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光模塊,尤其涉及一種可呈現多種發光效果的發光模塊。
背景技術:
目前,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因具高亮度、長使用壽命、廣色 域(Wide Color Gamut)等特性而逐漸取代冷陰極熒光燈(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以用作該種發光模塊的光源,具體可參見Chen等人在文獻IEEE Transactions onPower Electronics, Vol. 22, No. 3 (2007年5月)中發表的"Sequential Color LEDBacklight Driving System for LCD Panels"—文。 一種典型的發光模i央包括一導光 板及一光源。該光源采用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該光源發出的光經 由導光板轉換成面光源后可向液晶顯示面板、地磚墊及大尺寸標示牌等顯示裝置提供背光 照明。然而,該發光模塊發出的光過于單一,應用范圍窄。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呈現多種發光效果的發光模塊。
發明內容
—種發光模塊,包括光源、導光板和反射罩。所述光源具有多個發光元件。所述導
光板具有一個用于收容該多個發光元件的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具有多個入光側壁,每一入
光側壁均與一個發光元件相對應。所述導光板還具有將光源發出的光線出射的多個出光側
壁。所述反射罩覆蓋所述收容孔,并具有多個反射面,每一反射面均用于將一個發光元件發
出的光線導向一個入光側壁,以使得光線從多個入光側壁向多個出光側壁出射。 本技術方案所提供的發光模塊的光源采用多個具有不同發光性能的發光元件,反
射罩的多個反射面可改變光線的方向,導光板上具有與發光元件相對應的入光面以及出光
側壁,多個發光元件可根據不同的信號按不同的次序發光,使得導光板呈現不同的發光效
果。該發光模塊可豐富電器的色彩顯示,并且可以以發光效果的變換來顯示電器的使用狀態。
圖1是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的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沿III-III線的剖視圖。 圖4是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的控制電路示意圖。
圖5是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沿VI-VI線的剖視圖。 圖7是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的分解示意圖。
圖8是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3,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IO,其包括光源 11、導光板12和反射罩13。 所述光源11包括一個電路板110和設置于所述電路板110的發光元件組111。所 述發光元件組lll包括多個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可為發光二極管。本實施例中,所述電 路板110的形狀為正六邊形,發光元件組111包括六個發光元件,即第一發光元件1111、第 二發光元件1112、第三發光元件1113、第四發光元件1114、第五發光元件1115和第六發光 元件1116。所述第一發光元件1111、第二發光元件1112、第三發光元件1113、第四發光元 件1114、第五發光元件1115和第六發光元件1116具有不同的發光性能,均設置于所述電路 板110的一個表面,且分別靠近電路板110的一個邊。所述不同的發光性能是指具有不同 的發光顏色、不同的發光頻率、不同的發光強度或其他不同的發光性質。為加快發光元件組 111的散熱,還可在電路板110的另一表面設置一散熱裝置(圖未示),該散熱裝置可以為 熱管或多個散熱鰭片等。 請參閱4,所述光源11還進一步包括用于控制發光元件組111的控制電路112,所 述控制電路112封裝于電路板110。所述控制電路112包括一個控制器113和與多個發光 元件對應的多個驅動電路。本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2包括六個驅動電路,即第一驅動電路 114、第二驅動電路115、第三驅動電路116、第四驅動電路117、第五驅動電路118和第六驅 動電路119。其中,第一驅動電路114用于驅動第一發光元件llll,第二驅動電路115用于 驅動第二發光元件1112,第三驅動電路116用于驅動第三發光元件1113,第四驅動電路117 用于驅動第四發光元件1114,第五驅動電路118用于驅動第五發光元件1115,第六驅動電 路119用于驅動第六發光元件1116。控制器11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驅動電路114、第二驅 動電路115、第三驅動電路116第四驅動電路117、第五驅動電路118和第六驅動電路119。
導光板12用于接收該發光元件組111發出的光線并將其導出,其具有一個用于收 容該發光元件組lll的收容孔120。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2為五棱柱形狀,其包括第一出光 側壁1211、第二出光側壁1212、第三出光側壁1213、第四出光側壁1214、第一反射壁1215、 第二反射壁1216和第三反射壁1217。其中,第三出光側壁1213和第一出光側壁1211相 對。第二出光側壁1212、第三反射壁1217、第四出光側壁1214、第二反射壁1216和第一反 射壁1215首尾相接,且均連接于第三出光側壁1213和第一出光側壁1211之間。第二出光 側壁1212與第四出光側壁1214相對。第一出光側壁1211、第二出光側壁1212、第三出光側 壁1213和第四出光側壁1214均垂直于第三反射壁1217,且均具有光散射圖案(圖未示), 以將到達其上的光線均勻出射。收容孔120為正六邊形通孔,其自第一反射壁1215和第二 反射壁1216的連接處向垂直于第三反射壁1217方向開設,且該收容孔120的中心軸線方 向與第一出光側壁1211、第二出光側壁1212、第三出光側壁1213和第四出光側壁1214平 行。可以理解,收容孔120還可以為盲孔。 所述收容孔120具有平行于收容孔120中心軸線的六個入光側壁,即首尾相接的 第一入光側壁1201、第二入光側壁1202、第三入光側壁1203、第四入光側壁1204、第五入光 側壁1205和第六入光側壁1206。其中,第一入光側壁1201與第一發光元件1111相對,并 與第一出光側壁1211靠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的一側相對。第二入光側壁1202與第二發光元件1112相對,并與第二出光側壁1212相對。第三入光側壁1203與第三發光元件113 相對,并與第三出光側壁1213靠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的一側相對。第四入光側壁1204與 第四發光元件1114相對,并與第三出光側壁1213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的一側相對。第 五入光側壁1205與第五發光元件1115相對,并與第四出光側壁1214相對。第六入光側壁 1206與第六發光元件1116相對,并與第一出光側壁1211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的一側相 對。 反射罩13覆蓋所述收容孔120,其具有多個反射面,該多個反射面與多個發光元 件和多個入光側壁一一對應。每一反射面均用于將一個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線導向一個入光 側壁,以使得光線從多個入光側壁向導光板的多個出光側壁出射。本實施例中,所述反射罩 13為正六棱錐形狀,其具有底面130、第一反射面131、第二反射面132、第三反射面133、第 四反射面134、第五反射面135和第六反射面136。其中,第一反射面131與第一發光元件 1111相對應,用于將第一發光元件1111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反射至第一入光側壁1201,以使 第一入光側壁1201將光線傳導至第一出光側壁1211靠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的一側,從而 自第一出光側壁1211靠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的一側出射。第二反射面132與第二發光元 件1112相對應,用于將第二發光元件1112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反射至第二入光側壁1202, 以使第二入光側壁1202將光線傳導至第二出光側壁1212從而自第二出光側壁1212出射。 第三反射面133與第三發光元件1113相對應,用于將第三發光元件1113發出的大部分光 線反射至第三入光側壁1203,以使第三入光側壁1203將光線傳導至第三出光側壁1213靠 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的一側,從而自第三出光側壁1213靠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的一側出 射。第四反射面134與第四發光元件1114相對應,用于將第四發光元件1114發出的大部分 光線反射至第四入光側壁1204,以使第四入光側壁1204將光線傳導至第三出光側壁1213 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的一側,從而自第三出光側壁1213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的一 側出射。第五反射面135與第五發光元件1115相對應,用于將第五發光元件1115發出的 大部分光線反射至第五入光側壁1205,以使第五入光側壁1205將光線傳導至第四出光側 壁1214從而自第四出光側壁1214出射。第六反射面136與第六發光元件1116相對應,用 于將第六發光元件1116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反射至第六入光側壁1206,以使第六入光側壁 1206將光線傳導至第一出光側壁1211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的一側,從而自第一出光側 壁1211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的一側出射。本實施例中,反射罩13靠近底面130的部分 凸出于導光板12, S卩,反射罩13的底面130不與導光板12的第一反射壁1215或第二反射 壁1216共面。 當控制器113向第一驅動電路114、第二驅動電路115、第三驅動電路116、第四驅 動電路117、第五驅動電路118和第六驅動電路119提供一個指令,使得發光元件組111的 第一發光元件1111發光一段時間后熄滅,接著第二發光元件1112發光一段時間后熄滅,隨 后第三發光元件1113發光一段時間后熄滅,第四發光元件1114發光一段時間后熄滅,第五 發光元件1115發光一段時間后熄滅,第六發光元件11 16發光一段時間后熄滅。如此,發 光模塊10則呈現出第一出光側壁1211靠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處發光后熄滅,第二出光側 壁1212發光后熄滅,第三側壁1213靠近第二出光側壁1212處發光后熄滅,第三出光側壁 1213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處發光后熄滅,第四出光側壁1214發光后熄滅,第一出光側 壁1211靠近第四出光側壁1214處發光后熄滅的效果。可以理解,當提供不同的指令使得發光元件組111的多個發光元件以不同的順序發光可以使發光模塊10呈現出不同的發光 效果,從達到信號指示的目的。 另外,除如本實施例所示外,第一反射壁1215和第二反射壁1216也可以不是反射 面,而是光出射面,并設置一具有顏色的膜層,則該導光板12遠離第三反射壁1217的一側 可呈現相應顏色,例如紅色。 可以理解,所述收容孔120的形狀還可以為圓形、矩形、正五邊形、正七邊形或其 它不規則形狀,僅需使得電路板110的形狀與收容孔120的形狀相對應以可容置于收容孔 120即可。反射罩13也不限于正六棱錐形狀,僅需可覆蓋所述收容孔120,且反射面的數量 與發光元件的數量相對應即可。 請一并參閱圖5和圖6,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20與第一實施例 的發光模塊1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于,所述導光板22和反射罩23為一體成型,導光板22為 具有收容孔220的六棱柱結構,其包括第一出光側壁2211、第二出光側壁2212、第三出光側 壁2213、第四出光側壁2214、第一反射壁2215、第二反射壁2216、第三反射壁2217和第四 反射壁2218。其中,第三出光側壁2213和第一出光側壁2211相對。第二出光側壁2212、第 四反射壁2218、第四出光側壁2214、第三反射壁2217、第二反射壁2216和第一反射壁2215 首尾相接,且均連接于第三出光側壁2213和第一出光側壁2211之間。并且,第二出光側 壁2212和第四出光側壁2214相對。第一出光側壁2211、第二出光側壁2212、第三出光側 壁2213和第四出光側壁2214均垂直于第四反射壁2218,且均具有光散射圖案(圖未示), 以將到達其上的光線均勻出射。收容孔220為六邊形通孔,其自第二反射壁2216向第四反 射壁2218方向開設,其中心軸線與第一出光側壁2211、第二出光側壁2212、第三出光側壁 2213和第四出光側壁2214平行。所述反射罩23靠近底面230的部分與導光板23相平齊, 即,反射罩23的底面230與導光板22的第二反射壁2216共面。 請一并參閱7和圖8,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發光模塊30與第一實施例的 發光模塊10基本相同,其區別在于,所述光源31的電路板310為方形,所述發光元件組311 包括四個發光元件,即第一發光元件3111、第二發光元件3112、第三發光元件3113和第四 發光元件3114。所述導光板32為具有收容孔320的長方體,其包括第一出光側壁3211、 第二出光側壁3212、第三出光側壁3213、第四出光側壁3214、第一反射壁3215和第二反射 壁3216。其中,第三出光側壁3213和第一出光側壁3211相對。第二出光側壁3212和第 四出光側壁3214相對。第一出光側壁3211、第二出光側壁3212、第三出光側壁3213和第 四出光側壁3214均連接于第一反射壁3215和第二反射壁3216之間,且均具有光散射圖案 (圖未示),以將到達其上的光線均勻出射。收容孔320為自第一反射壁3215向第二反射 壁3216方向開設的長方形通孔,其中心軸線與第一出光側壁3211、第二出光側壁3212、第 三出光側壁3213和第四出光側壁3214平行。 收容孔320具有平行于收容孔320中心軸線的四個入光側壁,即首尾相接的第一 入光側壁3201、第二入光側壁3202、第三入光側壁3203和第四入光側壁3204。所述反射罩 33為正四棱錐形狀,其具有底面330、第一反射面331、第二反射面332、第三反射面333和 第四反射面334。第一反射面331與第一發光元件3111相對應,用于將第一發光元件3111 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反射至第一入光側壁3201,以使第一入光側壁3201將光線傳導至第一 出光側壁3211,從而自第一出光側壁3211出射。第二反射面332與第二發光元件3112相對應,用于將第二發光元件3112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反射至第二入光側壁3202,以使第二入 光側壁3202將光線傳導至第二出光側壁3212從而自第二出光側壁3212出射。第三反射 面333與第三發光元件3113相對應,用于將第三發光元件3113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反射至 第三入光側壁3203,以使第三入光側壁3203將光線傳導至第三出光側壁3213,從而自第三 出光側壁3213出射。第四反射面334與第四發光元件3114相對應,用于將第四發光元件 3114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反射至第四入光側壁3204,以使第四入光側壁3204將光線傳導至 第四出光側壁3214,從而自第四出光側壁3214出射。反射罩33靠近底面330的部分與導 光板33相平齊,S卩,反射罩33的底面330與導光板30的第一反射壁3215共面。
本技術方案所提供的發光模塊的光源采用多個具有不同發光性能的發光元件,反 射罩的多個反射面可改變光線的方向,導光板上具有與發光元件相對應的入光面以及出光 側壁,多個發光元件可根據不同的信號按不同的次序發光,使得導光板呈現不同的發光效 果。該發光模塊可豐富電器的色彩顯示,并且可以以發光效果的變換來顯示電器的使用狀 態。 可以理解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做 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與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與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 圍。
權利要求
一種發光模塊,包括光源,其具有多個發光元件;導光板,其具有一個用于收容該多個發光元件的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具有多個入光側壁,每一入光側壁均與一個發光元件相對應,所述導光板還具有將光源發出的光線出射的多個出光側壁;反射罩,其覆蓋所述收容孔,并具有多個反射面,每一反射面均用于將一個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線導向一個入光側壁,以使得光線自多個入光側壁向多個出光側壁出射。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發光元件為發光二極管。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還包括一個電路板,所述多個 發光元件設置于該電路板的一側。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板為多邊形,所述多個發光元 件分別靠近電路板的一個邊設置。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還包括一個散熱裝置,所述散 熱裝置設置于所述電路板上與所述多個發光元件相對的另一側。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控制電路,所述控制電路包括一 個控制器和多個驅動電路,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該多個驅動電路,所述多個驅動電路分別 用于驅動該多個發光元件。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和導光板一體成型。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孔的中心軸線與多個入光側 壁平行,也與多個出光側壁平行。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孔為通孔或盲孔。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側壁的數量小于或等于入光 側壁的數量。
全文摘要
一種發光模塊,包括光源、導光板和反射罩。所述光源具有多個發光元件。所述導光板具有一個用于收容該多個發光元件的收容孔。所述收容孔具有多個入光側壁,每一入光側壁均與一個發光元件相對應。所述導光板還具有將光源發出的光線出射的多個出光側壁。所述反射罩覆蓋所述收容孔,并具有多個反射面,每一反射面均用于將一個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線導向一個入光側壁,以使得光線從多個入光側壁向多個出光側壁出射。
文檔編號H05B37/02GK101749569SQ20081030589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2日
發明者張仁淙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