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梯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梯裝置,其中使轎廂和對重升降的驅動裝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
背景技術:
例如在日本特開平7-117957號專利公報中公開了一種現有的電梯裝置,其中第一和第二卷揚機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各卷揚機分別具有驅動輪,由卷繞在這些驅動輪上的主繩索將轎廂和對重懸吊在井道中。
在如上所述的現有的電梯中,通過采用兩臺卷揚機而使得每一臺卷揚機小型化,并且將小型化的卷揚機配置在井道內上部,從而實現裝置整體設置空間的緊湊化,盡管如此,仍然還是存在通過進一步有效地對卷揚機和對重等進行配置,而使設置空間具有進一步緊湊化的余地。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使整體設置空間更加緊湊的電梯裝置。
本發明的電梯裝置,其具有第一驅動裝置,該第一驅動裝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裝置,該第二驅動裝置配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二驅動輪;轎廂,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的驅動力的作用下,該轎廂在上述井道內升降;第一和第二對重,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的驅動力的作用下,該第一和第二對重在上述井道內升降;主繩索體,該主繩索體卷繞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輪上,并且將上述轎廂以及上述第一和第二對重懸吊在上述井道中;以及控制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的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所采用的運行模式包括同時驅動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二者的雙機運行模式,以及僅驅動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中任意一方的單機運行模式。
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二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4是圖3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圖5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三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6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四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7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五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8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六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9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七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0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八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九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2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3是圖12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圖14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一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5是圖14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圖16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二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7是圖16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圖18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三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9是圖18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
圖20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四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1是圖20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圖22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五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3是圖22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圖24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六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5是圖24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實施方式一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一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上述圖中,在井道1內設置著一對轎廂導軌2、一對第一對重導軌3、以及一對第二對重導軌4。
轎廂導軌2的配置方式為,在垂直投影面內,連接兩根轎廂導軌2的直線與層站出入口的開口方向相平行地延伸著。第一對重導軌3的配置方式為,在垂直投影面內,連接兩根第一對重導軌3的直線沿著井道1的進深方向延伸著。第二對重導軌4的配置方式為,在垂直投影面內,連接兩根第二對重導軌4的直線沿著井道1的進深方向延伸著。這里,圖2中省略了導軌2,3,4的圖示。
轎廂5沿著轎廂導軌2在井道1內升降。第一對重6沿著第一對重導軌3在井道1內升降。第二對重7沿著第二對重導軌4在井道1內升降。
轎廂5具有相對的第一和第二側面部5a,5b、帶轎廂出入口的前面部5c、以及與前面部5c相對的背面部5d。在前面部5c上設有開閉轎廂出入口的轎廂門8。另外,在第一側面部5a的下部固定著第一繩索連接部5e,在第二側面部5b的下部固定著第二繩索連接部5f。
第一對重6以與第一側面部5a相對的方式配置于轎廂5的側方。第二對重7以與第二側面部5b相對的方式配置于轎廂5的側方。也就是說,第一和第二對重6,7相互對稱地配置于轎廂5的寬度方向的兩側。另外,在井道1的進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對重6,7配置于轎廂導軌2的后側。
在井道1內的上部配置有使轎廂5和第一和第二對重6,7升降的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卷揚機)9,12。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按以下方式配置于轎廂5的正上方,即,在垂直投影面內,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整體上與轎廂5相重疊。
進一步具體地講,通過在寬度方向上將轎廂5的上面二等分的直線以及在進深方向上將轎廂5的上面二等分的直線,將轎廂5的上面劃分成為四等分,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驅動裝置9配置于第二側面部5b側的前側(轎廂門8側)的區域的大致正上方,第二驅動裝置12配置于第一側面部5a側的后側(轎廂門8的相反側)的區域的大致正上方。
第一驅動裝置9具有包含電動機和制動器的第一驅動裝置主體10以及通過第一驅動裝置主體10而進行旋轉的第一驅動輪11。第二驅動裝置12具有包含電動機和制動器的第二驅動裝置主體13以及通過第二驅動裝置主體13而進行旋轉的第二驅動輪14。
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按以下方式水平(包括大致水平)地進行配置,即,第一和第二驅動輪11,14的旋轉軸垂直(包括大致垂直)地延伸著。另外,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采用薄型卷揚機,該薄型卷揚機的軸向尺寸小于驅動輪11,14的直徑尺寸或驅動裝置主體10,13的直徑尺寸。此處采用兩臺同規格卷揚機。
另外,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被支承架(未圖示)支承。支承架也可以分為支承第一驅動裝置9的第一支承架和支承第二驅動裝置12的第二支承架。另外,通過將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安裝于共同的支承架上,能構成一個單元。
支承架可以被固定于建筑物一側上的支承梁、或導軌2,3,4中的至少一根支承。另外,在支承架與支承梁或導軌2,3,4之間,或在支承架與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之間可以設置橡膠等的防振部件。
在第一和第二驅動輪11,14上卷繞著主繩索體15,該主繩索體15將轎廂5以及第一和第二對重6,7懸吊在井道1內。主繩索體15具有卷繞在第一驅動輪11上的多根(圖中僅表示出1根)第一主繩索16和卷繞在第二驅動輪14上的多根(圖中僅表示出1根)第二主繩索17。
第一主繩索16具有連接在第一繩索連接部5e上的第一端部和連接在第一對重6的上部的第二端部。第二主繩索17具有連接在第二繩索連接部5f上的第三端部和連接在第二對重7的上部的第四端部。
通過第一和第二主繩索16,17,以1∶1的卷繞方式將轎廂5以及第一和第二對重6,7懸吊在井道1內。
在井道1內上部配置著將第一主繩索16引導至第一繩索連接部5e的第一轎廂側返回輪18、將第一主繩索16引導至第一對重6的第一對重側返回輪19、將第二主繩索17引導至第二繩索連接部5f的第二轎廂側返回輪20、以及將第二主繩索17引導至第二對重7的第二對重側返回輪21。
主繩索16,17從驅動輪11,14大致水平地延伸,通過返回輪18~21,被轉換為大致垂直向下的方向。因此,返回輪18~21與井道1內的驅動裝置9,12配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這些返回輪18~21能被支承驅動裝置9,12的支承架支承。另外,返回輪18~21的配置方式為,它們的旋轉軸處于水平狀態且相對于井道1的進深方向傾斜地延伸著。相對于轎廂5的寬度方向,第一和第二主繩索16,17位于驅動輪11,14與返回輪18~21之間的部分傾斜地延伸著。
第一驅動裝置9、第一繩索連接部5e、第一主繩索16和返回輪18,19、與第二驅動裝置12、第二繩索連接部5f、第二主繩索17、以及返回輪20,21以在垂直投影面內相互對稱(點對稱)的方式進行配置。因此,第一主繩索16相對第一驅動輪11的包角和第二主繩索17相對第二驅動輪14的包角相等。
換而言之,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第一和第二繩索連接部5e,5f、以及第一和第二對重6,7配置為,使得第一主繩索16相對第一驅動輪11的包角和第二主繩索17相對第二驅動輪14的包角相等。
另外,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由控制裝置(控制板)100(圖2)進行控制。控制裝置100可以配置在井道1內下部或上部。另外,控制裝置100也可以安裝在支承驅動裝置9,12的支承架上。
接下來對電梯裝置的運行動作進行說明。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按照來自同一控制裝置100的信號同步驅動。因此,第一和第二驅動輪11,14同步旋轉,從而使轎廂5以及第一和第二對重6,7升降。第一和第二對重6,7的移動方向始終相同。
在該電梯裝置中,采用了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還采用了第一和第二對重6,7,而且將第一和第二對重6,7分別配置在轎廂5的左右兩側,從而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以及對重6,7等,使整體的設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按以下方式水平地配置在井道1的上部(頂部),即,第一和第二驅動輪11,14的旋轉軸垂直地延伸著,并且采用薄型卷揚機作為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由此能減小井道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進而,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按以下方式配置于轎廂5的正上方,即,在垂直投影面內,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整體上與轎廂5相重疊,由此能減小井道1的平面尺寸。
進而,驅動裝置9,12、繩索連接部5e,5f、以及對重6,7的配置方式為,第一和第二主繩索16,17相對第一和第二驅動輪11,14的包角相等,因此易于使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同步,轎廂5穩定升降。
實施方式二接下來,圖3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二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4是圖3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上述圖中,在轎廂5的下部設置著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2,23,并且第一轎廂懸吊滑輪22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3在轎廂5的寬度方向上具有間隔。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2,23的配置方式為,它們的旋轉軸處于水平狀態且與井道1的進深方向平行地延伸著。
通過主繩索體24將轎廂5和第一和第二對重6,7懸吊在井道1內。主繩索體24具有多根(圖中僅表示出一根)主繩索25。主繩索25具有連接于第一對重6的第一端部和連接于第二對重7的第二端部。
按照從第一端部開始的順序,主繩索25依次卷繞于第一對重側返回輪19、第一驅動輪11、第一轎廂側返回輪18、第一轎廂懸吊滑輪22、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3、第二轎廂側返回輪20、以及第二對重側返回輪21,最后到達第二端部。
也就是說,第二實施方式實質上與實施方式一中的以下構成相同,即,在轎廂5的下部使第一主繩索16的第一端部和第二主繩索17的第三端部相互連接,并且卷繞于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2,23。其它的構成與實施方式一相同。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以及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由于能防止主繩索25在轎廂5的左右兩側出現長度差,從而能使轎廂5穩定地升降。
實施方式三接下來,圖5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三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該實施例中,在井道1的進深方向上,第二對重7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前側。第一和第二繩索連接部5e,5f的配置方式為,在垂直投影面內,連接第一繩索連接部5e和第二繩索連接部5f的直線通過轎廂5的重心C。也就是說,實質上由主繩索體15在重心位置處懸吊著轎廂5。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以及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即,也可以在井道1的進深方向上使第一對重6的配置位置和第二對重7的配置位置相互錯開。
另外,通過在重心位置處懸吊著轎廂5,能夠使轎廂5更穩定地升降。
這里,第一驅動裝置9、第一繩索連接部5e、第一主繩索16和返回輪18,19、與第二驅動裝置12、第二繩索連接部5f、第二主繩索17和返回輪20,21也可以按在垂直投影面內相互中心對稱的方式進行配置,以使第一主繩索16相對于第一驅動輪11的包角和第二主繩索17相對于第二驅動輪14的包角相等。
實施方式四接下來,圖6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四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該圖中,在井道1內的上部配置著作為包角調整機構的角度調整輪26。在角度調整輪26上卷繞著第一主繩索16的從第一驅動輪11延伸至第一對重側返回輪19的部分,從而使從第一驅動輪11延伸出的第一主繩索16的方向發生變化。由此,使第一主繩索16相對于第一驅動輪11的包角增大,從而使其與第二主繩索17相對于第二驅動輪14的包角相等。其它構成與實施方式三相同。
這樣,通過采用角度調整輪26,使第一和第二主繩索16,17相對第一和第二驅動輪11,14的包角相等,從而易于實現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的同步運轉,使轎廂5更穩定地升降。
這里,包角調整機構也可以配置在第一主繩索16的從第一驅動輪11延伸至第一轎廂側返回輪18的部分上。
另外,包角調整機構也可以相對第二主繩索17配置,也可以同時配置在第一和第二主繩索16,17上。
另外,包角調整機構也可以用來減小包角。
實施方式五接下來,圖7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五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該實施例中,在井道1的進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對重6,7都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前側。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以及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通過將第一和第二對重6,7都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前側,能減少配置在轎廂導軌2后側的設備數量。由此,在將其適用于觀光電梯的情況下能夠確保開闊的視野。
實施方式六接下來,圖8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六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該實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以在轎廂5的寬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進行配置。另外,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配置在轎廂5的前部的正上方,該前部是指相對于轎廂5的進深方向的正中間的前部。另外,在井道1的進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對重6,7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后側。
另外,第一驅動裝置9、第一繩索連接部5e、第一主繩索16和返回輪18,19、與第二驅動裝置12、第二繩索連接部5f、以及第二主繩索17和返回輪20,21以轎廂5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線為對稱軸按照軸對稱的方式進行配置。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和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由于軸對稱地配置上述機構,易于適應轎廂5在寬度方向和進深方向的尺寸變化。
實施方式七接下來,圖9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七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該實施例中,在轎廂5的進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配置在轎廂5后部的正上方,該后部是指相對于轎廂5進深方向正中間的后部。另外,在轎廂5的進深方向上,第一和第二對重6,7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前側。
另外,第一驅動裝置9、第一繩索連接部5e、第一主繩索16和返回輪18,19與第二驅動裝置12、第二繩索連接部5f、以及第二主繩索17和返回輪20,21以轎廂5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線為對稱軸按照軸對稱的方式進行配置。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和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實施方式八接下來,圖10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八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該實施例中,以第一主繩索16和第二主繩索17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其它構成與實施方式六相同。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和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實施方式九接下來,圖1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九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該實施例中,以第一主繩索16和第二主繩索17相互交叉的方式來配置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其它構成與實施方式七相同。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和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這里,在實施方式八,九中,為了避免第一主繩索16和第二主繩索17之間的干涉,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錯開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的配置位置,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錯開返回輪18,19的配置位置和返回輪20,21的配置位置。
實施方式十接下來,圖12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3是圖12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轎廂5的第一和第二側面部5a,5b的下部設有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7,28。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7,28配置為,它們的旋轉軸處于水平狀態且與轎廂5的寬度方向相平行地延伸著。并且,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7,28配置為,在垂直投影面內,連接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7,28的直線通過轎廂5的重心。
在第一對重6的上部設置有第一對重懸吊滑輪29。在第二對重7的上部設置有第二對重懸吊滑輪30。
第一主繩索16具有與井道1內上部相連接的第一和第二端部。第二主繩索17具有與井道1內上部相連接的第三和第四端部。第一和第三端部與固定在井道1內上部的繩索連接部31相連接。第二和第四端部與固定在井道1內上部的繩索連接部32相連接。繩索連接部31,32例如可以設置在支承驅動裝置9,12的支承架上。
按照從第一端部開始的順序,第一主繩索16依次卷繞于第一轎廂懸吊滑輪27、第一轎廂側返回輪18、第一驅動輪11、第一對重側返回輪19、以及第一對重懸吊滑輪29,最后到達第二端部。
按照從第三端部開始的順序,第二主繩索17依次卷繞于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8、第二轎廂側返回輪20、第二驅動輪14、第二對重側返回輪21、以及第二對重懸吊滑輪30,最后到達第四端部。
在2∶1的卷繞方式下,通過第一和第二主繩索16,17,來懸吊轎廂5以及第一和第二對重6,7。
這樣,通過2∶1的卷繞方式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和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在實施方式一,三至九所示的電梯裝置中,也可以如實施方式十所示的那樣,設置轎廂懸吊滑輪以及第一和第二對重懸吊滑輪,從而適用2∶1的卷繞方式。
另外,在實施方式一至十所示的方案中,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配置繩索體的、從驅動輪向轎廂側延伸的部分以及繩索體的、從驅動輪向對重側延伸的部分,即,使上述部分相互交叉地被分別引導至轎廂側返回輪和對重側返回輪,且不發生相互干涉。
實施方式十一接下來,圖14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一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5是圖14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這些圖中,在井道1內設置著一對對重導軌33。對重導軌33的設置方式為,在垂直投影面內,連接兩根對重導軌33的直線與層站出入口的開口方向相平行地延伸著。
對重34沿著對重導軌33,在井道1內升降。在實施方式一至十中,采用了兩個對重6,7,但在實施方式十一中采用一個對重34。
另外,對重34以與背面部5d相對的方式配置在轎廂5的后方。因此,第一和第二對重側返回輪19,21配置在背面部5d和對重34的上方。主繩索16,17的從驅動輪11,14延伸至對重側返回輪19,21的部分與轎廂5進深方向相平行地延伸著。
在井道1內上部配置著卷繞有第一主繩索16的第一轉向輪35和卷繞有第二主繩索17的第二轉向輪36。第一和第二轉向輪35,36的配置方式為,它們的旋轉軸垂直或大致垂直地延伸著。
第一和第二轉向輪35,36將第一和第二主繩索16,17從驅動輪11,14引導至轎廂側返回輪18,20。另外,通過使主繩索16,17經過轉向輪35,36,能增大主繩索16,17相對于驅動輪11,14的包角。
另外,第一驅動裝置9、第一繩索連接部5e、第一主繩索16、第一轉向輪35、返回輪18,19與第二驅動裝置12、第二繩索連接部5f、第二主繩索17、第二轉向輪36、返回輪20,21以轎廂5寬度方向的中心線為對稱軸,軸對稱配置。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以及對重34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由于軸對稱地配置上述設備,易于適應轎廂5在寬度方向和進深方向的尺寸變化。
實施方式十二接下來,圖16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二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7是圖16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該實施例中,在轎廂5的下部安裝著轎廂懸吊滑輪22,23,在對重34的上部安裝著對重懸吊滑輪37。
主繩索體具有多根(圖中僅表示出一根)連續的主繩索38。按照從第一驅動輪11開始的順序,主繩索38依次卷繞于第一轉向輪35、第一轎廂側返回輪18、第一轎廂懸吊滑輪22、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3、第二轎廂側返回輪20、第二轉向輪36、第二驅動輪14、第二對重側返回輪21、對重懸吊滑輪37以及第一對重側返回輪19,最后返回至第一驅動輪11。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9,12以及對重34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這里,在實施例一至十二中,說明了采用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9,12的電梯裝置,但是驅動裝置9,12的控制方法,并不僅限于對兩者同時進行驅動的運行模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包含對兩者同時進行驅動的雙機運行模式和僅對其中任意一方進行驅動的單機運行模式的控制裝置。因此,在對驅動裝置9,12中的每一臺分別進行保養檢查時,能夠在單機運行模式下驅動未進行保養檢查的那一臺。
另外,也可以根據轎廂的負荷來進行單機運行模式和雙機運行模式的切換。也就是說,也可以在轎廂的荷重與對重的荷重相差較大時采用雙機運行模式,而在轎廂的荷重與對重的荷重相差較小時采用單機運行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在單機運行模式中,未參與驅動的驅動裝置的驅動輪在制動器釋放的狀態下空轉。
另外,也可以采用包含以下兩種運行模式的控制裝置,即,一個是由同一驅動指令信號(運行方式信號)來驅動兩個驅動裝置9,12的運行模式,另一個是由分別對應各驅動裝置9,12而相互獨立形成的兩個驅動指令信號來控制驅動裝置9,12的運行模式。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說明了驅動裝置為兩個的情況,也可以采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驅動裝置。另外,還可以采用尺寸彼此不同的多個驅動裝置。
另外,對重的個數也可以為三個或三個以上。另外,還可以采用尺寸彼此不同的多個對重。
實施方式十三接下來,圖18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三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19是圖18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這些圖中,在井道1內上部配置有驅動裝置(薄型卷揚機)41。驅動裝置41具有包含電動機和制動器的驅動裝置主體42、以及在驅動裝置主體42的作用下旋轉的驅動輪43。另外,驅動裝置41水平(包含大致水平)地配置為,驅動輪43的旋轉軸垂直(包含大致垂直)地延伸著。
在井道1內上部配置有轎廂側轉向輪44。轎廂側轉向輪44配置為,其旋轉軸垂直(包含大致垂直)地延伸著。在驅動輪43上卷繞著主繩索體45。轎廂5和對重34通過主繩索體45懸吊在井道1內。
主繩索體45具有多根(圖中僅表示出一根)第一主繩索46和多根(圖中僅表示出一根)第二主繩索47。第一主繩索46具有與第一繩索連接部5e相連接的第一端部和與對重34的上部相連接的第二端部。第二主繩索47具有與第二繩索連接部5f相連接的第三端部和與對重34的上部相連接的第四端部。
在井道1內上部配置有將第一主繩索46引導至第一繩索連接部5e的第一轎廂側返回輪48、將第二主繩索47引導至第二繩索連接部5f的第二轎廂側返回輪49、以及將第一和第二主繩索46,47引導至對重34的對重側返回輪50。返回輪48~50配置為,它們的旋轉軸水平地延伸著。
第二主繩索47的位于驅動輪43和第二轎廂側返回輪49之間的部分卷繞在轎廂側轉向輪44上。
第一繩索連接部5e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后方,第二繩索連接部5f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前方。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41和對重34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實施方式十四接下來,圖20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四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1是圖20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該實施例中,與實施例十三相比,減小了對重34寬度方向的尺寸,并且將對重34配置在轎廂5的第一側面部5a側。另外,第一和第二繩索連接部5e,5f配置在轎廂導軌2的前方。
這樣,在將對重34配置在轎廂5的側方的情況下,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41和對重34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實施方式十五接下來,圖22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五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3是圖22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這些圖中,在井道1內上部設置有對重側轉向輪51。對重側轉向輪51配置為,其旋轉軸垂直(包含大致垂直)地延伸著。
另外,與實施方式一相同,在轎廂5的第一側面部5a側配置有第一對重6,在第二側面部5b側配置有第二對重7。在井道1內上部設置有第一對重側返回輪52,該第一對重側返回輪52將第一主繩索46引導至第一對重6。第一對重側返回輪52配置在第一對重6的正上方。在井道1內上部設置有第二對重側返回輪53,該第二對重側返回輪53將第二主繩索47引導至第二對重7。第二對重側返回輪53配置在第二對重7的正上方。
另外,第一和第二對重側返回輪52,53配置為,它們的旋轉軸水平地延伸著。第一主繩索46的第二端部連接于第一對重6的上部。第二主繩索47的第四端部連接于第二對重7的上部。
通過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41和對重6,7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將第一主繩索46的第二端部連接于第一對重6,將第二主繩索47的第四端部連接于第二對重7,但也可以將第一主繩索46的第二端部連接于第二對重7,而將第二主繩索47的第四端部連接于第一對重6。
實施方式十六接下來,圖24是本發明實施方式十六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25是圖24的電梯裝置的側視圖。在這些圖中,在轎廂5的下部安裝著第一和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2,23。主繩索體由多根(圖中僅表示出一根)主繩索55構成,通過該主繩索體懸吊轎廂5和對重34。
在井道1內上部配置有轎廂側返回輪54,該轎廂側返回輪54將從驅動輪43延伸的主繩索55引導至第一轎廂懸吊滑輪22。轎廂側返回輪54配置為,其旋轉軸水平地延伸著。在井道1內上部固定有繩索連接部56。繩索連接部56也可以設置在支承驅動裝置41的支承架上。
主繩索55具有與繩索連接部56相連接的第一端部以及與對重34的上部相連接的第二端部。另外,按照從第一端部側開始的順序,主繩索55依次卷繞于第二轎廂懸吊滑輪23、第一轎廂懸吊滑輪22、轎廂側返回輪54、驅動輪43、以及對重側返回輪50,最后到達第二端部。
因此,在2∶1的卷繞方式下,轎廂5通過主繩索55懸吊在井道1內,在1∶1的卷繞方式下,對重34通過主繩索55懸吊在井道1內。
根據這樣的電梯裝置,也能夠更有效地配置驅動裝置41以及對重34等,使整體的配置空間更加緊湊。
另外,在實施方式一至十六中,構成主繩索體的繩索,可以使用樹脂包覆繩索,該樹脂包覆繩索的外周部為由高摩擦系數樹脂材料構成的外層包覆體。通過采用這樣的樹脂包覆繩索,能以較小的包角來確保較大的牽引力。并且,與單純的鋼制繩索相比,樹脂包覆繩索具有較高的柔性,能夠減小驅動輪的直徑。
另外,在實施方式一至十六的各電梯裝置中,可以將配置在井道1內上部的機構(驅動裝置、返回輪、轉向輪等)安裝于共同的支承架上,從而實現單元化。
另外,在實施方式一至十六中,以驅動輪位于驅動裝置主體上部的方式配置驅動裝置,與此相對,也可以按驅動輪位于驅動裝置主體下部的方式配置驅動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梯裝置,其具有第一驅動裝置,該第一驅動裝置配置在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裝置,該第二驅動裝置配置在上述井道的上部,并具有第二驅動輪;轎廂,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的驅動力的作用下,該轎廂在上述井道內升降;第一和第二對重,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的驅動力的作用下,該第一和第二對重在上述井道內升降;主繩索體,該主繩索體卷繞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輪上,并且將上述轎廂以及上述第一和第二對重懸吊在上述井道中;以及控制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的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所采用的運行模式包括同時驅動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二者的雙機運行模式,以及僅驅動上述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中任意一方的單機運行模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梯裝置,其具有第一驅動輪的第一驅動裝置以及具有第二驅動輪的第二驅動裝置配置在井道上部。由卷繞于第一和第二驅動輪的主繩索體將轎廂和第一和第二對重懸吊在井道內。另外,在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的驅動力的作用下,轎廂以及第一和第二對重在井道內升降。
文檔編號B66B11/04GK101041407SQ20071010475
公開日2007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9日
發明者橋口直樹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