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和電極薄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和電極薄膜。
背景技術: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具有這樣的基本結構,所述結構在透明玻璃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電極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和不透明電極層。透明電極層是陽極(正電極)層。透明電極層通常包含透明導電材料例如ITO(摻雜以錫的氧化銦)。包含金屬材料例如Mg-Ag合金的不透明電極層是陰極(負電極)層。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是光發射元件,其通過將空穴從陽極層以及將電子從陰極層注入到光發射有機材料層,使空穴和電子在光發射有機材料層中復合形成電子空穴激發對并使電子空穴激發對失活,從而發射出光線。產生于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光通過透明玻璃基板發射出來。
已有人提出將空穴傳輸層設置在光發射有機材料層與陽極層之間,以提高空穴向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注入效率。也已有人提出可以將電子傳輸層設置在有機材料層與陰極層之間,以提高電子向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注入效率。通過提高注入效率,空穴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分別具有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發射效率的功能。空穴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分別包含有機材料。如上面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通常包含設置在陽極層與陰極層之間的有機材料層。有機材料層包含至少一個光發射有機材料層。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陰極層包含具有小功函(通常4eV或更小)的將電子有效地注入到有機材料層的活性金屬材料。因此,當陰極層與水分或氧氣接觸時,陰極層會發生遞降。如果空氣中的水分或氧氣滲透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陰極層的遞降會引起一些問題例如光發射元件的亮度的降低,和陰極層與有機層之間的分離。光發射元件中的分離的區域不能發射光線。
傳統的電致發光元件是置于使之與外部空氣隔離的(密封的)不透氣的空間的。不透氣的空間是用玻璃基板封閉的,而在所述玻璃基板上形成光發射元件,并用不透水分的膠將玻璃板圍繞基板固定(下文稱作密封玻璃板)。已有人提出將吸濕材料層設置在密封玻璃板的內表面上,以吸收密封后存留在空間中的水分。
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0-260562公開了包含堿土金屬氧化物的吸濕薄膜。該公開描述,設置在密封玻璃板的內側表面上的吸濕薄膜能夠阻止水分滲透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3-144830公開了包含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干燥劑。該公開描述,設置在密封玻璃板的內側表面上的吸濕材料能夠阻止水分滲透進有機電致發光元件。該吸濕材料層是通過將干燥劑溶解于有機溶劑以制備溶液,把溶液涂布在密封玻璃板的內側表面上并干燥之來形成的。
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2-100469公開了防止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例如,在樹脂基板上形成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條件是將無機阻擋薄膜設置在基板與元件之間,將表面用無機鈍化膜覆蓋。更詳細地說,將硅氮化物氧化物膜用作無機阻擋膜,將氮化硅膜用作無機鈍化膜。
發明公開本發明解決的問題將每一個密封玻璃板附著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以避免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上面所述)的方法,具有光發射元件的低生產率的缺點。因為應當使用厚的無機鈍化膜來獲得類似于密封玻璃板的低透濕性,所以用無機鈍化膜覆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表面的方法,也具有光發射元件的低生產率的缺點。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阻止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以及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高效率方法。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電極薄膜,所述電極薄膜可以被用于高效率地制備阻止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本發明提供這樣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電極層、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不透明電極層、絕緣層、金屬層和樹脂薄膜。
下文將具有上述結構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稱作第一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下面描述第一電致發光元件的優選的實施方案。
(1)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2)絕緣層具有厚度10-1,000nm。
(3)將另一金屬層設置在樹脂薄膜的表面上。
(4)將另一絕緣層和另一金屬層設置在不透明電極與絕緣層之間。將其它絕緣層和其它金屬層從不透明電極層依次設置。
(5)絕緣層包含吸濕材料。
(6)將吸濕材料層設置在絕緣層與金屬層之間。
(7)吸濕材料包含堿土金屬氧化物。
本發明還提供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制備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所述電極基板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上包含透明電極層,而所述電極薄膜在樹脂薄膜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絕緣層和不透明電極層,條件是將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和不透明電極層中的至少一個的表面上;在將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的同時,把電極薄膜設置在電極基板上;在加熱有機材料層以使其軟化的同時壓制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由此使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
下文將上述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稱作第一制備方法。下面描述優選實施方案的第一制備方法。
(1)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2)絕緣層具有厚度10-1,000nm。
(3)將另一金屬層設置在樹脂薄膜的背面上。
(4)將另一金屬層和另一絕緣層設置在絕緣層與不透明層之間。將其它金屬層和其它絕緣層從該絕緣層依次設置。
(5)絕緣層包含吸濕材料。
(6)將吸濕材料層設置在金屬層與絕緣層之間。
(7)吸濕材料層包含堿土金屬氧化物。
本發明另外提供這樣的電極薄膜,所述電極薄膜在樹脂薄膜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絕緣層和不透明電極層。
具有上述結構的電極薄膜下文被稱作第一電極薄膜。下面描述第一電極薄膜的優選實施方案。
(1)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2)絕緣層具有厚度10-1,000nm。
(3)將另一金屬層設置在樹脂薄膜的背面上。
(4)將另一金屬層和另一絕緣層設置在絕緣層與不透明層之間。將其它金屬層和其它絕緣層從該絕緣層依次設置。
(5)絕緣層包含吸濕材料。
(6)將吸濕材料層設置在金屬層與絕緣層之間。
(7)吸濕材料層包含堿土金屬氧化物。
本發明另外提供通過將第一電極薄膜卷成筒型物而獲得的卷筒電極薄膜。
下文將具有上述結構的卷筒電極薄膜稱作第一卷筒電極薄膜。
而且,本發明提供這樣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電極層、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不透明電極層、樹脂薄膜和金屬層。
本文將具有上述結構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稱作第二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下面描述第二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優選的實施方案。
(1)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2)將絕緣吸濕材料層設置在不透明電極層與樹脂薄膜之間。
(3)將絕緣層和吸濕材料層設置在不透明電極層與樹脂薄膜之間。將絕緣層和吸濕材料層從不透明電極層依次設置。
(4)絕緣材料包含堿土金屬氧化物。
本發明還提供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制備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所述電極基板包含透明基板表面上的透明電極層,所述電極薄膜包含樹脂薄膜表面上的不透明電極層和樹脂薄膜背面上的金屬層,條件是將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和不透明電極層中的至少一個的表面上;在將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的同時,將電極薄膜設置在電極基板上;在將有機材料層加熱以使其軟化的同時壓制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由此使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
下文將上述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稱作第二制備方法。下面描述第二制備方法的優選實施方案。
(1)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2)將絕緣吸濕材料層設置在樹脂薄膜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
(3)將吸濕材料層和絕緣層設置在樹脂薄膜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將吸濕材料層和絕緣材料層從樹脂薄膜依次設置。
(4)吸濕材料包括堿土金屬氧化物。
本發明另外提供這樣的電極薄膜,所述電極薄膜包含樹脂薄膜表面上的不透明電極層和樹脂薄膜背面上的金屬層。
下文將具有上述結構的電極薄膜稱作第二電極薄膜。下面描述第二電極薄膜的優選實施方案。
(1)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2)將絕緣吸濕材料層設置在樹脂薄膜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
(3)將吸濕材料層和絕緣層設置在樹脂薄膜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將吸濕材料層和絕緣材料層從樹脂薄膜依次設置。
(4)吸濕材料包括堿土金屬氧化物。
本發明另外提供通過將第二電極薄膜卷成筒型物獲得的卷筒電極薄膜。
下文將具有上述結構的卷筒電極薄膜稱作第二卷筒電極薄膜。
在本說明書中,術語“透明”意指可見光的透光度為60%或更高,優選70%或更高。術語“不透明”意指可見光的透光度為30%或更低,優選20%或更低。
本發明的效應本發明電極薄膜具有在樹脂薄膜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絕緣層和不透明電極層的基本結構。在本發明電極薄膜中,金屬層阻止水分滲透進樹脂薄膜。而且,由于金屬層具有極好的繞曲性,因此可以將電極薄膜卷成筒型物。由于阻止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而提高了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耐久性,因此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可以用電極薄膜或卷筒的電極薄膜進行高效率的生產。通過由吸濕材料制備絕緣材料,或者將吸濕材料層設置在金屬層與絕緣層之間,以便用吸濕材料吸收并除去存留在光發射元件中的水分,可以進一步提高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耐久性。
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本發明第一有機電致發光(下文稱作EL)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不透明電極層、絕緣層、金屬層和樹脂薄膜。有機EL元件的透明電極層通常是陽極(正電極)層,而不透明電極層通常是陰極(負電極)層。下面通過參考具有透明陽極層和不透明陰極層的實施方案對本發明進行描述。
圖1是顯示第一有機EL元件的結構實例的剖視圖。第一有機EL元件11在透明基板12表面上依次包含陽極(透明電極)層15、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陰極(不透明電極)層25、絕緣層24、金屬層23和樹脂薄膜22。有機EL元件的有機材料層包含空穴傳輸層16和光發射有機材料層17。光發射有機材料層17中產生的光線從光發射元件出發通過透明基板12發射出來。圖1所示的箭頭10表示發射出光線的方向。
具有低透水分的基板被用作透明基板12。透明基板12的實例包括陶瓷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和經過防水分處理的樹脂基板(或樹脂薄膜)。用于樹脂基板的防水分處理的實例包括在樹脂薄膜表面上形成低透水分的膜。低透水分膜的實例包括氧化硅膜、氮化硅膜、硅的氮化物氧化物膜和金屬膜。在使用金屬膜的情況下,應當對膜的厚度加以控制以便膜能夠傳輸可見光線,使光發射有機材料層中產生的光線從光發射元件中發射出來。因此,用作低透水分膜的金屬膜優選具有不大于幾納米的厚度。
將有機EL元件的周邊進行防水分處理以阻止水分從周邊滲透進光發射元件。防水分處理的實例包括在有機EL元件的周邊形成低透水分樹脂層的方法。可以通過涂布樹脂并來形成低透水分的樹脂層,涂布的樹脂可以在室溫干燥,或者通過用紫外線照射光發射元件的周邊使樹脂干燥。樹脂的實例包括環氧樹脂和丙烯酸類樹脂。用于防水分處理的樹脂,可以與用來將密封玻璃板附著到常規有機EL元件(上面所述)上的粘結劑中所含的樹脂相同。
有機EL元件11的特點在于,絕緣層24、金屬層23和樹脂薄膜22是設置在陰極層25的表面上的。絕緣層24居于陰極層25的表面與金屬層之間。金屬層包含金屬材料,并具有低透水分性。金屬層23是設置在這樣的表面上的,通過該表面有機EL元件11的光發射有機材料層中產生的光線不會發射出來。換言之,金屬層是設置在不透光的陰極層25的外側的。金屬層23能夠阻止水分由陰極層25滲透進光發射元件。可以在樹脂薄膜22的表面(與在上面設置金屬層23設置的表面不同的表面)上形成不同于上述金屬層23的另一金屬層,以阻止水分由陰極層25滲透進光發射元件。
下面描述用于制備圖1所示有機EL元件的電極薄膜。
圖2是顯示第一電極薄膜結構的實例的剖視圖,所述薄膜被用于制備圖1所示有機EL元件。第一電極薄膜21在樹脂薄膜22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23、絕緣層24和陰極(不透明電極)層25。
樹脂薄膜22的實例包括聚酯薄膜(例如聚乙烯對苯二酸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酰亞胺薄膜、聚醚砜薄膜、聚醚酰亞胺薄膜、聚乙烯硫化物薄膜、聚砜薄膜、聚醚醚酮薄膜、聚酰胺薄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多芳基化合物薄膜和環烯聚合物薄膜。
樹脂薄膜22優選具有厚度3-1,000μm,更優選10-500μm,最優選10-300μm。
金屬層23包含金屬材料。該金屬材料具有低透水分性和極好的撓曲度。在第一電極薄膜22中,金屬層23阻止水分滲透通過樹脂層。因為金屬層23是可彎曲的,所以可以將電極薄膜21卷繞成筒型物。可以在樹脂薄膜22的背面(與在上面設置金屬層23的表面不同的表面)上設置不同于金屬層23的另一金屬層,以阻止水分滲透通過樹脂薄膜22。
用于金屬層23的金屬材料的實例包括金、銀、銅、鋁、鈦、鈀、鉑以及包含至少一種上述金屬材料的合金。
形成金屬層23的方法的實例包括干式形成方法例如真空淀積法或噴涂法,以及濕式形成方法例如照相凹板印刷法或刮刀涂布法。
金屬層23具有厚度優選5-500nm,更優選10-500nm。對厚度進行這樣的調整,以便在將電極薄膜21卷繞成筒型物時不會形成裂紋。
設置在金屬層23與陰極層25之間的絕緣層阻止金屬層與陰極之間的電聯通。在絕緣層的表面上形成兩個或多個陰極層(例如陰極層條)的情況下,絕緣層避免由陰極層與金屬層23之間的電聯通引起的斷路。
用于絕緣層的材料可以是已知的絕緣材料。絕緣材料的實例包括金屬氧化物材料例如TiO2、Al2O3、Nb2O5、Ta2O5、SiO2或Si3N4,和在室溫通過熱輻射或通過光(優選紫外線)照射硬化的樹脂材料。樹脂材料的包括環氧樹脂和丙烯酸類樹脂。
形成絕緣層24的方法的實例,包括干式形成方法例如真空淀積法或噴涂法,和濕式形成法例如絲網印刷法、照相凹板印刷法或噴墨印刷法。
絕緣層24具有厚度優選范圍在10-1,000nm之間。將絕緣層的厚度根據絕緣層材料的硬度進行這樣的調整,以便在將電極薄膜21卷繞成筒型物時不會形成裂紋。絕緣層的厚度更優選范圍在10-500nm之間,進一步優選范圍在10-180nm之間,而最優選范圍在10-150nm之間。
陰極層的材料和厚度與常規有機EL元件相同。下面對材料和厚度進行描述。
將粘結劑層設置在樹脂薄膜22與金屬層23之間以提高它們之間的粘結力。可以將形成絕緣層24的絕緣材料用作形成粘結劑層的材料。粘結劑層厚度的優選范圍與絕緣層24相同。
圖3是顯示本發明第一電極薄膜結構的另一實例的剖視圖。除了另一金屬層33和另一絕緣層34是設置在絕緣層24與陰極(不透明電極)層25之間的以外,圖3所示電極薄膜31的結構與圖2所示電極薄膜的結構相同。其它金屬層33與其它金屬層34是由絕緣層24依次設置的。如圖3所示,設置于電極薄膜31中的兩個金屬層23、24阻止水分或氧氣滲透進有機EL元件。
圖9是顯示本發明第一電極薄膜結構的另外實例的剖視圖。圖9所示電極薄膜91在樹脂薄膜22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23、吸濕材料層29、絕緣層24和陰極層25。除了吸濕材料層29是設置在金屬層23與絕緣層24之間以外,電極薄膜91的結構與圖2所示電極21的結構相同。
可以將能夠被模壓成層的已知吸濕材料用作吸濕材料層29的材料。吸濕材料的代表性實例包括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0-260562公開的堿土金屬(Ca、Sr、Ba、Ra、Be、Mg)的氧化物,和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3-144830公開的有機金屬化合物例如辛酸氧化鋁(aluminum oxide octylate)。
由堿土金屬氧化物形成吸濕材料層29的方法的實例包括電子束淀積方法和噴涂方法。噴涂方法優選使用由堿土金屬過氧化物制成的靶子。吸濕材料層優選是用過氧化鍶(SrO2)作為靶子通過噴涂法制成的氧化鍶(SrO)層。
由有機金屬化合物形成吸濕材料層29的方法的實例包括用溶液涂布或印刷的方法,在所述溶液種將有機金屬化合物例如鋁氧化物辛酸鹽溶解于有機溶劑例如甲苯或二甲苯中。
另一吸濕材料是干燥劑與樹脂材料的混合物。
例如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1-345175公開了制備有機EL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用固體粉末干燥劑與樹脂材料的混合物涂布密封的玻璃板的表面以形成層,并使用具有混合物層的密封的玻璃板。該公開進一步描述了將BaO(干燥劑)粉末混合并分散于能夠被硬化的液體硅橡膠中,并按照刮墨刀法,用該懸浮液涂布密封玻璃板的方法。
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1-57287公開了其中密封板具有干燥劑與樹脂材料的混合物層的有機EL元件。該公開進一步描述了用CaH2(干燥劑)與液體硅橡膠的混合物涂布密封的玻璃板的方法,所述液體硅橡膠能夠硬化形成混合物層。
本發明電極薄膜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制備以與上述公開中同樣的方法,在形成于樹脂薄膜上的金屬層表面上形成例如吸濕材料層,所述吸濕材料層包含干燥劑與樹脂材料的混合物,然后形成絕緣層和陰極層。
吸濕材料層29具有厚度優選100μm或更小,更優選在0.1-30μm的范圍之間。
用具有吸濕材料層29的電極薄膜91制備的有機EL元件具有極好的耐久性,因為金屬層23阻止水分通過樹脂層22滲透進光發射元件,并且吸濕材料層29將電極薄膜粘結到電極基板后存留在光發射元件中的水分吸收。使用具有吸濕材料層的電極薄膜可以高效率地制備光發射元件,而常規有機EL元件是通過在密封的玻璃板上形成吸濕材料層,并用玻璃板密封每一個元件制備的。
在吸濕材料是絕緣材料的情況下,絕緣層可以用絕緣的吸濕材料制成,而無須在電極薄膜91中設置吸濕材料層29。絕緣的吸濕材料的實例包括,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0-260562中所公開的堿土金屬氧化物,和日本專利臨時公開2003-144830中所公開的有機金屬化合物。
在絕緣層24是用絕緣的吸濕材料制成的情況下,絕緣層24具有厚度優選100μm或更小,而更優選在0.1-30μm的范圍之間。
圖4顯示本發明第一卷筒電極薄膜結構的實例。圖4所示卷筒電極薄膜20是通過將電極薄膜21卷成筒型物獲得的。電極薄膜21在樹脂薄膜22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23、絕緣層24和陰極層25條。通過將電極薄膜21卷成筒型物,使陰極層25避免與空氣接觸,從而防止陰極層25的退化。
卷筒電極薄膜20是通過將電極薄膜21卷成筒型物制備的,制備過程優選在減壓下或在無活性氣體(例如氮氣)氛圍中進行,以便防止陰極層25的退化。卷筒電極薄膜20整體上是在減壓下包裝或者包裝的同時填充無活性氣體。
如圖4所述,金屬層23優選是設置在卷筒電極薄膜20的最外卷的樹脂薄膜20的表面上。在圖4所示卷筒電極薄膜20中,薄膜作為整體被卷起后,將最外卷用金屬層23包裹。因此,通過用金屬層23包裹卷筒薄膜的最外卷(例如最后的一卷),可以阻止水分由最外卷滲透進卷筒電極薄膜20,從而更有效地防止陰極層的退化。在卷筒電極薄膜20的兩個或多個外卷,可以將金屬層設置在樹脂薄膜的表面上。
將電極薄膜優選以2.5×105-4.0×107N/m2的張力卷起,以阻止水分由卷的側面滲透進卷筒電極薄膜20。在將薄膜卷起同時把張力施加到樹脂薄膜的表面后,相鄰的電極薄膜彼此附著,從而更有效地阻止水分由卷筒的側面滲透進卷筒電極薄膜。
優選將電極薄膜21圍繞芯管(用紙、樹脂或金屬制成)卷起以形成卷筒。芯管優選用金屬制成,或者芯管的表面優選用金屬薄膜包裹,以阻止水分通過芯管滲透進卷筒電極薄膜。芯管具有直徑優選在30-300mm范圍內,更優選在50-200mm范圍內,而最優選在70-175mm范圍內。
下面描述用第一電極薄膜制備有機EL元件的方法。有機EL元件是通過下述方法制備的將第一電極薄膜設置在電極基板上,所述電極基板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陽極層和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同時將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陰極層與陽極層之間,并使其相互附著。
圖5顯示制備本發明有機EL元件的方法的實例(第一制備方法)。在圖5所述第一制備方法中,首先制備在玻璃基板(透明基板)52表面上依次包含陽極(透明電極)層55和有機材料層56的電極基板51。并且制備圖4所示卷筒電極薄膜20。在圖5中,金屬層和絕緣層被從卷筒電極薄膜20中省略去。
電極基板51是設置在基板傳輸薄膜50上的。電極基板51疊片和電極薄膜21在一對加熱軋輥57a、57b之間通過,同時將有機材料層56設置在陽極層55與陰極層25之間。電極基板51疊片和電極薄膜在加熱軋輥57a、57b上被壓制并加熱。將有機材料層56加熱變軟,以便電極薄膜21附著到電極基板51上。結果就制備得有機EL元件58。可以用卷筒電極薄膜20,無需使用常規的密封玻璃板,連續而高效率地制備阻止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的有機EL元件。就一個光發射元件來說,可以將連續制備的兩個或多個有機EL元件切割成一個。如上面所述,將元件的周邊進行防水分處理。
圖6顯示本發明有機EL元件制備方法的另一實例(第一制備方法)。在圖6所示制備方法中,首先制備卷筒電極基板60和圖4所示卷筒電極薄膜20。通過將在透明薄膜(透明基板)62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電極層65和有機材料層66的電極基板卷起,獲得卷筒電極基板60。在圖6中,金屬層和絕緣層被從卷筒電極薄膜20中省略去。
可以將具有低透水分性膜的樹脂薄膜(上面所述)用作電極基板61的透明薄膜62。
電極基板61疊片和電極薄膜21在一對加熱軋輥57a、57b之間通過,同時將有機材料層66設置在陽極層56與陰極層25之間。電極基板61疊片和電極薄膜在加熱軋輥57a、57b上被壓制并加熱。將有機材料層66加熱變軟,以便電極薄膜21附著到電極基板61上。結果制備得有機EL元件58。可以用卷筒電極薄膜20,無需使用傳統的密封玻璃板,連續而高效率地制備阻止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的有機EL元件。就一個光發射元件來說,可以將連續制備的兩個或多個有機EL元件切割成一個。將元件的周邊進行防水分處理。
下面描述本發明第二有機EL元件。第二有機EL元件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電極層、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不透明電極層、樹脂薄膜和金屬層。下面通過參考具有透明陽極層和不透明陰極層的的實施方案,描述第二有機EL元件。
圖7是顯示第二有機EL元件結構的實例的剖視圖。第二有機EL元件71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陽極(透明電極)層15、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陰極(不透明電極)層25、樹脂薄膜22和金屬層23。有機EL元件71的有機材料層包含空穴傳輸層16和光發射有機材料層17。
除了將阻止水分通過樹脂薄膜22滲透進光發射元件的金屬層23設置在樹脂薄膜表面(與將陽極層25設置于其上的表面相反)上以外,圖7所示有機EL元件的結構是與圖1所示有機EL元件的結構相同的。在圖7所示有機EL元件的結構中,樹脂22將金屬層23與陰極層25電絕緣隔離。因此,絕緣層是不必要的。
在有機EL元件71中,金屬層是設置在樹脂薄膜上的,以便以阻止水分通過陰極25滲透進光發射元件。將金屬層設置在光發射元件的光發射有機材料層中產生的光線不會由此發射出來的表面上,換言之,設置在不需要透光性的表面上。
圖8是顯示第二電極薄膜結構的實例的剖視圖,所述第二電極薄膜被用于制備圖7所示有機EL元件。電極薄膜81包含樹脂薄膜22的表面上的陰極(不透明電極)和樹脂薄膜背面上的金屬層23。通過卷起第二電極薄膜81,可以獲得第二卷筒電極薄膜。
下面描述用第二電極薄膜制備有機EL元件的方法(第二制備方法)。可以通過下述方法制備有機EL元件,例如將第二電極薄膜設置在電極基板上,而所述電極基板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陽極(透明電極)層、和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同時將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陽極層與陰極層之間,并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除了使用第二電極薄膜以外,可以與第一制備方法相同的方式,進行第二制備方法。可以按照第二方法,以與第一方法相同的方式,連續而高效率地制備阻止水分滲透進光發射元件的有機EL元件。
圖10是顯示本發明第二電極薄膜結構的另一實例的剖視圖。圖10所示電極薄膜101在樹脂薄膜22表面上依次包含吸濕材料層29、絕緣層24和陰極層25以及樹脂薄膜背面上的金屬層。除了吸濕材料層29和絕緣層24是設置在樹脂薄膜22和不透明電極層25之間以外,樹脂薄膜101的結構與圖8所示電極薄膜81的結構相同。吸濕材料層29和絕緣層24是從樹脂薄膜依次設置的。制備圖10所示電極薄膜的吸濕材料層29的材料和方法,是與圖8所示電極薄膜81相同的。
使用具有圖10所示吸濕材料層29的電極薄膜101制備的有機EL元件,具有與用圖9所示電極薄膜91制備的元件相同的提高的耐久性。在有機EL元件中,金屬層23阻止水分通過樹脂薄膜22滲透進光發射元件。而且,吸濕材料層29能夠吸收電極薄膜附著于電極基板后存留于光發射元件中的水分。因此,電極層25的退化被有效地抑制,從而使耐久性得以提高。使用具有吸濕材料層的電極薄膜,可以高效率地制備有機EL元件。
如在有關圖9所示電極薄膜91中所描述,可以用吸濕材料層制備絕緣層24,代替形成圖10所示電極薄膜101的吸濕材料層29。
下面描述本發明有機EL元件中的陽極層的成層結構和材料、有機材料層和陰極層。可以用和已知的有機EL元件同樣的方法,制備陽極層、有機材料層和陽極層。
有機EL元件的有機材料層包含一層或兩層或多層,其包含至少一個光發射有機材料層。如上面所述,可以將空穴傳輸層設置在光發射有機材料層和陽極層之間,以提高有機EL元件的光發射效能。也可以將電子傳輸層設置在有機材料層與陰極層之間以提高光發射效能。下面描述本發明有機EL元件的成層結構的實例。
下面說明第一有機EL元件的成層結構的實例。
(a)透明基板/陽極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陰極層/絕緣材料層/金屬層/樹脂薄膜(b)透明基板/陽極層/空穴傳輸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陰極層/絕緣層/金屬層/樹脂薄膜(c)透明基板/陽極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電子傳輸層/陰極層/絕緣層/金屬層/樹脂薄膜(d)透明基板/陽極層/空穴傳輸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電子傳輸層/陰極層/絕緣層/金屬層/樹脂薄膜。
下面說明第二有機EL元件的成層結構的實例。
(a)透明基板/陽極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陰極層/樹脂薄膜/金屬層(b)透明基板/陽極層/空穴傳輸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陰極層/樹脂薄膜/金屬層(c)透明基板/陽極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電子傳輸層/陰極層/樹脂薄膜/金屬層(d)透明基板/陽極層/空穴傳輸層/光發射有機材料層/電子傳輸層/陰極層/樹脂薄膜/金屬層。
除了空穴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以外,還可以將各種層(例如可以設置在陽極層與有機材料層之間的空穴傳輸層,或者可以設置在陰極層與有機材料層之間的電子傳輸層)設置在有機EL元件中的陽極層與陰極層之間,以提高光發射元件等的光發射特性。后面對形成層的材料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
在通過將具有陰極電極層的電極薄膜附著于具有陽極電極層的電極基板的本發明有機EL元件的制備中,可以將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陽極層的表面或陰極層的表面。而且,可以將有機材料層沿著與層的表面平面平行的交界面分割為兩層。可以將所分兩層的一層設置在陽極層的表面上,同時將由分隔產生的表面設置為最上層表面,并且可以將其它層設置在陰極層的表面上,同時將由分隔產生的表面設置為最上層表面。可以將沿厚度方向具有一定空間的有機材料層沿著層之間的交界面分割。也可以將有機材料層沿著與層的表面平面平行的平面分隔(例如在上面所述成層結構(a)的情況下可以將光敏感有機材料層沿平行于表面平面的平面分割)。
在把電極薄膜粘結到電極板上的同時,將設置在至少一個陽極層和陰極層的表面上的有機材料層加熱軟化。如果加熱溫度非常高,在將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板的同時,被軟化的層的厚度會變化很大。如果加熱溫度非常低,就難以使電極板與電極薄膜牢固地相互附著。加熱有機材料層的溫度優選在層被軟化(Tg±25℃)的玻璃轉變溫度(Tg)的±25℃的范圍內,而更優選在玻璃轉變溫度的±20℃的范圍內(Tg±20℃)。
陽極層包含具有大功函(4eV或更大)的金屬、導電化合物或它們的混合物。用于陽極層的金屬的實例包括ITO(摻雜以錫的氧化銦)和IZO(氧化銦錫)。
陽極層具有厚度通常1μm或者更小,優選200nm或者更小。陽極層具有電阻優選小于幾百Ω/平方。形成陽極層的方法的實例包括真空淀積法、直流(DC)噴涂法、射頻(RF)、旋涂法、澆鑄法、LB法、熔溶膠法和噴霧法。
用于空穴傳輸層的材料的實例包括四芳基聯苯胺化合物、芳族胺、吡唑啉酮衍生物和苯并[9,10]菲衍生物。
空穴傳輸層具有厚度優選在2-200nm的范圍內。形成空穴傳輸層的方法的實例包括真空淀積法、旋涂法、澆注法、LB法和印刷法。
可以將電子接受體加到空穴傳輸層以提高空穴的遷移率。電子接受體的實例包括金屬鹵化物、路易斯酸和有機酸。將電子受體加到空穴傳輸層是已知的。
光發射有機材料層可以用光發射有機材料和加入少量的光發射有機材料的載流子傳輸(空穴傳輸、電子傳輸或兩性傳輸)性有機材料(下文稱作基質材料)制成。通過選擇用于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光發射有機材料,可以很容易地確定有機EL元件的發射顏色。
在光發射有機材料層是用光發射有機材料制成的情況下,光發射有機材料優選顯示極好的薄膜形成特性,并且所形成的層優選是穩定的。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實例包括金屬絡合物例如Alq3(三-(8-羥基喹啉合(hydroxyquinolinato))鋁、聚亞苯基亞乙烯基(polyphenylenevinylene)(PVV)衍生物和聚芴衍生物。將少量的光發射有機材料與基質材料一起使用。因此,另一光發射有機材料例如熒光染料,由于其本身幾乎不能形成穩定的薄層,可以與基質材料一起使用。熒光材料的實例包括香豆素、DCM衍生物、喹吖啶酮、苝和紅熒烯。基質材料的實例包括上述Alq3、TPD(三苯基肼)、電子傳輸性二唑衍生物(PBD)和聚碳酸酯共聚物和聚乙烯咔唑。在光發射有機材料層是用光發射有機材料制成的情況下,可以將少量的另一光發射有機材料例如熒光染料加到層中,以調整發射光線的色彩。
光發射有機材料層具有厚度200nm或更小以發射出實用亮度的光線。可以按照與形成空穴傳輸層同樣的方法,來形成光發射有機材料層。
用于電子傳輸層的材料的實例是電子傳輸材料,包括雜環四羧酸酐例如硝基芴衍生物、二苯基醌衍生物、噻喃二氧化物衍生物、萘3-戊烯-1-炔衍生物、碳二亞胺、亞芴基甲烷衍生物、蒽醌二甲烷類(dimethanes)、蒽酮衍生物、二唑衍生物、喹啉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苝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嘧啶衍生物和茋衍生物。鋁羥基喹啉絡合物例如三-(8-羥基喹啉)鋁(Alq)也可以被用作電子傳輸材料。
電子傳輸材料層具有厚度優選在5-300nm范圍內。可以與形成空穴傳輸層同樣的方法,來形成電子傳輸層。
可以用具有小功函(4eV或更小)的金屬、合金組合物、導電化合物或它們的混合物來形成陰極層。用于陰極層的材料的實例包括金屬例如Al、Ti、In、Na、K、Mg、Li、Cs、Rb、稀土金屬和合金組合物例如Na-K合金、Mg-Ag合金、Mg-Cu合金、Al-Li合金。
陰極層具有厚度通常1μm或更小,而優選200nm或更小。陰極層具有電阻優選小于幾百Ω/平方。可以與形成陽極層相同的方法,來形成陰極層。
可以將空穴注入層設置在陽極層與有機材料層之間。也可以將電子注入層設置在陰極層與有機材料層之間。注入層具有將很多電荷(空穴或電子)由電極層注入到有機材料層的功能。注入層具有使電極層的粗糙表面變光滑或者降低有機EL元件的驅動電壓的功能。
用于空穴注入層的材料的代表性實例是銅酞菁(CuPc),用于電子注入層的材料的代表性實例是堿金屬化合物例如LiF(氟化鋰)。空穴注入層也被稱作陽極緩沖層,而電子注入層也被稱作陰極緩沖層。
實施例1將卷筒PET薄膜(薄膜寬度25cm,厚度0.1mm)在旋轉的卷筒驅動輪上運轉,然后用磁電管噴涂裝置在運轉的PET薄膜上形成薄二氧化鈦薄膜(絕緣層,厚度20nm)。
用銀作為噴涂靶子,用氬氣作為噴涂氣體,來形成薄銀薄膜。用鈦作為噴涂靶子,將氬氣與氧氣的混合氣體用作噴涂氣體,來形成薄二氧化鈦薄膜。
將薄膜運轉停止,把金屬掩膜置于薄二氧化鈦薄膜的表面上。用磁電管噴涂裝置,形成薄(厚度200nm)Mg-Ag合金薄膜。薄Mg-Ag合金薄膜是將Mg-Ag合金用作靶子、將氬氣用作噴涂氣體形成的。把金屬掩膜從形成的薄Mg-Ag合金薄膜(陰極層)條上移去,所述薄膜是沿薄膜的縱向可以伸長的。由此制備得電極薄膜。
在減壓向其施加1.37×106N/m2的張力的同時將制備的電極薄膜在旋轉輪上卷起,以制備卷筒電極薄膜。制備的薄膜具有這樣的結構,即金屬層是設置在卷筒電極薄膜最外卷的PET薄膜的表面上的。該結構可以阻止水分通過卷筒電極薄膜的最外卷表面的滲透。
實施例2把在上面形成ITO薄膜(透明陽極層)條的玻璃板洗滌。用旋轉噴涂器,以3,500rpm噴涂30秒鐘,將ITO薄膜表面涂以用于形成空穴傳輸層的涂布溶液(PEDOT/PSS溶液,得自Bayer AG Leverlusen)。將涂布的薄膜在爐子中于130℃減壓干燥1小時,以形成具有厚度50nm的空穴傳輸層。
將光發射有機材料層(Green K,得自American Dye Source)溶解于二甲苯以制備1.5wt%溶液,作為用于形成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涂布溶液。用旋轉噴涂器,以與形成空穴傳輸層同樣的方法,將空穴傳輸層的表面涂以制備的用于形成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涂布溶液,以形成具有厚度50nm的光發射有機材料層。
在將有機材料層(空穴傳輸層和光發射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陽極層與陰極層之間的同時,把實施例1中制備的電極薄膜置于在上面形成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表面上。將電極層如此設置,以便使電極層條相互交叉。使成層玻璃板和電極薄膜通過兩個預先確定溫度140℃的加熱軋輥,以軟化光發射有機材料層。將板與薄膜相互結合,制備得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實施例3將卷筒PET薄膜在的轉動的卷筒驅動輪上運轉。用磁電管噴涂裝置,以與實施例1中同樣的方法,在運轉的PET薄膜上形成薄二氧化鈦薄膜(厚度30nm)、薄銀薄膜(金屬層,厚度20nm)、然后薄二氧化鈦薄膜(絕緣層,厚度30nm)。
將薄膜運轉停止,把金屬掩膜置于薄二氧化鈦薄膜的表面上。用磁電管噴涂裝置來形成薄(厚度160nm)ITO薄膜。薄ITO薄膜是用ITO作為噴涂靶子、氬氣與氧氣的混合氣體作為噴涂氣體形成的。把金屬掩膜從形成的薄ITO薄膜(透明陽極層)條上移去,所述薄膜是沿薄膜的縱向可以伸長的。
按照微照相凹版法,將薄ITO薄膜涂以用于形成實施例2中所用的空穴傳輸層的涂布溶液。將涂布的薄膜干燥以形成具有厚度50nm的空穴傳輸層。按照上面所述微照相凹版涂布法,將空穴傳輸層的表面涂以用于形成實施例2中所用的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涂布溶液。將涂布的薄膜干燥以形成具有厚度50nm的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由此制備得電極基板。
以與制備實施例1的電極薄膜同樣的方法,將制備的電極基板卷起以制備卷筒電極基板。卷筒電極具有這樣的結構,即金屬層是設置在最外卷的金屬薄膜的表面上的。該結構可以阻止水分通過卷筒電極基板的外表面的滲透。
在將有機材料層(空穴傳輸層和光發射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陽極層與陰極層之間的同時,把實施例1制備的電極薄膜置于制備的電極基板上。將電極層如此安排,以便電極層條相互交叉。使成層玻璃電極板和電極薄膜通過溫度預先確定在140℃的兩個加熱軋輥,以軟化光發射有機材料層。將板和薄膜相互結合,制備得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實施例4將卷筒PET薄膜在卷筒旋轉驅動輪上運轉。用磁電管噴涂裝置,以與實施例1中同樣的方法,在運轉的PET薄膜的表面上形成薄銀薄膜(金屬層,厚度100nm)、薄氧化鍶(SrO)層(吸濕材料層,厚度1μm)、然后薄二氧化鈦薄膜(絕緣層,厚度20nm)。
用燒結的過氧化鍶(SrO2)粉末作為噴涂靶子,氧氣作為噴涂氣體,來形成薄氧化鍶薄膜。
以與實施例1中形成電極薄膜同樣的方法,在薄氧化鈦層上形成薄Mg-Ag薄膜條(陽極層,厚度200nm)。以與實施例1中制備卷筒電極薄膜同樣的方法,將形成的電極薄膜卷起。
除了使用制備的卷筒電極薄膜以外,以與實施例2中同樣的方法,將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
實施例5將卷筒PET薄膜在卷筒旋轉驅動輪上運轉。使用用磁電管噴涂裝置,以與實施例1中同樣的方法,在運轉的PET薄膜的表面上形成薄(厚度100nm)銀薄膜(金屬層)。
將制備的卷筒薄膜置于干燥箱中的卷繞工具上。按照微照相凹版法,在用卷繞工具卷起薄膜的同時,將薄膜涂布以具有下面所示化學式的辛酸氧化鋁的48wt%二甲苯溶液。將溶液干燥以形成具有厚度30μm的吸濕材料層。將薄膜在卷繞工具上卷起以形成卷筒薄膜。
將具有吸濕材料層的卷筒薄膜在卷筒旋轉驅動輪上運轉。用磁電管噴涂裝置,在運轉的薄膜的吸濕材料層的表面上形成薄二氧化碳薄膜(絕緣層,厚度20nm)。經由金屬掩膜形成薄Mg-Ag薄膜條(陰極層,厚度200nm),制備得電極薄膜。薄Mg-Ag是沿薄膜的軸向能夠拉長的。以與實施例1中同樣的方法,將制備的電極薄膜卷起,制備得卷筒電極薄膜。
除了使用制備的卷筒電極薄膜外,以與實施例2中同樣的方法使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制備得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實施例6使用用磁電管噴涂裝置,以與實施例1中同樣的方法,在PET薄膜表面上形成薄銀薄膜(金屬層)。從磁電管噴涂裝置中取出具有薄銀薄膜的薄膜,按照微照相凹版法,將銀層的表面涂以含有熱凝丙烯酸類樹脂的溶液。將溶液干燥,并將樹脂加熱硬化。形成具有厚度500nm的硬化的樹脂層(絕緣層)。以與實施例1中制備電極薄膜同樣的方法,在絕緣層上形成Mg-Ag薄膜條。除了使用制備的電極薄膜以外,使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制備得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附圖的簡要描述圖1是顯示本發明第一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結構實例的剖視圖。
圖2是顯示本發明第一電極薄膜的結構實例的剖視圖。所述薄膜被用于制備圖1所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圖3是顯示本發明第一電極薄膜結構的另一實例的剖視圖。
圖4是顯示本發明第一卷筒電極薄膜結構的實例的剖視圖。
圖5是說明制備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第一方法)的實例。
圖6是說明制備本發明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第一方法)的另一實例。
圖7是顯示本發明第二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結構的實例的剖視圖。
圖8是顯示本發明第二電極薄膜結構的實例的剖視圖。
圖9是顯示本發明第一電極薄膜結構的另外實例的剖視圖。
圖10是顯示本發明第二電極薄膜結構的另一實例的剖視圖。
部件列表11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2透明基板15陽極層16空穴傳輸層17光發射有機材料層20卷筒電極薄膜21電極薄膜22樹脂薄膜23金屬層24絕緣層25陰極層29吸濕材料層31電極薄膜33金屬層34絕緣層
50基板傳輸薄膜51電極基板52透明基板55陽極層56有機材料層57a 加熱軋輥57b 加熱軋輥58有機電致發光元件59表示傳輸電極薄膜方向的箭頭60卷筒電極基板61電極基板62樹脂薄膜65陽極層66有機材料層68有機電致發光元件71有機電致發光元件81電極薄膜91電極薄膜101 電極薄膜
權利要求
1.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電極層、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不透明電極層、絕緣層、金屬層和樹脂薄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絕緣層具有厚度10-1,000n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將另一金屬層設置在樹脂薄膜的表面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將另一絕緣層和另一金屬層設置在不透明電極層與絕緣層之間,所述另一絕緣層和所述另一金屬層是從不透明電極層依次設置的。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絕緣層包含吸濕材料。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將吸濕材料層設置在絕緣層與金屬層之間。
8.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制備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所述電極基板包含透明基板表面上的透明電極層,所述電極薄膜在樹脂薄膜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絕緣層和不透明電極層,條件是將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和不透明電極層中的至少一個的表面上;在將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的同時,把電極薄膜設置在電極基板上;和在加熱有機材料層以使其軟化的同時,壓制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由此使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
9.在樹脂薄膜表面上依次包含金屬層、絕緣層和不透明電極層的電極薄膜。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絕緣層具有厚度10-1,000nm。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將另一金屬層另外設置在樹脂薄膜的背面上。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將另一金屬層和另一絕緣層設置在絕緣層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所述另一金屬層和所述另一絕緣層是從不絕緣層依次設置的。
14.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絕緣層包含吸濕材料。
15.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將吸濕材料層設置在金屬層與絕緣層之間。
16.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依次包含透明電極層、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不透明電極層、樹脂薄膜和金屬層。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18.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將絕緣的吸濕材料層設置在不透明電極層與樹脂薄膜之間。
19.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中將絕緣層和吸濕材料層設置在不透明電極層與樹脂薄膜之間,所述絕緣層和所述吸濕材料層是從不透明電極層依次設置的。
20.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制備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所述電極基板包含透明基板表面上的透明電極層,所述電極薄膜包含樹脂薄膜表面上的不透明電極層和樹脂薄膜背面上的金屬層,條件是將包括光發射有機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和不透明電極層中的至少一個的表面上;在將有機材料層設置在透明電極層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的同時,把電極薄膜設置在電極基板上;在加熱有機材料層以使其軟化的同時,壓制電極基板和電極薄膜,由此使電極薄膜附著到電極基板上。
21.包含樹脂薄膜表面上的不透明電極層和樹脂薄膜背面上的金屬層的電極薄膜。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金屬層具有厚度10-500nm。
23.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將絕緣的吸濕材料層設置在樹脂薄膜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
24.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電極薄膜,其中將吸濕材料層和絕緣層設置在樹脂薄膜與不透明電極層之間,將所述吸濕材料層和所述絕緣層從樹脂薄膜依次設置。
全文摘要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所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包含在透明基板表面上以所述次序相繼形成的透明電極層、包含有機光發射材料層的有機材料層、不透明電極層、絕緣層、金屬層和樹脂薄膜。由于水分侵入到光發射元件受到抑制,所以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顯示極好的耐久性。
文檔編號H05B33/10GK1843060SQ20048002447
公開日2006年10月4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03年6月25日
發明者谷口彬雄, 杉山真人, 日比野真吾, 竹內哲也, 簑島涼 申請人:東海橡膠工業株式會社, 谷口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