滑動型通信裝置中,兩個機殼沿長度方向滑動移動而進行開閉。以上列出的各種類型的通信裝置,對于本領域具有一般知識的技術人員來說都可以容易理解。目前現有的便攜式通信裝置采用攝像頭,由此能夠實現影像信號的傳送。另外,便攜式通信裝置具備外置型或內置型的揚聲器模塊、話筒及攝像頭模塊,從而能夠與另一方進行視頻通話或執行拍攝功能。但是,現有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部件直接面對外部環境而無法得到保護,因此存在異物侵入到內部的問題。而且,攝像頭模塊一直暴露于外部環境,因此如沒有另外的保護裝置則無法對其及進行保護。特別是,如果使用保護所述部件的另外的保護裝置,則會導致增大現有便攜式通信裝置的體積。并且,為了彌補上述問題,在便攜式通信裝置內部設置內置型攝像頭模塊。這種現有的所述攝像頭模塊主要形成圓筒形結構,因此無法匹配于沿長度方向延伸的便攜式終端的外觀而設計。而且,由于采用圓筒形攝像頭模塊,導致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厚度增加,這違背了便攜式終端小型化的趨勢。所述圓筒形攝像頭模塊只可以向著上下方向旋轉,而無法給用戶帶來其他使用樂趣,在游戲方面也無法滿足用戶的樂趣。[0012]并且,最近的直板式觸摸終端中,揚聲器模塊及攝像頭模塊等都暴露于外部,導致無法使終端的外觀更加美觀。因此需要提出這樣一個裝置,即,通過按壓而將揚聲器模塊、話筒裝置及攝像頭等部件插入/取出于通信裝置,從而在使用通信裝置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游戲性的樂趣,并且防止所述部件暴露于外部而使得通信裝置的外觀更加美觀。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該彈出裝置能夠提升使用產品時的游戲性樂趣,并使產品的外觀更加美觀。而且,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該彈出裝置通過按壓能夠插入/取出通信裝置的部件,由此提高產品的使用方便性,并提升使用產品時的游戲性樂趣,且能夠使產品的外觀更加美觀。為了達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包括主體機殼;彈出機殼,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且通過按壓其一面而在按壓方向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設置于所述主體機殼與所述彈出機殼之間,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時,使得所述彈出機殼插入/取出于所述本體機殼。在所述主體機殼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的安裝槽,在所述安裝槽形成有用于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第一引導部,所述彈出機殼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引導部結合而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第二引導部。在所述主體機殼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彈出鉸鏈部的第一安裝部,在所述彈出機殼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彈出鉸鏈部的第二安裝部。所述彈出鉸鏈部包括鉸鏈殼體;軸,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的內部,根據按壓所述彈出機殼而滑動移動所述彈出機殼,以使所述彈性機殼插入/取出;鎖定部,可旋轉地結合于所述軸;引導止動凸輪,其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內,當按壓所述軸時,使所述鎖定部旋轉而使所述鎖定部掛接受到限制或解除掛接;彈性部件,與所述軸結合而提供彈性力,以使所述軸能夠滑動移動;鉸鏈蓋,結合于所述鉸鏈殼體的外框。所述鉸鏈殼體形成有用于與所述彈性部件結合的彈性空間;所述鉸鏈殼體內形成有使得所述軸貫穿的貫通孔;所述鉸鏈殼體的一端形成有用于安裝到所述主體機殼的安裝部。所述軸包括與所述彈出機殼結合的軸頭;設置于所述軸頭下部,使得所述鎖定部能夠旋轉的旋轉空間;設置于所述旋轉空間內的用于可旋轉地與所述鎖定部結合的旋轉孔。所述鎖定部由條狀鎖構成,而且所述鎖定部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于所述旋轉孔,另一端結合于所述引導止動凸輪。所述引導止動凸輪包括止動部,根據按壓所述彈出機殼而移動所述軸及鎖定部,以解除所述鎖定部的掛接或通過掛接限制鎖定部;第一引導凸輪,設置于所述止動部的相鄰位置,當欲將所述鎖定部從所述止動部解除掛接時,引導所述鎖定部,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第二引導凸輪,設置于所述止動部的相鄰位置,當欲將所述鎖定部限制于所述止動部時,引導所述鎖定部的移動,以使所述彈出機殼插入。[0024]所述彈出機殼中設置揚聲器模塊、話筒裝置以及攝像頭模塊中的至少一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包括主體機殼,具有暴露于外部的按鍵部;彈出機殼,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根據按壓所述按鍵部而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設置于所述主體機殼與所述彈出機殼之間,當按壓所述彈出機殼時,以插入于所述主體機殼的狀態限制所述彈出機殼,當按壓按鍵部時,解除限制的同時使所述彈出機殼彈出于所述主體機殼。所述主體機殼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的安裝槽;在所述主體機殼的兩側面形成有用于設置所述按鍵部的按鍵孔,所述主體機殼由第一主體機殼及第二主體機殼構成,在所述第一主體機殼形成有防止脫離槽,以在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時,防止所述彈出機殼的脫離;在所述第二主體機殼形成有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同時與所述彈出鉸鏈部結合的第一引導部。所述彈出機殼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引導部結合而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同時與所述彈出鉸鏈部結合的第二引導部,所述彈出機殼由第一彈出機殼及第二彈出機殼構成,在所述第一彈出機殼形成有與所述防止脫離槽結合而防止所述彈出機殼的脫離的防止脫離凸起。所述彈出鉸鏈部包括鉸鏈殼體;軸,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內,根據按壓所述彈出機殼及所述按鍵部而滑動移動所述彈出機殼,使所述彈出機殼插入/取出;鎖定部,設置于所述軸,并與所述軸一起移動,在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終點位置由彈性力被掛接而受到限制,在按壓所述按鍵部時由彈性力解除掛接;彈性部件,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內,與所述軸結合并提供彈性力,以使所述軸能夠滑動移動。在所述鉸鏈殼體的一端形成有安裝于所述主體機殼的安裝部;所述鉸鏈殼體的兩側面形成有引導所述鎖定部的引導孔;與所述引導孔相鄰的位置形成有掛接所述鎖定部而進行限制或通過脫離而解除鎖定部的鎖定的掛接槽;在所述鉸鏈殼體內形成有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支撐凸起。所述軸包括安裝于所述彈出機殼的軸安裝部;設置于所述軸而安裝所述鎖定部的鎖定部安裝槽;設置于所述軸內,用于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彈性槽。所述鎖定部由板狀彈簧構成,所述鎖定部的一端安裝于所述軸的所述鎖定部安裝槽,另一端上形成有拆裝于所述鉸鏈殼體的一對掛接凸起。所述掛接凸起形成半球形結構。所述按鍵部的后面形成有與所述掛接凸起接觸的接觸凸起。如上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可通過按壓來插入/取出該通信裝置的部件,由此提高了產品的使用方便性,并提升了使用產品時的游戲性樂趣,且使得產品的外觀更加美觀,還可以保護部件的外觀。圖1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組成的分解立體圖;圖2為圖1的A部分的放大分解立體圖;圖3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結合前狀態的分解立體圖;圖4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前狀態的立體圖;圖5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前狀態的剖開的平面圖;圖6為放大圖5的B部分的剖開的平面圖;圖7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后狀態的立體圖;圖8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后狀態的剖開的平面圖;圖9為放大圖8的C部分的剖開的平面圖;圖10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組成的分解立體圖;圖11為圖10的D部分的放大分解立體圖;圖12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前狀態的立體圖;圖13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前狀態的剖開的立體圖;圖14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前狀態的剖開的平面圖;圖15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后狀態的立體圖;圖16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后狀態的剖開的立體圖;圖17為示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后狀態的剖開的平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優選的第一、第二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知,在本說明書和附圖中記載的僅僅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第一、第二實施例,并不代表本實用新型全部的技術思想,還可存在能夠替代這些實施例的其他變形例。如圖1至圖9所示,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10由主體機殼20;彈出機殼30以及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40構成,所述主體機殼20根據按壓可將所述彈出機殼30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20,所述彈出機殼30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20內,并通過按壓其一面,沿按壓方向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20,所述彈出鉸鏈部40設置于所述主體機殼20和所述彈出機殼30之間,由此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的一面時,使得所述彈出機殼30能夠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20。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主體機殼20由第一、第二主體機殼21、22構成,在所述主體機殼20的一端形成有安裝槽23,以用于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30,而在所述安裝槽23的內部形成有第一引導部23a,以用于引導所述彈出機殼30的插入/取出。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彈出機殼30由第一、第二彈出機殼31、32構成,所述彈出機殼30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引導部23a結合,以引導所述彈出機殼30的插入/取出的第二引導部33。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主體機殼20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彈出鉸鏈部40的第一安裝部24,所述彈出機殼30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彈出鉸鏈部40的第二安裝部34。如圖1至圖9所示,所述彈出鉸鏈部40由鉸鏈殼體41、軸42、鎖定部43、引導止動凸輪44、彈性部件45、鉸鏈蓋46構成。所述鉸鏈殼體41形成為能夠設置后述的所述軸42、所述鎖定部43、所述引導止動凸輪44、所述彈性部件45及鉸鏈蓋46;所述軸42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41內,由此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時,使得所述彈出機殼30滑動移動而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20;所述鎖定部43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時,使所述軸42也一起被按壓,并且可旋轉地與所述軸42結合,以掛接于后述的引導止動凸輪44或者解除掛接狀態;所述弓I導止動凸輪44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41內,由此在按壓所述軸42時,旋轉所述鎖定部43,以使鎖定部43被掛接限制或解除掛接,由此使所述軸42滑動移動;所述彈性部件45與所述軸42結合而提供彈性力,以使所述軸42能夠滑動移動;所述鉸鏈蓋46結合于所述鉸鏈殼體41的外框,以保護所述鉸鏈殼體41。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鉸鏈殼體41提供有彈性空間41a,以與所述彈性部件45結合,而所述鉸鏈殼體41的內部形成有能夠使所述軸42貫穿的貫通孔41b,在所述鉸鏈殼體41的一端形成有用于安裝到所述主體機殼20的安裝部41c。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軸42由軸頭42a、旋轉空間42b、旋轉孔42c構成,所述軸頭42a與所述彈出機殼30結合,以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時,一起被按壓;所述旋轉空間42b形成于所述軸42的軸頭42a下部,以使所述鎖定部43能夠旋轉;所述旋轉孔42c形成于所述旋轉空間42b內,且可旋轉地與所述鎖定部43結合。如圖1至圖9所示,所述鎖定部43由條狀鎖(wirelock)構成,并且所述鎖定部43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于所述旋轉孔42c,而所述鎖定部43的另一端結合于所述引導止動凸輪44。如圖1至圖9所示,所述引導止動凸輪44由止動部44a和第一、第二引導凸輪44b、44c構成。所述止動部44a隨著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而使所述鎖定部43與所述軸42—起移動,以解除所述鎖定部43的掛接或形成掛接;所述第一引導凸輪44b形成于所述止動部44a的相鄰位置,以在所述鎖定部43從所述止動部44a解除鎖定時,引導所述鎖定部43的移動,從而能夠取出所述彈出機殼30;所述第二引導凸輪44c形成于所述止動部44a的相鄰位置,以在所述鎖定部43掛接于所述止動部44a而受到限制時,引導所述鎖定部43的移動,從而能夠插入所述彈出機殼30。所述彈出機殼30可設置揚聲器模塊、話筒裝置及攝像頭模塊(未圖示)中的至少一個,并且還可設置除這些部件之外的其他部件。同時,便攜式通信裝置根據外形或操作方式通常分為旋轉式、翻蓋式、直板式以及滑動式,而本實用新型能夠適用于以上各種類型中。另外,雖然在以上說明中,將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直板式便攜式通信裝置作為代表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并不局限于移動通信終端,可適用于各種形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這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例如有依據對應于各種通信系統的通信協議而運行的所有移云力通信終端(mobilecommunicationterminal)、PMP(portablemultimediaplayer)、MP3播放器、數字廣播播放器、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以及智能電話(smartphone)等所有信息通信設備和多媒體設備以及其應用設備。以下,參照圖1至圖9詳細說明根據本實用新型優選的第一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過程。如圖1至圖9所示,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10包括由第一、第二機殼21、22構成的主體機殼20;彈出機殼30;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40。所述彈出鉸鏈部40由鉸鏈殼體41、軸42、鎖定部43、引導止動凸輪44、彈性部件45以及鉸鏈蓋46構成。在此狀態下,在所述鉸鏈殼體41所提供的彈性空間41a設置所述彈性部件45,并且使所述軸42貫穿所述彈性部件45而貫穿結合于形成在所述鉸鏈殼體41的貫通孔41b。此時,將所述鎖定部43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于形成在所述軸42的旋轉孔42c。所述鎖定部43的另一端結合于所述引導止動凸輪44。所述鎖定部43能夠在所述軸42上形成的旋轉空間42b上旋轉。在此狀態下,在所述鉸鏈殼體41的外框設置鉸鏈蓋46。此時,通過鉸鏈殼體41的一端所形成的安裝部41c,將鉸鏈殼體41安裝于所述主體機殼20。此時,所述軸頭42a結合于所述彈出機殼30。在此狀態下,如圖4至圖6所示,用戶需要取出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20上形成的安裝槽23內的所述彈出機殼30時,可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的一面。此時,如圖7所示,所述彈出機殼30沿被按壓的反方向從所述主體機殼20的安裝槽23內被形成于所述安裝槽23內的第一引導部23a引導移動而取出。而且,所述彈出機殼30被形成于所述彈出機殼30的第二引導部33引導而移動。此時,如圖6所示,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時,所述軸頭42a也會被按壓,與此同時軸42也會被按壓。而且,所述鎖定部43也會隨軸42—起被按壓,而由于所述鎖定部43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于所述旋轉孔42c,由此所述鎖定部43的一端旋轉的同時另一端從掛接于止動部44a的狀態中解除,并隨所述第一引導凸輪44b引導移動。此時,如圖6及圖9所示,所述鎖定部43從掛接于所述止動部44a的狀態中解除同時根據結合于所述軸42的彈性部件45的彈性力而移動所述軸42。如圖7所示,所述鎖定部43由于受到所述彈性部件45的彈性力作用而隨所述第一引導凸輪44b引導移動,所述軸頭42a和所述軸42也一起移動,從而將所述彈出機殼30從所述主體機殼20的安裝槽23取出。在此,如圖4所示,將所述彈出機殼30再次插入所述主體機殼20的安裝槽23內部時,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的一面,由此彈出機殼30被插入到所述安裝槽23內部,而所述軸頭42a和所述軸42也一起被插入到內部,所述鎖定部43也與所述軸42—起被插入到內部。此時,如圖7至圖9所示,所述鎖定部43的另一端隨所述第二引導凸輪44c移動,所述彈出機殼30在位于插入結束位置時,所述鎖定部4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止動部44a的同時被掛接而受到限制。所述鎖定部43的一端在所述旋轉孔42c旋轉,以將所述鎖定部4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止動部44a。此時,所述彈出機殼30被插入于所述主體機殼20的安裝槽23內的同時維持該狀態。如上所述,便攜式通信裝置具備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40,以根據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而將其插入/取出于主體機殼20,由此提升使用產品時的游戲性樂趣,并使得產品的外觀更加美觀。以下,結合圖10至圖17詳細說明如上構成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的動作過程。如圖10至圖17所示,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100包括由第一、第二主體機殼201、202構成的主體機殼200;由第一、第二彈出機殼301、302構成的彈出機殼300;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400。在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兩側設置有暴露于外部的按鍵部500。所述彈出機殼300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內部,由此在按壓所述按鍵部500時,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200。所述彈出鉸鏈部400設置于所述主體機殼200與所述彈出機殼300之間,由此當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0時,使彈出機殼300插入到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內部而受到限制;當按下按鍵部500時,解除限制的同時能夠從所述主體機殼200取出所述彈出機殼300。如圖10至圖11所示,在所述主體機殼200的一端形成有安裝槽203,以用于可插入/取出地設置彈出機殼300,而在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兩側形成有用于設置按鍵部500的按鍵孔204。如圖10、圖13以及圖16所示,在所述主體機殼200的第一主體機殼201上形成有防止脫離槽201a,以用于在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300時,防止所述彈出機殼300脫離。如圖10至圖17所示,所述主體機殼200的第二主體機殼202上形成有第一引導部202a,以用于引導所述彈出機殼300的插入/取出的同時與所述彈出鉸鏈部400結合。所述彈出機殼300形成有第二引導部303,以用于與所述第一引導部202a結合,引導所述彈出機殼300的插入/取出的同時與所述彈出鉸鏈部400結合。如圖13至圖16所示,所述彈出機殼300的第一彈出機殼301形成有防止脫離凸起301a,以用于與所述防止脫離槽201a結合而防止所述彈出機殼300的脫離。如圖10至圖17所示,所述彈出鉸鏈部400由鉸鏈殼體401、軸402、鎖定部403以及彈性部件404構成。所述鉸鏈殼體401形成為能夠設置所述軸402、所述鎖定部403、所述彈性部件404。所述軸402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401內,以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0以及所述按鍵部500時,滑動移動而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300。所述鎖定部403設置于所述軸402,由此與所述軸402—起移動,所述鎖定部403在所述彈出機殼300的插入結束位置由彈性力被掛接而受到限制,并且在按壓按鍵部500時,由彈性力解除掛接。所述彈性部件404設置在所述鉸鏈殼體401內,由此與所述軸402結合而提供彈性力,以使所述軸402能夠滑動移動。如圖10、圖11、圖14以及圖17所示,所述鉸鏈殼體401的一端形成有安裝到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安裝部401a,而在所述鉸鏈殼體401的兩側面形成有用于引導所述鎖定部403的引導孔401b。在與所述引導孔401b相鄰的位置形成有通過掛接所述鎖定部403而進行限制或通過脫離而解除掛接的掛接槽401c。在所述鉸鏈殼體401內形成有用于支撐所述彈性部件404的支撐凸起40Id。如圖10至圖17所示,所述軸402由軸安裝部402a、鎖定部安裝槽402b、彈性槽402c構成。所述軸安裝部402a安裝到所述彈出機殼300,以在按壓所述按鍵部500時一起被取出。所述鎖定部安裝槽402b形成于所述軸402,以設置所述鎖定部403。所述彈性槽402c形成于所述軸402內,以能夠支撐所述彈性部件404。如圖10至圖17所示,所述鎖定部403由板狀彈簧構成。所述鎖定部403的一端設置于所述軸402的鎖定部安裝槽402b,而所述鎖定部403的另一端形成有可拆裝于所述鉸鏈殼體401的掛接槽401c的一對掛接凸起403a。所述掛接凸起403a形成為半球形結構。而且,所述掛接凸起403a除了半球形以外,還可以采用其他形狀,例如,可采用矩形及菱形結構。在所述按鍵部500的后面形成有與所述掛接凸起403a接觸的接觸凸起501。在此狀態下,如圖12所示,當用戶將所述彈出機殼300插入所述主體機殼200內部時,按壓所述彈出機殼300的一面,則所述彈出機殼300就會插入到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安裝槽203內。此時,如圖14所示,所述軸402和所述鎖定部403—起被按壓的同時移動,所述鎖定部403的掛接凸起403a沿著形成于所述鉸鏈殼體401的引導孔401b移動。此時,當所述彈出機殼300到達插入終點位置時,所述鎖定部403的掛接凸起403a根據彈性而插入所述鉸鏈殼體401的掛接槽401c的同時被限制。此時,如圖12所示,所述彈出機殼300維持插入到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安裝槽203內的狀態。如圖14所示,由于所述鎖定部403由板狀彈簧構成,因此所述鎖定部403的一對掛接凸起403a沿著所述引導孔401b移動。此時,當到達所述掛接槽401c的相鄰位置時,所述一對掛接凸起403a根據彈性力插入到所述掛接槽401c被掛接而受到限制。而且,如圖15至圖17所示,當將所述彈出機殼300從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安裝槽203內取出時,按下所述按鍵部500,則形成于所述按鍵部500后面的接觸凸起501與所述掛接凸起403a接觸的同時向所述鉸鏈殼體401的內側推動所述掛接凸起403a。此時,所述掛接凸起403a脫離出所述掛接槽401c的同時解除掛接狀態。此時,如圖15所示,所述軸402根據設置于所述軸402內部的彈性部件404的彈性力而移動,所述彈出機殼300也一起移動而從所述主體機殼200的安裝槽203彈出。如上所述,所述便攜式通信裝置具有通過按壓按鍵部500而將所述彈出機殼300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200的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400,提升了使用產品時的游戲性樂趣,并使產品的外觀更加美觀。以上說明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實施例及附圖,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各種置換、變形及變更。權利要求1.一種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機殼;彈出機殼,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且通過按壓其一面而在按壓方向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設置于所述主體機殼與所述彈出機殼之間,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時,使得所述彈出機殼插入/取出于所述本體機殼。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體機殼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的安裝槽,在所述安裝槽形成有用于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第一引導部,所述彈出機殼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引導部結合而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第二引導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體機殼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彈出鉸鏈部的第一安裝部,在所述彈出機殼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彈出鉸鏈部的第二安裝部。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出鉸鏈部包括鉸鏈殼體;軸,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的內部,根據按壓所述彈出機殼而滑動移動所述彈出機殼,以使所述彈性機殼插入/取出;鎖定部,可旋轉地結合于所述軸;引導止動凸輪,其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內,當按壓所述軸時,使所述鎖定部旋轉而使所述鎖定部掛接受到限制或解除掛接;彈性部件,與所述軸結合而提供彈性力,以使所述軸能夠滑動移動;鉸鏈蓋,結合于所述鉸鏈殼體的外框。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鉸鏈殼體形成有用于與所述彈性部件結合的彈性空間;所述鉸鏈殼體內形成有使得所述軸貫穿的貫通孔;所述鉸鏈殼體的一端形成有用于安裝到所述主體機殼的安裝部。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包括與所述彈出機殼結合的軸頭;設置于所述軸頭下部,使得所述鎖定部能夠旋轉的旋轉空間;設置于所述旋轉空間內的用于可旋轉地與所述鎖定部結合的旋轉孔。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部由條狀鎖構成,而且所述鎖定部的一端可旋轉地結合于所述旋轉孔,另一端結合于所述引導止動凸輪。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止動凸輪包括止動部,根據按壓所述彈出機殼而移動所述軸及鎖定部,以解除所述鎖定部的掛接或通過掛接限制鎖定部;第一引導凸輪,設置于所述止動部的相鄰位置,當欲將所述鎖定部從所述止動部解除掛接時,引導所述鎖定部,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第二引導凸輪,設置于所述止動部的相鄰位置,當欲將所述鎖定部限制于所述止動部時,引導所述鎖定部的移動,以使所述彈出機殼插入。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出機殼中設置揚聲器模塊、話筒裝置以及攝像頭模塊中的至少一個。10.一種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機殼,具有暴露于外部的按鍵部;彈出機殼,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根據按壓所述按鍵部而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設置于所述主體機殼與所述彈出機殼之間,當按壓所述彈出機殼時,以插入于所述主體機殼的狀態限制所述彈出機殼,當按壓按鍵部時,解除限制的同時使所述彈出機殼彈出于所述主體機殼。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機殼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的安裝槽;在所述主體機殼的兩側面形成有用于設置所述按鍵部的按鍵孔,所述主體機殼由第一主體機殼及第二主體機殼構成,在所述第一主體機殼形成有防止脫離槽,以在插入/取出所述彈出機殼時,防止所述彈出機殼的脫離;在所述第二主體機殼形成有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同時與所述彈出鉸鏈部結合的第一引導部。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出機殼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引導部結合而引導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取出的同時與所述彈出鉸鏈部結合的第二引導部,所述彈出機殼由第一彈出機殼及第二彈出機殼構成,在所述第一彈出機殼形成有與所述防止脫離槽結合而防止所述彈出機殼的脫離的防止脫離凸起。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出鉸鏈部包括鉸鏈殼體;軸,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內,根據按壓所述彈出機殼及所述按鍵部而滑動移動所述彈出機殼,使所述彈出機殼插入/取出;鎖定部,設置于所述軸,并與所述軸一起移動,在所述彈出機殼的插入終點位置由彈性力被掛接而受到限制,在按壓所述按鍵部時由彈性力解除掛接;彈性部件,設置于所述鉸鏈殼體內,與所述軸結合并提供彈性力,以使所述軸能夠滑動移動。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鉸鏈殼體的一端形成有安裝于所述主體機殼的安裝部;所述鉸鏈殼體的兩側面形成有引導所述鎖定部的引導孔;與所述引導孔相鄰的位置形成有掛接所述鎖定部而進行限制或通過脫離而解除鎖定部的鎖定的掛接槽;在所述鉸鏈殼體內形成有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支撐凸起。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包括安裝于所述彈出機殼的軸安裝部;設置于所述軸而安裝所述鎖定部的鎖定部安裝槽;設置于所述軸內,用于支撐所述彈性部件的彈性槽。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部由板狀彈簧構成,所述鎖定部的一端安裝于所述軸的所述鎖定部安裝槽,另一端上形成有拆裝于所述鉸鏈殼體的一對掛接凸起。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掛接凸起形成半球形結構。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鍵部的后面形成有與所述掛接凸起接觸的接觸凸起。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該彈出裝置包括主體機殼;彈出機殼,內置于所述主體機殼,且通過按壓其一面而在按壓方向插入/取出于所述主體機殼;至少一個彈出鉸鏈部,設置于所述主體機殼與所述彈出機殼之間,在按壓所述彈出機殼時,使得所述彈出機殼插入/取出于所述本體機殼。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通信裝置的彈出裝置能夠提高產品的使用方便性,并提高使用產品的游戲性樂趣,而且使得產品的外觀更加美觀,且能夠保護產品外觀。文檔編號H05K5/02GK201781707SQ201020295578公開日2011年3月30日申請日期2010年8月17日優先權日2009年8月19日發明者安成浩,李昇勛,李晟俊,金鐘禹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賽特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