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合熱交換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復合熱交換裝置技術領域本新型涉及一種電子組件的散熱裝置,特別是指一種應用在高發熱電子組件 且擁有雙重散熱機制的復合熱交換裝置。
背景技術:
就一般電子組件的散熱方式而言,最常見的即是以導熱塊、散熱鰭片與風扇 的互相搭配,其中導熱塊是直接貼附在電子組件表面,而復數個散熱鰭片形成在 導熱塊上,使電子組件產生的廢熱傳導至散熱鰭片,并提高熱傳導的接觸面積, 再憑借風扇強制導引氣流通過散熱鰭片表面,將電子組件產生的廢熱順利地移除, 并維持在適當的工作溫度。隨著集成電路制程技術的突破,各種電子組件不但擁有更高運算速度,且尺 寸也越來越小,導致電子組件運作產生的廢熱更多也更加集中,而衍生出許多散 熱上的問題。以現今計算機之中央處理器為例,因其運算頻率不斷提升且體積相 對縮小,使中央處理器對于散熱的需求不斷提高,而前述的散熱鰭片搭配風扇的 散熱方式并無法符合其散熱的需求,于是便出現水冷式散熱裝置與導熱管,來改 善中央處理器的散熱問題。水冷式散熱裝置是運用循環管連通吸熱端與散熱端,其中吸熱端利用導熱塊 貼附在中央處理器表面,以水溶液吸收導熱塊的熱量,而散熱端設置有散熱鰭片 與風扇,再搭配水泵帶動水溶液循環在散熱端與吸熱端,而將中央處理器產生的 廢熱迅速移除。導熱管是將冷卻液填充入密封的管體,其一端連接在導熱塊形成冷卻液蒸發 端,而另一端則設置有散熱鰭片形成冷凝端。管體內壁具有毛細結構,供冷卻液 吸附流動,以利用冷卻液的相變化將導熱塊的熱能吸附,再流動至冷凝端進行冷 卻,而將中央處理器產生的廢熱迅速移除。前述的水冷式散熱裝置與導熱管,其冷凝端或吸熱端是都通過導熱塊傳導中 央處理器的廢熱,雖然這些導熱塊多為熱傳系數高的金屬材質,但冷卻液并非直
接吸收中央處理器的廢熱,對于散熱效率還是會有影響,尚有進一步改良的必要。 發明內容現有技術的散熱裝置是通過導熱塊傳導廢熱,還是會降低中央處理器的散熱 效率。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兩種散熱結 構的復合熱交換裝置,且兩散熱結構的熱傳面都直接貼附在發熱源。為達成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復合熱交換裝置,其包含有一導熱 體、 一泵與至少一熱管。導熱體是以其底面接觸一熱源,其中導熱體具有一容置 槽、 一冷卻液入口、 一冷卻液出口與至少一溝槽。容置槽形成在導熱體內部,用 以容置一第一冷卻液。冷卻液入口與冷卻液出口分別連通容置槽與導熱體外部, 用以供第一冷卻液流入與流出容置槽,而溝槽形成在導熱體的底面。泵是用以帶 動第一冷卻液流動,使第一冷卻液循環流動在導熱體與一第一散熱器之間。熱管 內部填充有一第二冷卻液,熱管的斷面形成一弧形側與一相對于弧形側的平面側, 其中弧形側是匹配所述的溝槽的斷面,用以使所述的熱管嵌入導熱體的溝槽,并 使熱管的平面側與導熱體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以共同抵貼在熱源,使熱管對熱 源產生散熱效果,將熱量帶至一第二散熱器進行移除。與現有技術相比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在于復合 熱交換裝置擁有雙重散熱機制,且熱傳導接口是直接接觸熱源,不必再以導熱塊 當作中間介質,可有效提升電子組件的散熱效率,避免熱量集中在熱源與導熱體 的接觸接口處,而防止高溫影響電子組件的運作效能。
圖1為本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新型實施例的局部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圖;圖4為本新型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圖5為本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圖,揭示復合熱交換裝置對熱源散熱; 圖6為圖5的局部剖視圖; 圖7為圖5的局部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熱源;20-導熱體;21-冷卻液入口; 22-冷卻液出口; 23-
開口; 24-容置槽;25-鰭片;26-螺孔;27-底面;28-溝槽;30-泵;31-固定孔;32-固定蓋;33-固定孔;34-螺合件;35-葉輪;50-第一散熱器;51-循環管;511-出口端;512-入口端;60-熱管;61-冷凝端;62-蒸發段;621-弧形側;622-平面側;70-第二散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新型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 例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l、圖2與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復合熱交換裝置, 其包含有一導熱體20、 一泵30、 一第一散熱50、復數個熱管60與一第二散熱器 70。導熱體20的材質可為銅、鋁、鋁鎂合金等金屬,以提升導熱系數。導熱體 20是用以接觸一熱源10,以通過接觸熱傳吸收熱源IO產生的熱量。參閱圖1、圖2與圖3所示,導熱體20具有一冷卻液入口 21、 一冷卻液出口 22、 一開口 23與一容置槽24。容置槽24形成在導熱體20內部,用以容置第一 冷卻液,其中第一冷卻液可為以水為主要成分而添加額外成分的水溶液,但不以 水溶液為限。導熱體20內部形成復數個鰭片25,延伸至容置槽24中,用以增加 第一冷卻液與導熱體20的接觸面積。開口 23是形成在導熱體20的頂面,連通容 置槽24與導熱體20外部。冷卻液入口 21與冷卻液出口 22分別形成在導熱體20 的側面,連通容置槽24與導熱體20外部,其中冷卻液入口 21是用以供第一冷卻 液流入容置槽24,而冷卻液出口 22是用以供第一冷卻液流出容置槽24,以使第 一冷卻液在導熱體20內部與外部循環流動。導熱體20的底面27是一平面,用以 平貼在熱源10,且導熱體20的底面27更具有復數個溝槽28。再參閱圖l、圖2與圖3所示,泵30固定在導熱體20的頂面,并覆蓋在導 熱體20的開口23。泵30具有一葉輪35,位于容置槽24中,用以旋轉帶動第一 冷卻液流動而通過冷卻液入口 21與所述的冷卻液出口 22。泵30邊緣具有復數個 固定孔31,分別對應在導熱體20頂面的螺孔26。 一固定蓋32,覆蓋在泵30的 頂部,固定蓋32邊緣形成復數個固定孔33,分別對應在泵30的各固定孔31與 導熱體20頂面的各螺孔26。復數個螺合件34是可穿過固定孔33與固定孔31并 旋入螺孔26,用以將固定蓋32鎖附在泵30上,并將泵30連同固定蓋32裝設在 導熱體20,而使泵30的葉輪35位于導熱體20的容置槽24中進行旋轉。
再參照圖1、圖2與圖3所示,循環管51具有一出口端511與--入口端512。 循環管51是穿過一第一散熱器50。循環管51的出口端511連通在導熱體20的 冷卻液入口 21,使第一冷卻液可經由冷卻液入口 21由循環管51流入容置槽24。 循環管51的入口端512連通在導熱體20的冷卻液出口 21,使第一冷卻液可經由 冷卻液出口 21由容置槽24流入循環管51。通過循環管51連接容置槽24,第一 冷卻液可在容置槽24中與導熱體20進行熱交換,吸收導熱體20由熱源10接收 的熱量。接著第一冷卻液可進入循環管51中,通過第一散熱器50,與第一散熱 器50進行熱交換而將熱量釋放至外界。再參照圖l、圖2、圖3與圖4所示,各熱管60內部填充有第二冷卻液,例 如乙二醇溶液,可在熱管60中進行二相變化,通過熱交換取得液相與氣相變化所 需的潛熱。各熱管60具有二冷凝端61與一蒸發段62。熱管60的斷面形成一弧 形側621與一相對于弧形側621的平面側622,其中弧形側621的輪廓是匹配在 導熱體20的溝槽28,用以使熱管60嵌入導熱體20的溝槽28,而熱管60的平面 側622與導熱體20的底面27則位于同一平面,使熱管60與導熱體20可直接貼 附在熱源IO的表面,以使熱管60可吸收熱源IO產生的熱量。第二冷卻液是在熱 管60的蒸發段62吸收熱量做為潛熱,而氣化為氣態。各冷凝端61是嵌入一第二 散熱器70,以對于第二冷卻液進行冷卻,使氣態的第二冷卻液冷凝為液態,通過 熱管60內部的毛細結構再回到蒸發段62。再參照圖5、圖6與圖7所示,熱源IO產生的熱量有兩種熱傳導路徑對外散 熱。其一為通過導熱體20內部的第一冷卻液與熱源IO進行熱交換,使第一冷卻 液吸收熱源IO的熱量后升溫,而由泵30帶動升溫的第一冷卻液流動至第一散熱 器50進行冷卻降溫,同時泵30繼續維持運轉,以帶動降溫的第一冷卻液再流回 導熱體20內部進行熱交換,如此不斷地進行循環對流,以憑借第一冷卻液的溫度 變化進行散熱。其二為通過熱管60內部的第二冷卻液在蒸發段62與熱源10進行 熱交換,使第二冷卻液吸收熱源IO的熱量后汽化為氣態,而氣態的第二冷卻液因 壓力差流動擴散至冷凝端61,憑借第二散熱器70散熱而降溫,使氣態的第二冷 卻液冷凝恢復為液態,而液態的第二冷卻液因毛細現象再吸附擴散至蒸發段62 吸收熱源10的熱量,如此不斷憑借第二冷卻液的相變化進行散熱。本新型復合熱交換裝置擁有兩種熱交換機制,且導熱體20與熱管60是直接 與熱源IO接觸,不必再以額外的導熱塊當作熱傳介質,可有效提升熱傳導的速度,
迅速地將廢熱自熱源IO移除,以避免高溫影響電子組件的運作效能。由于熱管60可迅速由接觸接口移除熱量,因此可以避免熱源10與導熱體20之間因為接觸 熱阻的存在,在接口處形成高溫集中區域的問題,以有效控制熱源IO的溫度。而 熱管60無法負擔的熱功率則通過導熱體20傳導至第 -冷卻液,進一步進行冷卻, 以達成雙重冷卻效果。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 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 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 一種復合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導熱體、--泵以及至少一 熱管;所述的導熱體,是以其底面接觸一熱源,所述的導熱體具有 一容置槽,形成在所述的導熱體內部,用以容置一第一冷卻液; 一冷卻液入口,形成在所述的導熱體的側面,連通所述的容置槽與所述的導熱體外部,用以供所述的第一冷卻液流入所述的容置槽;一冷卻液出口,形成在所述的導熱體的側面,連通所述的容置槽與所述的導熱體外部,用以供所述的第一冷卻液流出所述的容置槽;與 至少一溝槽,形成在所述的導熱體的底面;所述的泵,設置在所述的導熱體上,用以帶動所述的第一冷卻液流動; 所述的至少一熱管,內部填充有一第二冷卻液,其中所述的熱管的斷面是形 成一弧形側與一相對于所述的弧形側的平面側,其中所述的弧形側是匹配所述的 溝槽的斷面,所述的熱管是嵌入所述的導熱體的溝槽,所述的熱管的平面側與所 述的導熱體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熱體具有 一開口,形成在所述的導熱體的頂面,且所述的泵具有一葉輪,其中所述的泵是 固定在所述的頂面并覆蓋所述的開口,且所述的葉輪是位于所述的容置槽中。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散熱 器與一穿過所述的第一散熱器的循環管,其中所述的循環管的二端是分別連通所 述的冷卻液入口與所述的冷卻液出口。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復合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散熱 器,所述的熱管的至少一端是嵌入所述的第二散熱器。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熱體具有 復數個鰭片,形成在所述的導熱體內部而延伸至所述的容置槽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復合熱交換裝置,包含有一導熱體、一泵與至少一熱管。導熱體是以底面接觸一熱源,用以吸收熱源產生的熱量,且導熱體內部形成一容置槽,用以容置一第一冷卻液。泵設置在導熱體,用以帶動第一冷卻液循環流動在導熱體與一第一散熱器之間。熱管的斷面是形成一弧形側與一相對于弧形側的平面側,其中弧形側是匹配導熱體底面溝槽的斷面,用以使熱管嵌入所述的導熱體的溝槽,并使熱管的平面側與導熱體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以共同抵貼在熱源,使熱管對熱源產生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H05K7/20GK201039637SQ20072000066
公開日2008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07年1月10日
發明者胡朝輝 申請人: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