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顯示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旋轉與升降功能的 連接結構的顯示器。
背景技術:
一般顯示器通常具有上下升降、垂直旋轉、水平旋轉以及左右旋 轉的功能,使顯示面板可依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做調整。現有的顯示器
將具有X、 Y、 Z軸向的轉軸制作于同一個組件中,^使顯示面板可以朝 多方向旋轉,另外再制作一個額外的上下升降的組件,使顯示面板可 以上下升降。
然而,不但制作三軸向轉軸的組件繁瑣復雜,而且額外的升降組 件也耗費工時,增加生產線的負擔。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器,包括一顯示面板、 一支撐件、 一連接件以及一底座。支撐件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連接件連接 顯示面板與第一端,包括一本體以及一旋轉件。旋轉件以一第一軸為 中心與本體相對旋轉,以及以 一第二軸為中心與顯示面板相對旋轉, 且第一軸與第二軸垂直。底座設置于第二端,以一第三軸為中心與支 撐件相對旋轉。
圖1A顯示本發明顯示器的連接件位于支撐件第一端的示意圖; 圖1B顯示本發明顯示器的連接件位于支撐件第二端的示意圖; 圖2A顯示本發明顯示器的內部結構,排除外部的裝飾殼體、顯示 面才反與底座;
圖2B顯示圖2A中顯示器的分解圖;圖3顯示本發明顯示器的側視圖4顯示本發明顯示器的后視圖;以及
圖5A-圖5C顯示本發明顯示面板在不同方向轉動的動作圖。
主要附圖標記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圖1A、圖1B,本發明的顯示器10包括一顯示面板11、 一支 撐件12、 一連接件13以及一底座14。顯示面板11借由連接件13與 支撐件12連接,支撐件12設置于底座14并用以支撐顯示面板11, 其中連接件13頂部至支撐件12底部,形成一總距離D。
請配合參見圖1A、圖1B以及圖2A、圖2B,為清楚表現支撐件 12與連接件13的內部結構,在圖2A、圖2B中,將不顯示支撐件U
10、顯示器
12、 支撐件 121S、滑軌
13、 連接件 131、本體 133、移動件 A、軸體
B'、卡勾 D、總距離 El、第一端
E3、 第三端
F2、第二表面 L、信號線 R2、第二旋轉單元 Sl、實質定力機構
XI、第一軸 X3、第三軸
11、顯示面板
121、支撐架
122A、 122B、固定件
13L、鎖片
132、旋轉件
14、底座
B、 實質定力4幾構的一端
C、 截面
d、預設距離 E2、 第二端 Fl、第一表面 H、孔洞
Rl、第一旋轉單元 R3、第三旋轉單元 S2、扭力彈簧 X2、第二軸 Y、長軸與連接件13外部的裝飾殼體、顯示面板11與底座14。
本發明的連接件13內部結構包括第一旋轉單元Rl、第二旋轉單 元R2、第三旋轉單元R3以及實質定力機構Sl,其中第一旋轉單元R1 包括軸體A以及兩個扭力彈簧S2。
如圖2A、圖2B所示,支撐件12內部具有兩個支撐架121以及兩 個固定件122A、 122B,支撐架121分別具有一滑軌121S,固定件122A、 122B分別于第一端E1以及第二端E2將兩個支撐架121固定于相等的 間距。
如圖1A、圖1B所示,固定件122B連結于兩個支撐架121之間而 使該支撐件12成為實質U型的結構,支撐件12殼體于接近第二端E2 的中央內側具有第一表面Fl,該第一表面Fl為向下凹陷表面,且位 于圖2A、圖2B所示的兩個支撐架121與固定件122B之間。
如圖2A、圖2B所示,連接件13內部結構連結于支撐件12的第 一端E1,并包括本體131、旋轉件132、兩個移動件133,其中連接 件13具有一第三端E3,而第二表面F2形成于第三端E3。旋轉件132 借由第一旋轉單元Rl與本體131連接。第一旋轉單元Rl的軸體A分 別穿過旋轉件132與本體131,使本體131與旋轉件132可以一第一 軸X1為中心相對旋轉,其中第一軸X1為一X軸;扭力彈簧S2設置 于軸體A、每一個扭力彈簧S2的兩端分別與本體131以及旋轉件132 抵接,當本體131與旋轉件132相對旋轉時,可提供緩沖的力量。移 動件133分別借由一鎖片13L鎖合于本體131的兩側,且移動件133 可分別于支撐架121的滑軌121S中移動,帶動連接件132于支撐件 12的第一端El與第二端E2之間移動,使顯示面板11可上下升降(如 圖1A、圖1B所示)。
如圖1A、圖1B所示,連接件13殼體于接近底端處具有第二表面 F2;該第二表面F2為向上凹陷表面,形成于本體131下方,介于兩 個移動件133之間。
第二旋轉單元R2設置于顯示面板11與旋轉件132之間,也就是
說,顯示面板11借由第二旋轉單元R2與連接件13連接,并且,第二旋轉單元R2使顯示面板11與連接件132可以一第二軸X2為中心 相對旋轉,其中,第二軸X2與第一軸X1垂直。第三旋轉單元R3設置于支撐件12與底座14之間,也就是說, 支撐件12借由第三旋轉單元R3與底座14連接,并且,第三旋轉單 元R3使支撐件12與底座14可以一第三軸X3為中心相對旋轉,其中, 第三軸X3與第一軸X1垂直。實質定力機構Sl為一定力彈簧,設置于連接件13的本體131的 底部,實質定力機構Sl的一端B與位于笫一端El的固定件122A上 的卡勾B,卡合連接,當連接件13與支撐件12相對移動時,實質定力 機構Sl可克服該顯示面板的重量,使連接件13可定位于支撐件12 第一端El與第二端E2之間的任一位置。如圖1A、圖1B所示,從外部殼體來看,該第一表面F1相對于該 第二表面F2;孔洞H形成于第一表面F1與第二表面F卩之間,且貫穿 連接件13與支撐件12兩者結合后,沿著一長軸Y延伸的截面C。孔洞H的大小會隨著移動件133由第一端El移動至第二端E2逐 漸變小,也即連接件13與支撐件12作彼此遠離移動時,第一表面Fl 與第二表面F2間距離會逐漸加大;而當連接件13與支撐件12作彼 此接近移動時,該第一表面Fl與該第二表面F2間距離逐漸減小,直 到連接件13與支撐件12兩者的總距離D為一最小值。如圖1A所示,當連接件13移動至最高位置時,孔洞H最大。 如圖1B所示,當連接件13移動至最低位置時,孔洞H最小,此 時支撐件12與連接件13的總距離D已為最小值,但第一表面Fl與 第二表面F2仍保持彼此分離,所以在支撐件12與連接件H之間仍 能保持該孔洞H。如圖2A、圖2B所示,從內部結構來看,孔洞H形成于連接件本 體131,兩個支撐架121以及固定件122A、 122B之間。本體131底部與移動件133之間具有預設距離d (如圖2A、圖2B 所示),換句話說,預設距離d也是實質定力機構Sl與第三端E3的 間的距離(如圖4所示)。當移動件133由支撐件12的第一端El移動至第二端E卩時,由于預設距離d是不變的,主體131并不會與第二 端的固定件122B抵接,可預留空間使孔洞H足以形成。換句話說, 若第二表面F2為凹陷表面時,則預設距離d大于第二表面F2的凹陷 深度,以預留形成該孔洞H所需的空間。應注意的是,圖1A、圖1B所示實施例中,第一表面F1與第二表 面F2皆為凹陷表面。但不限于此,可以(l)第一表面Fl與第二表面 F2兩者之一為凹陷表面,當該連接件13與該支撐件12兩者的總距離 D為最小值時,第一表面Fl與第二表面F2兩者部分接觸;或(2)加長 上述預設距離d,當該連接件13與該支撐件12兩者的總距離D為最 小值時,第一表面Fl與第二表面F2兩者仍彼此分離,如此第一表面 Fl與第二表面F2均可為平面,便可形成該孔洞H。請參考圖3與圖4,本發明的顯示器IO還包括一信號線L,孔洞 H可為理線孔,信號線L的一端設置于顯示面板ll,信號線L的另一 端由兩個支撐架121之間所形成的孔洞H穿過,與一計算機主機連接, 此外,由于主體131與移動件133之間的預設距離d,當連接件13 帶動顯示面板11由第一端El至第二端E2,孔洞H僅會縮小至一定的 尺寸(預設距離d),如此由孔洞H穿過的信號線L便不會被擠壓,造 成才妄觸不良。應注意的是,于圖4中,由于顯示器IO裝飾殼體的設計,支撐 架121之間的孔洞H呈現圓形,但不限于此。請參考圖5A至圖5C,由于第一軸XI為一 X軸向轉軸,當本體 131與旋轉件132以第一軸XI為中心相對旋轉時,帶動顯示面板11 垂直旋轉(如圖5A所示)。而第二軸X2分別與第一轉軸XI以及顯示 面板11垂直,當顯示面板11與旋轉件132以第二軸X2為中心相對 旋轉時,顯示面板11可向左或向右旋轉至呈現直立的狀態(如圖5B 所示)。第三軸X3也與第一軸X1垂直,當支撐件12與底座14可以 第三軸X3為中心相對旋轉時,同時顯示面板11也^皮連動并可水平旋 轉(如圖5C所示)。本發明的顯示器10的連接件13同時具有使顯示面板11在兩軸向上轉動(如圖5A、圖5B所示)以及升降的功能(如圖1A、圖1B所示), 不用另外增設一升降結構,此外,在支撐件12的第二端E2設置的第 三旋轉單元R3也可間接帶動顯示面板11于另一軸向的轉動,與現有 的具有三軸向轉軸組件的顯示器相比,本發明顯示器10于支撐件12 的第 一端El的連接件13結合了第一旋轉單元Rl與第二旋轉單元R2 , 另外再于支撐件12的第二端E2結合了一第三旋轉單元R3,同樣可達 成使顯示面板11三向旋轉的目的,由于簡化了連接件13的制造過程, 便可節省制造顯示器10的工時。雖然本發明已揭示了如上的優選實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 明,任何熟知此技術的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和范圍內, 應該可以作出 一些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 求書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 一種顯示器,包括一顯示面板;一支撐件,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一連接件,連接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端,該連接件包括一本體;一旋轉件,以一第一軸為中心與該本體相對旋轉,以及以一第二軸為中心與該顯示面板相對旋轉,且該第一軸與該第二軸垂直;以及一底座,設置于該第二端,以一第三軸為中心與該支撐件相對旋轉。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第一軸與該第三軸垂直。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第一旋轉單元,連接該 本體與該旋轉件,該旋轉件借由該第 一旋轉單元與該本體相對旋轉。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第二旋轉單元,設置于 該顯示面板與該旋轉件之間,該顯示面板借由該第二旋轉單元與該旋轉 件相對;旋轉。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第三旋轉單元,設置于 該支撐件與該底座之間,該支撐件借由該第三旋轉單元與該底座相對旋 轉。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第一軸為一X軸。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實質定力機構,設置于 該本體并與該第一端卡接。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連接件還包括至少一移動 件,設置于該本體,且可于該支撐件的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移動。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支撐件具有一滑軌,該移 動件可于該滑軌內滑動。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支撐件包括兩個支撐架, 所述支撐架間形成一孔洞。
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信號線,該信號線設 置于該顯示面板,并由該孔洞穿過。
12. —種顯示器,包括 一支撐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連接件,以可相對于該支撐件移動的方式與該支撐件連接,并具 有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相對于該第二表面,該連接件與該支撐件兩者結合后,具有一長軸;其中當該連接件與該支撐件作彼此遠離移動時,該第 一表面與該第 二表面間距離逐漸加大;當該連接件與該支撐件作彼此接近移動時,該第 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間距離逐漸減小;其中當該連接件與該支撐件兩者彼此接近使該連接件頂部至該支撐 件底部的距離為 一最小值時,該第 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仍保持彼此分離, 而于該支撐件與該連接件間形成一孔洞,該第 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構成 該孔洞的內表面,且該孔洞貫穿沿著該長軸延伸的截面。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顯示面板與一導線, 該顯示面板與該連接件連接,其中當該連接件相對于該支撐件移動時, 該連接件帶動該顯示面板相對于該支撐件移動,該導線接于該顯示面 板,并由該孔洞中穿過。
14.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支撐件還包括兩個支撐 架與一固定件,該固定件連結于兩個支撐架之間而使該支撐件成為實質U 型的結構,且該第 一表面位于該兩個支撐架與該固定件之間。
15.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實質定力機構,設置 于該連接件中,并與該支撐件連接,其中該實質定力機構可克服該顯示 面板的重量,而將該連接件固定于該支撐件上任意位置。
16. 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連接件具有一第三端, 該第二表面形成于該第三端,該實質定力機構與該第三端間具有一預設距離,當該第二表面為凹陷表面時,該預設距離大于該凹陷表面的凹陷 深度,以供形成該孔洞。
17.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 二者之一為凹陷表面,當該連接件與該支撐件兩者彼此接近而抵接時, 該凹陷表面可于該支撐件與該連接件間形成該孔洞。
18. —種顯示器,包括 一顯示面板;一支撐件,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且于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形成一孑L洞;以及一連接件,連接該顯示面板與該第一端,該連接件包括一本體以及 一移動件,該移動件設置于該本體,且可于該支撐件中移動,且該孔洞 隨著該移動件的向下移動而變小;其中該本體與該移動件之間具有一預設距離,以供該孔洞的形成。
19. 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顯示器,其中該連接件還包括一旋轉件, 以一第一軸為中心與該本體相對旋轉,以及以一第二軸為中心與該顯示 面氺反相對S走轉。
20. 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第一旋轉單元,連接 該本體與該i走轉件,該旋轉件借由該第 一旋轉單元與該本體相對旋轉。
21. 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第二旋轉單元,設置 于該顯示面板與該旋轉件之間,該顯示面板借由該第二旋轉單元與該旋 轉件相對旋轉。
22. 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顯示器,還包括一底座以及一第三旋轉 單元,該底座與該第二端連接,該第三旋轉單元,設置于該支撐件與該 底座之間,該支撐件借由該第三旋轉單元與該底座相對旋轉。
全文摘要
一種顯示器,包括一顯示面板、一支撐件、一連接件以及一底座。支撐件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連接件連接顯示面板與第一端,該連接件包括一本體以及一旋轉件。旋轉件以一第一軸為中心與本體相對旋轉,以及以一第二軸為中心與顯示面板相對旋轉,且第一軸與第二軸垂直。底座設置于第二端,以一第三軸為中心與支撐件相對旋轉。
文檔編號G12B9/08GK101221821SQ20071000060
公開日2008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07年1月9日
發明者陳建宏, 陳昶榮 申請人: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