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涉及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
但是,由于芯片廠商開發出新一代中央處理單元(CPU),現有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不再適用,因此業者根據芯片廠商所訂的規格,研發合適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驅動件是間接驅動上蓋,促使上蓋產生位移。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移動件沿一與上蓋滑動方向傾斜的方向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可確保一中央處理單元的各插腳穩固的與相對應的端子產生接觸。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將驅動件設于上蓋滑動方向的一側。
其中,零插入力電連接器設有一移動件與驅動件的一端接觸,使驅動件樞轉時,驅動移動件位移,進而帶動與移動件產生干涉的上蓋沿預定方向移動。
其中,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的底座設有一與上蓋滑動方向傾斜的滑槽,以使容置于其中的移動件斜向運動。
本實用新型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包含一殼體,由一上蓋可滑動地與一底座組設而成,上蓋可沿一第一方向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移動,底座容置有數根端子,且設有至少一部分與該第一方向傾斜的滑槽,上蓋設有對應各該容置孔的數個貫穿孔;一移動件,可移動地位于滑槽內,并與上蓋產生干涉;一驅動件,具有一與移動件接觸的部分,該驅動件受力時,能推動移動件沿一傾斜于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動,進而使上蓋沿第一方向位移。
其中,移動件具有一本體,本體的一部分與上蓋產生干涉。
而驅動件具有一設于殼體橫斷于該第一方向的一側的施力部及一伸入殼體內與本體接觸的凸輪部,該施力部受力時,使得凸輪部推動本體沿一傾斜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動。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上蓋 201 前端45271 卡合片10 插腳容置區 30 202 后端 3驅動件101 前端 203 左側 31 第一支臂102 后端 204 右側 32 第二支臂103 左側 205 頂面 321 凸輪部104 右側 206 底面 504 移動件105 頂面35 21 容置孔401 頂面106 底面 22 楔形塊402 底面11 插腳孔 23 凸柱 41 第一本體部12 垂片 24 滑槽 42 第二本體部121 容置槽 241 第一傾斜槽 5543 橫向部13 定位銷 40 242 第二傾斜槽44 凸塊131 鉤部 243 橫向槽45 U形槽14 細長孔 25 容置座46 固定孔2底座 26 固定槽道 47 耐磨片20 端子容置孔區 27 定位孔 60471 固定銷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配合以下參考附圖中一(數)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將可清楚的明白。
請參閱
圖1、2,本實用新型零插入力電連接器100(以下簡稱電連接器)的一較佳實施例,該電連接器100包含一由上蓋1與底座2所組成的殼體5、一驅動件3、數根端子及一移動件4。
如圖2,底座2,在本實施例中,為塑性材質,具有一前端201、一后端202、一左側203、一右側204、一頂面205及一底面206,前端201、后端202之間定義有一端子容置孔區20,在端子容置孔區20內以數組方式配置有數個貫穿頂面205與底面206的容置孔21,每一容置孔21內可容置一端子(圖上未示);底座2的前端201、后端202之間并定義有一第一方向(為上蓋1的滑動方向,如后述),為便于說明,底座2有一假想的X、Y軸,該第一方向即為Y軸方向;底座2的左、右兩側分別間隔地設有一楔形塊22,在本實施例中,左、右兩側各設有兩個楔形塊22(如圖2);請同時參閱圖4,底座2后端202的左、右兩側各設有一凸柱23可防止上蓋1與底座2相對位移時,上蓋1過分的向后位移。
底座2在端子容置孔區20后邊界與后端202之間,設有一由底座2頂面205向下凹陷的滑槽24,滑槽24實質上是朝著與第一方向傾斜的第二方向,本實施例中,滑槽24是由左上向右下傾斜,具有一第一傾斜槽241、一第二傾斜槽242及連接兩傾斜槽241、242的橫向槽243,第一傾斜槽241、第二傾斜槽242兩者的斜率一致均指向第二方向,橫向槽243是沿X軸方向布設,第一傾斜槽241在其左上,而第二傾斜槽242在其右下,橫向槽243在兩者之間并與兩者連通。
底座2的后端202更向后延伸一容置座25,其具有一平行X軸方向的長槽251,該容置座25通過一Y軸方向的固定槽道26與滑槽24的橫向槽243相連通,固定槽道26由容置座25的長槽251沿Y軸方向向前延伸,穿過滑槽24的橫向槽243并伸入底座2的頂面205,其作用如后述。
滑槽24內可容置一移動件4,本實施例中,該移動件4是由塑性材質所構成,具有一塊狀本體,形狀相似于滑槽24,該本體由第一本體部41、第二本體部42及連接第一本體部41與第二本體部42的橫向部43所組成,第一本體部41可對應容置于第一傾斜槽241,第二本體部42可對應容置于第二傾斜槽242,以及橫向部43對應地容置于橫向槽243中,該本體的每一部件(即第一、第二本體部、橫向部)41、42、43均較對應槽(即第一、第二傾斜槽、橫向槽)241、242、243的長度短,因此,移動件4可在滑槽24中沿著與第一方向傾斜的第二方向位移。
請同時參閱圖2、3,移動件4具有一頂面401及一底面402,在頂面401上設有三個相間隔且與X軸方向平行的橢圓形凸塊44,于本例中,三個凸塊44分別設在第一本體部41、第二本體部42及橫向部43上,橢圓形凸塊44具有一長軸(長向),該長向的前端面444與X軸方向平行,橢圓形凸塊44及前端面444的作用說明如后。在橫向部43的底面402沿短向凹陷一U形槽45,在該U形槽45的兩側各設有兩個固定孔46,用來固定一耐磨片47;耐磨片47系以金屬材質制成一U形體,恰可容置于橫向部43底面402的U形槽45中,耐磨片47的U形體的兩直立部一體的向U形體底部方向設有對應各該固定孔46的固定銷471,當耐磨片47容置于U形槽45時,固定銷471插入各對應的固定孔46中,如此,耐磨片47即穩固的位于U形槽45中。
底座2在端子容置孔區20外設有數個貫穿頂面205與底面206的定位孔27,在本實施例中,定位孔27為長方形,有數個位于端子容置孔區20后邊界與后端202之間,有數個位于端子容置孔區20前邊界與前端201之間,各定位孔27中有一橫向設置且未將孔封閉的卡合片271。
請參閱圖2,一金屬制的驅動件3,由一施力部與一推動部所構成,在本實施例中,驅動件3為L形桿體,桿體的第一支臂31為施力部,桿體的第二支臂32為推動部并具有一凸輪部321。
請同時參閱圖4,將驅動件3的第二支臂32置于固定槽道26,使凸輪部321位于橫向槽243中,第二支臂32的自由端伸入底座2中,之后,將組裝有耐磨片47的移動件4置入滑槽24中,移動件4的U形槽45裝設有耐磨片47,而驅動件3的凸輪部321位于耐磨片47的U形體中,如此,不論凸輪部321如何轉動均不至于磨耗移動件4(如前述,移動件4由塑性材質所構成)。驅動件3的第二支臂32置于固定槽道26,其第一支臂31則位于底座2后端202的容置座25,其可以由左側樞轉至右側,亦可反向為之(請參閱圖7、8),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支臂31樞轉至右側時,其支臂的一部分可容置于平行X軸方向的長槽中,使第一支臂31依附于底座2的后端202(如圖8)。
請同時參閱圖1、圖5及圖6,上蓋1是塑性材質所制成,沿著第一方向可滑動地組設于底座2之上,具有一前端101、一后端102、一左側103、一右側104、一頂面105及一底面106,對應于底座2的端子容置孔區20,上蓋1亦設有插腳容置區10,在插腳容置區10內以數組方式配置有數個貫穿頂面105與底面106的插腳孔11分別對應一容置孔21。一中央處理單元(CPU)的插腳(圖上未示)可分別插入一插腳孔11中,并伸入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
上蓋1的左側103及右側104各向下延伸一垂片12,于各垂片12的內側分別設有二對應底座2楔形塊22的容置槽121,容置槽121在Y軸方向的的長度較楔形塊22為長,當上蓋1與底座2組合成一殼體5時,底座2的楔形塊22位于上蓋1的容置槽121中,楔形塊22的底部抵住容置槽121槽底,將上蓋1扣住使其不與底座2脫離,惟因容置槽121的長度較楔形塊22為長,所以上蓋1的滑動并不會受到影響。
上蓋1的底面106在插腳容置區10后邊界與后端102之間及插腳容置區10前邊界與前端101之間,對應于底座2的定位孔27處分別向下延設一定位銷13,定位銷13的自由端為一鉤部131。當上蓋1與底座2組合成一殼體時,各定位銷13容置于對應的定位孔27中,各鉤部131鉤住定位孔27中的卡合片271,可加強上蓋1與底座2的結合,且由于定位孔27的長向是位于第一方向,有足夠的空間讓定位銷13在其中移動,所以上蓋1的滑動不會受到影響。
上蓋1在插腳容置區10后邊界與后端102之間,對應于移動件4上的凸塊44處,分別設有一橢圓形細長孔14,橢圓形細長孔14的長軸方向與橢圓形凸塊44的長軸方向一致,當上蓋1與底座2組合成一殼體時,各橢圓形凸塊44突伸于各對應的橢圓形細長孔14中,并在第一方向與細長孔14緊配合,橢圓形凸塊44的前端面444緊貼著橢圓形細長孔14的前壁,橢圓形細長孔14在X軸方向則較橢圓形凸塊44長而留有余裕;因此當移動件4位移時,橢圓形凸塊44突伸于各對應的橢圓形細長孔14中,并在第一方向與橢圓形細長孔14緊配合,可以推動上蓋1產生位移。
當欲組合本實用新型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時,如前述,首先將將驅動件3的第二支臂32置于底座2的固定槽道26中,使凸輪部321位于橫向槽243中,第二支臂32的自由端伸入底座2中,之后,將組裝有耐磨片47的移動件4置入滑槽24中,驅動件3的凸輪部321位于耐磨片27的U形體中,其后將上蓋1扣合于底座2之上,此時,驅動件3的第一支臂31位于底座2后端202的容置座25,可以左、右樞轉,當第一支臂31樞轉至右側時,其支臂的一部分可容置于長槽中,使第一支臂31依附于底座2的后端202,當上蓋1扣合于底座2之上,上蓋1左、右側垂片12的容置槽121與底座2上對應的楔形塊22相互抵住,使上蓋1不至于與底座2脫離,同時,上蓋1的各定位銷13容置于對應的定位孔27中,各鉤部131鉤住定位孔27中的卡合片271,可加強上蓋1與底座2的結合,且不會影響上蓋1的滑動,當上蓋1向后位移時,底座2后端202的左、右兩側所設的凸柱23可防止上蓋1過分的向后位移;當上蓋1與底座2組合成一殼體時,底座2的各凸塊44突伸于上蓋1各對應的細長孔14中,并在第一方向與細長孔14緊配合;因此當移動件4位移時,橢圓形凸塊44突伸于各對應的橢圓形細長孔14中,并在第一方向與橢圓形細長孔14緊配合,其前端面444可以推動上蓋1產生位移。
當一中央處理單元(圖上未示)置于上蓋1上時,其插腳會一一插入一插腳孔11中,并伸入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此時,中央處理單元的插腳尚未接觸到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的端子,因此將中央處理單元安置于零插入力電連接器100的上蓋1并不須費力,此為“零插入力”的來由。欲使中央處理單元的插腳與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的端子接觸,則必須樞轉驅動件3使上蓋1相對于底座2沿第一方向移動。
以下先借著圖7及圖8,說明移動件4如何沿第二方向移動;當驅動件3及組裝有耐磨片47的移動件4于底座2就定位后,當驅動件3的第一支臂31朝向左側時,移動件4位于滑槽24的最左上位置(如圖7),當驅動件3的第一支臂31由朝向左側樞轉至朝向右側時,移動件4由滑槽24的最左上位置斜向位移至滑槽的最右下位置(如圖8);將上蓋1扣合于底座2上,通過圖9-1至9-4及10-2至10-4,說明上蓋1如何相對于底座2沿第一方向移動,圖9-1顯示上蓋1位于第一位置,驅動件3的第一支臂31朝向左側,此時移動件4位于滑槽24的最左上位置(如圖7),中央處理單元(圖上未示)在這樣的情況下置于上蓋1上,其插腳插入插腳孔11中,并伸入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此時,中央處理單元的插腳尚未接觸到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的端子;第圖9-2、9-3及9-4分別顯示上蓋1尚未相對底座2位移。圖10-2顯示上蓋1位于第二位置,驅動件3的第一支臂31由朝向左側樞轉至朝向右側,由于滑槽24在Z軸方向的深度較移動件4的厚度大,所以上蓋1并不會直接壓著移動件4使其無法動彈,當驅動件3樞轉時,凸輪部321跟著轉,將移動件4頂起,即使在頂起的最高點時,移動件4仍然可以移動,由于移動件4上有上蓋1蓋頂,左右又被斜向的滑槽24所局限住,因此唯一的位移方向就是順著滑槽24由左上向右下位移,當移動件4位移時,突伸于各對應的橢圓形細長孔14中的橢圓形凸塊44亦產生Y軸方向位移,橢圓形凸塊44的前端面444推動上蓋1沿第一方向向前產生位移,在這樣的情況下,插置于上蓋1上的中央處理單元(圖上未示)同時向前移動,其插腳接觸到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的端子;圖10-2、10-3及10-4分別顯示上蓋1相對于底座2向前位移。
當上蓋1已向前移至第二位置而須后退回第一位置時,只須將驅動件3的第一支臂31由朝向右側樞轉至朝向左側,此時移動件4順著滑槽24由右下向左上位移,當移動件4位移時,突伸于各對應的橢圓形細長孔14中的橢圓形凸塊44亦產生Y軸方向位移,帶動上蓋1沿第一方向向后產生位移,插置于上蓋1上的中央處理單元(圖上未示)同時向后移動,其插腳不再接觸底座2對應的容置孔21中的端子。
雖然,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滑槽24是由第一傾斜槽241、第二傾斜槽242及連接兩傾斜槽241、242的橫向槽243所構成,但是,熟悉此技術者通過上述的教示,可將滑槽24設計成一指向第二方向的傾斜槽而無橫向槽24的設計,當滑槽24設計成一指向第二方向的傾斜槽而無橫向槽24時,移動件4自亦當做相同的配合。
中央處理單元的插腳數目眾多,若非每一根插腳皆與端子正確的接觸,中央處理單元就無法運作,因此,如何使上蓋的每一部分的位移量一致是一重要關鍵;由上述的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100的橢圓形凸塊44與橢圓形細長孔14同屬X軸方向(即垂直第一方向),這種使橢圓形凸塊44向前的一面與第一方向垂直,會造成橢圓形凸塊44的前端面444全部的及毫無保留的與上蓋1緊密接觸,因此推動上蓋1沿第一方向向前位移時,是以橢圓形凸塊44向前的一面整個面去推動上蓋1,由于正向的推動最為確實,因此上蓋的每一部分的位移量均一致,如此可以確保中央處理單元的插腳皆與端子正確的接觸;此外,本實用新型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的驅動件設在該殼體橫斷于該第一方向的一側,符合芯片制造商所提出的新規格;本實用新型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的驅動件是間接驅動上蓋,使上蓋產生位移,其移動件沿一與上蓋滑動方向傾斜的方向移動,亦均與現有技術不同。
歸納上述,本實用新型零插入力電連接器確實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包含一殼體,由一上蓋可滑動地與一底座組設而成,所述的底座設有數個貫穿的容置孔,所述的上蓋可沿一第一方向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移動,且設有對應各該容置孔的數個貫穿孔,底座設有至少一部分與第一方向傾斜的滑槽;數根端子,可分別容置于一容置孔中;一移動件,可移動地位于該滑槽內,具有一本體,該本體的一部分與所述的上蓋產生干涉;一驅動件,可由所述的殼體橫斷于第一方向的一側伸入殼體內與所述的本體接觸,該驅動件可推動本體沿一傾斜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動,進而使所述的上蓋沿第一方向在所述的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位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具有一第一傾斜槽、一第二傾斜槽及連接兩傾斜槽的橫向槽,所述的第一、第二傾斜槽的斜率一致,均指向該第二方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動件的本體由一第一本體部、一第二本體部及連接第一、第二本體部的橫向部所組成,所述的第一本體部可有余裕地容置于所述的第一傾斜槽中,第二本體部可有余裕地容置于所述的第二傾斜槽中,橫向部可有余裕地容置于所述的橫向槽中。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件為一桿體,具有一施力部設于所述的殼體橫斷于所述的第一方向的一側及一凸輪部與所述的橫向部接觸,所述的施力部樞轉時,帶動凸輪部轉動。
5.如權利要求3或4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向槽是沿垂直該第一方向的方向布設。
6.如權利要求3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動件在接近所述的上蓋的一面上設有至少一長形凸塊,該凸塊長向的前端面與所述的第一方向垂直,上蓋在對應所述的至少一凸塊的位置處開設有對應的細長孔以供該凸塊插入。
7.如權利要求6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塊分別設于該第一本體部、第二本體部及橫向部的同一面上,且所述的上蓋在對應各該凸塊的位置處開設有對應的細長孔。
8.如權利要求7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塊是橢圓形其長軸垂直于所述的第一方向,該細長孔為橢圓形其長軸垂直于第一方向。
9.如權利要求8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塊在所述的第一方向與所述的細長孔緊配合。
10.如權利要求4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在所述的驅動件伸入殼體的一側向外延伸一容置座,其具有一與所述的第一方向垂直的長槽,以容置驅動件的施力部。
11.如權利要求10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置座通過一沿所述的第一方向的固定槽道與所述的橫向槽相連通,所述的驅動件沿固定槽道伸入所述的殼體內。
12.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在所述的驅動件伸入所述的殼體的一側的兩相對角隅處各設有一凸柱。
13.如權利要求4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向部驅近所述的底座的面沿短向凹陷一U形槽,可容置該驅動件的凸輪部。
14.如權利要求13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還進一步包含一耐磨片,是以金屬材質制成的U形體,恰可容置于所述的橫向部的U形槽中,該U形槽的兩側各設有數個固定孔,耐磨片的U形體更一體的向底部延設有對應且可分別插置于各固定孔的固定銷用來固定耐磨片。
15.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的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設有數個貫穿的定位孔,各該定位孔中有一橫向設置且未將孔封閉的卡合片,所述的上蓋接近所述的底座之而對應于底座的定位孔處分別向下延設一定位銷,各該定位銷的自由端為一鉤部,在容置對應的定位孔中,可鉤住定位孔的卡合片。
專利摘要一種零插入力電連接器,包含一底座及一可滑動的上蓋所組成,底座設有數個貫穿的容置孔,可分別容置一端子,上蓋可沿一第一方向移動,且設有對應各該容置孔的數個貫穿孔,底座設有一至少一部分與該第一方向傾斜的滑槽;一移動件容設于滑槽內,具有一本體,其一部分與上蓋產生干涉;一驅動件,可伸入殼體內與本體接觸,并可在殼體外施力;當驅動件施力時,會使本體在滑槽內沿與該第一方向傾斜的第二方向移動,進而使上蓋沿第一方向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位移。
文檔編號H05K7/10GK2603545SQ0320228
公開日2004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30日
發明者殷豪 申請人:莫列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