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機發光元件技術,特別地涉及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陽極層的工藝,可以提高陽極層的表面平坦度并防止邊緣漏電的問題。
背景技術: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以下簡稱OLED),依照其驅動方法可以區分成主動式(activematrix)與被動式兩種,其中主動式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以下簡稱AM-OLED)是以電流驅動,每一個象素至少要有一開關薄膜晶體管(switch TFT),作為影像資料進入儲存開關及尋址之用;另外需要一個驅動薄膜晶體管(drivingTFT),根據電容儲存電壓的不同來調節驅動電流的大小,即控制象素亮度和灰度的變化。目前的主動式驅動方法有使用兩個TFT的驅動方法及四個TFT的驅動方法。一般而言,AM-OLED的發光原理為在特定的有機薄膜層上加上電流以使電能轉換成光能,其具有面發光的薄而輕的特征以及自發光的高發光效率、低驅動電壓等優點,且具有廣視角、高對比度、高應答速度、全彩色及可撓曲化的特性。
請參閱圖1,其顯示了公知的OLED的陽極層的剖視圖。公知的OLED的制作方法為首先在玻璃襯底10上定義形成一陽極層12的圖案,再依序沉積一有機發光層14以及一陰極層16。陽極層12的制作方法為首先沉積一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層,再利用光刻刻蝕方法定義ITO層的圖案,用以作為一透明導電層。但是,在刻蝕ITO層圖案的過程中,ITO層的邊緣處18常發生邊緣陡峭或轉角尖銳的問題,很容易造成邊緣尖端放電效應,因此ITO層與有機發光層14在此邊緣處18會產生漏電流過大的現象,不但會減少OLED的使用壽命,也容易導致畫面的暗點缺陷而影響顯示品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已經發展出一種新的工藝,可利用一絕緣層包覆ITO層的尖角,以防止ITO層邊緣與有機發光層之間形成一漏電路徑。請參閱圖2,其顯示公知的OLED的TFT結構和陽極層的剖視圖。公知的OLED的TFT結構的制作方法為首先在一玻璃襯底20上定義形成一多晶硅層22的圖案,然后依序制作一柵極絕緣層24以及一柵極層26。而后,利用柵極層26作為掩模進行離子注入工藝,可以在柵極層26兩側的多晶硅層22中形成一源/漏極擴散區域22a、22b,而柵極層26下方的多晶硅層22成為一溝道區域22c。隨后,沉積一第一絕緣層28,并于第一絕緣層28中制作接觸孔,用以露出源/漏極擴散區域22a、22b。然后,在第一絕緣層28上沉積一金屬層并填入接觸孔中,再將金屬層定義成為源/漏極電極層30a、30b的圖案。接著,沉積一第二絕緣層32,并于第二絕緣層32中制作一接觸孔,用以露出源/漏極電極層30b。而后,在第二絕緣層32上沉積一ITO層34并填入接觸孔中,再將ITO層34定義成為一陽極層圖案。最后,沉積一保護層36以覆蓋ITO層34的邊緣處35,再以刻蝕方法去除部分保護層36,以露出ITO層34的陽極區域。
上述方法可以利用保護層36來包覆ITO層的斜邊或尖角,且比較容易控制保護層36的邊緣刻蝕角度,以避免ITO層34邊緣與后續制作的有機發光層之間形成漏電路徑。但是,現有的方法必須采用干刻工藝去除保護層36,以露出ITO層34的陽極區域,而干刻工藝所使用的等離子體會損傷ITO層34的材料特性,使得ITO層34無法達到所需的電性表現。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其結構,以改善陽極層的邊緣角度過大的問題,并可以避免后續刻蝕工藝對陽極層造成的任何損害。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首先形成一平坦層于一基底上,以覆蓋一薄膜晶體管。然后,該平坦層中形成一第二接觸孔以及一凹槽,其中該第二接觸孔露出該薄膜晶體管的源/漏極電極層,該凹槽位于該接觸孔上方且對應于一預定陽極層的圖案。隨后,形成一陽極層于該平坦層上,以填滿該接觸孔以及該凹槽,再將該凹槽以外的該陽極層去除。最后,進行平坦化處理,以使該陽極層與該平坦層表面高度平齊。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包括一基底;一薄膜晶體管,形成于該基底上且包括一源/漏極電極層;一平坦層,形成于該基底上且覆蓋該薄膜晶體管;一第二接觸孔,形成于該平坦層中且露出該源/漏極電極層;一凹槽,形成于該平坦層中且位于該接觸孔上方,并對應于一預定陽極層的圖案;一陽極層,形成于該平坦層上,且填滿該接觸孔以及該凹槽,且該陽極層與該平坦層的表面高度平齊。
圖1示出的是公知的OLED的陽極層的剖視圖;圖2示出的是公知的OLED的TFT結構和陽極層的剖視圖;圖3A至3D示出的是本發明的OLED的TFT結構和陽極層的制造方法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公知的技術玻璃襯底~10;陽極層~12;有機發光層~14;陰極層~16;邊緣處~18;玻璃襯底~20;多晶硅層~22;源/漏極擴散區域~22a、22b;溝道區域~22c;柵極絕緣層~24;柵極層~26;第一絕緣層~28;源/漏極電極層~30a、30b;第二絕緣層~32; ITO層~34;邊緣處~35;保護層~36。
本發明的技術玻璃襯底~40;半導體硅層~42;源/漏極擴散區域~42a、42b;溝道區域~42c;柵極絕緣層~44;柵極層~46;第一絕緣層~48;第一接觸孔~49;源/漏極電極層~50a、50b;第二絕緣層~52;平坦層~54;第二接觸孔~56;凹槽~57;透明導電層~58;有機發光層~60;陰極層~62。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讓本發明的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加明顯易懂,特舉一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3A至3D,其顯示了本發明OLED的TFT結構和陽極層的制造方法的剖視圖。
如圖3A所示,首先在一襯底40的一預定區域上形成一半導體硅層42的圖案,然后沉積一柵極絕緣層44以覆蓋半導體硅層42以及襯底40的表面,再在柵極絕緣層44上定義形成一柵極層46的圖案。而后,利用柵極層46作為掩模進行一離子注入工藝,以于柵極層46兩側的半導體硅層42中形成源/漏極擴散區域42a、42b,而柵極層46下方的半導體硅層42的未摻雜區成為一溝道區域42c。隨后,沉積一第一絕緣層48以覆蓋柵極層46和柵極絕緣層44,再利用光刻刻蝕方法在第一絕緣層48中制作第一接觸孔49,用以露出源/漏極擴散區域42a、42b。然后,于第一絕緣層48上沉積一導電層并填入第一接觸孔49,再將該導電層定義成為源/漏極電極層50a、50b的圖案。接著,沉積一第二絕緣層52以覆蓋第二絕緣層48以及源/漏極電極層50a、50b,再于第二絕緣層52上沉積一平坦層54。
基底40優選地為一透明絕緣基底,如一玻璃基底。半導體硅層42優選地為一多晶硅層。柵極絕緣層44優選地為氧化硅層。柵極層46優選地為一導電層,例如一金屬層或一多晶硅層。第一絕緣層48優選地為氧化硅層、氮化硅層、氮氧化硅層或其組合。源/漏極電極層50a、50b優選地為一導電層,例如一金屬層。第二絕緣層52優選地為氧化硅層、氮化硅層、氮氧化硅層或其組合。平坦層54優選地為一具有感光性的光致抗蝕劑層或有機層,可利用旋鍍方法涂布于第二絕緣層52上,以填補第二絕緣層52的凹凸起伏輪廓,進而達到平坦表面的效果,其厚度范圍為1~3μm。
如圖3B所示,利用平坦層54的感光特性進行一黃光工藝,可制作一第二接觸孔56以及一凹槽57。第二接觸孔56貫穿平坦層54及第二絕緣層52,直至露出漏極電極層50b的部分區域。凹槽57形成于平坦層54頂部,其位置與輪廓對應于一預定陽極層的圖案,且凹槽57連通于下方的第二接觸孔56。第二接觸孔56優選地為,深度范圍為2~3μm,開口口徑為5~6μm。凹槽57優選地為,深度范圍為750。
如圖3C所示,在平坦層54上沉積一透明導電層58,優選地為一ITO層,以填滿第二接觸孔56及凹槽57,再利用光刻刻蝕方法將透明導電層58定義成為一預定陽極層的圖案。而后,利用一平坦化處理,優選地為一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工藝,使透明導電層58與平坦層54的表面高度平齊,以研磨去除透明導電層58的斜邊或尖角,并實現表面平整度的要求。
如圖3D所示,利用薄膜蒸鍍方法,于上述的平坦表面上沉積一有機發光層60,再于有機發光層60上制作一陰極層62,至此大致完成OLED的電極結構。
上述的制作方法和結構,為應用于一頂部柵極(top gate)結構的TFT,本發明也可以應用于一底部柵極(bottom gate)結構的TFT。
本發明的OLED制作方法及其陽極層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本發明將透明導電層58鑲嵌于平坦層54中,且研磨方法實現表面平整度的要求,故可有效防止透明導電層58的邊緣處發生邊緣陡峭或轉角尖銳的問題,進而避免透明導電層58邊緣與有機發光層60之間形成漏電路徑,或避免透明導電層58邊緣與陰極層62之間發生短路問題。如此可延長OLED的使用壽命,并可遏制畫面的暗點缺陷。
第二,本發明不需額外制作一絕緣層來包覆透明導電層58的斜邊或尖角,故可避免透明導電層58遭受干刻工藝的等離子體損傷,進而可以確保透明導電層58的材料特性和電性特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優選實施例描述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應當可以作出某些更動和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基底;形成一薄膜晶體管于該基底上,其中該薄膜晶體管至少包括一源/漏極電極層;形成一平坦層于該基底上,以覆蓋該薄膜晶體管;形成一第二接觸孔以及一凹槽于該平坦層中,其中該第二接觸孔露出該源/漏極電極層,該凹槽位于該接觸孔上方且對應于一預定陽極層的圖案;形成一陽極層于該平坦層上,以填滿該接觸孔以及該凹槽;將該凹槽以外的該陽極層去除;以及進行一平坦化處理,以使該陽極層與該平坦層的表面高度平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平坦層包括一有機材料層或一光致抗蝕劑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平坦層為一具有感光性的材料層。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陽極層包括一透明導電層或一銦錫氧化物層。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平坦化處理使用一化學機械研磨工藝。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薄膜晶體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形成一半導體硅層于該基底上;形成一柵極絕緣層于該基底上,以覆蓋該半導體硅層;形成一柵極層于該柵極絕緣層上;使用該柵極層作為掩模以進行一離子注入工藝,以于該半導體硅層中形成一源/漏極擴散區域;形成一第一絕緣層于該柵極層和該柵極絕緣層上;形成一第一接觸孔以貫穿該第一絕緣層及該柵極絕緣層,直至露出該源/漏極擴散區域;形成一導電層于該第一絕緣層上,以填滿該第一接觸孔;以及將該導電層定義成為該源/漏極電極層的圖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硅層包括一多晶硅層。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柵極絕緣層包括氧化硅層。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柵極層包括一金屬層或一多晶硅層。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絕緣層包括氧化硅層、氮化硅層、氮氧化硅層或其組合。
11.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還包括下列步驟形成一第二絕緣層于該基底上,以覆蓋該源/漏極電極層以及該第一絕緣層;形成該平坦層于該第二絕緣層上;以及形成該第二接觸孔以貫穿該平坦層以及該第二絕緣層中,直至露出該源/漏極電極層。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二絕緣層包括氧化硅層、氮化硅層、氮氧化硅層或其組合。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還包括下列步驟形成一有機發光層于該基底上,以覆蓋該陽極層與該平坦層;以及形成一陰極層于該有機發光層上。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該基底包括一透明絕緣基底或一玻璃基底。
15.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包括一基底;一薄膜晶體管,形成于該基底上,且包括一源/漏極電極層;一平坦層,形成于該基底上且覆蓋該薄膜晶體管;一第二接觸孔,形成于該平坦層中,且露出該源/漏極電極層;一凹槽,形成于該平坦層中,且位于該接觸孔上方,并對應于一預定陽極層的圖案;一陽極層,形成于該平坦層上,且填滿該接觸孔以及該凹槽,且該陽極層與該平坦層的表面高度平齊。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平坦層包括一有機材料層或一光致抗蝕劑層。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平坦層包括一具有感光性的材料層。
18.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陽極層包括一透明導電層或一銦錫氧化物層。
19.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薄膜晶體管包括一半導體硅層,形成于該基底上,且包括一溝道區域以及一源/漏極擴散區域;一柵極絕緣層,形成于該基底上,且覆蓋該半導體硅層;一柵極層,形成于該柵極絕緣層上,且對應于該溝道區域的位置;一第一絕緣層,形成于該柵極層與該柵極絕緣層上;以及一第一接觸孔,其貫穿該第一絕緣層以及該柵極絕緣層,以露出該源/漏極擴散區域;其中,該源/漏極電極層形成于該第一絕緣層上,且填滿該第一接觸孔。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半導體硅層包括一多晶硅層。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柵極絕緣層包括氧化硅層。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柵極層包括一金屬層或一多晶硅層。
23.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第一絕緣層包括氧化硅層、氮化硅層、氮氧化硅層或其組合。
24.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還包括一第二絕緣層,其覆蓋該源/漏極電極層以及該第一絕緣層;其中,該平坦層形成于該第二絕緣層上;其中,該第二接觸孔貫穿該平坦層以及該第二絕緣層,以露出該源/漏極電極層。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第二絕緣層包括氧化硅層、氮化硅層、氮氧化硅層或其組合。
2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還包括一有機發光層,其覆蓋該陽極層與該平坦層;以及一陰極層,形成于該有機發光層上。
2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結構,其中該基底包括一透明絕緣基底或一玻璃基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機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首先形成一平坦層于一基底上,以覆蓋一薄膜晶體管。然后,于該平坦層中形成一第二接觸孔以及一凹槽,其中該第二接觸孔露出該薄膜晶體管的源/漏極電極層,該凹槽位于該接觸孔上方且對應于一預定陽極層的圖案。接著,形成一陽極層于該平坦層上,以填滿該接觸孔以及該凹槽,再將該凹槽之外的該陽極層去除。最后,進行一平坦化處理,以使該陽極層與該平坦層的表面高度平齊。
文檔編號H05B33/14GK1592512SQ03155769
公開日2005年3月9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1日
發明者陳韻升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