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可松開的互鎖帶的線性致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線性致動器,更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形成可收縮伸縮柱體的可松開互鎖帶的線性致動器。
背景技術:
1989年授予Piere GAGNON和Pierre LAFOREST(本發明的發明人)的美國專利NO.4875660(此后稱為“Gagnon專利”)描述一種取代液壓缸來用作推動裝置的推動致動器,該專利結合在此說明書內以作為參考。由于沒有同心的柱形部分相互存放在一起,Gagnon專利的推動致動器在收縮位置時具有比傳統液壓缸所需空間小的優點。同樣,它可以支承非常重的負載,這是由于它在抽出位置時形成圓柱形柱體,而沒有液壓缸那樣的任何同心部分,并且這種垂直結構對于壓縮來說具有很高的垂直剛度。Gagnon專利的推動致動器在世界范圍內獲得非常重要的成功已經證實它是傳統液壓缸的非常有利的替代方案。
Gagnon推動致動器通常如下操作。中空圓柱形轉子在固定在地面上的底座上轉動承載。馬達有選擇地驅動轉子。第一水平帶以盤繞形式垂直疊置并靜置在地面上,而第二垂直帶以旋繞方式水平疊置,后者位于圍繞轉子同軸定位的環形容器(magazine)內。每個帶的上端固定連接到負載承載平臺。在轉子轉動時,垂直帶的每一繞圈被引導并安裝在水平帶的兩個垂直相繼繞圈之間的構造中,以便因此逐漸形成垂直伸縮柱體。通過推動致動器支承的平臺的負載經由相互靜置的垂直和水平帶繞圈導出,并且接著到設置在支承水平帶的轉子上的空轉輥子上。
與Gagnon專利相關的一個問題在于水平和垂直帶簡單相互靜置,而沒有以任何方式互鎖。這在負載軸向并壓縮地施加在推動致動器平臺上時不存在問題,這是由于推動致動器具有非常重要的垂直負載承載性能。但是,如果力垂直于其中心軸線施加在柱體上時,柱體的結構整體性容易降低。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柱體的兩個相互纏繞的帶會意外相互脫離,造成柱體坍塌。為了克服這種問題,Gagnon專.利的推動致動器通常和例如剪子式連桿的引導裝置一起使用,防止由推動致動器承載的負載橫向運動。實際上,剪子式連桿只允許所承載的負載在推動致動器的軸線方向上運動。同樣,可以看出Gagnon推動致動器的垂直柱體不能承受任何類型的張力,這是由于一旦相互纏繞的帶相互脫離,柱體將坍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一種線性致動器,包括細長的第一帶,圍繞中心軸線以盤繞形式卷繞,并能夠采取收縮位置和延長位置,其中其繞圈在所述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相互隔開;第一緊固裝置,通過所述第一帶承載并且沿其縱向布置;細長的第二大致扁平帶,在其本身上卷繞,其繞圈大致橫向平行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能夠采取其繞圈相互嵌套的收縮、螺旋位置和其繞圈圍繞所述中心軸線形成盤繞的延長位置,并且從中徑向均勻隔開,以便形成伸縮柱體,所述第一和第二帶在收縮位置時位于相互隔開的各自位置上;第二緊固裝置,通過所述第二帶承載并沿其縱向布置,所述第二緊固裝置能夠與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協作,以便松開地互鎖所述第一和第二帶;間隔裝置,連續隔開所述第一帶的繞圈;驅動裝置,一方面造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相對轉動,并且另一方面造成所述間隔裝置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相對轉動;引導裝置,朝著所述第一帶的繞圈引導所述第二帶的繞圈,以便可松開地互鎖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以及保持裝置,在所述伸縮柱體內將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保持在互鎖狀態下。
在一個實施例中,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部分重疊,以便形成重疊區段,其中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靠近所述重疊區段以盤繞形式卷繞,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在所述重疊區段處相互接合,以便可松開地連接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包括從所述第一帶伸出的縱向隔開的齒,并且所述第二緊固裝置包括沿著所述第二帶縱向布置并且定位在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內的開口,以便在所述重疊區段內成對對準,至少某些所述成對的開口通過相應的所述齒接合。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保持構件和所述引導構件是安裝在所述轉子上的輥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帶預成形為傾斜構造,使得每個繞圈限定略微錐形形狀。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連接到所述結構和第一帶的任何一個上并接合連接到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其中防止所述結構和第一帶轉動。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齒也是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與圍繞所述中心軸線以隔開方式設置在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協作,至少一個所述齒一直接合兩個所述第二抗轉動構件之間限定的相應空間,由此防止所述結構和第一帶轉動,同時它們在其延長和收縮位置之間運動。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一框架部分上的動力驅動轉子,所述轉子承載所述引導裝置、所述保持裝置和所述間隔裝置,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相對于所述轉子和所述框架運動的第二帶容器,并且承載位于所述收縮、螺旋位置上的所述第二帶的部分,其繞圈相互嵌套,所述第一和第二細長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定位的第一端部和連接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間隔裝置包括具有盤繞構造并通過所述轉子承載并通過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接合的支承構件。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承構件是盤繞凹槽。
在一個可選擇實施例中,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第一框架部分,承載所述間隔裝置、所述引導裝置、所述保持裝置和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運動并且承載位于所述收縮、螺旋位置上的所述第二帶的部分的第二帶容器,其繞圈相互嵌套;以及第二框架部分,驅動裝置包括固定連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帶的第一端部上并且通過所述第二框架部分可轉動承載的動力驅動轉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間隔裝置包括具有盤繞構造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承載并通過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接合的支承構件。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承構件是制成在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內的盤繞凹槽。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細長線性致動器,該致動器具有相對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間的中間部分,所述線性致動器還限定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間延伸的中心軸線,并且包括框架,框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處的第一框架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端部處并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在收縮位置和延長位置之間運動的第二框架部分,與所述延長位置相比,所述第二框架部分更加靠近所述收縮位置內的所述第一框架部分;轉子構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可轉動承載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轉動;驅動裝置,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有選擇地轉動所述轉子構件;第一細長帶,按照盤繞圖案圍繞所述中心軸線卷繞,具有靠近所述線性致動器第一端部的第一端部部分以及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部分,并包括縱向布置的可松開緊固件;第二細長的大致扁平帶,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圍繞所述中心軸線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以盤繞構造卷繞,并且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一端部之間以螺旋構造卷繞,所述第二帶具有靠近所述線性致動器第一端部的第一端部部分和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的第二端部部分;支承構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以盤繞圖案通過所述轉子承載,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可運動地接合所述支承構件,并且使得所述轉子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帶轉動;引導構件,位于所述線性致動器中間部分處,并且通過所述轉子構件承載,所述引導構件在其所述螺旋和盤繞構造之間的過渡中引導所述第二帶,在所述轉子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圍繞所述中心軸線轉動時,所述引導構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靠近所述第二帶的相繼繞圈大致沿著邊緣引導所述第二帶的每個繞圈,其中所述第一帶的所述緊固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接合和可松開地連接所述第二帶的每兩個相繼繞圈,因此形成可收縮的伸縮柱體,其包括位于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的可松開互連的第一和第二帶,其中第一和所述第二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一端部之間各自單獨疊置;以及保持構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以可松開互連關系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帶。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具有中心軸線的線性致動器,包括框架,包括隔開和不同的第一和第二框架部分;細長緊固帶,包括具有可變長度并以盤繞構造疊置的第一部分和具有可變長度并具有盤繞構造的第二部分,所述緊固帶還包括縱向布置的第一可松開緊固裝置,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定位的第一端部和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細長大致扁平的結構帶,具有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心軸線的繞圈,并包括具有可變長度并以與所述緊固帶分開的螺旋圖案疊置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定位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變長度并具有盤繞構造并具有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部分,以及可以與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協作以便可松開地互鎖所述結構和緊固帶的第二可松開緊固裝置;支承構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承載并形成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盤繞圖案,所述緊固帶的部分可運動地接合所述支承構件,同時使得所述支承構件相對于所述緊固帶相對轉動;引導和保持構件,安裝在第一框架部分上;以及驅動裝置,一方面造成所述緊固和水平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相對轉動,并且另一方面造成所述支承構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相對轉動;其中一方面在所述緊固和結構帶并另一方面所述支承構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對轉動時,可收縮的伸縮柱體形成有所述緊固和結構帶的第二部分,其方式是通過所述緊固帶經由在所述支承構件上接合而提高并且其繞圈隔開,并且通過所述結構帶的每個繞圈通過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相對于所述垂直帶的在先繞圈引導到沿邊緣相鄰的構造以便形成所述柱體的大致連續的圓柱形壁,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相互接合,以便可松開地連接所述結構帶的第二部分的每兩個相繼繞圈和所述緊固帶的相應繞圈,其中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在所述結構帶的上部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處的接合;其中在所述轉子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轉動時,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收縮。
在一個實施例中,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部分重疊,以便形成重疊區段,其中所述緊固帶的一部分靠近所述重疊區段以盤繞形式卷繞,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在所述重疊區段處相互接合,以便可拆卸地連接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包括從所述緊固帶伸出的縱向隔開的齒,并且所述第二緊固裝置包括沿著所述結構帶縱向布置并且定位在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內的隔開的開口,以便在所述重疊區段內成對對準,其中至少某些所述成對的開口通過相應的所述齒接合。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是安裝在所述轉子上并防止所述緊固帶的所述齒與形成最靠近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繞圈脫離的穿刺鄰靠構件,其中只要形成最靠近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繞圈保持與所述齒接合,形成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其它繞圈通過所述緊固帶的所述齒固定接合。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是輥子。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安裝在所述轉子上以便朝著伸縮柱體引導所述第二帶的另外引導構件。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連接到任一所述結構和緊固帶上并接合連接到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其中防止所述結構和緊固帶轉動。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齒也是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與圍繞所述中心軸線以隔開方式設置在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協作,至少一個所述齒一直接合兩個所述第二抗轉動構件之間限定的相應空間,由此防止所述結構和緊固帶轉動。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結構帶預成形為傾斜構造,使得每個繞圈限定略微錐形形狀。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一框架部分上的動力驅動轉子,所述轉子承載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和所述支承構件,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相對于所述轉子和所述框架運動并且承載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結構帶容器。
在一個可選擇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承載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以及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運動并承載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結構帶容器,其中所述第二框架部分承載所述驅動裝置,驅動裝置包括固定連接到所述緊固和結構帶上的并且通過所述第二框架部分可轉動承載的動力驅動轉子。
在附圖中圖1是按照本發明的線性致動器的透視圖,其中驅動軸的頂部被部分被去除,以便表示驅動軸與轉子齒形凸緣的接合;圖2是圖1的線性致動器在不同角度上的局部透視圖,其中周壁、第二帶、轉子、輪轂、空轉輪的環件、輪圈、輪支承板、拐角支柱以及驅動軸殼體部分剖去以便更加清楚地表示線性致動器的內部部件;圖3是類似于圖2的視圖,但是線性致動器在其延長的狀態下;圖4是沿著圖1的線IV-IV截取的線性致動器的截面圖;圖5是類似于圖4的截面圖,但是線性致動器在其延長狀態下;圖6是圖1的線性致動器的局部透視圖,其中周壁、空轉輪的環件及其支承板、頂部負載承載平臺以及第二帶被去除,并且中心輪轂局部剖去,以便特別表示第二帶引導件和轉子凸緣內的第一帶開口;圖7是沿著圖4的線VII-VII截取的截面頂部平面圖,其中轉子被去除;圖8是形成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相互纏繞帶的一部分的放大、局部透視圖;圖9是按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線性致動器的局部透視圖;以及圖9A是圖9A的線性致動器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8表示按照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線性致動器10,用于在外部元件上施加推動和/或拉動作用。應用本發明的線性致動器10的一個實例用作垂直推動構件,該垂直推動構件類似于背景技術中所說明的Gannon專利所述的推動致動器,但不局限于此。線性致動器的其它可選擇的應用將隨后描述。
線性致動器10限定相對的第一和第二端部10a、10b和第一和第二端部10a、10b之間的中間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帶可松開地相互連接或互連,如下面描述那樣。線性致動器10還限定在第一和第二端部10a、10b之間延伸的中心軸線11,并且包括框架13,框架具有由底部、地面靜置板14形成的底座12和通過底板14承載的直立圓柱形輪轂16。線性致動器還包括通過底座12在底板13之上并圍繞輪轂16可轉動承載的轉子18。轉子18包括在其周邊設置有齒輪齒的徑向向外延伸的周向凸緣20。齒形凸緣20可操作地連接到螺旋驅動軸22上,驅動軸22用來可操作地連接到適當功率源25上(圖1示意表示),例如馬達或類似裝置。驅動軸殼體24設置在軸22之上。
線性致動器10還包括圍繞致動器中心軸線11以盤繞構造卷繞并且能夠采取收縮的疊置位置和其繞圈在中心軸線11的方向上相互隔開的延長位置的第一細長緊固帶26。第一帶26更特別地在線性致動器中間部分和線性致動器第一端部10a之間疊置,其中第一帶26的繞圈的疊置部分圍繞轉子18和框架輪轂16靜置在底座12上。盤繞形的第一帶26具有靠近可以連接其上的致動器第一端部10a并且向上延伸通過轉子18的齒形凸緣20內的開口28(見圖6和7)進入其齒形凸緣20之上的轉子18的外周邊內制成的盤繞凹槽30的第一端部。第一帶26還向上延伸超過轉子18,并且具有連接到負載承載平臺32的下表面上的第二端部。細長的第一帶26大致是扁平的,并且包括從其外周邊伸出的縱向隔開的齒34形式的多個縱向布置的可松開緊固件。在它接合盤繞凹槽30時,除了伸出到凹槽30外部的齒34之外,第一帶26完全嵌入其中,并且第一帶26可在凹槽30內自由滑動。
線性致動器10還包括垂直布置并在本身上卷繞的第二細長的扁平結構帶36,其繞圈橫向平行于致動器中心軸線11。第二帶36能夠采取其繞圈相互嵌套的收縮螺旋位置和其繞圈圍繞致動器中心軸線11形成盤繞并且從中大致均勻徑向隔開以便形成具有大致圓柱形壁的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延長位置。更特別是,第二帶36具有位于通過轉子18可滑動承載的第二帶容器38內的第一端部。第二帶26的第一端部可連接到第二帶容器38上。第二帶36的位于線性致動器10的中間部分和第一端部10a之間的部分不同于第一帶26存放在容器38內,其繞圈相互嵌套。第二帶36在容器38和伸縮柱體之間引導,它通過樞轉安裝在于線性致動器的中間部分處連接到轉子19的徑向延伸凸緣20上的引導支承塊41上的彈簧加載的樞轉引導臂37并通過在線性致動器中間部分處從引導支承塊直立并可滾動連接其上的保持輥子39的形式的保持構件形成。保持輥子39形成有上部和下部周向凹槽39a、39b,使得第一帶26的伸出齒34在其中滑動,如下面詳細描述那樣。第二帶36的第二端部連接到負載承載平臺32的下表面上。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部分位于中間部分和線性致動器10的第二端部10b之間。第二帶36包括多個縱向布置的隔開下部和上部開口40、42,開口隔開地靠近細長的第二帶36的每個邊緣。
為了形成可收縮的伸縮垂直柱體,轉子18通過驅動軸22在第一方向上轉動。在將這種轉動賦予轉子18上時,第一和第二帶26和36將都被引導,以便逐漸形成柱體,如下面描述那樣。
在轉子18在其第一方向上轉動時,在齒形凸緣20之上制成在轉子19的外周邊內的盤繞凹槽30將向上引導第一帶26,其中第一帶26滑動接合線性致動器10的中間部分內的盤繞凹槽30。雖然沒有將任何轉動賦予第一帶26,這將造成第一帶26沿著致動器中心軸線11垂直升高,同時第一帶26的繞圈逐漸并相繼相互隔開。
同時,在致動器10的中間部分內,第二帶36將通過引導臂37和保持輥子39接合,輥子與轉子18一同轉動,以便連續引導徑向向內定位在第二帶容器38內的第二帶36的每個繞圈。第二帶36的每個繞圈將因此引導,使其上邊緣部分貼靠第二帶36的在先繞圈的下邊緣部分并與其重疊。另外,形成柱體的第二帶36的每兩個相繼繞圈的重疊區段將進一步經由第一帶26的一個繞圈的幫助相互連接。更特別是,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每個繞圈在重疊區段中具有與第二帶36的在先繞圈的下部開口40對準的上部開口42,并且每對對準的下部和上部開口40、42通過第一帶26的相應齒34接合。第一帶26適當隔開,通過設定形成在轉子18內的盤繞凹槽30的適當節距而在第一和第二帶26和36之間形成可松開的互連。
同樣,保持輥子39通過其位置來確保第二帶36的繞圈貼靠第一帶26的繞圈施加和保持,其中第一帶的齒34接合成對對準的第二帶開口40、42。實際上,保持輥子39非常靠近第一帶26定位,從中隔開大于第二帶36的厚度或者更多,第一帶26的齒34滑動通過保持輥子39的周向凹槽39a、39b,使得保持輥子39沿著其寬度接合第二帶36,包括超過靠近保持輥子39伸出的兩排齒34。由于第二帶36在保持輥子39和第一帶26之間延伸,第二帶36將貼靠第一帶26正確引導,并且在轉子18轉動時第一帶的齒34將被迫進入第二帶開口40、42內。另外,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部分將通過保持輥子39防止從第一帶26上意外松開,從而防止柱體坍塌。實際上,通過相對于第二帶36的整個長度在正在形成的伸縮柱體的最下部部分處通過保持輥子39保持貼靠第二帶36大致的穿刺壓力,以便確保第二帶36通過第一帶26的齒34保持接合,將防止第二帶36在正在形成的整個伸縮柱體上從第一帶26的齒34脫離。因此,保持輥子39是防止第二帶36逐漸展開并造成伸縮柱體坍塌的穿刺鄰靠構件。理解到保持輥子39可通過防止第二帶36從齒34上脫離的任何適當的保持構件代替,包括例如通過靠近第一帶26定位而穿刺地壓迫由齒34接合的第二帶的低摩擦塊,或者例如設置在每個齒34上的例如鉤子和類似元件的嵌套保持構件。
總的來說,保持輥子39用作引導和保持構件,該構件因此具有一個以上的目的將結合到伸縮柱體內的第二帶36的每個繞圈引導成適當對準,以便與第一帶26和第二帶36的在先繞圈接合,它確保第一帶26的齒34接合第二帶開口40、42,并且還保持第二帶36,以便防止伸縮柱體坍塌。
引導臂37具有在第二帶容器38和正在形成的伸縮柱體之間大致引導第二帶36的目的,但是線性致動器10可理論上可在沒有引導臂37的情況下使用,這是由于保持輥子39也在線性致動器10內扮演引導構件的角色,因為它引導第二帶36的每個繞圈,以便在伸縮主體形成時使其貼靠第一帶26以及第二帶36的在先繞圈定位。引導臂37的目的大多數用來在轉子18的轉動速度的突然變化時幫助引導第二帶36。在這種情況下,可能裝載有第二帶36的一個或多個繞圈的第二帶容器的慣性可在轉動中相對于伸縮柱體以比所需更塊或更慢的速度承載第二帶容器38,并且希望的是使得彈簧加載引導臂37緩沖第二帶36的運動,并且除了第二帶36的自然固有彈性之外,有助于校準容器38的轉動速度。
第二帶36將因此形成正在形成伸縮柱體的大致圓柱形的結構壁,雖然第一帶26將起作用,以便松開地相互連接形成柱體的每兩個相繼繞圈,從而進行防止。形成柱體的第二帶36的每個繞圈將隨著柱體形成而升高,雖然形成柱體的第二帶36的這些繞圈在任何情況下不賦予任何轉動。因此,正在形成的伸縮柱體不在其升高時轉動,如上所述。
通過互連第一和第二帶26、36形成的伸縮柱體的負載通過第一帶26接合在形成在轉子18內的盤繞凹槽30內來支承。換言之,通過負載承載平臺32推動或拉動的整個負載經由帶26、36傳遞到接合凹槽30的第一帶26的部分上,并且通過后者支承。
為了收縮伸縮柱體,轉子18通過在相反方向上作用在驅動軸22的動力源25轉動。由此,形成柱體的第二帶36的最下面的繞圈從柱體脫開,并且通過保持輥子39和引導臂37徑向向外引導回到第二帶容器38,同時,第一帶26經由盤繞凹槽30逐漸降低到地面靜置疊置位置。
第二帶36存放在相對于安裝有它的轉子18滑動的容器38內,使得容器38在伸縮柱體的延長和收縮過程中相對于轉子18轉動。實際上,由于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部分不轉動,容器38的相對于轉子18轉動,使得第二帶36相對于伸縮柱體保持適當定位。在轉子18轉動并且第二帶36供應進入或離開伸縮柱體時,容器38的這種轉動將通過第二帶36本身的固有彈性抗彎曲性能來賦予。注意到即使形成垂直柱體的垂直帶36的部分在轉動上保持固定,第二帶容器38也將不在轉動上相對于底座12保持固定。實際上,由于與伸縮柱體相比,第二帶36的一個繞圈的直徑大于第二帶容器38,第二帶36和相對于底座12存放其中的第二帶36的部分的絕對轉動由于補償這種直徑差別而出現。
注意到由于其重疊關系,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部分將使其繞圈略微傾斜,即限定略微錐形形狀。實際上,每個繞圈在最靠近致動器第一端部10a的邊緣處直接鄰靠第一帶26,而通過在最靠近致動器第二端部10b的邊緣處重疊的相鄰繞圈的下面邊緣部分與第一帶26隔開。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帶36預成形有與形成伸縮柱體時將具有的傾斜相對應的略微傾斜,以便減小第二帶36內的應力。通常,理解到在此說明書中,伸縮柱體的形狀可指的是圓柱形或大致圓柱形,并且由于在伸縮柱體內的重疊區段,這種圓柱形或大致圓柱形的形狀將包括第二帶每個繞圈的傾斜。同樣,將理解到第二帶36可以說是具有平行或大致平行于線性致動器10的中心軸線的繞圈,并且這種平行或大致平行關系認為是包括第二帶36的繞圈實際上是略微傾斜或錐形的情況,如上所述。
第一帶的齒34在第二帶36的相繼繞圈的對準的頂部和底部邊緣開口42、40內的接合使得來自于第二帶36的兩個相繼繞圈的負載經由第一帶26從一個傳遞到另一個上。除了使得這種負載傳遞之外,第一帶的齒34還使得第二帶36的每兩個相繼繞圈之間固定互連,如果具有徑向垂直分量的力施加在伸縮柱體上,有助于防止伸縮柱體坍塌。實際上,采用其中垂直帶的繞圈簡單地靜置在水平帶的繞圈上的現有技術推動致動器裝置,這種橫向施加的力會使得垂直繞圈與下面的水平繞圈意外脫離,造成柱體坍塌。但是,采用本發明的與位于第二帶36的相繼部分重疊繞圈內的相應成對對準頂部和底部開口42、40接合的第一帶齒34,防止第二帶36的相繼繞圈的相對軸向運動,造成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每個繞圈與第二帶36的頂部和底部相鄰繞圈互鎖,以便防止第二帶36的繞圈從柱體上意外展開,并且因此防止柱體坍塌。由于鄰靠保持輥子39,防止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最下面繞圈展開,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整個部分將保持結構穩定,并且伸縮柱體將能夠軸向傳遞重大負載。
接合第二帶開口40、42的第一帶的齒34還允許使用本發明的柱體,而負載承載平臺32實際上不連接到固定外部元件上,例如負載升高。實際上,采用現有技術的推動致動器,如果負載承載平臺不連接到外部元件上,動力轉動轉子將造成水平和垂直帶同樣不希望地轉動,結果是負載承載平臺同樣轉動。但是采用本發明的線性致動器,伸出超過由第二帶36的相繼盤繞繞圈形成的伸縮柱體的大致圓柱形外壁表面的第一帶齒34用作與設置在固定線性致動器框架13上的第二互補抗轉動構件協作的第一抗轉動構件。實際上,在柱體延長或收縮時,齒34在空轉輪44之間限定的空間內滑動,空轉輪44轉動地安裝在軸46上,軸46通過支承環48支承,支承環48連接到通過立柱52在底座12之上隔開地固定承載的輪支承板50上。由于齒34切向鄰靠相應的輪44,形成第二抗轉動構件的這些空轉輪44防止齒34在一個方向或另一方向上轉動,同時使得齒34在致動器中心軸線11的方向上自由運動。這是由于齒34在中心軸線11的方向上都與空轉輪44之間的相應開口對準。應該理解到在伸縮柱體延長或收縮時,第一帶26的相繼繞圈將從伸縮柱體逐漸升高或降低,并且第一帶26的某些齒34一直接合空轉輪44之間的空間。因此,即使負載承載平臺32不連接到外部元件上,也將防止伸縮柱體轉動。
在底板14和輪支承板50之間,周壁54圍繞線性致動器的下部安裝。在一個實施例中,周壁54內的整個區域填充例如油的潤滑劑,以便確保線性致動器10內的相互貼靠滑動的不同元件的低摩擦滑動接合。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線性致動器10不僅可以用作推動或提升裝置,而且還用作拉動裝置。實際上,由于在第二帶36的重疊區段內接合頂部和底部開口42、40的緊固齒34的可松開接合,形成柱體的第二帶36的相繼繞圈整體互連,線性致動器10可用來朝著底座12拉動連接到負載承載平臺32上的負載。
另外,線性致動器10可在其中心軸線11水平或傾斜的情況下使用。因此,通常線性致動器可用來沿著其中心軸線推動或拉動負載,其中軸線是水平、垂直或傾斜的。通過設置有在第二帶36的重疊區段內接合對準頂部和底部開口42、40的齒34形式的緊固件的第一帶26,線性致動器中心軸線11這種定向多樣性是通過第二帶36的相繼繞圈之間的互鎖來形成。實際上,由于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36的相繼繞圈相互連接,這種互鎖使得包括伸縮柱體本身重量的負載沿著致動器中心軸線運動,而不管其定向,這種負載不造成伸縮柱體坍塌。
通常,底座12和平臺32可以說是推動致動器框架13的一部分,其中在由第一和第二帶26、36形成的伸縮柱體延長或收縮時,第一框架部分(底座12)相對于第二底座部分(平臺32)運動。
理解到轉子18內的盤繞凹槽30將形成盤繞的一部分。在一個實施例中,最好形成盤繞的至少一個整圈的繞圈。同樣,可選擇的支承構件可用來支承第一帶26,并且因此支承線性致動器10的負載,包括例如形成盤繞至少一部分的一系列隔開或相鄰的輥子,或者支承在形成盤繞的至少一部分的軌道上的一系列球體。
同樣,可以設想到可以具有通過適當支承構件支承的第二結構帶,那么第一緊固帶的唯一目的是可松開地緊固形成伸縮柱體的第二帶的相繼繞圈。在第二結構帶通過支承構件直接支承的線性致動器中,將要移位或通過伸縮柱體支承的整個負載經由形成伸縮柱體的最下面帶的繞圈傳遞到線性致動器轉子上。
因此,通過轉子18承載的支承構件將形成盤繞的至少一部分,以便支承第一帶26或第二帶36的一部分,并且將相繼隔開因此受到支承的帶的繞圈,使得施加在線性致動器10上的軸向定向的負載從它所支承的帶直接傳遞到轉子18,同時使得轉子18相對于該支承帶轉動。
雖然附圖所示的本發明實施例包括在第二帶容器38內在轉子18外部定位的第二帶36,設想到在可選擇實施例中設置在第二帶容器內的中空轉子內的第二帶同樣定位在轉子內,并且第一帶延伸通過制在中空轉子的內表面上的盤繞凹槽。第二帶將接著在轉子內以螺旋圖案在其本身上卷繞,其中螺旋繞圈具有小于正在形成的伸縮柱體的直徑的直徑。
第二帶還可進行不同構造。在附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帶36最好形成有傾斜構造,以便與它在伸縮柱體內所采取的位置相符,如下面所述,但是相反,它可以例如由兩個平的區段形成,這兩個區段在連接兩個平區段的中間截面彎轉區段連接。通常,可以說是第二帶是大致扁平的,但是理解到實際上可以包括截面彎轉部分、加強凸肋或其它這種形狀。
設想到使用可選擇的緊固裝置而在伸縮柱體內可松開地相互緊固第一和第二帶26、36。通常,理解到第一帶包括與設置在第二帶的第二緊固裝置協作的第一緊固裝置,以便可松開地連接或互鎖第一和第二帶。例如,第二帶可設置例如齒的緊固件,而第一帶可設置通過第二帶的齒接合的開口。作為選擇,可以一起使用其它類型的緊固件,包括設置在第一帶上并將其本身連接到第二帶的上邊緣(第二緊固裝置)上的鉤子形緊固件(第一緊固裝置)。還可設想到形成柱體的第二帶的每兩個相繼繞圈不包括任何重疊區段,而是相互靠近定位而沒有重疊,其中第一帶始終連接形成柱體的第二帶的相繼繞圈。通常,可以說的是形成柱體的第二帶的相繼繞圈定位成連續相鄰的盤繞構造,其中這種相鄰構造包括重疊,或不包括重疊,并且包括直接接觸,或者靠近而不直接接觸。
本發明的另一可選擇實施例表示在圖9和9A中,其中除了下面描述內容之外,線性致動器100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線性致動器10。
線性致動器100包括相對的第一和第二框架部分102和104,以便連接到通過線性致動器100相對拉動或拉開的各自外部元件(未示出)上。第一框架部分102包括固定安裝有輪轂106的底座105,并且中間板108通過幾個立柱110隔開地連接到第一框架部分上。任選的外周壁109設置成形成可以填充潤滑劑的潤滑劑封閉體。在可選擇實施例中沒有設置例如第一實施例的空轉輪那樣的抗轉動裝置。與第一實施例類似,伸縮柱體通過可松開地互連第一和第二帶112、114來形成。
按照圖9和9A所示的本發明的可選擇實施例,沒有通過第一框架部分承載的轉子構件。相反,第一齒形帶112接合直接制在第一框架輪轂106的外表面上的盤繞凹槽116形式的支承構件。第二帶114的第一末端存放在通過輪轂106可動承載的第二帶容器118內,并且第二帶114通過保持輥子102并通過任選的彈簧加載引導臂122朝著正在形成的伸縮柱體引導。第一帶112的第一末端存放在底板105之上,其中第一帶112延伸通過制在從輪轂106整體徑向伸出的周向凸緣123內的開120。
第一和第二帶112、114的各自第二末端固定在代替第一實施例的負載承載平臺的轉子平臺124之下,并且形成齒以便通過鏈條130連接到馬達126的驅動軸128上。馬達126固定連接到第二框架部分104上,并且轉子124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二框架部分104上。
按照本發明的可選擇實施例,伸縮柱體將在馬達126轉動轉子124時延長或收縮。實際上,在第一方向上轉動馬達124以延長伸縮柱體將造成第一和第二帶112、114由于它們整體連接到轉子124上而在第一方向上同時轉動。這將造成通過第一帶112在盤繞凹槽116內滑動接合而使得第一帶112和輪轂106的相對轉動。第一帶112和輪轂106的相對轉動將造成第一帶112的相繼繞圈存放在底板105頂部上,以便隔開并且逐漸朝著第二框架部分104承載。同時,第二帶114的轉動將造成第二帶114的相繼繞圈接合引導臂122和引導和保持輥子120,從而圍繞輪轂106的上部,朝著第一帶112的相應隔開的繞圈引導,其中第二帶的控132將接合伸出的第一帶的齒134。因此,通過類似于圖1-8所示的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方式,第二帶114的每兩個相繼盤繞繞圈將通過第一帶112的一個盤繞繞圈可松開地互連,以便逐漸形成伸縮柱體。第二帶114將形成具有大致圓柱形壁的伸縮柱體的外周壁,并且第一帶112將連接第二帶114的每兩個相繼繞圈。
因此,可以看出使得第一帶26、112的相繼繞圈隔開的支承構件或盤繞凹槽30、116代表用于第一帶26、112的間隔裝置。這些間隔裝置可具有任何其它適當的可選擇構造,包括布置成盤繞構造的例如隔開的輥子,或者多球體盤繞軌道。通常,如果間隔裝置或支承構件相對于第一和第二帶的相對轉動被賦予線性致動器內,將形成伸縮柱體。因此,驅動裝置可接合線性致動器10、100的任何適當的部件,包括如同線性致動器10的第一實施例那樣承載間隔裝置的轉子18、如同線性致動器100的可選擇實施例連接到第一和第二帶的第二末端上的轉子124、第一或第二帶本身或能夠賦予一方面第一和第二帶的相對運動和另一方面隔開第一帶的相繼繞圈的間隔裝置的相對轉動的任何其它部件。理解到線性致動器10、100的驅動裝置表示成包括連接到轉子的齒形凸緣上并且可操作地連接到例如馬達的動力源上的驅動軸,但是理解到這種驅動裝置可包括任何適當的可選擇驅動裝置,例如(雖然不局限于此)直接連接到線性致動器轉子上的馬達、接合第一帶的齒的動力轉子或由其可以實現第一和第二帶的相對轉動以及間隔轉子或支承構件的相對轉動的任何適當的裝置。
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是,對于所附權利要求來說,認為這里包括沒有偏離本發明的范圍的任何其它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性致動器,包括細長的第一帶,圍繞中心軸線以盤繞形式卷繞,并能夠采取收縮位置和延長位置,其中其繞圈在所述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相互隔開;第一緊固裝置,通過所述第一帶承載并且沿其縱向布置;細長的第二大致扁平帶,在其本身上卷繞,其繞圈大致橫向平行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能夠采取其繞圈相互嵌套的收縮、螺旋位置和其繞圈圍繞所述中心軸線形成盤繞的延長位置,并且從中徑向均勻隔開,以便形成伸縮柱體,所述第一和第二帶在收縮位置時位于相互隔開的各自位置上;第二緊固裝置,通過所述第二帶承載并沿其縱向布置,所述第二緊固裝置能夠與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協作,以便松開地互鎖所述第一和第二帶;間隔裝置,連續隔開所述第一帶的繞圈;驅動裝置,一方面造成所述第一和第二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相對轉動,并且另一方面造成所述間隔裝置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相對轉動;引導裝置,朝著所述第一帶的繞圈引導所述第二帶的繞圈,以便可松開地互鎖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以及保持裝置,在所述伸縮柱體內將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保持在互鎖狀態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部分重疊,以便形成重疊區段,其中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靠近所述重疊區段以盤繞形式卷繞,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在所述重疊區段處相互接合,以便可松開地連接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包括從所述第一帶伸出的縱向隔開的齒,并且所述第二緊固裝置包括沿著所述第二帶縱向布置并且定位在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內的開口,以便在所述重疊區段內成對對準,至少某些所述成對的開口通過相應的所述齒接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構件和所述引導構件是安裝在所述轉子上的輥子。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帶預成形為傾斜構造,使得每個繞圈限定略微錐形形狀。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連接到所述結構和第一帶的任何一個上并接合連接到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其中防止所述結構和第一帶轉動。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齒也是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與圍繞所述中心軸線以隔開方式設置在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協作,至少一個所述齒一直接合兩個所述第二抗轉動構件之間限定的相應空間,由此防止所述結構和第一帶轉動,同時它們在其延長和收縮位置之間運動。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一框架部分上的動力驅動轉子,所述轉子承載所述引導裝置、所述保持裝置和所述間隔裝置,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相對于所述轉子和所述框架運動的第二帶容器,并且承載位于所述收縮、螺旋位置上的所述第二帶的部分,其繞圈相互嵌套,所述第一和第二細長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定位的第一端部和連接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裝置包括具有盤繞構造并通過所述轉子承載并通過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接合的支承構件。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構件是盤繞凹槽。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第一框架部分,承載所述間隔裝置、所述引導裝置、所述保持裝置和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運動并且承載位于所述收縮、螺旋位置上的所述第二帶的部分的第二帶容器,其繞圈相互嵌套;以及第二框架部分,驅動裝置包括固定連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帶的第一端部上并且通過所述第二框架部分可轉動承載的動力驅動轉子。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裝置包括具有盤繞構造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承載并通過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接合的支承構件。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構件是制成在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內的盤繞凹槽。
14.一種細長線性致動器,該致動器具有相對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間的中間部分,所述線性致動器還限定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之間延伸的中心軸線,并且包括框架,框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處的第一框架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端部處并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在收縮位置和延長位置之間運動的第二框架部分,與所述延長位置相比,所述第二框架部分更加靠近所述收縮位置內的所述第一框架部分;轉子構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可轉動承載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轉動;驅動裝置,能夠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有選擇地轉動所述轉子構件;第一細長帶,按照盤繞圖案圍繞所述中心軸線卷繞,具有靠近所述線性致動器第一端部的第一端部部分以及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部分,并包括縱向布置的可松開緊固件;第二細長的大致扁平帶,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心軸線,并且圍繞所述中心軸線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以盤繞構造卷繞,并且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一端部之間以螺旋構造卷繞,所述第二帶具有靠近所述線性致動器第一端部的第一端部部分和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的第二端部部分;支承構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以盤繞圖案通過所述轉子承載,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可運動地接合所述支承構件,并且使得所述轉子構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帶轉動;引導構件,位于所述線性致動器中間部分處,并且通過所述轉子構件承載,所述引導構件在其所述螺旋和盤繞構造之間的過渡中引導所述第二帶,在所述轉子構件在第一方向上圍繞所述中心軸線轉動時,所述引導構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靠近所述第二帶的相繼繞圈大致沿著邊緣引導所述第二帶的每個繞圈,其中所述第一帶的所述緊固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接合和可松開地連接所述第二帶的每兩個相繼繞圈,因此形成可收縮的伸縮柱體,其包括位于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的可松開互連的第一和第二帶,其中第一和所述第二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一端部之間各自單獨疊置;以及保持構件,在所述中間部分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以可松開互連關系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帶。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部分重疊,以便形成重疊區段,其中所述第一帶的一部分靠近所述重疊區段以盤繞形式卷繞,并且所述緊固件接合所述重疊區段,以便可松開地連接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松開的緊固件包括從所述第一帶伸出的縱向隔開的齒,并且所述第二帶包括定位在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內的縱向布置的開口,以便在所述重疊區段內成對對準,至少某些所述成對的開口通過相應的所述齒接合。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構件是安裝在所述轉子上并防止所述第一帶的所述齒與形成最靠近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繞圈脫離的穿刺鄰靠構件,其中只要形成最靠近所述中間部分的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所述繞圈保持與所述齒接合,形成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第二帶的其它繞圈通過所述第一帶的所述齒固定接合。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構件也是所述引導構件。
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構件是輥子。
20.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在所述轉子上以便在所述線性致動器的中間部分處引導所述第二帶的第二引導構件。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導構件是樞轉安裝在所述轉子上的彈簧加載的引導臂。
22.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連接到所述第一帶和第二帶的任何一個上并接合連接到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其中防止所述第一和第二帶轉動,同時它們在其延長位置和收縮位置之間運動。
23.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齒也是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與圍繞所述中心軸線以隔開方式設置在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協作,至少一個所述齒一直接合兩個所述第二抗轉動構件之間限定的相應空間,由此防止所述第一帶和第二帶轉動。
24.一種具有中心軸線的線性致動器,包括框架,包括隔開和不同的第一和第二框架部分;細長緊固帶,包括具有可變長度并以盤繞構造疊置的第一部分和具有可變長度并具有盤繞構造的第二部分,所述緊固帶還包括縱向布置的第一可松開緊固裝置,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定位的第一端部和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細長大致扁平的結構帶,具有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心軸線的繞圈,并包括具有可變長度并以與所述緊固帶分開的螺旋圖案疊置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框架部分定位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部分,具有可變長度并具有盤繞構造并具有連接到所述第二框架部分上的第二端部的第二部分,以及可以與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協作以便可松開地互鎖所述結構和緊固帶的第二可松開緊固裝置;支承構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承載并形成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盤繞圖案,所述緊固帶的部分可運動地接合所述支承構件,同時使得所述支承構件相對于所述緊固帶相對轉動;引導和保持構件,安裝在第一框架部分上;以及驅動裝置,一方面造成所述緊固和水平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相對轉動,并且另一方面造成所述支承構件圍繞所述中心軸線的相對轉動;其中一方面在所述緊固和結構帶并另一方面所述支承構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對轉動時,可收縮的伸縮柱體形成有所述緊固和結構帶的第二部分,其方式是通過所述緊固帶經由在所述支承構件上接合而提高并且其繞圈隔開,并且通過所述結構帶的每個繞圈通過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相對于所述垂直帶的在先繞圈引導到沿邊緣相鄰的構造以便形成所述柱體的大致連續的圓柱形壁,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相互接合,以便可松開地連接所述結構帶的第二部分的每兩個相繼繞圈和所述緊固帶的相應繞圈,其中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在所述結構帶的上部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處的接合;其中在所述轉子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轉動時,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收縮。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部分重疊,以便形成重疊區段,其中所述緊固帶的一部分靠近所述重疊區段以盤繞形式卷繞,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緊固裝置在所述重疊區段處相互接合,以便可拆卸地連接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緊固裝置包括從所述緊固帶伸出的縱向隔開的齒,并且所述第二緊固裝置包括沿著所述結構帶縱向布置并且定位在形成所述可收縮的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每兩個相繼繞圈內的隔開的開口,以便在所述重疊區段內成對對準,其中至少某些所述成對的開口通過相應的所述齒接合。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是安裝在所述轉子上并防止所述緊固帶的所述齒與形成最靠近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繞圈脫離的穿刺鄰靠構件,其中只要形成最靠近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所述繞圈保持與所述齒接合,形成所述伸縮柱體的所述結構帶的其它繞圈通過所述緊固帶的所述齒固定接合。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是輥子。
29.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在所述轉子上以便朝著伸縮柱體引導所述第二帶的另外引導構件。
30.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連接到任一所述結構和緊固帶上并接合連接到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其中防止所述結構和緊固帶轉動。
31.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齒也是第一抗轉動構件,第一抗轉動構件與圍繞所述中心軸線以隔開方式設置在所述框架上的第二抗轉動構件協作,至少一個所述齒一直接合兩個所述第二抗轉動構件之間限定的相應空間,由此防止所述結構和緊固帶轉動。
32.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結構帶預成形為傾斜構造,使得每個繞圈限定略微錐形形狀。
33.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可轉動地安裝在第一框架部分上的動力驅動轉子,所述轉子承載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和所述支承構件,所述線性致動器還包括相對于所述轉子和所述框架運動并且承載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結構帶容器。
34.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線性致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承載所述引導和保持構件以及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部分運動并承載所述結構帶第一部分的結構帶容器,其中所述第二框架部分承載所述驅動裝置,驅動裝置包括固定連接到所述緊固和結構帶上的并且通過所述第二框架部分可轉動承載的動力驅動轉子。
全文摘要
一種線性致動器(10)包括圍繞中心軸線(11)以螺旋形式卷繞的細長的第一帶(26)以及在其本身上卷繞細長的第二大致扁平帶(36),其繞圈大致橫向平行于中心軸線(11)。第一帶(26)和第二帶(36)能夠采取收縮和延長位置,由此在收縮位置上帶(26、36)相互隔開。第一緊固裝置(34)和第二緊固裝置(40、42)分別沿著第一帶(26)和第二帶(36)縱向布置,由此第二緊固裝置(40、42)能夠與第一緊固裝置(34)協作,以便可松開地互鎖第一帶(26)和第二帶(36)。驅動裝置造成第一帶(26)和第二帶(36)和間隔裝置圍繞中心軸線(11)。引導裝置(37)朝著第一帶(26)的繞圈引導第二帶(36)的繞圈,以便互鎖第一緊固裝置(34)和第二緊固裝置(40、42)。
文檔編號B66F7/10GK1989066SQ200580022410
公開日2007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1日
發明者P·拉福雷斯特 申請人:杰斯臣拉福雷斯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