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揭示一種散熱器,尤指一種有效提供散熱效果的密集排柱克熱散 熱器。
背景技術:
按,一般電子產品的散熱器主要是以鰭片來散熱,且通常以鋁擠型的制品居多,鋁 制金屬制品散熱性佳且成本不高,故通常拿來作為散熱制品。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申請號第200820210732號《散熱器》專利案,如其圖la、 Ib所示,其具有一散熱基座,并于散熱基座的上端面上設有數個柱狀的散熱柱(或散熱鰭 片),另散熱基座的下端面為一平面可用與發熱源接觸作熱傳導,前述散熱器透過散熱基座 將熱源傳遞至散熱器整體,其后僅借助散熱柱以輻射方式作散熱。惟,現有技術仍存在有許多缺點,散熱柱間雖有足夠的空間可提供足夠的空氣量, 但是內部散熱柱間的間隙都相同,因為接觸面積和空氣量都相同,所以各處的溫度大致相 同無太大差異,使得內部空間流動效率低落,無法提供良好的散熱效率,散熱器的結構無法 提供氣體產生流動的效果,無法將熱源有效的帶離,且散熱柱從下至上為相同斷面積的柱 狀結構,無法有效加快熱傳導的速度。再者,散熱柱更具有無法將尺寸縮小的問題,若將散熱柱的尺寸縮小,會使得散熱 柱太密集,且散熱柱間的間距皆相等,無法有效幫助散熱柱間的空氣快速的流動,而無法有 效提供散熱效果,對于上述問題,亟有待于改良的必要。因此,本實用新型想排除或至少減輕先前技術所遭遇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欲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點,提供一種密 集排柱克熱散熱器。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該間隙及該剖溝能夠有效增加進入排柱間的空 氣總量,空氣總量越大越能夠帶走更多的熱量,以增加散熱效果,而該剖溝的寬度小于該間 隙的寬度,借助兩者的寬度差,使剖溝與間隙產生溫度差,以增加空氣流動率,以提供散熱 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該頂端的斷面積小于該底端的斷面積,以增加熱傳 導的速度,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而且該斜面的長度大于排柱的高度,所以斜面也能夠有效 增加散熱面積,提升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借助兩結合件結合增加一個第二散熱裝置以提升散 熱效果。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手段一種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包括有一個第一散熱裝置,該第一散熱裝置包括一個 基座,該基座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貼設于電子產品;第二面設有數個散熱組,該散熱組設有數個排柱,該排柱具有一個底端及一個頂端,該底端連接該基座,所述數個排柱沿 著Y方向成一列,相鄰兩個散熱組之間各設有一個沿Y方向的間隙,該散熱組的相鄰兩排柱 之間各設有一個沿X方向的剖溝;該間隙在該排柱底端具有一個寬度(D1),該間隙在該排 柱頂端具有一個寬度(D2),該剖溝具有一個寬度(D3),該剖溝的寬度(D3)小于該間隙的寬 度(Dl)。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利用該間隙及該剖溝能夠有效增加進入排 柱間的空氣總量,空氣總量越大越能夠帶走更多的熱量,以增加散熱效果,而該剖溝的寬度 小于該間隙的寬度,借助兩者的寬度差,使剖溝與間隙產生溫度差,以增加空氣流動率,以 提供散熱效果。2、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中該頂端的斷面積小于該底端的斷面積, 以增加熱傳導的速度,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而且該斜面的長度大于排柱的高度,所以斜面 也能夠有效增加散熱面積,提升散熱效果。3、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借助兩結合件結合增加一個第二散熱裝置 以提升散熱效果。其它目的、優點和本實用新型的新穎特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顯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 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第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圖2的細部放大圖。 圖4 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4-4剖面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5 為本實用新型圖1的5-5剖面線所取的剖視圖。 圖6 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形成剖溝前的示意圖。 圖7 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8 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9 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第二個實施例的剖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第一散熱裝置
12第二面
21排柱
213斜面
Ia第一散熱裝置
12a第二面
20a散熱組
30a基座
33a結合孔
Ll寬度
10 13 211 22 IOa
14a 21a 31a 40a Wl
孔
座設端隙座 ■且 基裝底間基孔柱I辦度 穿排第散寬
置
面組 面裝 一熱端溝一 熱 第散頂剖第 散面件
槽二 二合度
2 a容第第結寬 1 O 1 3 1 1 2 2 2 1
a
1a 4 a 2 a 2 1 2 3 3 L[0038]W2 寬度Dl 寬度D2 寬度D3 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兩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 述如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參照圖1至圖3,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的立體外觀圖、俯視圖及細部 放大圖。本實用新型包括有一個第一散熱裝置1,該第一散熱裝置1包括有一個基座10及 數個沿Y方向延伸的散熱組20,該基座10貼設于電子組件,且所述數個散熱組20設于該基 座10相反于電子組件的一面,且密集有序的排列在基座10上。該基座10與該散熱組20 為一體成型。該第一散熱裝置1具有橫向的X方向及縱向的Y方向。同時參照圖4至圖6,該基座10具有一個第一面11及一個第二面12,第一面11 貼設于電子組件,第二面12 —體設有所述數個散熱組20。該基座10外周設有六個裝設孔 13,以裝設于電子組件。該散熱組20設有數個排柱21,所述數個排柱21沿著Y方向成一列,所述數個散熱 組20沿X方向排列,使所述數個散熱組20呈平行,而相鄰兩個散熱組20之間各設有一個 縱向延伸的間隙22。該散熱組20的相鄰兩排柱21之間各設有一個橫向的剖溝23,且所述 數個散熱組20的剖溝23位于同一 Y方向延伸的位置上,利用間隙22及剖溝23將所有的 排柱21整齊且密集排列在一起。其中該散熱組20透過橫向銑削形成剖溝23。該排柱21具有一個底端211及一個頂端212,該底端211 —體連接該基座10的 第二面12,該頂端212為自由端,該底端211具有一個橫向寬度Ll及縱向寬度W1,該頂端 212也具有一個橫向寬度L2及縱向寬度W2,該底端211的橫向寬度Ll至該頂端212的橫 向寬度L2都相等,該底端211的縱向寬度Wl至該頂端212的縱向寬度W2呈漸縮而形成兩 個斜面213,使得該頂端212的斷面積小于該底端211的斷面積而呈漸縮,而排柱21的熱源 由斷面積大的底端211至斷面積小的頂端212傳導,借助排柱21漸縮能夠有效增加熱傳導 的速度,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不僅如此,該斜面213的長度大于排柱21的高度,所以斜面 213也能夠有效增加散熱面積,提升散熱效果。其中該底端211的橫向寬度Ll及縱向寬度 Wl為0. 8mm,而該頂端212的橫向寬度L2為0. 8mm,該頂端212的縱向寬度W2為0. 51mm。 該橫向寬度Ll、L2及該縱向寬度Wl、W2小于1mm。所有的排柱21排列成八邊形的形狀,借助排列八邊形的形狀使得外周緣具有八 個方位,能夠增加四個方向導入空氣,借此以提升散熱效果。該間隙22在該排柱21底端211具有一個寬度D1,該間隙22在該排柱21頂端 212具有一個寬度D2,該剖溝23具有一個寬度D3,該間隙22由該排柱21底端211的寬度 Dl至頂端212的寬度D2呈漸增,該剖溝23的寬度D3小于該排柱21的最大寬度,該排柱 21的最大寬度小于該間隙22在該排柱21底端211的寬度D1,所以該剖溝23的寬度D3小 于該間隙22的寬度D1,借助兩者的寬度差以增加空氣流動率,以提供散熱效果。其中該剖 溝23的寬度D3為0. 6mm,該間隙22在排柱21底端211的寬度Dl為0. 94mm,該間隙22在 排柱21頂端212的寬度D2為1. 43mm。利用該間隙22及該剖溝23能夠有效增加進入排 柱21間的空氣總量,且該間隙22由排柱21底端211的寬度Dl至頂端212的寬度D2呈漸增,一方面增加空氣容量,另一方面增加空氣的流動率,借助增加空氣總量以及流動率能夠 帶走更多的熱量,以增加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是以鋁擠型擠出該基座10及該散熱組20 (請見圖6),接著再進行銑削 銑出剖溝23,使該基座10與該散熱組20為一體成型。借助該間隙22由排柱21底端211的寬度Dl至頂端212的寬度D2呈漸增,且該 剖溝23的寬度D3小于間隙22的寬度,剖溝23的空氣量小而溫度提升較快,而間隙22的 空氣量大而溫度提升較慢,造成剖溝23與間隙22的溫度差,使得間隙22及剖溝23內高低 溫差而能夠有效增加空氣的流動性,增加熱傳導的速度,且該排柱21的橫向寬度Li、L2及 該縱向寬度Wl、W2做成小于Imm時,仍然可以使間隙22及剖溝23內的空氣具有良好的流 動性將熱量排出,借此,讓該排柱21的厚度薄如針狀,該排柱21厚度越薄能夠增加排柱21 的數量,進而使第一散熱裝置1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參照圖7至圖9,為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立體分解圖及剖視圖。本實施例大體上與前述第一個實施例相同,其差異在于密集排柱克 熱散熱器包括有一個第一散熱裝置Ia及一個第二散熱裝置2a及至少兩個結合件3a,該第 一散熱裝置Ia及該第二散熱裝置2a借助兩結合件3a結合在一起。該第一散熱裝置Ia包括有一個基座IOa及數個散熱組20a,該第二散熱裝置2a包 括有一個基座30a及數個散熱組40a,該基座10a、30a及散熱組20a、40a的散熱結構與前 述第一個實施例相同,不再贅述。該第一散熱裝置Ia的基座IOa設有兩個穿孔14a,該穿 孔14a鄰近該基座IOa第一面Ila的一端形成有一個容槽141a,該第二散熱裝置2a的基 座30a具有一個第一面31a、一個第二面32a及兩個結合孔33a,該第一面31a抵于該第一 散熱裝置Ia排柱21a的頂端212a,該第二面32a —體連接該散熱組40a,而該兩結合孔33a 對應于該穿孔14a。借助兩個結合件3a分別穿過兩個穿孔14a而螺鎖結合于該第二散熱裝 置2a基座30a的結合孔33a,而該結合件3a的頭部收容于該容槽141a,本實施例借助兩結 合件33a結合增加一個第二散熱裝置2a以提升散熱效果。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優點1.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利用該間隙及該剖溝能夠有效增加進入排 柱間的空氣總量,空氣總量越大越能夠帶走更多的熱量,以增加散熱效果,而該剖溝的寬度 小于該間隙的寬度,借助兩者的寬度差,使剖溝與間隙產生溫度差,以增加空氣流動率,以 提供散熱效果。2.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中該頂端的斷面積小于該底端的斷面積, 以增加熱傳導的速度,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而且該斜面的長度大于排柱的高度,所以斜面 也能夠有效增加散熱面積,提升散熱效果。3.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借助兩結合件結合增加一個第二散熱裝置 以提升散熱效果。惟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實用新型實 施的范圍,故舉凡數值的變更或等效組件的置換,或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 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的范疇。
權利要求一種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個第一散熱裝置,該第一散熱裝置包括一個基座,該基座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貼設于電子產品;第二面設有數個散熱組,該散熱組設有數個排柱,該排柱具有一個底端及一個頂端,該底端連接該基座,所述數個排柱沿著Y方向成一列,相鄰兩個散熱組之間各設有一個沿Y方向的間隙,該散熱組的相鄰兩排柱之間各設有一個沿X方向的剖溝;該間隙在該排柱底端具有一個寬度(D1),該間隙在該排柱頂端具有一個寬度(D2),該剖溝具有一個寬度(D3),該剖溝的寬度(D3)小于該間隙的寬度(D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該頂端的斷面積小于該底 端的斷面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該底端具有一個橫向寬度 (Li)及縱向寬度(Wl),該頂端也具有一個橫向寬度(L2)及縱向寬度(L2),該底端的橫向 寬度(Li)至該頂端的橫向寬度(L2)都相等,該底端的縱向寬度(Wl)至該頂端的縱向寬度 (W2)呈漸縮而形成兩個斜面,該斜面的長度大于排柱的高度。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橫向寬度(L1、L2) 及所述兩個縱向寬度(W1、W2)均小于1m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數個散熱組橫向排列 使所述數個散熱組呈平行排列,所述數個散熱組的剖溝位于同一橫向位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一個第二散熱裝 置及至少兩個結合件,各該結合件穿過該第一散熱裝置而結合該第二散熱裝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散熱裝置包括一個 基座,該基座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抵于該排柱,第二面設有數個散熱組,該散熱組 設有數個排柱,所述數個排柱成一縱向排列,相鄰兩個散熱組之間各設有一個縱向的間隙, 該散熱組的相鄰兩排柱之間各設有一個橫向的剖溝。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裝置的基座設 有兩個穿孔,該第二散熱裝置的基座具有兩個結合孔,兩個結合件分別穿過兩個穿孔而螺 鎖結合于該第二散熱裝置基座的結合孔。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該間隙由排柱的底端至頂 端的寬度漸增。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排柱排列成八邊形 的多邊形形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密集排柱克熱散熱器,其包括有一個第一散熱裝置,該第一散熱裝置包括一個基座,該基座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貼設于電子產品;第二面設有數個散熱組,該散熱組設有數個排柱,該排柱具有一個底端及一個頂端,該底端連接該基座,所述數個排柱沿著Y方向成一列,相鄰兩個散熱組之間各設有一個沿Y方向的間隙,該散熱組的相鄰兩排柱之間各設有一個沿X方向的剖溝,該間隙在該排柱底端具有一個寬度,該間隙在該排柱頂端具有一個寬度,該剖溝具有一個寬度,該剖溝的寬度小于該間隙的寬度。
文檔編號H05K7/20GK201657573SQ20102011274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11日
發明者林朝吉 申請人:陸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