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新型涉及一種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科技進步的迅速,給人們在日常生活上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尤其是電子產品的發展,其影響更是廣大。且電子產品也逐漸由先前笨重的機型,逐漸改為輕小方便的可攜式型態。 而市面上常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本計算機、移動電話或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其功能越來越多,甚至也有可攜式電子裝置可提供打印的功能。因此,當此類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所需打印的紙張用罄或相關的組件損毀時,可開啟此裝置的蓋體結構,藉此補充紙張或更換組件等。 然而,在進行更換時,若蓋體結構此時樞接于電子裝置上,使用者將不方便去進行補充紙張或更換組件,因蓋體結構容易阻擋使用者的視線,或縮小可操作的空間。因此,有些使用者將會嘗試把蓋體結構從電子裝置上拆卸下來。但是,常會有使用者于拆卸的過程中,因不當的施力或是結構上的缺陷而造成蓋體結構或電子裝置機構上的損毀,最常見的是相關的連接組件有斷裂的情況發生。如此,當使用者欲重新將蓋體結構組裝回電子裝置時,即無法達到原先緊密的效果,而容易造成松動,進而影響到使用上的便利性。[0005] 新型內容 為克服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本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以避免蓋體結構拆離于電子裝置的本體結構時,蓋體結構或本體結構的損壞。[0007]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新型的技術方案是[0008] —種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包含 本體結構,具有開口部,上述本體結構在上述開口部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一個凸柱;以及 蓋體結構,覆蓋于上述開口部,上述蓋體結構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凹槽及斜導面,上述凹槽是對應于上述凸柱,使上述蓋體結構呈現樞接于上述本體結構的狀態,而上述斜導面延伸至上述凹槽; 其中,上述凸柱是沿著上述斜導面脫離或置入于上述凹槽。 上述電子裝置是可攜式電子裝置。 上述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顯示器。 上述顯示器是觸控式顯示器。 上述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按鍵單元。 —種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包含 本體結構,具有開口部,上述本體結構于上述開口部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凹槽及斜導面,上述斜導面延伸至上述凹槽;以及 蓋體結構,覆蓋于上述開口部,上述蓋體結構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凸柱,上述凹槽
3是對應于上述凸柱,使上述蓋體結構呈現樞接于上述本體結構的狀態; 其中,上述凸柱是沿著上述斜導面脫離或置入于上述凹槽。
上述電子裝置是可攜式電子裝置。 上述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顯示器。 上述顯示器是觸控式顯示器。 上述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按鍵單元。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是 (1)本新型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在拆解或組裝蓋體結構時,不易破壞掉本體結構或是蓋體結構的結構本身。
(2)本新型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在使用者操作時,可輕易的組裝及拆解。
圖1是本新型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新型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的分解示意圖;以及 圖3是本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l:電子裝置; IO:本體結構; 14:按鍵; 16:開口部; 160:凸柱; 20:蓋體結構; 200:凹槽; 202:斜導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但不應以此限制本新型的保護范圍。 請參閱圖l,是本新型電子裝置的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圖中,電子裝置1可為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含有本體結構10及蓋體結構20,以下將詳細描述本新型的實施例。[0037] 請配合參閱圖2,是本新型的電子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前述所提及的本體結構10的內部可搭配有多個電子組件(圖未示),而本體結構10的表面主要具有顯示器(圖未示)、按鍵14以及一個開口部16。其中,顯示器可為觸控式顯示器,使用者可經由觸碰該顯示器而產生對應的信號,或者也可藉由操作按鍵14而產生對應的信號。本實施例主要在本體結構10上可具有開口部16,本體結構10于開口部16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凸柱160,即如圖2中凸柱160的對面側邊也設置有凸柱。 前述所提及的蓋體結構20可覆蓋于開口部16,使電子裝置1可形成封閉的狀態。蓋體結構20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凹槽200及斜導面202,即如圖2中凹槽200及斜導面202的對面側邊也設置有凹槽及斜導面。當蓋體結構20與本體結構10組裝時,凹槽200是對應于凸柱160,可使凸柱160置入于凹槽200內,進而使蓋體結構20呈現樞接于本體結構10的狀態,因此蓋體結構20可藉由凸柱160與凹槽200的相對運動掀起或覆蓋于開口部16,使電子裝置1遂形成掀蓋式的電子裝置。而斜導面202延伸至凹槽200,凸柱160可沿著斜導面202脫離或置入于凹槽200。[0039] 當使用者欲將蓋體結構20從本體結構10上取下時,首先可直接掀開蓋體結構20,并使蓋體結構20的外側表面可接觸于開口部16的一側。蓋體結構20主要以凸柱160為旋轉的軸心,使得蓋體結構20可受外力轉動而成為掀起的狀態。而當蓋體結構20轉動至旋轉極限或蓋體結構20的外側表面接觸于開口部16的一側時,使用者僅需要再對蓋體結構20持續施加外力,蓋體結構即可脫離于該本體結構10。其中在脫離時,因本體結構10的凸柱160欲從凹槽200內離開,其恰可沿著延伸自凹槽200內的斜導面202利用形變而脫離凹槽200。如此,即可降低凸柱160或凹槽200因不當施力而有損壞的情況發生,以避免造成日后若組裝回去時將無法完全結合。 使用者若欲將蓋體結構20組裝回本體結構10上時,本體結構10上的凸柱160可先抵觸于蓋體結構20上的斜導面202,然后凸柱160再沿著斜導面202饋入于凹槽中,以完成組裝的狀態。最后蓋體結構20再以凸柱160為旋轉的軸心,以將蓋體結構20覆蓋于開口部16上。 請參閱圖3,是本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實施例組件相同地方將不再加以贅述,主要將描述不同處。圖中,凹槽200及斜導面202主要可配置于本體結構10的開口部16處兩側邊,而凸柱160則是配置于蓋體結構20的兩側邊,即如圖3中凹槽200及斜導面202的對面側邊也設置有凹槽及斜導面,凸柱160的對面側邊也設置有凸柱。 當使用者欲將蓋體結構20從本體結構10上取下時,首先可直接掀開蓋體結構20,并使蓋體結構20的外側表面可接觸于開口部16的一側。蓋體結構20主要以凸柱160為旋轉的軸心,使得蓋體結構20可受外力轉動而成為掀起的狀態。而當蓋體結構20轉動至旋轉極限或蓋體結構20的外側表面接觸于開口部16的一側時,使用者僅需要再對蓋體結構20持續施加外力,蓋體結構20即可脫離于該本體結構10。其中當脫離時,因蓋體結構20的凸柱160欲從凹槽200內離開,其恰可沿著延伸自凹槽200內的斜導面202利用形變而脫離凹槽200。這樣即可降低凸柱160或凹槽200因不當施力而有損壞的情況發生,以避免造成日后若組裝回去時將無法完全結合。 使用者若欲將蓋體結構20組裝回本體結構10上時,蓋體結構20上的凸柱160可先抵觸于本體結構10上的斜導面202,然后凸柱160再沿著斜導面202饋入于凹槽中,以完成組裝的狀態。最后蓋體結構20再以凸柱160為旋轉的軸心,以將蓋體結構20覆蓋于開口部16上。 本新型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主要可避免蓋體結構拆離于電子裝置的本體結構時,蓋體結構或本體結構將會被破壞的情況。 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新型的實施范圍。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一種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本體結構,具有開口部,該本體結構在該開口部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一個凸柱;以及蓋體結構,覆蓋于該開口部,該蓋體結構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凹槽及斜導面,該凹槽是對應于該凸柱,使該蓋體結構呈現樞接于該本體結構的狀態,而該斜導面延伸至該凹槽;其中,該凸柱是沿著該斜導面脫離或置入于該凹槽。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裝置是可攜式電子 裝置。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顯 不器。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顯示器是觸控式顯示器。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按 鍵單元。
6. —種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本體結構,具有開口部,該本體結構于該開口部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凹槽及斜導面,該斜導面延伸至該凹槽;以及蓋體結構,覆蓋于該開口部,該蓋體結構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凸柱,該凹槽是對應于該 凸柱,使該蓋體結構呈現樞接于該本體結構的狀態;其中,該凸柱是沿著該斜導面脫離或置入于該凹槽。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電子裝置是可攜式電子裝置。
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顯 不器。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顯示器是觸控式顯示器。
10.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結構進一步包括 按鍵單元。
專利摘要本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包含本體結構,具有開口部,上述本體結構在上述開口部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一個凸柱;以及蓋體結構,覆蓋于上述開口部,上述蓋體結構的相對兩側邊各具有凹槽及斜導面,上述凹槽是對應于該凸柱,使上述蓋體結構呈現樞接于上述本體結構的狀態,而上述斜導面延伸至該凹槽;其中,上述凸柱是沿著上述斜導面脫離或置入于上述凹槽。本新型電子裝置的組裝結構,避免了蓋體結構拆離于電子裝置的本體結構時,蓋體結構或本體結構被損壞。
文檔編號H05K5/03GK201523500SQ20092017441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4日
發明者林琦雄, 許翔迪 申請人:英華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