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振動試驗用電動振動臺,具體涉及水冷式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
背景技術:
電動振動臺是由固定的磁場和位于該磁場中通有一定交流電的線圈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振動力來驅動的振動臺。在電動振動臺結構中,動圈作為振動部分浮動支承在勵磁繞組提供的磁場中,工作中為了降低動圈高頻工作時的交流阻抗,在驅動線圈繞組所處環形氣隙內、外側對應的臺體上設有內、外短路環結構,也稱雙短路環結構,見圖1所示。振動臺在加裝短路環后,在高頻率區域,可以有效的降低以電感為主的等效阻抗,從而提高輸入電流并增大輸出電動力,以擴展振動臺的使用頻率范圍。內、外短路環通常是用高導電率的銅質材料制成,由于內、外短路環因感應動圈的驅動電流而產生很大的感應電流,從而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也必須對短路環進行冷卻。在中、小型振動臺中,短路環的冷卻是通過強制風冷來實現的。對于大型水冷式電動振動臺來說,其內、外短路環的冷卻通常是由與短路環緊密連接在一起的環狀銅管通以強制冷卻水來實現的。
在以往公知技術中,國外水冷式電動振動臺采用的外短路環的冷卻結構是串聯式冷卻環管結構。即外短路環的上、下冷卻環管是串聯式的,外短路環在振動臺工作時感應電流產生的熱量主要由其上、下冷卻環管導走,其水路示意圖,如圖2所示,上、下冷卻環管串聯連接在一起。它是由一根水管彎制而成的。這種冷卻環管結構的缺點是彎管工藝比較復雜,且冷卻水流經下冷卻環被加熱后再冷卻上冷卻環,冷卻效率不高。
國外水冷式電動振動臺廣泛采用的內短路環的冷卻結構,如圖3所示,僅在內短路環的下端有一個串聯冷卻水管環。此種結構的缺點是在振動臺接近滿推力工作時,因短路環感應電流很大,故短路環的發熱嚴重,冷卻水環的冷卻效率跟不上,造成臺體溫度較高,可能對一些試件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長期以來關于大型水冷式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的冷卻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目的在于改進現有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進一步提高冷卻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設置一水平放置的上冷卻環管和一水平放置的下冷卻環管,在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的一側焊接出進水管,在另一側焊接出出水管,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與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連通,以此構成并聯冷卻水路結構。
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1、上述方案中,為了使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均勻冷卻,可以將進水管和出水管設在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周向等分位置上連通。
2、上述方案中,當上冷卻環管與下冷卻環管直徑相同時,縱向設置一根進水管和一根出水管。當上冷卻環管與下冷卻環管直徑不同時,縱向設置一根“Y”形進水管和一根“Y”形出水管。
3、上述方案中,為了充分冷卻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可將進水管和出水管的管孔截面積設計成≥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管孔截面積的兩倍,最佳為四倍。
4、上述方案中,為了提高冷卻效果,所述上冷卻環管、下冷卻環管、進水管和出水管均采用矩形空心管。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1、對于外短路環,由于采用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并聯供水的方案,冷卻水在上、下冷卻環管中僅流經1/2圈環管的水路長度,與現有技術相比是串聯冷卻結構冷卻水流經水路長度的1/4。因而冷卻效率大大提高。
2、對于內短路環,由于在內短路環的外壁下端和內壁中上部分別設置了一個并聯冷卻水管環,如圖1所示,顯而易見,由于增加了一個冷卻水環管,而且變串聯水路為并聯水路,縮短了冷卻水流的路程,所以大大提高了冷卻效果,解決了原結構短路環冷卻效率低,臺體溫度高的難題。
3、由于這種并聯結構是由兩個環管與兩根導水管釬焊焊接而成的,所以制造工藝簡單可靠。本方案應用于10噸、16噸、18噸等水冷式大型電動振動臺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附圖1為水冷式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設置位置示意圖;附圖2為現有外短路環冷卻水路示意圖;附圖3為現有內短路環冷卻水路示意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外短路環冷卻水路示意圖;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內短路環冷卻水路示意圖。
以上附圖中1、環形氣隙;2、磁缸體;3、上冷卻環管;4、下冷卻環管;5、進水管;6、出水管;7、中心磁板;8、“Y”形進水管;9、“Y”形出水管;10、驅動線圈;11、外短路環;12、外短路環的上冷卻環;13、外短路環的下冷卻環;14、內短路環;15、內短路環的上冷卻環;16、內短路環的下冷卻環。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參見圖1和圖4所示,一種電動振動臺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在臺體環形氣隙1對應的磁缸體2上設置一水平放置的上冷卻環管3和一水平放置的下冷卻環管4。由于上冷卻環管3與下冷卻環管4直徑相同,因此在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的一側縱向焊接出一根進水管5,在另一側焊接出一根出水管6,進水管5和出水管6分別與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連通,以此構成并聯冷卻水路結構。
為了使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均勻冷卻,將進水管5和出水管6設在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周向等分位置上連通。為了充分冷卻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最好將進水管5和出水管6的管孔截面積設計成≥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管孔截面積的兩倍~四倍。
實施例二參見圖1和圖5所示,一種電動振動臺內短路環冷卻結構,在臺體環形氣隙1對應的中心磁板7(鐵芯)上設置一水平放置的上冷卻環管3和一水平放置的下冷卻環管4。由于上冷卻環管3與下冷卻環管4直徑不相同,因此在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的一側縱向焊接出一根“Y”形進水管8,在另一側焊接出一根“Y”形出水管9。進水管8和出水管9分別與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連通,以此構成并聯冷卻水路結構。
為了使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均勻冷卻,將進水管8和出水管9設在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周向等分位置上連通。為了充分冷卻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可將進水管8和出水管9的管孔截面積設計成≥上冷卻環管3和下冷卻環管4管孔截面積的兩倍~四倍。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一水平放置的上冷卻環管和一水平放置的下冷卻環管,在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的一側焊接出進水管,在另一側焊接出出水管,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與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連通,以此構成并聯冷卻水路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和出水管在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周向等分位置上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當上冷卻環管與下冷卻環管直徑相同時,縱向設置一根進水管和一根出水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當上冷卻環管與下冷卻環管直徑不同時,縱向設置一根“Y”形進水管和一根“Y”形出水管。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和出水管的管孔截面積≥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管孔截面積的兩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冷卻環管、下冷卻環管、進水管和出水管均采用矩形空心管。
專利摘要一種電動振動臺內、外短路環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一水平放置的上冷卻環管和一水平放置的下冷卻環管,在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的一側焊接出進水管,在另一側焊接出出水管,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與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連通,以此構成并聯冷卻水路結構。本方案采用上冷卻環管和下冷卻環管并聯供水的方案,冷卻水在上、下冷卻環管中僅流經1/2圈環管的水路長度,與現有串聯冷卻結構相比,縮短了冷卻水流的路程,大大提高了冷卻效果,解決了原結構短路環冷卻效率低,臺體溫度高的難題。
文檔編號G12B15/00GK2821798SQ200520075360
公開日2006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9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9日
發明者江運泰 申請人:蘇州東菱振動試驗儀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