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進的壓電片接電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壓電片接電構造,特別涉及一種通過共接方式電性連接多個壓電片的輸入電力負偶極所形成該多個壓電片與電路板電性連接輸入電力回路的接電構造。
背景技術:
針對壓電片接電構造設計,本實用新型申請人曾提出如臺灣公告第527067、M252149號專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告第2558086、2556891號專利,在現有技術中,壓電片輸入端的正偶極及負偶極分別以導電線材焊接方式或導電彈片壓接方式與電路板的輸入電力接電位置電性連接構成輸入電力回路,就電路板線路布局而言,每一壓電片的輸入電力接電位置均須區分線路隔離布局,在因電子裝置(例如液晶電視)的制作尺寸日益增加,所需壓電片數量也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電路板除需因應線路布局也須大幅增加其尺寸外,電路板的線路布局更將因復雜而增加其制作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缺陷,為避免該缺陷的存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改進的壓電片接電構造,應用于一電路板上及設置于電路板上的多個壓電片構成電性連接狀態的接電構造,其中,多個壓電片的輸入電力正偶極分別與電路板電性連接,且多個壓電片的輸入電力負偶極則以一導電件共接,導電件至少一端部電性連接至電路板的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以構成多個壓電片與電路板電性連接的輸入電力回路。這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改進的壓電片接電構造無需進行復雜線路布局而便于制造。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外觀立體組合示意圖;圖3、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外觀立體組合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外觀立體組合示意圖;以及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現結合附圖說明如下請參閱圖1、2、3、4所示,分別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外觀立體、結構分解、及組合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壓電片20接電構造改良,主要應用于一電路板10上及設置于該電路板10上的多個壓電片20構成電性連接狀態的接電構造,本實用新型的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正偶極21分別與該電路板10電性連接,連接方式則在壓電片20下表面形成輸入電力正偶極21,且該電路板10對應該輸入電力正偶極21位置設有電力接點11,該輸入電力正偶極21與該電力接點11以一導接件50電性連接,而該導接件50則包括一導電片51及一表面具備黏性得雙向定位黏接壓電片20及電路板10的彈性體52(本實用新型是以銀漆鋪設于壓電片20表面形成輸入電力正偶極21為較佳實施例說明,接線定位方式則以導接件50為較佳實施例說明,但現有技術中相關輸入電力正偶極21電性連接技術也可應用于本實用新型),且該電路板10對應該輸入電力正偶極21位置設有電力接點11,本實用新型的接電構造還包括有一設置于該多個壓電片20上方的接電板30,在該接電板30上設有一接點線路31,該接點線路31以一導電件32電性連接該電路板10上設置的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12,并在該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及該接電板30的接點線路31之間設置有多個導接件50,藉以構成該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呈共接電性連接狀態。
在圖3、4中可看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組合狀態,本實用新型通過該多個導接件40分別包括有一導電片41及一表面具備黏性的雙向定位黏接壓電片20及接電板30的彈性體42達成定位外,在該導電件32上端部還向接電板30彎折形成一防止接電板30脫離的限制端321,在完成連接狀態下,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通過導接件40的導電片41觸接該接電板30的接點線路31而形成共接狀態,此時,再通過導電件32電性連接該電路板10上設置的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12,即可配合該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正偶極21分別與該電路板10電性連接狀態構成輸入電力回路,而電路板10上將僅需對應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正偶極21進行電力接點11線路布局,至于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則因本實用新型的共接技術而在電路板10上設置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12即可,這樣將簡化設計制作電路板10。
請參閱圖5、6、7所示,分別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外觀立體、結構分解、及組合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同樣在將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采用共接技術實現,在第二實施例則以該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通過一導電件60、70共接,第二實施例的導電件60是金屬導電線材,圖8、9、10所示的導電件70則為金屬導電片材,在制作上,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正偶極21分別與該電路板10電性連接(制作方式可同于第一實施例),再將導電件60、70共接設置于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并將該導電件60、70至少一端部電性連接至該電路板10的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12,此時,通過該導電件60、70上還設有一定位板80,且在該定位板80與壓電片20之間設有一表面具備黏性的雙向定位黏接壓電片20及定位板80的彈性體82達成定位效果,且該定位板80與電路板10之間還設有一連接件81,該連接件81上端部向定位板80彎折形成一防止定位板80脫離的限制端811輔助定位,從各圖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可達到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呈共接型態電性連接而達成簡化制作的目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應用于一電路板(10)上及設置于所述電路板(10)上的多個壓電片(20)構成電性連接狀態的接電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正偶極(21)分別與所述電路板(10)電性連接,且所述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則以一導電件(60)、(70)共接,所述導電件(60)、(70)至少一端部電性連接至所述電路板(10)的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12)以構成所述多個壓電片(20)與電路板(10)電性連接的輸入電力回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壓電片(20)在下表面形成輸入電力正偶極(21),且所述電路板(10)對應所述輸入電力正偶極(21)位置設有電力接點(1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輸入電力正偶極(21)與所述電力接點(11)以一導接件(50)電性連接,所述導接件(50)則包括一導電片(51)及一表面具備黏性的雙向定位黏接壓電片(20)及電路板(10)的彈性體(52)。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導電件(60)、(70)上還設有一定位板(80),且在所述定位板(80)與壓電片(20)之間設有一表面具備黏性的雙向定位黏接壓電片(20)及定位板(80)的彈性體(8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導電件(60)是金屬導電線材。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導電件(70)是金屬導電片材。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定位板(80)與電路板(10)之間還設有一連接件(81),以輔助定位。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連接件(81)上端部向定位板(80)彎折形成一防止定位板(80)脫離的限制端(811)。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接電構造也可為一接電板(30)及多個導接件(40)組成,所述接電板(30)設置于所述多個壓電片(20)上方,且所述接電板(30)上設有一接點線路(31),所述接點線路(31)以一導電件(32)電性連接所述電路板(10)上設置的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12),所述多個導接件(40)分別配置于所述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及所述接電板(30)的接點線路(31)之間以構成所述多個壓電片(20)的輸入電力負偶極(22)呈共接電性連接狀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壓電片(20)在下表面形成輸入電力正偶極(21),且所述電路板(10)對應所述輸入電力正偶極(21)位置設有電力接點(11)。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輸入電力正偶極(21)與所述電力接點(11)以一導接件(50)電性連接,所述導接件(50)則包括一導電片(51)及一表面具備黏性得雙向定位黏接壓電片(20)及電路板(10)的彈性體(52)。
12.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或11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多個導接件(40)分別包括一導電片(41)及一表面具備黏性的雙向定位黏接壓電片(20)及接電板(30)的彈性體(42)。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改進的壓電片(20)接電構造,其中所述導電件(32)上端部向接電板(30)彎折形成一防止接電板(30)脫離的限制端(32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進的壓電片接電構造,其應用于一電路板上,及設置于該電路板上的多個壓電片構成電性連接狀態的接電構造,本實用新型是將該多個壓電片的輸入電力正偶極分別與該電路板電性連接,且該多個壓電片的輸入電力負偶極則采用共接方式電性連接至該電路板的參考負偶極接電位置以構成該多個壓電片與電路板電性連接的輸入電力回路。
文檔編號H05K3/32GK2802731SQ200520019020
公開日2006年8月2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17日
發明者周進文 申請人:新巨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