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可自車體下方進行組裝引擎等組裝零件的零件組裝作 業區間的組裝用搬運裝置,可提供汽車等類使用。
背景技術:
在汽車組裝線上,工序有在車體上組裝引擎的組裝程序。對車體進行 組裝引擎的工序中,是將車體搬運至作業地面的上方一固定高度上,再自 上述車體下方進行引擎的組裝。作為此種引擎組裝作業的手段,現有一般
的方法是如日本專利文獻l(特開平6 - 59731號公報)所記載的,以懸吊運 送機的吊架等,使用架空式托架支撐車體,以懸吊方式來搬運車體,此車 體懸吊搬運線的下方,有一引擎搬運車同步行駛。接著,以具有上述引擎 搬運車的升降機將引擎抬高后,再將引擎自下方嵌入前述車體內,再藉由 站立在上述車體下方的作業人員進行將引擎連結于車體上的引擎組裝作 業。
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方法,是采用架空式托架,將車體以懸吊 式進行搬運的方法。因此,存在著必須要使用能夠安全支撐著配置于空中 的托架移動用導軌的構成材料,除了材料成本花費較高之外,還有裝設設 備所須工時較多,在工期方面亦必須花費較長時間等急須解決的問題點。 此外,如日本專利文獻2(特開昭50-133579號公報)所記載的是, 一種在 地面上移動的搬運臺車上的固定高度位置將車體支撐住,在此車體下方將 虧1擎搬入搬運臺車的底面,此引擎藉由搬運臺車上設置的升降機將其升高 后,自車體內的下方嵌入,再進行組裝作業的汽車組裝用搬運裝置也是眾 所周知的方法。上述使用搬運臺車的搬運裝置中,雖然能夠解決前述使用 高架式托架的各項問題,但是仍存在以下問題點。
也就是,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使用搬運臺車的搬運裝置中,必須在 所有搭載每一車體的搬運臺車上,設置升高引擎用的升降機。因此,整體 設備的成本花費非常高。當然,也可以使用如專利文獻1所述的引擎搬運 臺車,采取組裝具有用于升高搭栽的引擎的升降機的引擎搬運臺車,在搬 運車體的搬運臺車上,乘載引擎搬運臺車,以此引擎搬運臺車上的升降機 將搭載的引擎升高后,自車體內部的下方進行嵌入的構成。依據上述方法, 雖然在車體搬運用的搬運臺車上不須裝置升降機,但是,相反來看,必須
在搭載有每一引擎的所有的引擎搬運臺車上,設置可將引擎升高的升降機。整體設備上的成本花費非常高的問題點,仍舊沒有改善。
專利文獻1特開平6 - 59731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昭50 - 1335"79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夠解決現有已知的問題點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 運裝置。
為了解決所述問題,技術方案(1) 一種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在 搬運車體等被搬運物的搬運臺車上,設置有支撐被搬運物(車體)在臺車上 方的固定高度上的支撐手段。此支撐手段是由設置在被搬運物(車體)的外 側,垂直設置于臺車上的支柱和安裝在此支柱上的纟皮搬運物支撐具所構成。 其構成為前述搬運臺車上對被搬運物(車體)能夠從下方進行零件組裝作業 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中,前述搬運臺車的移動路徑上,進行零件組
裝的特定區間(引擎組裝作業區間)的下方,配置有自上述特定區間的起點 位置至終點位置為止,可與前述搬運臺車同步移動的同步移動臺車。在上 述同步移動臺車上,通過配置在前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開口部進行升降 動作的升降臺的升降機,能夠在臺車臺面上把所搬運的組裝零件支撐臺(升 降臺頂板)自前述升降機的升降臺升高至固定高度。
上述本發明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由于車體等被搬運物是藉由 設置在搬運臺車上的支撐手段,將其支撐于固定高度上進行搬運。因此, 不須要如先前技術一樣利用架空式托架時,在空中固定高度上架設托架支 撐引導用的導軌或托架,也就是,搬運臺車的支撐引導用的導軌架設在建 筑物的地面上即可。因此,能夠很簡單并且低花費完成車體等被搬運物的 搬運路徑的建構,能夠縮短此工程的工時和工期。特別是,本發明的結構 更具有下列使用者所期待的效果。
也就是,前述搬運臺車到達進行零件組裝作業的特定區間的起點位置
時,或在此之前,預先將裝載引擎等組裝零件的支撐臺(棧板或手押式臺車
等)搬入至上述搬運臺車上的固定位置的話,藉由操作同步移動臺車上設置
的升降機的動作,即可將前述搬運臺車上的組裝零件支撐臺升高后,將組 裝零件自下方嵌入至被搬運物內的固定位置。其中,同步移動臺車可自上
述特定區間的起點位置至終點位置為止,與搬運臺車同步移動。因此,只 須在搬運臺車到達上述特定區間的的終點位置,前述升降機下降'之前,以 手動或是自動機械方式,將此些組裝零件和被搬運物進行連結即可。
于是,當搬運臺車到達特定區間的終點位置時,藉由前述升降機將較 搬運臺車略為下方的零件支撐臺同時下降,回到此搬運臺車上的空的組裝 零件支撐臺,則可將其自搬運臺車上撤除或退出,升降機則可回到同步移動臺車上。其結果為,可活用作為支撐在搬運臺車上的被搬運物的下方的 臺車臺面作為作業臺使用,同時亦可藉由上述搬運臺車的移動,用以搬運
被搬運物。另一方面,下降升降機后,與搬運臺車脫離連結關系的同步移
動臺車,則可回到前述特定區間的起點位置,準備作為下一個作業步驟使用。
也就是,依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本發明相關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 裝置,可將被搬運物支撐在固定高度進行搬運的搬運臺車上,不須設置組 裝零件支撐臺的升降機。組裝線上配置需要臺數較多的搬運臺車的構造可 予以簡化,與在各搬運臺車上設置升降機的先前技術的構造相比,可達到 大幅度降低設備成本的目的。加上,以搬運臺車上的固定位置上的組裝零 件支撐臺作為搬入手段來利用臺車,與上述各臺車上設置用于升高組裝零 件支撐臺的升降機的情形相比,升高組裝零件支撐臺的升降機,僅須設置 在整條組裝線中極短的特定區間里,和搬運臺車同步移動的同步移動臺車 上即可。即使是利用多臺的同步移動臺車進行循環移動的構成,與將組裝 零件分別地搬入的臺車構成相較之下,同步移動臺車的臺數較少,同時在 此同步移動臺車上設置的升降機臺數也可減少,所以可以達到大幅度降低 設備成本的目的。
技術方案(2)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 具體而言,前述同步移動臺車,可和前述搬運臺車的移動路徑平行地可往 返移動地被支撐著。此同步移動臺車上,對前述搬運臺車上設置的被連結 部而言設置有可自由連結脫離的連結手段。更可設置可使前述特定區間的 終點位置上和搬運臺車的連結被解除后的同步移動臺車,后退至前述特定 區間的起點位置的后退移動用的退程用驅動手段。在此情況下,根據技術 方案(2),技術方案(3)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前述被連結部是由 搬運臺車的底部向下方凸設的柱狀突起所構成,前述連結手段是,由前述 柱狀突起以搬運臺車的移動方向上前后兩側夾持著的前后一對可自由開啟 關閉的夾持片;可分別開啟關閉驅動此夾持片的一對致動器(汽缸單元)所 構成。前側夾持片上可附設偵測前述柱狀突起的接近狀態的偵測手段。
如上述技術方案(2)所述的退程用驅動手段,可使用沿著同步移動臺 車的移動路徑上鋪設驅動煉條或汽缸單元等構成。亦可采用技術方案(4 ), 在同步移動臺車上安裝左右一對車輪的車軸上設置的被動輪、對上述被動 輪44進行壓接的驅動輪、切換上述驅動輪與前述被動輪之間的壓接狀態和 脫離狀態的切換手段、與回轉驅動前述驅動輪的電動機所構成的退程用驅 動手段。如技術方案(4)所述的構成亦可和技術方案(3)所述的構成加 以組合來實施。
依據上述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結構,設有升降機的同步移動臺車只需使用1臺即可,因此可達到更進一步減少設備成本的目的。并且,上述 同步移動臺車和搬運臺車可藉由連結手段相互連結,使上述同步移動臺車 和搬運臺車同步移動。由于,驅動手段僅用于將上述同步移動臺車后退移 動至特定區間的起點位置,所以其構造和控制都很簡單,能夠以極低的價
格來實施本發明。又,如技術方案(3)所述的構成,構成連結手段的前后 一對可自由開啟關閉的夾持片內面,前側面的夾持片是,預先以夾持的姿 勢閉合,當配置于上述前側夾持片的偵測手段,偵測到搬運臺車方的柱狀 突起(被連結部)是在接近狀態時,則將后側夾持片切換至關閉的姿勢即可, 即使連結手段的控制極為簡單,對搬運臺車而言,依然可將同步移動臺車 確實地依一定的位置關系進行同步移動。且,使同步移動臺車后退移動至 特定區間的起點位置的退程用驅動手段,如果使用技術方案(4)所述的構 成來實施時,此同步移動臺車的移動路徑旁,配設有使上述同步移動臺車 向后退方向推動的驅動煉條或汽缸單元的情形相比,或在車軸和電動機之 間通過一離合器機構的構成相比,能夠以極低的價格來實施本發明。
技術方案(5)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 配置在前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開口部,當上述開口部為關閉狀態時,同 時設置構成上述搬運臺車的臺面的部分的自由開啟關閉的蓋板,隨著前述 升降機的升降臺的上升,前述蓋板隨之升高,前述開口部亦可同時開啟的 構造。此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構成也可以使用,技術方案(1) ~ (4) 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構成相互組合來實施。
依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結構,為了使同步移動臺車側的升降機的升 降臺貫通升降,而在搬運臺車的臺面上所設的開口部,平時可因蓋板而被 封閉,與此開口部一直維持開啟的情形相比,此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作業 能夠較為安全地實施。并且上述開口部的蓋板,是藉由同步移動臺車側的 升降機的升降臺的上升而被開啟,所以和手動操作方式必須視時機來打開 蓋板的情形相比,作業人員的負擔較為輕松,并且安全性也獲得提高。
技術方案(6)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 前述蓋板能夠自搬運臺車的臺面向上垂直升起,此蓋板的底部上設置被連 結部,前述升降機的升降臺,與前述蓋板的被連結部連結,在上述升降臺 上設置蓋板定位用的連結部,搬入臺車臺面上的組裝零件支撐臺(升降臺頂 板)是通過前述蓋板,藉由升降機的升降臺將其升高的構成。
技術方案(7)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 前述升降機的升降臺,相對于升降機上方的升降基臺,在一定范圍內自由 升降地被支撐著,同時,可藉由第1彈簧(壓縮彈簧圈)將其依作用力維持 于上升位置,前述升降基臺上,相對于位于上升位置的前述升降臺來說, 在突出位置和退出位置間自由升降地被支撐著,并且,藉由第2彈簧(壓縮彈簧圈)將其依作用力維持在突出位置上的蓋板偵測用升降桿也可被設置。
關于前述第1彈簧(壓縮彈簧圈)和第2彈簧(壓縮彈簧圏)的強度上設定, 在上升方位置的前述升降臺僅升起蓋板時,設定為位于上方位置的前述升 降臺僅升高前述蓋板時,前述升降臺不會下降,僅前述蓋板偵測用升降桿 可下降。相對于升降座,前述升降臺的下降和相對于上升位置上的升降臺, 前述蓋板偵測用升降桿的下降,可分別同時設置進行偵測的感測器。
依據如上述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結構,以鉸鏈所軸支的單邊開啟或 雙邊開啟式蓋板來升高升降機的升降臺并開啟的情形相比,蓋板的支撐構 造更為簡單,并且蓋板的開啟動作可順暢進行,同時升降機的升降臺從開 口部下降結束時,蓋板能夠確實回到關閉位置。同時,如技術方案(7)所 記載的構成,藉由2個感測器,在升降機的升降臺在支撐搬運臺車側的開 口部的蓋板的時間點,與上述升降臺通過蓋板支撐組裝零件支撐臺的時間 點,分別且確實地偵測,使升降機的升降控制更為容易并確實地進行。
技術方案(8)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
前述組裝零件支撐臺是被支撐于可自前述搬運臺車的移動路徑的外面至上
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移載,以及可自前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至上述搬運 臺車的移動路徑的外面退出的組裝零件搬運臺車(引擎搬入臺車)上,前述
升降機的升降臺是停止在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固定位置上的前述組裝零件 搬入臺車(引擎搬入臺車)以貫通升高的方式,而構成用來將前述組裝零件
支撐臺(升降臺頂板)升高的構造。此時,根據技術方案(8),技術方案(9) 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前述組裝零件支撐臺(升降臺頂板,可以配置
在前述組裝零件搬入臺車(引擎搬入臺車)上,可自由升降的配置著。又根 據技術方案(8),技術方案(10)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前述搬運 臺車的臺面上,在前述組裝零件搬入臺車(引擎搬入臺車)配置定位于固定 位置的定位手段。還有,如技術方案(8)所述的構成可以是,如技術方案 (1 )-( 7 )中任何一項所記栽的構成相互組合來實施,同時,技術方案(10 ) 所記載的構成可以是,如技術方案(8)或是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構成 相互組合來實施。 發明效果
依據如上述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結構,與組裝零件支撐臺以堆高機 等機具,直接搬運載置于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固定位置的情形相比,搬運 臺車上的組裝零件支撐臺的搬入作業較為容易進行。此時,如技術方案(9) 所記載的構成,組裝零件支撐臺在組裝零件搬運臺車上可自由升降地設置, 所以,升降機側的升降臺的面積和組裝零件支撐臺的面積相比較為小,還 有,在前迷升降臺上的組裝零件支撐臺的上升位置稍微有偏移情形發生等的姿勢(水平姿勢),安全、確實地上升移動。換言之,可減少升降機側的升降臺的面積、搬運臺車的臺面上設置開口部的面積,組裝零件搬入臺車
的停止位置不須要達到高精密度的要求。還有,依據如技術方案(10)所
記載的構成,由于組裝零件搬入臺車上的組裝零件支撐臺,可更為安全,并且,確實地升高到固定位置上。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搬運裝置能夠進行將引擎等組裝零件自車體下方組裝至車體上的作業,且大幅度降低花費成本的。本發明在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汽車組裝線上的引擎組裝作業區間的平面概略示意圖。
圖2是同上的引擎組裝作業區間的局部縱斷概略側面示意圖。
圖3是搬運臺車的平面示意圖。
圖4是同上搬運臺車的側面示意圖。
圖5是同上搬運臺車的正視示意圖。
圖6是同步移動臺車的平面示意圖。
圖7是同上同步移動臺車的側面示意圖。
圖8是同上同步移動臺車的退程用驅動手段的縱斷側面示意圖。圖9A ~ 9C是用來說明引擎組裝作業區間在各個位置上的同步移動臺車的動作的側面圖。
圖10是搬運臺車側的附蓋板的開口部和同步移動臺車側的升降機的上
方部分的縱斷側面示意圖。
圖ll是同上升降機的上方部分的橫斷平面圖。
圖12是同上升降機的上方部分的縱斷側面圖。
圖13A是同上升降機的上方部分在下降位置時的縱斷側面圖。
圖13B是同上升降機的上方部分和搬運臺車側的開口部的蓋板同時被
虧j擎搬入臺車側的被上押臺部向上押時的縱斷側面圖。
圖14是同步移動臺車側的連結手段呈解除連結狀態時的側面示意圖。圖15是同上連結手段為連結動作的第一階段時的側面示意圖。
圖16是同上連結手^a的平面示意圖。
圖17 A是說明引擎搬入臺車的定位手段的概要平面示意圖。
圖17B是同上定位手段的局部縱斷側面示意圖。
91:搬運臺車la:臺車臺面
lb、 lc:與搬運臺車的移動方向平行的左右兩側面2:搬運臺車的移動路徑3:引擎搬入臺車
4:引擎搬入臺車的移動路徑5a:去程臺面
5b回程臺面6:引擎組裝作業區間
6a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8、 26:車輪
6b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終點位置9:抑制搖動用導軌
7:搬運臺車導軌10、 27:垂直軸輥lla、 llb、 28a、 28b:抑制搖動用輥單元12.車體支撐手段(^皮^:運物的支撐手段)13a、 13b:車體支撐單元14支柱
15水平梁材料17摩擦驅動手段
16a、 16b:車體(被搬運物)支撐具18摩擦驅動輥
19'電動機20背撐輥
21:坑(Pit)22同步移動臺車
23同步移動臺車的移動路徑24坑21內的架座
25同步移動臺車導4九26車輪29.連結手段30退程用驅動手段
31-升降機32被連結部
33:柱狀突起34a、 34b:夾持片35a、 35b:汽釭單元36,支柱部材
37a、 37b、 38:水平支軸39、 42:夾持板40避震器41:感測器
43車軸44:被動輪(退程用驅動手段)
45驅動輪(退程用驅動手段)46:切換手段(退程用驅動手段)
47.減速電動機(退程用驅動手段)47a:減速電動才幾4 7的出力軸48.水平支軸49:上下擺動板(切換手段)
50:汽缸單元(切換手段)51:殼體
52、 53:垂直升降軸桿52a:齒條部分54:升降基臺54a:升降基臺54的缺口部55:升降臺56:升降驅動手段
57:齒輪(升降驅動手段)58:減速電動機(升降驅動手段)
58a:齒輪57在左右水平方向的出力軸
59a、 59b:截頭圓錐形座
60a、 6Qb:嵌合體
61a、 61b:垂直軸桿62a、 62b:截頭圓錐形座59a、 59b的內側止停用的下方膨出部
63a、 63b:截頭圓錐形凸頭部分(連結部分)
64a、 64b、 66:壓縮彈簧圈
65:蓋板偵測用升降桿
65a:位于升降臺55的下方凸緣部分
65b:被偵測用凸緣部分
65c: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的上方部
67a、 67b:升降臺側壁板68:被偵測用板
69升降臺下降偵測用感測器70:蓋板偵測用感測器
71開口部72:蓋板
72a:蓋板嵌合部72b: 蓋板
73a、 73b:蓋板孔部(被連結部)74:被連結部
75連結部76:集電弓才幾構
77升降臺78:升降臺頂板(引擎支撐臺)
79升降臺可上押臺部80a、80b:垂直輥(臺車定位手段)
81導軌(臺車定位手段)82:被扣合桿(臺車定位手段)
83凹槽部分(臺車定位手段)84:扣合鉤(臺車定位手段)
85致動器(臺車定位手段)B:車體(被輸送物)
D:隙間E:引擎(組裝零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明提出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以下將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在圖1與圖2中,1是表示搬運用于搬運被搬運物的汽車車體B的搬運臺車,在直線狀的移動路徑2,前后鄰接的搬運臺車1互相連結后,各搬運臺車1上平坦的矩形臺車臺面la呈帶狀的連續狀態下,以固定的低速度連續移動。3是表示用于搬運組裝零件之一的引擎E的引擎(組裝零件)搬入臺車,以自動操控方式在預先固定的移動路徑4上自動移動,可以利用在上述移動路徑4上所設的定點停止位置上自動停止,并且,接受到起動命令后開始移動的眾所周知的自動控制方式的移動臺車來作為引擎搬入臺車3。因此,上述引擎搬入臺車3的移動路徑4是設定為,鄰接前述搬運臺車1的移動路徑2所形成,于自臺車臺面la呈平齊的去程臺面5a上,前述搬運臺車1的移動路徑2中所設定的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上的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自上述搬運臺車1的后方側開始移載,上述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的中心線上開始前進后,到達預先設定的定點停止位置上停止,上述搬
運臺車1在到達前述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終點位置6b時,自前述定點停止位置起動后,自上述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與上述臺車臺面la呈平齊狀所形成的回程臺面5b上退出。
搬運臺車1是如圖3~圖5所示,藉由移動路徑2上鋪設的左右一對的導軌7上轉動的左右一對,前后二組的車輪8及單側的導軌7上同時設置的抑制搖動用導軌9從左右兩側夾住的左右一對垂直軸輥IO所形成的前后2組抑制搖動輥單元lla、 llb,而可沿著移動路徑2移動地被支撐著,在平坦矩形的臺車臺面la上,則同時設置有車體支撐手段12。
上述車體支撐手段12,是將車體B支撐在臺車臺面la的上方固定高度上,具體來說,是支撐在臺車臺面la上的作業人員可進入車體B的下方進行作業的高度上,由左右一對的車體支撐單元13a、 13b所構成。上述車體支撐單元13a、 13b,從同平面觀察,位于車體B的左右兩側上的臺車臺面la的左右兩側上垂直設置的左右一對的支柱14、與自上述各支柱14的上方朝前后二方向所延伸設置的前后方向的水平梁材料15、與自上述各水平梁材料15的前后兩側向內側上單支撐狀的延伸設置的車體(被搬運物)支撐具16a、 16b所構成。因此,如圖1以及圖2所示的引擎搬入臺車3,以車體支撐手段12所支撐的車體B下方,在左右一對的車體支撐單元13a、13b的支柱14間的臺車臺面la上,和上述搬運臺車1的移動方向呈同一方向移動,而可讓上述引擎搬入臺車3所支撐的引擎E可定位在車體B的引擎安裝位置的正下方位置的固定停止位置上自動停止。
上述搬運臺車1沿著移動路徑2上移動的驅動手段是,可以使用任何方式來實現。例如,可以利用如圖3所示的以假想線表示的摩擦驅動手段17。上述摩擦驅動手段17是與搬運臺車1的移動方向呈平行的左右兩側面lb、 lc作為摩擦驅動面,單方側面lb上壓接的摩擦驅動輥18和上迷輥18回轉驅動的電動機19,以及頂接于另一方側面lc的背撐輥20的結構則是采用眾所周知的技術的結構。將上述摩擦驅動手段17,配置在包含移動路徑2中的前述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在內的用于汽車組裝作業生產線的入口處。出口處雖然是使用與上述摩擦驅動手段17為相同構造,但藉由配置有設定著較摩擦驅動輥18的轉速為低速的制動手段,汽車組裝作業生產線上,如前述的前后互相鄰接的搬運臺車1,相互頂接著使各搬運臺車1的平坦矩形的臺車臺面la呈連續的帶狀,即可使搬運臺車1維持固定的低速進行連續移動。
如圖2所示,搬運臺車1的移動路徑2中設定的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下方上,沿著移動路徑2設有坑21,上述坑21內設置有同步移動臺車22的移動路徑23。上述同步移動臺車22的移動路徑23上,在引擎組裝作
12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和終點位置6b之間的移動路徑2的下方上,同步移動臺車22可呈直線往返移動,是藉由鋪設在坑21內的架座24上,左右一對導軌25的構成而達成的。
同步移動臺車22是如圖6以及圖7所示,藉由位于左右一對導軌25上可轉動的左右一對,前后二組車輪26,以及抑制搖動用輥單元28a、 28b被支撐為可沿著移動路徑23移動的構成。上述抑制搖動用輥單元28a、 28b是在單側的導軌25自左右兩側夾持的左右一對的垂直軸輥27所構成的。并具有為了使上迷同步移動臺車22和搬運臺車l相互連結,朝前進方向同步移動所使用的連結手段29、退程用驅動手段30、以及升降機31。
連結手段29是如圖14 ~圖16所示的詳細構造,對在搬運臺車1的底部設置的被連結部32而言可自由連結、脫離的構造,被連結部32是凸設在搬運臺車1的底部朝向下方方向的角柱狀突起,也就是,橫斷面四角形的柱狀突起33所構成。連結手段29是,是由自柱狀突起33朝搬運臺車1的移動方向上的前后兩側夾持的,前后一對可自由開啟關閉的夾持片34a、34b,與對上述夾持片34a、 34b分別進行開啟關閉驅動的致動器的汽缸單元35a、 35b所構成。在進行詳加說明的話,上述前后一對的可自由開啟關閉的夾持片34a、 34b是藉由同步移動臺車22上垂直設置的支柱部材36的上方上前后兩側各別的左右水平支軸37a、 37b,而成為可自前后上下方向自由起伏地軸支的結構。前側的夾持片34a上設置有,下邊藉由左右水平支軸38在一定范圍內前后自由擺動地軸支的夾持板39、將上述夾持板39呈向后方傾倒的姿勢施加作用力的避震器40、以及安裝有偵測夾持板39抵抗避震器40的作用力而向前方擺動后,在上述避震器40的前端面的停止狀態的感測器41,后側的夾持片34b中,安裝有固定的夾持板42。
退程用驅動手段30如圖6~圖8所示,在同步移動臺車22的前側配置有左右一對的車輪26上安裝的車軸43上設置的被動輪44、壓接上述被動輪44的驅動輪45、上述驅動輪45對前述被動輪44的壓接狀態和脫離狀態之間切換的切換手段46、前述驅動輪45回轉驅動的減速電動機47所構成。具體說明的話,同步移動臺車22是由藉由左右水平支軸48而可上下自由擺動的上下擺動板49所軸支著,上述上下擺動板49的一側面上安裝有減速電動機47,上述減速電動機47的出力軸47a、也就是,與車軸43呈平行,并且,上下擺動板49的另一側面側邊上突出的左右水平方向的出力軸47a上安裝有驅動輪45,上下擺動板49的松配部和同步移動臺車22之間,安裝有作為將上迷上下擺動板49上下驅動的致動器的汽缸單元50。因此,前述切換手段46是由驅動輪45和減速電動機47所支撐的上下擺動板49和汽缸單元50所構成。
升降機31是如圖6以及圖7所示,由于設置于同步移動臺車22的大約中央位置上,被固定在同步移動臺車22上的殼體51可自由升降地支撐著前后兩支的垂直升降軸桿52、 53、被支撐在上述兩支垂直升降軸桿52、53的上方的升降基臺54、被支撐在上述升降基臺54上的升降臺55、以及升降驅動手段56所構成。再加以具體說明的話,單方的大口徑的垂直升降軸桿52上,在長邊方向上設置有齒條部52a,嵌合上述齒條部52a并且軸支在前述殼體51內的齒輪57朝左右水平方向的出力軸58a上以正反向回轉驅動的減速電動機58是配置于前述殼體51的橫側部,藉由上述齒條部52a、齒輪57、以及減速電動機58,構成前述升降驅動手段56。此外,小口徑的垂直升降軸桿53是為防止升降臺54在大口徑的垂直升降軸桿52的周邊回轉的目的而設。由于上述小口徑的垂直升降軸桿53是藉由管材所構成,可以利用作為將配設在升降座54上的感測器類的配線引導至同步移動臺車2兩側的配線保護管。
如圖10 ~圖13所示,前述升降機31的升降基臺54和升降臺55,是呈同一尺寸的平面矩形。升降基臺54上凸設有前后一對的截頭圓錐狀的臺座59a、 59b朝上方固定,在升降臺55的臺面上,設有相對于前述座59a、59b可上下自由嵌合脫離的下方較寬的喇叭狀凹部上安裝有具有臺面的前后一對的嵌合體60a、 60b。接著,設置有可橫越過上述臺座59a、 59b和嵌合體60a、 60b以同心形貫通的前后一對的垂直軸桿61a、 61b。在各垂直軸桿61a、 61b上設有在臺座59a、 59b的內側止停用的下方膨出部62a、62b、在升降臺55的上面設置有止停用的截頭圓錐狀的凸頭部63a、 63b。在升降基臺54和升降臺55之間,裝設有各嵌合體60a、 60b以外部嵌合狀態,前后一對的壓縮彈簧圏64a、 64b。因此,升降臺55能夠以前后一對的垂直軸桿61a、 61b的下方膨出部62a、 62b和突出頭部63a、 63b對升降座54平行上升移動至限制高度的同時,藉由前后一對的壓縮彈簧圏64a、 64b如圖10、圖12、以及圖13A所示以作用力維持在上升位置。
此外,升降基臺54和升降臺55以上下方向貫通的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是,配設在前后一對的垂直軸桿61a、 61b之間的位置,以稍微偏向橫向的位置上。上述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是具有,位于升降臺55的下方的中間凸緣部65a與位于在升降基臺54更下方的下方上安裝有被偵測凸緣部65b。藉由中間凸緣部65a和升降基臺54之間的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外嵌的壓縮彈簧圈66,中間凸緣部65a是頂接升降臺55的臺面,并且,上述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的上方部65c是從升降臺55的上面朝上方突出的上升位置上一作用力被維持著。又,前后一對的壓縮彈簧圈64a、 6仆對升降臺65向上押的作用力與,藉由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的中間凸緣部65a,對升降臺65向上押的壓縮彈簧圈66的動作力相比,對升降臺65向上押的作用力較大。另外,在升降臺55的臺面上,沿著左右兩側邊上安裝有側壁板67a、67b,藉由上述兩側壁板67a、 67b的下方頂接著升降座54的上面,成為可對升降基臺54來說,升降臺55的下降程度限制的構造。因此,升降臺55可依壓縮彈簧圏64a、 64b的作用力而維持在上述升降臺55在上升位置時的兩側壁4反67a、 67b的下方和升降基臺54的上面之間的間隙D(如圖13A)的范圍內可自由升降,但是當升降基臺54的下方上,升降臺55到達兩側壁板67a、 67b的下方頂接到升降基臺54的上面的下降位置上的狀態,是通過自單片的側壁板67a的下方上安裝的升降基臺54的缺口部54a設有
l口2所示,在升降基臺54的下方上安裝有蓋板偵測感tl'jli口70。上述蓋板偵測感測器70是,當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自上升位置(上方部65c在上升位置的升降臺55開始向上方突出的位置)至下降位置(上方部65c在上升位置的升降臺55上面成平齊狀的位置)為止,用于抵抗壓縮彈簧圏66的動作力而下降時,通過上述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的下方的被偵測凸緣部65b執行偵測。
搬運臺車1上的開口部71是,設置在上述臺車臺面la上。上述開口部71如先前所述,上述搬運臺車1的被連結部32(柱狀突起33)被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連結手段29的前后一對的夾持片34a、 34b所夾持,上述搬運臺車1和同步移動臺車22 —體化連結時,位于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的正上方,設有上述升降臺55(升降基臺54)可貫通升降程度的平面矩形開口。上述開口部71如圖IO所示,在組裝有用于開啟關閉上述開口部71可自由裝著脫離的蓋板72。上述蓋板72是形成由開口部71內正好可嵌合尺寸大小的平面矩形,周圍側面形成下方狹窄傾斜的嵌合部72a、以及鋪設在上述嵌合部72a上,周邊向外延伸出的蓋板72b所構成。上述蓋板72b的周邊,由開口部71的周邊上面所支撐。上述蓋板72的嵌合部72a上形成有從升降臺55的上面突出的前后一對的截頭圓錐形的凸頭部分63a、 63b,和可嵌入的前后一對的孔部73a、 73b。也就是,蓋板72的孔部73a、 73b構成^皮連結部74,升降臺55側的凸頭部63a、 63b是與將前述被連結部74連結的蓋板72定位的連結部75所構成。也就是,蓋板72在關閉開口部71的狀態下,為使蓋板72的上面(蓋板72b的上面)和臺車臺面la成為平齊面,形成支撐蓋板72周邊(蓋板72b周邊)的部分的厚度是,設定為比蓋板72b的厚度更為薄。
接下來將對上述構成的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動作加以說明,如圖2及圖9A所示,位于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在下降位置的同步移動臺車22上,已經回到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此時,同步移動臺車22的退程用驅動手段30的驅動輪45是如圖7以及圖8所示,藉由切換手段46的汽缸單元50,上下擺動板49向上升高,驅動輪4自被動輪44脫離,同步移動臺車22成為自由狀態。并且,如圖14的實線所示,在連結手段29的前后,由于呈開啟動作的倒臥狀態的前后一對夾持片34a、34b之中,只有前側夾持片34a藉由汽缸單元35a向上后方升高。如圖14的假想線所示,切換為豎起姿勢,向搬運臺車l側的被連結部32(柱狀突起33)的移動路徑內突出。此時,上述前側的夾持片34a的夾持板39由于避震器40的作用力呈向后方傾倒的姿勢。
另一方面,當移動路徑2上呈連續狀的連結狀態下移動的搬運臺車1的行列中的1臺的朝《運臺車1,到達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時,在上述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如圖1所示的移動路徑4上自動移動的引擎搬入臺車3將轉往至去程臺面5a上,上述引擎搬入臺車3可在搬運臺車i的臺車臺面la上的固定停止位置上自動停止。
因此,藉由搬運臺車1到達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上述搬運臺車1的底部的被連結部32,也就是,向下方突出的柱狀突起33的垂直面的前方,如圖15所示,同步移動臺車2兩側的連結手段29呈豎起姿勢的前側的夾持片34a的夾持板39因抵抗避震器40的作用力而向前方押壓擺動,上述夾持板39切換至頂接避震器40的前端面的豎起姿勢。其結果為,感測器41上當夾持板39接近時,上述感測器41將夾持板39的偵測狀態切換至0N的狀態。根據上述感測器41上的夾持板偵測信號,如圖15的假想線所示,后方的夾持片34b藉由汽缸單元35b切換為向上前方升高的豎起姿勢,藉此,搬運臺車1側的被連結部32(柱狀突起33),藉由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連結手段29的前后一對夾持片34a、 34b(夾持板39、42)被夾持,搬運臺車1和同步移動臺車22將一體化地被連結。
如以上的說明,搬運臺車1和同步移動臺車22 —體化地被連結的話,寺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的開口部71的正下方上,位于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下降位置上的升降臺55的狀態下,上述同步移動臺車"將因為祐J殳運臺車1的牽引而開始同步移動,所以使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的升降驅動手段56開始動作,將升降臺55上升。也就是,使減速電動機58開始動作,對齒輪57進行回轉驅動,通過齒條部52a使垂直升降軸桿52上升移動,升降基臺54以及位于其上的升降臺55和垂直升降軸桿53同時上升移動。此結果為,升降臺55將搬運臺車1側的臺車臺面la的開口部71塞住的蓋板72向上押,此時,相對于升降臺55來說蓋板72的位置為正常時,蓋板72側的被連結部74的孔部73a、 73b將會嵌入升降臺55側的連結部75,即凸頭部63a、 63b,形成蓋板72 ;陂支撐在升降臺55上的狀態。因此,如圖12的假想線所示,升降臺55側的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藉由蓋板72被往下壓,蓋板偵測感測器70會被啟動,藉由上述蓋板偵
16測感測器70的蓋板偵測信號,可以持續進行升降臺55的升高動作。如果,升降臺55和蓋板72之間,發生對孔部73a、 73b無法嵌入凸頭部63a、 63b的位置偏移程度時,蓋板72就會被突出頭部63a、 63b所支撐,而蓋板偵測用升降桿65就不會被往下壓。也就是,蓋板偵測感測器70無法在固定時間內,送出蓋板偵測信號,被視為異常而終止升降機31的動作,發出警報同時將升降臺55下降。
藉由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的上升,搬運臺車l側的蓋板72被向上押,支撐上述蓋板72的升降臺55以及升降基臺54則會通過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的開口部71向上方進行貫通移動。另一方面,在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的固定停止位置上停止的引擎搬入臺車3上,如圖9B所示,例如,設置藉由集電弓機構76只允許平行升降地支撐著升降臺77。上述升降臺77的上方,作為組裝零件支撐臺的升降臺頂板78,在水平二維平面上的一定范圍內可自由折動的狀態下被支撐著。上述升降臺77的下方,設置有被上押臺部79。上述被上押臺部79是,當上述升降臺77在下降限制位置時,會在設置于上述引擎搬入臺車3上下方向貫通開口部里面松嵌著。上述被上押臺部79所松嵌的上下方向的貫通開口部是,當上述引擎搬入臺車3在搬運臺車1上的固定停止位置上停止時,位于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的開口部71的正上方,其大小為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臺55能夠和所支撐的蓋板72 —起貫通上升移動的程度。
此外,可以在前述升降臺77的升降臺頂板78上安裝引擎支撐用附件,上述升降臺頂板78可作為引擎支撐臺使用,具有引擎支撐用附件的専用的引擎支撐臺可載置于升降臺頂板78上即可。
藉由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持續上升,上述升降臺55對于在搬運臺車1上的固定停止位置上停止的引擎搬入臺車3的下降限制位置的升降臺77形成被上押臺部79的下側面(被上押面)之間的蓋板72所夾住的狀態,上述搬運臺車1以及引擎搬入臺車3邊貫通上升移動邊向上押。換言之,在能夠以升降臺55將升降臺77的被上押臺部79向上押的位置上,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設定有引擎搬入臺車3的固定停止位置。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是當升降臺77向上押的狀態下,包含所搭載的引擎E在內,升降臺77側的全重量在升降臺55上動作,因此,升降臺55是抵抗壓縮彈簧圏64a、 64b的作用力,相對于升降基臺54而被下降,如圖13B所示,成為被升降基臺54所支撐的狀態。在此狀態下,通過升降臺55側的被偵測板68,由升降臺下降偵測感測器69執行偵測,在一定時間內從升降臺下降偵測感測器69向升降臺送出下降偵測信號時,視為正常并持續升降機31的動作(升降臺55的上升),如果,升降臺下降偵測感測器69至升降臺下降偵測信號在一定時間內無法送達時,視為異常并停止升降機31的動作,發出警報同時可將升降臺55下降。 如圖9B所示,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上升至上 升限制位置時,被上述升降臺55往上押的引擎搬入臺車3側的升降臺77 到達上升限制位置,上述升降臺77上的升降臺頂板78或是升降臺77上所 載置的引擎支撐臺所支撐的引擎E,由搬運臺車1通過車體支撐手段12, 在支撐的車體B內的固定位置嵌入的話,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所搭 載的作業人員的手動操作或是自動機械操作,即可進行把引擎E組裝到車 體B的組裝作業。當引擎E的組裝作業結束之后,如圖9C所示,同步移動 臺車2兩側的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下降至原來的下降限制待機位置。也 就是,升降機31的升降驅動手段56中,齒輪57經由減速電動機58的逆 回轉驅動,使得垂直升降軸桿52下降,同時升降臺55以及升降基臺54也 隨著下降。其結果為,藉由升降臺55上押的引擎搬入臺車3側的升降臺77 是與引擎支撐臺(升降臺77上的升降臺頂板78或是在升降臺77上所載置 的專用引擎支撐臺)一起因重力而追隨升降臺55跟著下降,升降臺77回到 引擎〗般入臺車3上的下降限制位置后,升降臺55和在升降臺55上所支撐 的蓋板72從升降臺77的被上押臺部79往下方繼續遠離下降,當上述升降 臺55通過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的開口部71的下方時,蓋板72的周 邊是被開口部71的周邊所支撐著,恢復到原來位置后,將開口部71塞住。 接著,搬運臺車1的蓋板72往下方遠離并下降的升降臺55恢復到原來的 同步移動臺車22上的下降限制位置,因而完成一連串的動作。
以上一連串的動作,也就是,藉由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的 升降臺55,升起引擎搬入臺車3上的引擎E的上升程序、把引擎E組裝到 搬運臺車1上的車體B的組裝作業程序、以及引擎組裝作業后,升降臺55 的下降程序,如圖1以及圖2所示的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自起點位置6a至 終點位置6b為止,搬運臺車1牽引同步移動臺車22移動的期間內進行。 藉此,上述一連串的動作程序結束后,搬運臺車l到達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 的終點位置6b時,如圖14的實線所示,由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連結手段 29的前后一對的夾持片34a、 34b通過汽缸單元35a、 35b開啟動作而呈 倒臥狀態,藉由解除搬運臺車1和同步移動臺車22之間的連結,結束搬運 臺車1相對于同步移動臺車22的同步移動,使同步移動臺車22停止。另 一方面,空的引擎搬入臺車3,也就是,引擎支撐臺(升降臺77上的升降臺 頂板78或是在升降臺77上載置的専用的引擎支撐臺)在下降限制位置的升 降臺77上支撐狀態的引擎搬入臺車3,開始自動移動,自搬運臺車l的臺 車臺面la上向移動路徑2的橫向上的回程臺面5b上退出。
圖1及圖2中,自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至終點位置6b 為止的移動路徑長度和搬運臺車1的全長雖然以等長度來表示,實際搬運臺車1的移動速度的速度很低,上述一連串的動作程序之間搬運臺車1
所移動的距離,也就是,自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至終點位置 6b為止的移動路徑的長度,比搬運臺車1的全長來得短,所以當上述一連 串的動作程序結束后,搬運臺車1到達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終點位置6b 時,在上述搬運臺車1后面的搬運臺車1尚未到達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 起點位置6a。因此,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終點位置6b上自搬運臺車1脫 離連結關系的同步移動臺車22以退程用驅動手段30,高速后退移動,可使 上述搬運臺車1后面的搬運臺車1到達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 前,可使上述同步移動臺車22回到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上 述同步移動臺車22的后退移動,經由退程用驅動手段30的汽缸單元50使 上下擺動板49朝下方施加作用力,再通過減速電動機47使回轉驅動的驅 動輪45壓接車軸43側的被動輪44,上述車軸43的兩端的車輪26可朝后 退方向被回轉驅動的實現方式。
同步移動臺車22的連結手段29是,在上述同步移動臺車22到達引擎 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前,或是在到達起點位置6a后,如先前說 明過的方式藉由連結手段29的前后方上具有藉由開啟動作而呈倒伏狀態的 前后一對夾持片34a、 34b之中,只有前方的夾持片34a, 4皮汽缸單元35a 向上后方往上押,切換至如圖14所示的假想線的豎起姿勢。因而,只要同 步移動臺車22到達引擎組裝作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時,即可藉由退程 用驅動手段30的減速電動機47停止驅動輪45的回轉驅動,同時,通過汽 缸單元50將上下擺動板49升起,使驅動輪45從車軸43側的被動輪44脫 離,同步移動臺車22切換至自由狀態,開始準備和接下來到達引擎組裝作 業區間6的起點位置6a的搬運臺車1的同步移動。
藉由反復實施以上的動作程序,對移動路徑2上以連續狀態連結移動 的各搬運臺車1上的車體支撐手段12所支撐的車體B來說,以引擎搬入臺 車3可以依序執行在各搬運臺車1上的搬入引擎E的組裝作業。但是,對 在搬運臺車1上進行引擎E的搬入手段是使用如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引擎 搬入臺車3或手押式臺車等,利用各種作業臺車時,搬運臺車1以及貫通 上述作業臺車上升的同步移動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的升降臺55上有必要 以安全地將前述作業臺車上的固定位置上支撐著的引擎支撐臺往上押。為 達成上述目的,對前述作業臺車來說引擎(引擎支撐臺)的位置是確定狀態 的前提下,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的固定停止位置上,上述作業臺車 必須有高精度的停止動作才行。因此,可以在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 的固定位置上,配置定位前述作業臺車的臺車定位手段。
作為臺車定位手段可使用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前述作業臺車為上
述實施方式所示的構造相同的引擎搬入臺車3時,如圖3、圖4、以及圖17所示,在引擎拍認臺車3的底部上以左右一對的垂直軸輥80a、 80b軸支 著,在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前述左右一對的垂直軸輥80a、 80b 間設置相對于進入的引擎搬入臺車3的左右橫向進行定位的平面狀的船形 導軌81,或是,在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上,引擎搬入臺車3的移動方 向上,以長形微縫狀朝內部左右橫向設置有被扣合桿82的凹槽部83,以例 如在固定位置上停止的引擎搬入臺車3的前端附近的一個場所以及后端附 近的左右兩個場所相對應地配置著。在固定定位置上停止的引擎搬入臺車3 的各凹槽部83的正上方位置上,藉由朝向后下方的擺動動作,將設置有前 端鉤部進入前述凹槽部83內而與內部的被扣合桿82連結的扣合用鉤84、 以及驅動各扣合鉤84的致動器85,藉由上述結構可構成臺車定位手段。
上述臺車定位手段則是,藉由引擎搬入臺車3側的三個場所的扣合鉤 83和搬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側的被扣合桿82之間的連結,而能夠防止 引擎搬入臺車3的浮起現象發生。所以,引擎搬入臺車3為輕量構造,而 且,藉由集電弓機構76對升降臺77的升降抵抗較大的時候,以同步移動 臺車22側的升降機31把引擎搬運入車3上的升降臺77向上押時,引擎搬 入臺車3本身會向上浮起,防止上下振動的現象發生。又,引擎搬入臺車3 的移動方向的停止位置精度并不充分精準時,可以是例如,同時采用在搬 運臺車1的臺車臺面la側上所設的下方窄形孔,以及自引擎搬入臺車3側 下降,嵌入前述下方窄形孔和下方窄形的升降桿所構成的臺車定位手段即 可。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對汽車的車體B進行引擎E的組裝的引擎組 裝作業區間6中,是使用本發明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但是在搬運 臺車l上的固定高度上,支撐搬運的被搬運物并不限定為汽車的車體B,且 上述被搬運物從下方組裝的組裝零件亦不限定為引擎E。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 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 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 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 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至少包含在搬運車體等類的被搬運物使用的搬運臺車上,被搬運物被支撐在臺車上方固定高度上的支撐手段,該支撐手段是由位于被搬運物的外側的臺車上垂直設置的支柱和上述支柱上裝置的被搬運物支撐具所構成,上述搬運臺車上設有從被搬運物下方能夠實施零件組裝作業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搬運臺車移動路徑范圍內的實行零件組裝作業的特定區間下方,設置有自上述特定區間的起點位置至終點位置,與上述搬運臺車同步移動的同步移動臺車,上述同步移動臺車上搭載著具有可通過上述搬運臺車的臺面所設的開口部進行升降的升降臺的升降機,構成在臺車臺面上搬入的組裝零件支撐臺可藉由上述升降機的升降臺提升到固定高度。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同步移動臺車,是在與上述搬運臺車移動路徑平行,可進行往返移 動的臺面上被支撐著,設置有相對于上述搬運臺車上所設的被連結部,具 有自由連結、脫開的連結手段;以及將上述特定區間的終點位置上與搬運 臺車的連結解除后的同步移動臺車,后退移動至上述特定區間的起點位置 的退程用驅動手段。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被連結部是由搬運臺車底部朝下方方向突設的柱狀突起所構成,上 述連結手段是由將上述柱狀突起在搬運臺車的移動方向的前后兩側夾持前 后一對自由開啟關閉的夾持片,以及用于將上述夾持片分別開啟關閉驅動 的一對致動器所構成,其中位于前方的夾持片上附設有偵測上述柱狀突起 的接近程度的偵測手段。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退程用驅動手段是由同步移動臺車安裝有左右一對車^^的車軸上所 設的被動輪、對上述被動輪進行壓接的驅動輪、用于將上述驅動輪對上述 被動輪的壓接狀態與脫離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的切換手段、以及用于回轉驅 動上述驅動輪的電動機所構成。
5、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設置在上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開口部中,同時設置有當上述開口 部為關閉時,成為搬運臺車臺面的一部分并且可自由開啟關閉的蓋板,藉 由上述升降機的升降臺的上升,上述蓋板可隨之升高,而上述開口部隨之 開啟的結構。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構造為上述蓋板能從搬運臺車的臺面垂直向上升高,其底部設置有被連結部, 藉由前述升降機的升降臺中,設置的連結部,可與上述蓋板的被連結部連 結,且提供該升降臺上的蓋板定位使用,使得搬入至臺車臺面上的組裝零 件支撐臺可以通過上述蓋板,藉由升降機的升降臺而被升高的結構。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升降機的升降臺,對升降機上方的升降基臺而言能夠在一定范圍內 自由升降地被支撐著,同時,可藉由第1彈簧所施加的作用力可保持在上 升位置,上述升降基臺,在上升位置的上述升降臺的突出位置與退出位置 之間可自由升降地被支撐著,同時,設置有藉由第2彈簧所施加的作用力 可保持在突出位置的蓋板偵測用升降桿,上述第1彈簧和上述第2彈簧是, 設定成位于上升位置的上述升降臺僅升起蓋板時,上述升降臺不會被下降, 僅有上述蓋板偵測用升降桿可被下降,同時設置有相對于升降基臺而言, 上述升降臺的下降;以及相對位于上升位置的升降臺而言,上述蓋板偵測 用升降桿的下降分別進行偵測的感測器。
8、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組裝零件支撐臺是,被支撐在能夠自上述搬運臺車的移動路徑外側 向上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進行移載,以及上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向上述搬 運臺車的移動路徑外可退出的組裝零件搬入臺車上,上述升降機的升降臺是將停止在搬運臺車的臺面上的固定位置的上述組裝零件搬入臺車貫通上 升后,再將上述組裝零件支撐臺升高的構造。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組裝零件支撐臺是,自由升降地設置在上述組裝零件搬入臺車上。
10、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其特征在于配 置有在上述搬運臺車的臺面上,上述組裝零件搬入臺車定位于固定位置的 定位手段。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汽車等類組裝用搬運裝置,能夠進行將引擎等組裝零件自車體下方組裝至車體上的作業,且大幅度降低花費成本。是在用于搬運車體的搬運臺車上,設有車體支撐手段。藉由上述支撐手段被支撐在固定高度上的車體,因而可位于搬運臺車的上方,自其下方進行零件組裝作業的搬運裝置。在搬運臺車的移動路徑上的引擎組裝作業區間的下方,配置有同步移動臺車,自上述區間的起點位置至終點位置可與搬運臺車同步移動。上述同步移動臺車上,搭載具有可通過搬運臺車的臺面所設的開口部進行升降的升降臺的升降機。載置在臺車臺面,支撐著停止在固定停止位置上的引擎搬入臺車的引擎E的升降臺是,藉由同步移動臺車側的升降機的升降臺而可升高至固定高度。
文檔編號B66F7/00GK101549718SQ20091013033
公開日2009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8年4月3日
發明者中川進, 田中庸介, 西原重善 申請人:株式會社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