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及應用該控制閥組的起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具體涉及一種多級速度控制 閥組及應用該控制閥組的起重才幾。
背景技術:
對于流動式起重機來說,操作微動性的精準、細微程度將直接影響作 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尤其是隨著起重機朝著大噸位方向的發展,對于負 載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實際應用當中,起重機用于安裝設備時用戶 更是希望能夠對設備進行非常精準的操縱,并且在不同的安裝階段會有不 同的速度要求。
操作起重機所完成的各種作業是通過液壓系統中各執行元件和機械機
構的配合來實現的。例如起重臂的變幅是通過變幅油缸的作用,使其可 以繞著端部的鉸點轉動,從而使起重臂的另一端可以在垂直平面內進行起 落。吊鉤的升降通過液壓馬達驅動巻揚轉動,與此同時纏繞在巻揚上的鋼 絲繩通過起重臂端部的滑輪組帶動吊鉤進行提升或下放。眾所周知,操作 微動性的細微程度與液壓系統執行元件(如液壓油缸、液壓馬達)的運行
速度是息息相關的;對于起重機負載速度的控制來說,實質上就是控制起 重機液壓系統各執行元件的運行速度。
現有技術中,大都通過在閥塊外部設置節流閥來改變負載速度,并釆 用多個節流閥配合使用,以滿足對負載速度進行多級控制的要求。由于所 述節流閥均設置在閥塊外部,因此,現有技術主要存在以下缺點
1) 占用體積偏大,重量過高;
2) 連接點增多,發生外泄漏的可能性較大,故可靠性偏低;
3) 需要額外的管路連接,因此成本偏高。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控制執行元件所在液壓支路流量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以控制執行元件在不同 工況下的運行速度。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應用該控制閥 纟且的起重才幾。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包括閥塊、三位三通控制閥、 第一調速閥、第二調速閥和第三調速閥,所述第一調速閥的通油量分別小
于第二調速閥和第三調速閥的通油量;其中,所述閥塊具有進油口和回油 口;所述三位三通控制閥固定設置在所述閥塊上;在第一工作位置,該閥 的第一油口至第二油口之間的油i 各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 口至第三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在第三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二 油口和第三油口之間的油路非導通;所述第一調速閥、第二調速閥和第三
調速閥,分別嵌裝設置在閥塊內;且所述閥塊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油口、 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分別與所述三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一油口、第二油口 和第三油口連通,且其外表面上還具有第一控制油口;所述閥塊的內部具 有
第一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第一調速閥的進油口 ; 第二油道,連通第一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 ; 第三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第一油口; 第四油道,連通閥塊的第二油口與第二調速閥的進油口 ; 第五油道,連通第二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 ; 第六油道,連通閥塊的第三油口與第三調速閥的進油口 ; 第七油道,連通第三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 一控制油口 。 優選地,所述三位三通控制閥為電》茲閥。
優選地,還包括嵌裝設置在所述閥塊內的二通控制閥,該二通控制閥 具有兩個工作位置,在第一工作位置,其進、出油口之間的油路非導通; 在第二工作位置,其進、出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且所述閥塊的內部還具
有
第八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二通控制閥的進油口;和第九油道,連通二通控制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 一控制油口 。 優選地,還包括嵌裝設置在所述閥塊內的二位三通控制閥,用于調整
所述二通控制閥的工作狀態;在第一工作位置,所述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 一油口至第二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所述二位三通控制 閥的第三油口至第 一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且所述二通控制閥具體為插裝 二通閥,其閱體上具有第三油口;且所述閥塊的內部還具有
第十油道,連通插裝二通閥的第三油口與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 一油口 ; 第十一油道,連通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二油口與閥塊的回油口 ;和 第十二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三油口 。 優選地,所述二位三通控制閥為電f茲閥。
優選地,還包括三位四通控制閥和單向調速閥;其中,所述三位四通 控制閥固定設置在所述閥塊上;在第一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二 油口之間的油^各導通,該閥的第三油口至第四油口之間的油3各導通;在第
二工作位置,該閥的第 一油口至第三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該閥的第二油 口至第四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在第三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二油口、第三 油口和第四油口之間的油^各導通;所述單向調速閥嵌裝在所述閥塊上;且
所述閥塊的外表面上具有第四油口、第五油口、第六油口和第七油口,分 別與所述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連 通,且其外表面上還具有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三控制油口;所述閥塊的內部 還具有
第十三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 一油口 ; 第十四油道,連通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四油口與閥塊的回油口 ; 第十五油道,連通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二油口與閥塊的第三控制油口 ; 第十六油道,連通所述單向調速閥的進油口與閥塊的第二控制油口 ;
和
第十七油道,連通所述單向調速閥的出油口與所述三位四通控制閥的 第三油口。
7優選地,所述三位四通控制閥為電/ 茲閥。
優選地,還包括嵌裝在所述閥塊內的溢流閥;且所述閥塊內部還具有 第十八油道,連通所述閥塊的進油口與所述溢流閥的進油口;和 第十九油道,連通所述閥塊的回油口與所述溢流閥的出油口 。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機,其液壓控制系統包括用于控制執行元件速 度的多個控制閥,所述多個控制閥采用如前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
優選地,所述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第一控制油口與吊臂變幅油缸的無 桿腔連通;所述多級速度控制閩組的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三控制油口分別與 巻揚馬達的兩個進油口連通。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在閥塊內部集成安裝有不同通過 流量的調速閥,以構造不同通過流量的液壓支路,實現不同工況下對執行 元件的速度要求。其中,第一調速閥的通油量分別小于第二調速閥和第三 調速閥的通油量,這樣,當三位三通控制閥處于第三工作位置(失電中位 狀態)時,第一控制油口的流量由第一調速閥來調速;當三位三通控制閥 處于第一工作位置(右端得電)時,由第二調速閥調速;當三位三通控制 閥處于第二工作位置(左端得電)時,由第三調速閥調速,從而實現對第 一控制油口的三級調速。此外,本實用新型在閥塊內部構造不同通過流量 的液壓支路,因此,可顯著減少管路聯接和接頭,降低系統的復雜性,從 而降低制造成本;同時,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連接點較少,采用該控制閥組 的液壓控制系統具有泄漏少、結構緊湊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所述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優選方案中,還包括三位四通控 制閥和單向調速閥,可以同時為另一個執行元件提供單向調速的功能,比 如,起重機巻揚馬達;該三位四通控制閥控制該負載的運動換向當電磁 閥處于第三工作位置(失電中位狀態),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三控制油口與回 油口連通,巻揚馬達不工作;當三位四通控制閥處于第一工作位置(右端 得電)時,巻揚馬達正轉,此時單向調速閥發揮調速功能,控制負載的下 降速度,使得負載下降過程中該回路具有背壓,以防止產生液壓沖擊;當三位四通控制閥處于第二工作位置(左端得電)時,巻揚馬達反轉,此時 負載起升。
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采用插裝閥和電^t閥的通斷來實現多級負載速 度控制,可提高操縱舒適性和微動性,進一步滿足液壓系統實際工況中對 于安全操作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適用于需要進行多級調速的液 壓控制系統,特別適用于起重機。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液壓原理圖; 圖2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提供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仰視圖; 圖3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提供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主視圖; 圖4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提供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俯視圖; 圖5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閥塊的仰視圖; 圖6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閥塊的主視圖; 圖7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閥塊的俯視圖; 圖8是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提供起重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1 —圖8中
閥塊1、第一控制油口 C、第二控制油口 A、第三控制油口 B、第一油 口 11、第二油口 12、第三油口 13、第四油口 14、第五油口 15、第六油口 16、第七油口 17、第一調速閥安裝孔Vla、第二調速閥安裝孔V2a、第三 調速閥安裝孔V3a、單向調整閥安裝孔V4a、 二通控制閥安裝孔MPa、 二 位三通控制閥安裝孔Ela、溢流閥安裝孔PVa;
二位三通控制閥El 、三位三通控制閥E2、三位四通控制閥E3、第一 調速閥V1、第二調速閥V2、第三調速閥V3、單向調速閥V4、 二通控制 閥MP、溢流閥PV。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采用液壓集成塊配置,通過在閥塊內部集成安裝有不同通過流量的調速閥,構造不同通過 流量的液壓支路,以實現不同工況下對執行元件的速度要求。 不失一般性,下面以起重機的控制系統為例進行說明。
對于起重機負載速度的控制,實質上也就是控制起重機上液壓系統執 行元件的運行速度。例如起重臂的變幅操作是通過液壓油缸的作用,使 其可以繞著端部的鉸點相對于車體轉動,從而實現起重臂的另一端在豎直 平面內起落。重物的升降操作是通過液壓馬達驅動巻揚轉動,纏繞在巻揚 上的鋼絲繩帶動重物進行提升或下放。在液壓系統中,調整執行元件速度 的方法有容積調速和節流調速兩種方式,前者是通過改變供油量大小來改
變執行元件速度,主要應用于變量泵、變量馬達這樣可變排量的液壓元件; 后者則是通過限制執行元件所在管路的通過流量來改變執行元件的速度。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應用于節流調速方式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
請參見圖1,該圖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液壓原理圖。
如圖1所示,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包括閥塊1、三位三通控制閥E2、第 一調速閥VI、第二調速閥V2和第三調速閥V3。為清楚示出該控制閥組 的基本組成的連接關系,請一并參見圖2、圖3和圖4;其中,圖2為仰視 圖,圖3為主#見圖,圖4為俯^L圖。
三位三通控制閥E2固定設置在所述閥塊1上,其具有三個工作位置。 在第一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 E21至第二油口 E22之間的油路導通; 在第二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 E21至第三油口 E23之間的油路導通; 在第三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 E21至第二油口 E22和第三油口 E23之 間的油3各非導通。具體地,所述三位三通控制閥E2為電》茲閥。
第一調速閥VI、第二調速閥V2和第三調速閥V3,分別嵌裝設置在 閥塊1內。
參見圖5、圖6和圖7;其中,圖5為閥塊的仰視圖,圖6為閥塊的主 視圖,圖7為閥塊的俯視圖。如圖5,閥塊1的外表面上開設有進油口 P和回油口 T,分別用于與 系統的壓力油路和回油油路導通;且閥塊1的外表面上開有第二調速閥安 裝孔V2a。
如圖6所示,閥塊1的外表面上開設有第一油口 11、第二油口 12和 第三油口 13,分別與三位三通控制閥E2的第一油口 E21、第二油口 E22 和第三油口 E23連通;且閥塊1的外表面上開有第一調速閥安裝孔Vla。
如圖7所示,閥塊1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控制油口 C,用于控制單向 作用執行元件,比如吊臂變幅油缸;且閥塊的外表面上還開有第三調速閥 安裝孔V3a。
閥塊1的內部具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圖中未示出),其中,第一油 道連通閥塊1的進油口 P和第一調速閥VI的進油口 Vll,第二油道連通 第一調速閥VI的出油口 V12與閥塊1的第一控制油口 C;以建立通過第 一調速閥V1的控制油路,調整至第一控制油口 C的通油量,即,調整輸 出至吊臂變幅油缸的油液。
閥塊1的內部具有連通閥塊1的進油口 P與第一油口 11的第三油道 (圖中未示出),以建立閥塊1的第一油口 11與系統壓力油3各之間的通3各。
閥塊1的內部具有第四油道、第五油道(圖中未示出),其中,第四油 道連通閥塊1的第二油口 12與第二調速閥V2的進油口 V21,第五油道連 通連通第二調速閥V2的出油口 V22與閥塊1的第一控制油口 C;以建立 通過第通過第二調速閥V2的控制油路,調整至第一控制油口 C的通油量。
閥塊1的內部具有第六油道、第七油道(圖中未示出),其中,第六油 道連通閥塊1的第三油口 13與第三調速閥V3的進油口 V31;第七油道連 通第三調速閥V3的出油口 V32與閥塊1的第一控制油口 C;以建立通過 第三調速閥V3的控制油路,調整至第一控制油口 C的通油量。
第一調速閥VI的通油量應當小于第二調速閥V2的通油量和第三調速 閥V3的通油量,以分別控制第一控制油口 C的通油量。即,VKV2〈V3 或者VKV3〈V2。這樣,當電磁閥E2處于第三工作位置(失電中位狀態)時,第一控制油口 C的流量由第一調速閥VI來調速;當電磁閥E2處于第 一工作位置(右端得電)時,由第二調速閥V2調速;當電磁閥E2處于第 二工作位置(左端得電)時,由第三調速閥V3調速。
在特殊工況下,系統需要具有為第 一控制油口 4提供全流量供油方式, 本實施例采用二通控制閥MP使其具有全流量供油的功能。
如圖4所示,二通控制閥MP嵌裝設置在閥塊1上,其具有兩個工作 位置;在第一工作位置,其進油口 MP1和出油口 MP2之間的油路非導通; 在第二工作位置,其進油口 MP1和出油口 MP2之間的油路導通;如圖7 所示,閥塊1的外表面上開有二通控制閥安裝孔MPa。另外,閥塊l的內 部還具有第八油道和第九油道(圖中未示出),其中,第八油道連通閥塊l 的進油口 P與二通控制閥MP的進油口 MP1,第九油道連通二通控制閥 MP的出油口 MP2與閥塊1的第一控制油口 C,以建立通過二通控制閥 MP的全流量供油控制油路。也就是說,當二通控制闊MP處于第二工作 位置時,閥塊1的進油口 P與第一控制油口 C連通,乂人而實現為第一控制 油口 C的全流量供油,此時負載獲得最大的運動速度。
優選地,還包括嵌裝設置在閥塊l內的二位三通控制閥El,用于調整 二通控制閥MP的工作狀態,具體地,二位三通控制閥El為電磁閥。在 第一工作位置,二位三通控制閥El的第一油口 Ell至第二油口 E12之間 的油路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二位三通控制閥El的第三油口 E13至第 一油口 Ell之間的油路導通;二通控制閥MP具體為插裝二通閥,其閥體 上具有第三油口 MP3。如圖6所示,閥塊1的外表面上開有二位三通控制 閥安裝孔Ela。所述閥體1的內部還具有第十油道、第十一油道和第十二 油道(圖中未示出),其中,第十油道連通插裝二通閥MP的第三油口 MP3 與二位三通控制閥El的第一油口 Ell,第十一油道連通二位三通控制閥 El的第二油口 Ell與閥塊1的回油口 T,第十二油道連通閥塊1的進油口 P與二位三通控制閥El的第三油口 E13,以通過二位三通控制閥El控制 該插裝二通閥MP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間轉換,進而控制第一控制油口 C的全流量供油。
本實施例提供的控制閥組還可以同時給另 一個執行元件提供單向調
速,并采用三位四通控制閥E3和單向調速閥V4配合實現。
如圖3所示,三位四通控制閥E3固定設置在岡塊1上,具體地,該 三位四通控制閥E3為電磁閥。在第一工作位置,該閥E3的第一油口E31 至第二油口 E32之間的油3各導通,該閥E3的第三油口 E33至第四油口 E34 之間的油3各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該閥E3的第一油口 E31至第三油口 E33之間的油路導通,該閥的第二油口 E32至第四油口 E34之間的油路導 通;在第三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二油口 E32、第三油口 E33和第四油口 E34 之間的油3各導通;單向調速閥V4嵌裝在闊塊1上。
如圖6所示,閥體l的外表面上具有第四油口 14、第五油口 15、第六 油口 16和第七油口 17,分別與三位四通控制閥E3的第一油口 E31、第二 油口 E32、第三油口 E33和第四油口 E34連通;閥體1的外表面上還具有 單向調整閥安裝孔V4a。
如圖7所示,閥體1的外表面上還具有第二控制油口 A和第三控制油 口 B,分別用于控制雙向作用扭^亍元件,比如巻揚馬達。
閥塊1的內部還具有第十三油道和第十四油道(圖中未示出),其中, 第十三油道連通閥塊1的進油口 P與三位四通控制閥E3的第一油口 E31, 第十四油道連通三位四通控制閥E3的第四油口 E34與閥塊1的回油口 T; 以建立該閥與系統壓力油^各和回油油^各的連通。
閥塊1的內部還具有第十五油道、第十六油道和第十七油道(圖中未 示出),其中,第十五油道連通三位四通控制闊E3的第二油口 E32與閥塊 1的第三控制油口 B;第十六油道連通單向調速閥V4的進油口 V41與閥 塊1的第二控制油口 A;第十七油道連通單向調速閥V4的出油口 V42與 三位四通控制閥E3的第三油口 E33。這樣,電磁閥E3控制該負載的運動 換向當電磁閥E2處于第三工作位置(失電中位狀態),第二控制油口A 和第三控制油口 B與回油口 T連通,巻揚馬達不工作;當電^P茲岡E3處于
13第一工作位置(右端得電)時,巻揚馬達正轉,此時單向調速閥V4發揮
調速功能,控制負載的下降速度;當電磁閥E3處于第二工作位置(左端 得電)時,巻揚馬達反轉,此時負載起升。
需要說明的是,本方案的單向調整閥V4設置在回油油路上,即,閥 后調速,保證負載下降過程中產生背壓以防止液壓沖擊。當然,理論上該 閥V4也可以設置在壓力油^各上。
為使得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控制閥組具有控制負載最大工作壓力的功 能,還包括溢流閥PV,如圖2所示,溢流閥PV嵌裝在閥塊1內的溢流閥; 如圖5所示,閥塊1的外表面上開有溢流閥安裝孔PVa。闊塊內部還具有 第十八油道和第十九油道(圖中未示出);第十八油道連通閥塊1的進油口 P與溢流閥PV的進油口 PV1;第十九油道連通閥塊1的回油口 T與溢流 閥PV的出油口 PV2。通過調定溢流閥PV的工作壓力即可控制負載最大 工作壓力。
本方案中所涉及的閥塊內部的油道均未在附圖中未出,各油道的孔徑 及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應當根據各閥的具體參數確定,實際加工時需要配 合相應的工藝孔具體實現。應當理解,只要實現各油口之間的連通關系均 在本專利的保護范圍內。
在此基礎上,本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具體請參見圖8,該 圖為起重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該起重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用于控制執 行元件速度的多個控制閥,所述多個控制閥采用如前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 閥組。具體地,所述多級速度控制岡組的第一控制油口與吊臂變幅油缸的 無桿腔連通;所述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三控制油口分別 與巻揚馬達的兩個進油口連通。
特別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起重機的底盤、轉臺、動力系統、 巻揚系統及吊臂裝置等主要功能部件,與現有履帶式起重機完全相同,本 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基于現有技術完全可以實現,故本文中不再贅述。
本實施方式提供的控制閥組可應用于安裝有^裝置的起重機上,以
14滿足在進行超起裝置張緊或調整時對于不同的工作速度的需要,從而實現 調整整個工作裝置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的目的。應當理解,該控制閥組不 局限于應用在起重機上。對于負載具有不同速度要求的工程機械來說,本 實施方式提供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均能夠適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
域的普通4支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TF,還可以^:出 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包括具有進油口和回油口的閥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三位三通控制閥,固定設置在所述閥塊上;在第一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二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三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在第三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之間的油路非導通;及第一調速閥、第二調速閥和第三調速閥,分別嵌裝設置在閥塊內,所述第一調速閥的通油量分別小于第二調速閥和第三調速閥的通油量;且所述閥塊的外表面上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分別與所述三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連通,且其外表面上還具有第一控制油口;所述閥塊的內部具有第一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第一調速閥的進油口;第二油道,連通第一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第三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第一油口;第四油道,連通閥塊的第二油口與第二調速閥的進油口;第五油道,連通第二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第六油道,連通閥塊的第三油口與第三調速閥的進油口;第七油道,連通第三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 三通控制閥為電》茲閥。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二通控制閥,嵌裝設置在所述閥塊內,該二通控制閥具有兩個工作位置, 在第一工作位置,其進、出油口之間的油路非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其進、 出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且所述閥塊的內部還具有第八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二通控制閥的進油口;和 第九油道,連通二通控制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 一控制油口 。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二位三通控制閥,嵌裝設置在所述閥塊內,用于調整所述二通控制閥的工作狀態;在第一工作位置,所述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二油口之 間的油路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所述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三油口至第一油 口之間的油^各導通;且所述二通控制閥具體為插裝二通閥,其閥體上具有第三油口;且所述閥塊的內部還具有第十油道,連通插裝二通閥的第三油口與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一油口 ; 第十一油道,連通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二油口與閥塊的回油口;和 第十二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二位三通控制閥的第三油口。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位 三通纟空制閥為電;茲閥。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三位四通控制閥,固定設置在所述閥塊上;在第一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二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該閥的第三油口至第四油口之間的油路 導通;在第二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一油口至第三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該閥 的第二油口至第四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在第三工作位置,該閥的第二油口 、 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之間的油路導通;和 單向調速閥,嵌裝在所述閥塊上;且所述閥塊的外表面上具有第四油口、第五油口、第六油口和第七油口, 分別與所述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油口連 通,且其外表面上還具有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三控制油口;所述閥塊的內部還 具有第十三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一油口 ; 第十四油道,連通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四油口與閥塊的回油口;第十五油道,連通三位四通控制閥的第二油口與岡塊的第三控制油口 ;第十六油道,連通所述單向調速閥的進油口與閥塊的第二控制油口;和第十七油道,連通所述單向調速閥的出油口與所述三位四通控制岡的第 三油口 。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 四通"l空制閥為電f茲閥。
8、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溢流閥,嵌裝在所述閥塊內;且所述閥塊內部還具有第十/\油道,連通所述閥塊的進油口與所述溢流閥的進油口 ;和 第十九油道,連通所述閥塊的回油口與所述溢流閥的出油口 。
9、 起重機,其液壓控制系統包括用于控制執行元件速度的多個控制闊, 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控制閥采用如權利要求8中所述的多級速度控制閥組。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起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級速度控制閥 組的第一控制油口與吊臂變幅油缸的無桿腔連通;所述多級速度控制閥組的 第二控制油口和第三控制油口分別與巻揚馬達的兩個進油口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多級速度控制閥組,包括具有進油口和回油口的閥塊、三位三通控制閥和三個調速閥,第一調速閥的通油量分別小于第二調速閥和第三調速閥的通油量;閥塊的內部具有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第一調速閥的進油口的第一油道;連通第一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的第二油道;連通閥塊的進油口與第一油口的第三油道;連通閥塊的第二油口與第二調速閥的進油口的第四油道;連通第二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的第五油道;連通閥塊的第三油口與第三調速閥的進油口的第六油道;連通第三調速閥的出油口與閥塊的第一控制油口的第七油道;因此,可以減少管路聯接和接頭,具有結構緊湊的特點。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該控制閥組的起重機。
文檔編號B66C23/62GK201382036SQ20092014864
公開日2010年1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27日
發明者馮文昌, 劉邦才 申請人: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