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零件裝載裝置及其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縮短要生產的基板單元的機種切換時的換產作業的零件裝載裝置、及作為其換產作業輔助功能的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有由生產線上游側的基板供給裝置或分配器、生產線下游側的回流爐等一起構成生產線,在被運入本裝置內的印刷電路板(以下,簡稱為基板)上自動裝載電子零件(以下,簡稱為零件),從而生產基板單元的電子零件裝載裝置(以下,簡稱為零件裝載裝置)。
通常,這樣的零件裝載裝置在頂蓋上配有由CRT或液晶顯示器和觸摸式輸入裝置構成的監視輸入裝置或通知運轉狀態的警報燈等,在內部的基座上,在中央配有帶有運送輪的基板導軌,在基板導軌的上方配有裝載頭。此外,在裝置本體的生產線上成為生產線兩側的前后,配有零件供給臺,在零件供給臺上例如安裝多個帶式零件供給裝置。
基板導軌將基板從生產線上游側運入到裝置本體(零件裝載裝置)內部。裝載頭在前端安裝了吸嘴,通過該吸嘴從零件供給臺上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吸附零件,并將該零件裝載在基板上。這樣來生產基板單元。
可是,在這樣的零件裝載裝置中,在規定張數的基板單元的生產結束時,切換為下一個其他規格(也稱為機種)的基板單元的生產。即,基板的生產機種進行切換。
在要生產的基板的機種進行切換時,由于裝載于基板上的零件的種類也切換為對應于基板的機種的零件,所以對安裝于零件供給臺上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進行更換。
此外,在切換了要生產的基板單元的機種時,與該切換的基板單元對應的零件裝載程序被裝載到零件裝載裝置上。即,零件裝載程序被切換。通常,將這樣的事先作業稱為“換產”(段取り)。
在生產線的現場,由于經常生產著幾個機種的基板單元,所以“換產”經常在基板單元的機種切換時進行,因此,上述“換產”被稱為“換產調整”(段取り替え)的情況居多。
在這樣的換產調整的作業中,首先,從零件供給臺取下前面的生產中使用的全部帶式零件供給裝置,采用新的基板的換產表,一邊參照該換產表,一邊順序地確認全部零件并同時進行換產作業。
再有,換產表作為一覽表是在紙上記載了作為換產數據的零件的規格名稱(零件名稱)、和表示對容納該零件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的安裝位置的號碼。
在上述那樣的換產作業中,操作者一邊對預先準備的新基板的換產表、和卷繞了容納要更換的零件的帶的帶卷、安裝該帶卷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以及安裝該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位置進行核對,一邊進行基于目視的確認。
這樣,由于是完全依賴于目視的作業,所以在換產作業上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從而也成為阻礙作業效率提高的一個主要因素。
此外,由于同樣是完全依賴于目視的作業,所以與進行換產調整前的狀態(前面生產的基板的換產)等無關,例如即使是使用相同零件的情況,一旦將全部的零件供給裝置從零件供給臺取下后,一邊順序地完全以目視方式確認換產表中的零件,一邊進行換產作業,所以即使在使用著相同種類的零件的情況下,也不能排除換產花費時間的浪費。
以往,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提出了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配置位置指定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將要安裝由換產表指定的零件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位置進行視覺上的顯示。
日本專利特開平11-07048號公報([摘要]、圖1)但是,即使對由換產表指定的零件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的安裝位置在顯示裝置上能夠在視覺上判斷,也要參照新生產的基板的換產表,并順序地確認零件的種類,同時確認被顯示在顯示裝置上的安裝位置,根據該位置來確認實際的零件供給臺上的位置,從而在該確認了的位置上安裝所希望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作業內容本身,從基于目視的確認階段沒有進一步發展,仍然是有缺陷的方法。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以往的實際情況,本發明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零件裝載裝置及作為其換產作業輔助功能的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縮短要生產的基板的機種切換時的換產作業。
以下,論述本發明的零件裝載裝置及其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的結構。
首先,第1發明的零件裝載裝置包括比較裝置,將換產調整前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和換產調整后將要生產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進行比較;第1教示裝置,在該比較單元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并且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相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及安裝位置是共用的狀況;以及第2教示裝置,在所述比較單元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而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不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是共用的情況以及該零件的換產調整前的安裝位置。
其次,第2發明的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包括比較工序,將換產調整前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和換產調整后將要生產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進行比較;第1教示工序,在該比較工序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并且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相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及安裝位置是共用的狀況;以及第2教示工序,在所述比較工序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而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不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是共用的情況以及該零件的換產調整前的安裝位置。
本發明的效果為,根據本發明,由于將切換前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和將要生產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進行比較,并教示通知其不同,所以通過依據這種教示通知而縮短了操作者的換產作業時間,提高了作業效率。
此外,通過依據教示通知,對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配置位置的不同、換產作業的再確認、實際運轉時的不良狀況造成的運轉停止等被大幅度地降低,在這一點上也可提高作業效率。
此外,由于依據教示通知而減少了基于目視的確認作業,所以即使不是熟練操作者,也可容易地進行換產作業,在這一點上也可提高作業效率。
圖1(a)是表示一實施方式的零件裝載裝置的例子的外觀立體圖,圖1(b)是拆除其上下的保護蓋并示意地表示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一實施方式的零件裝載裝置的作業頭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3是一實施方式的零件裝載裝置的系統方框圖。
圖4(a)是示意地表示一實施方式的零件裝載裝置的零件供給臺的配置的圖,圖4(b)是示意地表示其換產表的圖。
圖5是在顯示操作輸入裝置的顯示畫面上教示通知一實施方式的零件裝載裝置的換產調整前后、換產數據的不同點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6(a)是表示用于換產調整后的基板機種A的換產表的例子的圖,圖6(b)是表示用于換產調整前的基板機種B的換產表的例子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圖1(a)是表示這樣的零件裝載裝置的例子的外觀立體圖,圖1(b)是拆除其上下的保護蓋并示意地表示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如圖1(a)所示,零件裝載裝置1包括在頂蓋上的前后,分別由CRT顯示器構成的監視裝置2;以及在該頂蓋上的左右,分別通知運轉狀態的報警燈3。此外,在上部保護蓋4的前部和后部的表面,配置由液晶顯示器和觸摸式輸入裝置構成、通過來自外部的操作能夠輸入各種指示的操作輸入顯示裝置5(成為圖中右斜上方向的后部的操作輸入顯示裝置5被遮住而看不見)。
在下部的基座6的上方,在中央,固定和可動的一對平行的基板導軌7在圖1(b)所示的基板8的運送方向(X軸方向,從圖的右斜下方至左斜上方方向)水平地延長來配置。連接到這些基板導軌7的下部,圖中看不見的環狀的運送帶(傳送帶)可移動地配置。
運送帶將各自數毫米寬度的帶肋部從基板導軌7的下方向基板運送路徑露出,由未圖示的帶驅動電機驅動,在基板運送方向上移動,從下部支承基板8的背面兩側,同時在裝置本體內將零件裝載前的基板8從生產線上游側運入、將零件裝載完成的基板8依次運出到生產線下游側。在該零件裝載裝置1內,常時下被運入兩張基板8,基板被定位,并被固定直至電子零件的裝載結束為止。
在基座6的前后,分別形成零件供給臺9(在圖1(a)中圖的右斜上方方向的后部的零件供給臺9被遮住而看不見。而在圖1(b)中,后部的零件供給臺9省略圖示)。在零件供給臺9中,帶式零件供給裝置11(一般地,被簡略地稱為帶式供料器、帶式盒等)被配置50個~70個這樣的多個。在帶式零件供給裝置11中,在其后端部,可自由裝拆地安裝著卷繞了容納零件的帶的帶卷12。
此外,在基座6的上方配置有在本體機架的左右(X軸方向)被分開固定的兩條Y軸軌道13、以及在這兩條Y軸軌道13上分別被可自由滑動地支承的兩條(在裝置整體中合計四條)X軸軌道14。
X軸軌道14可沿Y軸軌道13在Y軸方向上滑動,在這些X軸軌道14上,各自1臺(裝置整體合計4臺)的作業頭15(15-1、15-2及15-3、15-4)沿X軸軌道14在X軸方向上被可自由滑動地懸架。而且,在這些各作業頭15上,在圖1(b)所示的例子中配置兩個裝載頭16。即,在該零件裝載裝置1中配置了合計8個裝載頭16。
上述作業頭15經由以可自由彎曲的方式而被保護、容納在內部為空腔的帶狀鏈體17中的多條未圖示的信號軟線,與裝置本體1的基座6內部的電裝部母板上配置的中央控制部連結。作業頭15通過這些信號軟線而從中央控制部被供給電力和控制信號,并向中央控制部發送基板的定位用標記或表示零件的裝載位置的信息的圖像數據。
此外,在基板導軌7和零件供給臺9之間,用于對被吸附在裝載頭16上的零件進行圖像識別、以判斷其好壞和被吸附姿態的零件識別攝像機18對應于4個作業頭15而被分別配置在四個部位,在其附近,盡管圖中省略了圖示,但配置有吸嘴更換器,它容納了用于相對裝載頭16可自由更換而安裝的多個種類的吸嘴。
此外,在基座6的內部,除了上述中央控制部以外,雖然沒有特別地圖示,但配有基板的定位裝置、將基板固定在兩條基板導軌7之間的基板固定機構等。
圖2是上述作業頭15的立體圖。如圖所示,作業頭15通過如上所述可自由彎曲的帶狀的鏈體17與本體裝置的中央控制部連結,配有由支承部19支承的兩個裝載頭16及16、以及基板識別攝像機21。
兩個裝載頭16分別在Z軸方向(上下方向)上可升降,并且在θ軸方向(360°方向)上可旋轉。在裝載頭16的前端,分別安裝擴散板照明裝置22并且在其更前端安裝吸嘴24。吸嘴24由光擴散板24-1和嘴24-2形成。
上述作業頭15通過上述Y軸軌道13和X軸軌道14而前后左右自由地移動。由此,吸嘴24通過作業頭15和裝載頭16,在各作業區域中,在前后和左右為自由移動,在上下為自由升降,并且在360°方向上為自由旋轉。
該零件裝載裝置通過如上述那樣在X、Y、Z的三維作業空間可自由移動的裝載頭16前端的更換自由的吸嘴24,從零件供給裝置吸附零件,對該吸附的零件用零件識別攝像機進行圖像識別,通過基板識別攝像機對要裝載該圖像識別后的零件的基板上的位置進行圖像識別,一邊對上述圖像識別后的零件進行位置校正,一邊自動裝載至該圖像識別后的基板上的位置,以生產基板單元。
圖3是上述那樣構成的零件裝載裝置的系統方框圖。如圖所示,本例的零件裝載裝置1配有CPU25;以及由用總線26連接到該CPU25的i/o(輸入輸出)控制單元27及圖像處理單元28組成的控制部。
此外,在CPU25中連接著存儲器29。存儲器29沒有特別圖示,但配有程序區和數據區。
此外,在i/o控制單元27上,通過照明控制單元34連接了用于對基板8(參照圖1(b))的零件裝載位置進行照明的基板照明裝置31、及與零件識別攝像機18一體地裝配的用于對被吸附于裝載頭16的吸嘴24(參照圖2)上的零件32進行照明的LED照明器33。
而且,在i/o控制單元27上,通過各自的放大器(AMP)連接了X軸電機35、Y軸電機36、Z軸電機37、以及θ軸電機38。
X軸電機35在X方向上驅動作業頭15,Y軸電機36在Y方向上驅動作業頭15,Z軸電機37上下地驅動裝載頭16,而θ軸電機38使裝載頭16、即吸嘴24進行360度旋轉。
在上述各放大器中,雖沒有特別圖示,但分別配置編碼器,通過這些編碼器,對應于各電機(X軸電機35、Y軸電機36、Z軸電機37、以及θ軸電機38)的旋轉的編碼器值通過i/o控制單元27輸入到CPU25。由此,CPU25可以識別各裝載頭16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當前位置、以及旋轉角。
而且,在上述i/o控制單元27上,連接有真空單元39。真空單元39通過真空管41而氣連至裝載頭16的吸嘴24。在該真空管41中配置空氣壓力傳感器42。真空單元39對吸嘴24通過真空而使其吸附零件32,或通過解除真空、氣流和真空破壞而使吸附被解除。
此時,真空管41內的空氣壓力數據作為電信號從空氣壓力傳感器42通過i/o控制單元27被輸出到CPU25。由此,CPU25知道真空管41內的空氣壓力的狀態,可以識別能否進行通過吸嘴24吸附零件32的準備,并且可以識別被吸附的零件32是否被正常地吸附。
而且,在上述i/o控制單元27上,通過各自的驅動器連接有定位裝置、帶驅動電機、基板傳感器、異常顯示燈等。定位裝置在零件裝載裝置1的基座內部中配置在基板導軌7的下方,對被引導至裝置內的基板8進行定位。
帶驅動電機循環驅動在導軌7上一體地配置的運送帶。基板傳感器檢測基板8的運入和運出。異常顯示燈在零件裝載裝置1的動作異常或作業區內有異物進入等的異常時點亮或閃爍,從而向現場操作者通知發生異常。
此外,CPU25上,連接有通信i/o接口43、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記錄裝置45。通信i/o接口43例如在用例如個人計算機等其他處理裝置進行教示處理等的情況下,以有線或無線方式與這些處理裝置連接,從而可與CPU25進行通信。
記錄裝置45例如可安裝硬盤、MO、FD、CD-ROM/RW、閃存裝置等的各種記錄介質,記錄并保存零件裝載裝置1的零件裝載處理、事先進行的零件裝載教示處理等的程序、零件庫的數據、換產表數據、來自CAD的NC數據等的各種數據。
上述程序由CPU25裝載至存儲器29的程序區并被用于各部的控制處理。上述數據也被讀出至存儲器29的數據區,并進行規定的處理。
處理并更新后的數據被存儲并保存在規定的記錄介質的規定的數據區。此外,存儲器29的數據區包括細分的多個寄存區,在這種寄存區中臨時保存各種計數值。
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在零件裝載作業執行時,將圖像處理單元28通過作業頭15側的基板識別攝像機49所拍攝的基板8的圖像、和該圖像處理單元28通過本體裝置側的零件識別攝像機18拍攝的零件32的圖像顯示在顯示裝置上。
此外,在教示處理的執行時,顯示教示畫面,在換產調整時,如后述那樣,教示通知對切換前的基板用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和此后要生產的基板用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進行比較后的結果的差異。
CPU25在基板8上裝載零件32時,用零件識別攝像機18對從帶式零件供給裝置11吸附到裝載頭16前端的吸嘴24上的零件32進行圖像識別,用基板識別攝像機49對要裝載該圖像識別后的零件32的基板8的裝載位置進行圖像識別,并在對上述圖像識別后的零件32進行位置校正的同時,將其裝載至該圖像識別過的基板上的裝載位置。
圖4(a)是示意地表示在上述結構中如上述那樣動作的本例的零件裝載裝置的零件供給臺的配置的圖,圖4(b)是示意地表示其換產表的圖。
本例的零件裝載裝置1在圖1(a)、圖1(b)中簡略地示出,但實際上如圖4(a)所示,配置帶式零件供給裝置11的零件供給臺9在裝置本體1的生產線上作為生產線兩側的前后,分別為每側各兩臺,合計被分為四臺配置。
在圖4(a)中,將這四臺零件供給臺9分別以簡略的表現形式表示為零件供給臺9a為1F臺;零件供給臺9b為2F臺;零件供給臺9c為1R臺;以及零件供給臺9d為2R臺。
在這些各零件供給臺9中,可以分別配置最多30個帶式零件供給裝置11。對這四臺零件供給臺9,分別存在單獨地對應的換產表。
圖4(b)是示意地表示分別與四臺零件供給臺9對應的四個換產表的圖。再有,在圖4(b)中,只將四個換產表46(46a~46d)中代表性的零件供給臺9a(1F臺)用的換產表46a與其內容的數據一起具體地示出。
如圖4(b)所示,換產表一覽顯示‘供料器號碼’(帶式零件供給裝置11的零件供給臺9上的配置位置的號碼)和要容納在該供料器(帶式零件供給裝置11)中的零件的規格名(零件名)。
在圖4(b)所示的例子,例如,在供料器號碼2中對應著‘ERJ12YJ162U’的零件規格,在供料器號碼4中對應記載著‘PK16CAY22’。
這意味著零件規格名‘ERJ12YJ162U’的零件被換產在零件供給臺9a上的2號位置,即被新安裝,零件規格名‘PK16CAY22’的零件被換產在零件供給臺9a上的4號位置(被新安裝)。
在本例中,在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的顯示畫面上,教示通知在換產調整前生產的機種的基板的換產數據、和此后要生產的機種的基板的換產數據之間的不同(有無共用的零件和其判斷結果)。
操作者一邊觀看該教示通知,一邊將種類共用的零件原樣地留在零件供給臺上,并將其他帶式零件供給裝置從所有零件供給臺上拆除,然后種類和配置位置共用的零件原樣不動,對于種類共用而配置位置不同的零件,使其配置位置移動到正確的位置。
然后,對于在換產調整前后不共用的零件,對換產表,和卷繞了容納要更換的零件的帶的帶卷、安裝該帶卷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以及安裝該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位置進行核對,同時進行基于目視的確認,將新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安裝在零件供給臺上。
由此,在換產調整前后有共用的零件的情況下,沒有這部分的作業,或即使有,也僅進行零件供給臺上的移動作業即可完成,只對其他零件進行伴隨著通常的目視和確認作業的換產調整作業,所以減少了操作者的麻煩。
圖5是在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的顯示畫面上,教示通知上述那樣換產調整前后的各自四張兩種類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的不同點的處理流程圖。再有,處理是通過圖3所示的CPU25進行的處理。
圖6(a)是表示用于換產調整后的新基板(機種A)的換產表46(46a~46d)的例子的圖,圖6(b)表示用于換產調整前的舊基板(機種B)的換產表47(47a~47d)的例子的圖。
再有,圖6(a)、圖6(b)也與圖4(b)同樣,在四臺零件供給臺9(9a~9d)分別對應的四個換產表中,只代表性地具體示出零件供給臺9a(1F臺)的換產表46a。
以下用圖5及圖6(a)、圖6(b)說明在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的顯示畫面上教示通知換產調整前后的換產數據的不同點的處理。
在圖5中,通過操作者進行的來自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的輸入操作而輸入了進行換產調整時,CPU25開始比較作為換產調整后的新基板的機種A的基板所用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和作為換產調整前的舊基板的機種B的基板所用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
首先,對于四臺零件供給臺9,即對于與四臺零件供給臺9a~9d對應的機種A的基板用的換產表46a~46d的換產數據,CPU25判斷直至各個供料器號碼1~30為止,上述比較是否全部結束(S1)。
然后,在全部的比較未結束時(S1為“否”),CPU25從機種A的基板用的換產表46a~46d的換產數據中抽出未結束的一件零件規格名(S2)。
接著,CPU25將上述抽出的零件規格名,和由要安裝該抽出的零件規格名的零件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所對應的機種B所使用的、換產表47a~47d的換產數據中的零件規格名依次進行比較。
然后,判斷與上述抽出的零件規格名相同的零件規格名是否存在于機種B所使用的上述換產表47中的換產數據中(S3)。
例如,在圖6(a)、圖6(b)中,機種A的換產表46a的換產數據的供料器號碼2的零件規格名‘ERJ12YJ162U’與機種B的換產表47a的換產數據的供料器號碼29的零件規格名‘ERJ12YJ162U’相同。
此外,機種A的換產表46a的換產數據的供料器號碼4的零件規格名‘PK16CAY22’與機種B的換產表47a的換產數據的供料器號碼4的零件規格名‘PK16CAY22’相同。而其他的零件規格名是不同的。
在該判斷中,如果沒有相同的零件規格名(S3為“否”),則CPU25返回到處理S1,重復進行處理S1~S3。
另一方面,如果有相同的零件規格名(S3為“是”),則CPU25接著判斷在機種A的基板中該零件規格名的零件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應安裝的位置、和機種B中該零件規格名的零件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安裝的位置是否相同(S4)。
例如,在圖6(a)、圖6(b)所示的相同零件規格名中,零件規格名‘PK16CAY22’在機種A中和機種B中,帶式零件供給裝置被安裝的位置為相同的供料器號碼4。
這樣,如果機種A的零件規格名和機種B的零件規格名相同并且供料器號碼也相同(S4為“是”),則CPU25在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的顯示畫面上,例如進行‘不移動(共用)’的消息構成的教示通知(S5),并返回到處理S1。
由此,在上述情況下,位于供料器號碼4的位置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無論換產調整之前還是之后,都不被操作者移動,被原樣地安裝。
另一方面,例如在圖6(a)、圖6(b)所示的相同零件規格名中,如零件規格名‘ERJ12YJ162U’那樣,機種A的零件規格名和機種B的零件規格名相同而安裝位置不同時(S4為“否”),CPU25在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的顯示畫面上顯示移動源的供料器號碼、即機種B中該零件規格名的零件的帶式零件供給裝置被安裝的位置號碼(S6),然后返回到處理S1。
由此,在上述例子中,零件規格名‘ERJ12YJ162U’的零件在機種B的基板的換產表47a的換產數據中被記述的供料器號碼‘29’顯示在顯示操作輸入裝置44的顯示畫面上。
然后,CPU25在處理S1的判斷中,在對于四臺零件供給臺9a~9d所對應的機種A的基板用的換產表46a~46d的換產數據結束全部上述比較時(S1為“是”),結束該比較處理。
這樣,根據本例的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對于將要進入生產的機種A的基板所使用的零件,根據換產數據,順序地與機種B的基板所使用的零件進行比較。
然后,如果機種A的基板和機種B的基板中有相同零件規格,則進一步比較該機種B的換產數據中的供料器號碼和機種A的換產數據中的供料器號碼,如果一致,則教示通知不移動,而在不一致時,則顯示機種B時的供料器號碼,從而教示通知從哪里移動來就可以。
因此,操作者通過依據這種教示通知而縮短換產作業時間,提高作業效率。
此外,通過依據教示通知,對零件供給裝置配置在零件供給臺上的位置的差異、換產作業的再確認、實際運轉時的不良狀況造成的運轉停止等被大幅度地降低,在這一點上也使作業效率提高。
此外,由于根據教示通知的部分降低了基于目視的確認作業,所以即使不是熟練操作者,也容易進行換產作業,在這一點上也使作業效率提高。
權利要求
1.一種零件裝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比較裝置,將換產調整前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與換產調整后將要生產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進行比較;第1教示裝置,在該比較單元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并且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相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及安裝位置是共用的狀況;以及第2教示裝置,在所述比較單元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而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不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是共用的情況以及該零件的換產調整前的安裝位置。
2.一種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比較工序,將換產調整前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與換產調整后將要生產的基板的換產表的換產數據進行比較;第1教示工序,在該比較工序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并且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相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及安裝位置是共用的狀況;以及第2教示工序,在所述比較工序的比較結果為換產調整前和換產調整后,零件的種類相同而該零件的零件供給裝置的零件供給臺上的安裝位置不同的情況下,教示通知零件是共用的情況以及該零件的換產調整前的安裝位置。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零件裝載裝置及其換產調整位置教示方法,可縮短要生產的基板的機種切換時的換產作業。在換產調整作業中CPU判斷換產調整后的機種A的基板和換產調整前的機種B的基板的換產數據的比較是否全部結束(S1),未結束則從機種A的換產數據中抽出未結束的一件零件(S2),判斷在機種B的換產數據中是否有一致的零件(S3)。如果沒有(S3為“否”)則返回到S 1,如果有(S3為“是”)則進一步判斷供料器號碼是否一致(S4),如果一致(S4為“是”),則在顯示畫面上顯示為“不移動(共用)”(S5),返回到處理S1。在供料器號碼不同時(S4為“否”),將移動源(機種B)的供料器號碼顯示在顯示畫面上(S6),返回到處理S1。
文檔編號H05K13/02GK1828462SQ200510097068
公開日2006年9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28日
發明者水戶秀行 申請人:山形卡西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