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輔助散熱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能有效地 達成輔助散熱效果的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進步,電子元件的運作效率大為提升,相 對地,其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也隨著大幅增加,為避免電子元件因高 熱受損或故障,除了一般用于安裝于電子元件上的散熱風扇外,目前 市面上也有采用水冷原理設計的散熱裝置,如一般常見,直接安裝于 電子元件上,而用以散熱的水冷頭裝置等。如圖1所示,現有電子元件的散熱裝置是用于安裝在一運作時會產生高溫的電器設備3的電子元件31上,以輔助該電子元件31散 熱,該散熱裝置l包括一中空的吸熱件ll、 一可于該吸熱件ll內流 通的冷媒2、 一與該吸熱件11相連通的第一導管12、 一與該吸熱件 11相連通的第二導管13、 一與該第一、二導管12、 13相連通的冷凝 件14、 一設置于該電器設備3上而接設該冷凝件14的風扇15,及一 設置于該第一導管12上的抽送件16。其中,該冷凝件14具有一分 別與該第一、二導管12、 13連通而呈連續彎折狀的冷凝管141,及 數片間隔設置于該冷凝管141間的散熱鰭片142。相較于現有直接安裝于電子元件上的水冷頭裝置,該電子元件 的散熱裝置是借由該第一導管12上安裝抽送件16,而能夠有效提升 冷媒2于該散熱裝置1內的循環效率,并可克服因冷媒2于管線中的 凝結與蒸發作用對循環流動方向的影響,而免除現有冷凝件14必需 高于該吸熱件ll的安裝限制。然而,盡管借由上述的設計,確實能使冷媒2的循環效率有所 提升,而加速冷媒2的流動,但相對的,冷媒2通過該冷凝管141的時間也隨著縮短,因此,該冷凝管141對通過的冷媒2的冷卻效果也 隨著降低,不但無法使冷媒2通過該冷凝管141時便能有效率地降至 較低的溫度,反而可能導致注入該吸熱件11的冷媒2的溫度過高, 而造成整體散熱效率不佳的情形發生。因此,如何能有效且于短時間內達成輔助散熱功效,便成為相 關業者所欲努力研究的方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地達成輔助散熱效果 的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本實用新型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設置于一具有一第一導管及 一第二導管且容置有冷卻液的散熱裝置上,以提供輔助該散熱裝置散 熱的作用,該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包含 一散熱板單元、 一風扇、一 冷卻單元,及一第一致冷晶片。該散熱板單元包括一框架及一散熱鰭片組件。該風扇設置于該 框架上并鄰近該散熱鰭片組件。該冷卻單元設置于該框架上,并分別 與該散熱裝置的第一、二導管相連通。該第一致冷晶片設置于該框架 上,且具有一鄰近該冷卻單元的第一低溫面及一鄰近該散熱鰭片組件 的第一高溫面。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該第一致冷晶片的低溫面能于短時間內產生低溫的優點,對流經該冷卻單元該因吸收熱能而升溫 的冷卻液,進行迅速降溫,以提供輔助該散熱裝置散熱的功效。
圖1是一種現有水冷式散熱裝置的說明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的較佳實施例的一說明 圖,圖中該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對一散熱裝置進行輔助冷卻; 圖3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立體圖;圖4是該較佳實施例的各元件組成及所在位置的一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參閱圖2及圖3,本實用新型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的較佳實施 例,設置于一具有一第一導管12及一第二導管13,且容置有冷卻液 2的散熱裝置1上,以提供輔助該散熱裝置l散熱的作用,該水冷式 輔助散熱裝置包含一散熱板單元4、 一風扇5、 一第一致冷晶片6、 一第二致冷晶片60,及一冷卻單元70。另外,于本較佳實施例中, 冷卻液2是采用冷媒為例,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水、液態氦等物質,而不應以本較佳實施例所舉的特定范例為限。參閱圖3、 4,該散熱板單元4包括一框架41及一散熱鰭片組件 42。該框架41具有一第一基面411、 一第二基面412、 一第一端面 413,及一第二端面414。該散熱鰭片組件42具有一連設于該框架41 的第一基面411上的基壁421,及數片由該基壁421朝遠離該第一基 面411延伸且相間隔的板片422。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運用中,該 框架41及散熱鰭片組件42是由導熱金屬材質所制成。該風扇5設置于該框架41的第二基面412上。該冷卻單元70包括一第一冷卻液槽7、 一第二冷卻液槽8,及 一連接管9。該第一冷卻液槽7設置于該框架41的第一端面413上, 并具有一第一入液孔71及一第一出液孔72。該第二冷卻液槽8設置 于該框架41的第二端面414上,并具有一第二入液孔81與一第二出 液孔82。該連接管9的兩端分別與該第一出液孔72及第二入液孔81 相連。且該第一入液孔71及第二出液孔82,分別依序與該散熱裝置 1的第一、二導管12、 13相連通。該第一致冷晶片6是電連接于一電源(圖未示),并設置于該第 一冷卻液槽7上,且該第一致冷晶片6具有一與該第一冷卻液槽7相 接觸的第一低溫面61,及一與該散熱鰭片組件42相接觸的第一高溫 面62。該第二致冷晶片60是電連接于該電源(圖未示),并設置于該第 二冷卻液槽8上,且具有一與該第二冷卻液槽8相接觸的第二低溫面 63,及一與該散熱鰭片組件42相接觸的第二高溫面64。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較佳實施例中,雖只設置第一、二致冷晶片6、 60,但于實際應用上,可再多增設二片以上的致冷晶片,借以 加強對該第一、二冷卻液槽7、 8的散熱、冷卻效果,所以應不只限 制于本較佳實施例中的特定態樣及數量限制。配合參閱圖2,當本實用新型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接設于該散熱 裝置1時,于該散熱裝置1對一于運作時會產生高溫的電器設備3的 電子元件31進行散熱后,流動于該散熱裝置1內的冷卻液2的液溫 也會隨著升高;因此,當冷卻液2透過該第一導管12流入該冷卻單 元70的第一冷卻液槽7的第一入液孔71,并于流出其第一出液孔72 的過程中,可借由與冷卻液槽7相接觸設置的該第一致冷晶片6的第 一低溫面61來迅速使其降溫,而當冷卻液2從第一出液孔72經由該 連接管9流入第二入液孔81,并于流出第二出液孔82的過程中,再 借由與冷卻液槽8相接觸設置的該第二致冷晶片60的第二低溫面63 再度地使其降溫,以達輔助該散熱裝置1內的冷卻液2的散熱目的; 此外,該第一、二致冷晶片6、 60于運作時所產生于該第一、二高溫 面62、 64的熱量,也可借由金屬傳導原理傳送至該散熱板單元4, 再利用該散熱鰭片組件42的板片422,配合該風扇5的運轉,將熱 量逸散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較佳實施例中,于安裝該第一冷卻液槽7 以外,另增設該第二冷卻液槽8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延長該冷卻液2 的冷卻時程;此外,于該散熱裝置1上所安裝的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 的數量,可為數個,以加強并迅速對該散熱裝置l內的冷卻液2進行 輔助散熱,因此,其冷卻液槽及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的設置數量以及 其設置位置,是具有相關背景者所易于思及而變化運用,所以不應受 本較佳實施例的特定范例為限,而可依實際需求調整其數量,或是改 變其安裝位置。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可借由該 第一、二致冷晶片6、 60的第一、二低溫面61、 63能于短時間內產 生低溫的優點,對流經該冷卻單元70的第一、二冷卻液槽7、 8內該 因吸收熱能而升溫的冷卻液2,迅速地達成輔助散熱及降溫的功效。此外,也可借由該散熱鰭片組件42,加速該第一、二致冷晶片6、 60 的散熱,所以確實能夠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設置于一具有一第一導管及一第二導管的散熱裝置上,以提供輔助該散熱裝置散熱的作用,包含一散熱板單元、一風扇、一冷卻單元,以及一第一致冷晶片,其中該散熱板單元包括一框架以及一散熱鰭片組件,而該風扇,設置于該框架上并鄰近該散熱鰭片組件;其特征在于該冷卻單元是設置于該框架上,并分別與該散熱裝置的第一、二導管相連通;而該第一致冷晶片是設置于該框架上,且具有一鄰近該冷卻單元的第一低溫面及一鄰近該散熱鰭片組件的第一高溫面。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冷 卻單元包括一具有一第一入液孔與一第一出液孔的第一冷卻液槽、一 具有一第二入液孔與一第二出液孔的第二冷卻液槽,及一連接管,該 連接管的兩端分別與該第一出液孔及第二入液孔相連通,且該第一入 液孔及第二出液孔分別依序與該散熱裝置的第一、二導管相連通。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 熱板單元及風扇是設置于該第一、二冷卻液槽之間,且該第一致冷晶 片的第一低溫面與該第一冷卻液槽相接觸,而該第一高溫面與該散熱 鰭片組件相接觸。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還包含一具有一第二低溫面及一第二高溫面的第 二致冷晶片,且該第二致冷晶片的第二低溫面與該第二冷卻液槽相接 觸,而該第二高溫面與該與該散熱鰭片組件相接觸。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框 架及散熱鰭片組件是由導熱金屬材質制成。
專利摘要一種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設置于一具有一第一導管及一第二導管,且容置有冷卻液的散熱裝置上,以提供輔助散熱作用,該水冷式輔助散熱裝置包含一具有一框架及一散熱鰭片組件的散熱板單元、一設于該框架上并與該散熱鰭片組件相連設的第一致冷晶片,及一設于該框架上且與該第一、二導管相連通的冷卻單元,且該冷卻單元包括一第一冷卻液槽。因此,借由該第一致冷晶片的第一低溫面能于短時間內產生低溫的優點,對流經該冷卻單元的第一冷卻液槽內的于散熱時所吸熱升溫的冷卻液,進行迅速冷卻,以達輔助散熱的功效。
文檔編號H05K7/20GK201119246SQ20072030640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7日
發明者林信宏, 趙亞宇, 陳建榮 申請人:元山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