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平臂座地抱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起重裝置,特別是電力工程的跨越鐵塔、特高壓線路鐵塔等組立時需要的抱桿,尤其是涉及一種結構改良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技術背景國內送變電行業用于組立高塔的吊裝工具主要分三種內懸浮搖臂抱桿、座地搖臂抱桿和塔吊。以上工具,在組立高塔的施工中,都普遍存在這樣和那樣的限制性,都不能稱為理想的高塔專用吊裝工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抱桿高空作業的危險性等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具有較低高空作業風險性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本實用新型還有一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由于抱桿吊臂拆除不便且頂升系統復雜,操作不便,工作效率低等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抱桿頭部拆除簡便,頂升方便,工效高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本實用新型再有一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結構較為復雜,抱桿附墻安裝困難,成本高的問題,提供一種附墻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桿身,在桿身的上部設有吊臂,所述的桿身包括若干個依次疊加的標準節,上下相鄰的兩個標準節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桿身的外部設有套接在標準節外壁上的附墻框,附墻框經柔性連接機構與外部固定物連接,在桿身的基部外圍設有用于裝入標準節的液壓頂升機構,桿身還包括一個固定在最頂部的臂座,所述的臂座呈梯形,在臂座的下部對稱鉸接有兩根吊臂,吊臂與桿身相垂直,呈水平狀態,在吊臂中部和臂座上部之間設有吊臂拉索。本實用新型采用液壓頂升機構替代傳統抱桿的滑輪組頂升機構,采用了將液壓頂升機構置于地面,從地面引入標準節,從底部頂升抱桿的方案,從而減少了高空作業,降低了施工風險,提高了抱桿自頂升的效率,同時,通過附墻框及柔性連接機構將桿身和外部固定物之間相連,采用這種方式使抱桿特別適應于大型高塔的組立。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液壓頂升機構包括一個固定在底座上的頂升框,在頂升框上固定有油缸,所述的油缸的伸縮桿與頂升梁連接,頂升梁上設置有可與標準節對應銷固的活動插銷。油缸動作同步平穩,且操作簡單,功效高。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柔性連接機構包括連接條,連接條的一端與附墻框相連,另一端與外部固定物相連。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連接條包括一根壓接鋼錨鋼絞線,鋼絞線的一端通過卸扣一與附墻框相連,另一端通過卸扣二與雙鉤的一端相連,雙鉤的另一端通過卸扣三和卸扣四與外部固定物相連。有效的提高了附墻框的安裝工效,降低了加工成本。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標準節外圍設有垂直滑軌,所述的附墻框內設有可以沿垂直滑軌上下滑動的滑輪。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吊臂為桁架式倒三角截面。這樣便于吊臂可向上折疊收攏。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臂座和桿身之間設有回轉機構,臂座固定在回轉機構的上部,回轉機構的下端固定在桿身頂部。使吊臂可以在桿身上轉動。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吊臂上設有可以在吊臂上滑動的小車,在小車上設置有支撐提升吊繩及吊鉤的滑輪。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小車上提升吊繩的一端固定在吊臂根部,其另一端經小車從吊臂的頂端繞向臂座并向下經桿身上的標準節導輪從桿身內部轉到外部,再與設置在地面上的主吊巻揚相連,在主吊巻揚附近設置有操作臺。在上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所述的底座通過地腳螺栓固定在基礎上。采用這種方式的底座可以重復使用,有效的節約了施工成本。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1.采用液壓油缸替代滑輪組,實現抱桿的自頂升。液壓油缸同步平穩動作,操作簡單,功效高。從地面引入標準節,降低了高空作業風險,同時提高了抱桿自頂升的效率。2.使用裝配式的軟附墻標準件,安裝簡單,抱桿穩定性好,加工成本低,長度調節范圍大,重復利用率高;2.雙吊臂可互相平衡,可同時作業,兩個吊鉤可獨自水平移動,也可以獨自起落。雙吊臂可向上折疊收攏。收攏后的抱桿頭部可以不受鐵塔頂端平口尺寸較小的限制,可以和抱桿自身一起整體順利自降。免除雙吊臂在高空解體下降麻煩,解決了抱桿頭部拆除的難題,降低了高空作業風險,也大大提高了抱桿拆除的工作效率;3.抱桿通過專用底座座地,無需"預埋基礎節"。抱桿底座與基礎上預埋的地腳螺栓相連,可重復利用,節約了施工成本;4.操作臺及主巻揚布置在地面,司機在地面集中操作,減少了高空作業風險,維修保養方便。5.整機設計合理,體積小,安全性高,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拆裝方便,尤其適于大高度電力鐵塔如大跨越鐵塔或特高壓鐵塔的建設施工,也可用于高層建筑物的起重施工作業。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的主視圖;附圖2是圖1中液壓頂升機構5引入標準節4的示意圖;附圖3是圖1中柔性連接機構7的示意圖;附圖4是圖1中底座1與基礎22的安裝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的兩個吊臂3折疊后的示意圖;附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標準節4的俯視安裝示意圖。圖中,底座l、桿身2、吊臂3、標準節4、液壓頂升機構5、外部固定物6、柔性連接機構7、頂升框8、油缸9、頂升梁IO、附墻框ll、連接條12、垂直滑軌13、滑輪14、卸扣一151、卸扣二152、卸扣三153、卸扣四154、雙鉤16、臂座17、吊臂拉索18、小車19、吊鉤20、地腳螺栓21、基礎22、標準節導輪23、回轉機構24、提升吊繩25、操作臺26、主吊巻揚27、鋼絞線28。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1:如圖1所示,雙平臂座地抱桿,包括固定在底座1上的桿身2,在桿身2上設有兩個水平吊臂3,桿身2包括若干個依次疊加的標準節4,上下相鄰的兩個標準節4之間用螺栓固定連接,桿身2的外部設有套接在標準節4外壁上的附墻框11,附墻框11經柔性連接機構7與外部固定物6連接,在桿身2的基部外圍設有用于裝入標準節4的液壓頂升機構5。外部固定物6可以是設置在桿身附近的高樓或建筑物,對于電力鐵塔組立而言,外部固定物6就是設置在抱桿外圍正在組立的鐵塔。桿身2還包括一個固定在最頂部的臂座17,臂座17呈梯形,在臂座17的下部鉸接有吊臂3,吊臂3為桁架式倒三角截面。對稱布置的兩個吊臂3與桿身2相垂直,呈水平狀態,在吊臂3中部和臂座17上部之間設有吊臂拉索18。吊臂3上設有可以在吊臂3上滑動的小車19,在小車19上設置有支撐提升吊繩25及吊鉤20的滑輪。提升吊繩25的一端固定在臂座17上,其另一端經小車19從吊臂3的頂端繞向臂座17并向下經桿身2上的標準節導輪23從桿身2內部轉到外部,再與設置在地面上的主吊巻揚27相連,在主吊巻揚27附近設置有操作臺26。臂座17和桿身2之間設有回轉機構24,臂座17固定在回轉機構24的上部,回轉機構24的下端固定在桿身2頂部。回轉機構24可采用起重機械上的標準回轉機構。液壓頂升機構7包括一個固定在底座1上的頂升框8,所述的底座1通過地腳螺栓21固定在基礎22上。在頂升框8上固定有油缸9,油缸9的伸縮桿與頂升梁10連接,并可帶動頂升梁10上下移動,頂升梁10上設置有可與標準節4對應銷固的活動插銷。在頂升梁10與標準節4上的銷孔中穿入活動插銷后,油缸9向上運動,即可帶動桿身2整體向上運動。這時可在桿身2的下方送入一節新的標準節4,并將其與桿身2鎖緊固定成整體,桿身2則向上長高了一個標準節。油缸9完成上升運動后,人工退出連接頂升梁10與標準節4的活動插銷,油缸9即可帶動頂升梁10返回初始位置。柔性連接機構7包括連接條12,連接條12的一端與附墻框11相連,另一端與外部固定物6相連。連接條12包括一根壓接鋼錨鋼絞線28,鋼絞線28的一端通過卸扣一151與附墻框11相連,另一端通過卸扣二152與雙鉤16的一端相連,雙鉤16的另一端通過卸扣三153和卸扣四154與外部固定物6相連。附墻框11是一內部尺寸與標準節4外形尺寸相對應的封閉型框架。標準節4外圍設有垂直滑軌13,附墻框11內設有可以沿垂直滑軌13上下滑動的滑輪14。使附墻框11與標準節4之間形成滾動連接。裝配時,首先在打好的基礎22上用地腳螺栓21固定好底座1,將液壓頂升機構5置于底座1上,這里的液壓頂升機構5包括一個頂升框8,其上端安置有一油缸9,油缸9上端安置一頂升梁10。如圖2和圖8所示,通過底座1邊端的導軌將標準節4送入頂升框8內,通過油缸9及頂升梁10的伸縮完成標準節4向上的升頂動作。當抱桿自頂升達到一定的高度后,這時為了使抱桿穩定工作,如圖3所示,在抱桿的外圍套接有附墻框ll。附墻框ll置于標準節4外圍,附墻框11通過連接條12與外部固定物6相連。在電力鐵塔的組立過程中,外部固定物6即是隨著抱桿的吊裝作業而逐漸長高的鐵塔,抱桿設置在鐵塔的中心,鐵塔圍在抱桿的周邊,鐵塔立到靠近抱桿頂部的高度后,抱桿就又要向上頂升。附墻框11通過柔性連接機構7將抱桿和鐵塔連接成為一體,一般附墻框11的四周均通過柔性連接機構7與鐵塔連接,有效地保持了抱桿自身的穩定。在抱桿的整體高度上,附墻框11的數量可多可少,這應根據現場的環境和起重條件而定。連接條12上還可附有雙鉤16,更有利于調節連接條12的長度,而連接條12和附墻框11以及外部固定物6之間可以用鋼絞線28和若干個卸扣連接,這里整個附墻框11和柔性連接機構7可稱之為裝配式軟附墻。采用這種裝配式的軟附墻標準件,安裝簡單,功效明顯,而且加工成本低,長度調節范圍大,重復利用率高。在抱桿自升頂過程中,由于附墻框ll內部設有滑輪14,使標準節4可以在附墻框11內上下滑動,因此在整個自升頂過程中,裝配式軟附墻是固定不動的。工作時,兩吊臂3互相對稱,互相平衡,可同時作業,適應于鐵塔材料重量和布置位置的對稱性特點,工作效率高。位于吊臂3上的吊鉤20可獨自水平移動,也可以獨自起落。吊鉤變幅時,可只小車移動,因此吊鉤20的水平和垂直坐標可單獨調節,使塔材更易就位。臂座17和桿身2之間設有一個回轉機構24。這樣整個臂座17可以桿身2為軸做±90度的旋轉動作,整個抱桿的起重作業面更大。本實施例的操作臺26和主吊巻揚27均設置在地面。拆卸時,如圖5所示,吊臂3和臂座17之間是相鉸接,因此兩吊臂3可分別向上做0到90度范圍的折疊動作。首先將吊臂拉索18換成提升吊繩25,然后將兩吊臂3向上折疊收攏,收攏后的整個吊臂3和臂座17形成的抱桿頭部不受外部固定物頂端平口尺寸較小的限制,可以和桿身一起整體順利自降,解除了雙吊臂在高空解體施工上的困難和麻煩,解決了抱桿頭部拆除的難題,降低了高空作業風險,也提高了抱桿拆除的工作效率。按照本實用新型方案,申請人設計試制的抱桿主要技術參數見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整機功率KW132申請人按國家規定對上述抱桿進行了有關內部試驗;其技術性能完全達到了所有的設計指標要求。也證明本實用新型抱桿性能突出,安全高效。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
技術領域: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權利要求1.雙平臂座地抱桿,包括固定在底座(1)上的桿身(2),在桿身(2)的上部設有吊臂(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桿身(2)包括若干個依次疊加的標準節(4),上下相鄰的兩個標準節(4)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桿身(2)的外部設有套接在標準節(4)外壁上的附墻框(11),附墻框(11)經柔性連接機構(7)與外部固定物(6)連接,在桿身(2)的基部外圍設有用于裝入標準節(4)的液壓頂升機構(5),桿身(2)還包括一個固定在最頂部的臂座(17),所述的臂座(17)呈梯形,在臂座(17)的下部對稱鉸接有兩根吊臂(3),吊臂(3)與桿身(2)相垂直,呈水平狀態,在吊臂(3)中部和臂座(17)上部之間設有吊臂拉索(18)。2.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壓頂升機構(5)包括一個固定在底座(1)上的頂升框(8),在頂升框(8)上固定有油缸(9),所述的油缸(9)的伸縮桿與頂升梁(10)連接,頂升梁(10)上設置有可與標準節(4)對應銷固的活動插銷。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連接機構(7)包括連接條(12),連接條(12)的一端與附墻框(11)相連,另一端與外部固定物(6)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條(12)包括一根壓接鋼錨鋼絞線(28),鋼絞線(28)的一端通過卸扣一(151)與附墻框(11)相連,另一端通過卸扣二(152)與雙鉤(16)的一端相連,雙鉤(16)的另一端通過卸扣三(153)和卸扣四(154)與外部固定物(6)相連。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標準節(4)外圍設有垂直滑軌(13),所述的附墻框(11)內設有可以沿垂直滑軌(13)上下滑動的滑輪(14)。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吊臂(3)為桁架式倒三角截面。7.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臂座(17)和桿身(2)之間設有回轉機構(24),臂座(17)固定在回轉機構(24)的上部,回轉機構(24)的下端固定在桿身(2)頂部。8.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臂(3)上設有可以在吊臂(3)上滑動的小車(19),在小車(19)上設置有支撐提升吊繩(25)及吊鉤(20)的滑輪。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車(19)上提升吊繩(25)的一端固定在吊臂(3)根部,其另一端經小車(19)從吊臂(3)的頂端繞向臂座(17)并向下經桿身(2)上的標準節導輪(23)從桿身(2)內部轉到外部,再與設置在地面上的主吊巻揚(27)相連,在主吊巻揚(27)附近設置有操作臺(26)。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平臂座地抱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通過地腳螺栓(21)固定在基礎(22)上。專利摘要雙平臂座地抱桿,屬于高塔組立用的起重裝置。桿身2包括若干個依次疊加的標準節4,上下相鄰的兩個標準節4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桿身2的外部設有套接在標準節4外壁上的附墻框11,附墻框11經裝配工柔性連接機構7與外部固定物6連接,在桿身2的基部外圍設有液壓頂升機構5。從地面引入標準節4,實現抱桿的自頂升。抱桿外圍的軟附墻與鐵塔連接,拆裝方便,調節幅度大,雙平臂可向上折疊收攏后與桿身2一起整體自降。底座與基礎上的地腳螺栓相連,可重復使用;整機安全性高,操作簡便,拆裝方便,施工工效高,特別適于大高度鐵塔如大跨越鐵塔或特高壓鐵塔的組立施工,也可用于高層建筑物的起重施工作業。文檔編號B66C23/16GK201040692SQ20072008511公開日2008年3月26日申請日期2007年6月6日優先權日2007年6月6日發明者余秋安,云孫,張松華,浩彭,陳宏學,高文林申請人:湖北省輸變電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