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梯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梯裝置,所述電梯裝置具有懸掛轎廂和配重的主纜繩,及將驅動裝置的驅動力傳遞到配重,以使轎廂及配重升降的曳引纜繩。
背景技術:
圖12是例如與EP0731052A1所示同樣的以往電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在圖中,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可以轉動的第1及第2轎廂懸掛輪2、3。主纜繩4繞掛在第1和第2的轎廂懸掛輪2、3上。轎廂5和配重6由主纜繩4懸掛在電梯升降井道1內。主纜繩4的布置是1∶1的形式。
在配重6的上部,搭載著可以轉動的上部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7。在配重6的下部,搭載可以轉動的下部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8,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可以轉動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9。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可以轉動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10。
在上部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7、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9、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10及下部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8上繞掛著曳引纜繩11。曳引纜繩11的一端部(上端部)連接于升降井道1的上部。曳引纜繩11的另一端部(下端部)懸掛著給予曳引纜繩11張緊力的曳引纜繩張緊配重12。曳引纜繩11的纜繩的布置是2∶1形式。
使配重6升降的驅動裝置(未圖示)通過曳引纜繩11連接在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10。
在這樣的電梯裝置中,由于利用驅動裝置使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10轉動,則通過曳引纜繩11使配重6升降。由此,使通過主纜繩4與配重6連接的轎廂5沿著導軌(未圖示)在升降井道內升降。
可是,在構成前述那樣的以往的電梯裝置中,上部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7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下部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8配置在配重6的下部,因此,配重6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變大,由此,使升降井道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變大。尤其是,在配重6上搭載應急止動裝置時,此問題變得顯著。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解決前述問題而研究的,其目的是得到能夠抑制配重的高度尺寸的增大,有效利用建筑物內空間的電梯裝置。
本發明的電梯裝置包括升降井道;配置在升降井道上部、可以轉動的轎廂懸掛輪;繞掛在轎廂懸掛輪上的主纜繩;用主纜繩懸掛在升降井道內的轎廂及配重;搭載在配重上的可以轉動的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上部及下部、可以轉動的多只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繞掛在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及升降井道側繩輪的曳引纜繩;以及使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和升降井道側繩輪中至少1個轉動,通過曳引纜繩使配重升降的驅動裝置,所有的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是配置在配重的上部及下部的某一方。
附圖簡單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電梯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圖2是說明圖1的曳引纜繩的纜繩布置的說明圖。
圖3是圖2的展開圖。
圖4是圖1的電梯裝置的具體配置一例的側視圖。
圖5是圖4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
圖6是圖4的曳引纜繩張緊配重側繩輪及升降井道側繩輪的位置關系的側視圖。
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
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的電梯裝置的曳引纜繩的纜繩布置的說明圖。
圖9是圖8的展開圖。
圖10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的電梯裝置的曳引纜繩的纜繩布置的說明圖。
圖11是圖10的展開圖。
圖12是以往的電梯裝置的一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方式以下,參照
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電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在圖中,可以轉動的第1和第2的轎廂懸掛輪2、3配置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主纜繩4繞掛在第1和第2的轎廂懸掛輪2、3上。轎廂5和配重6由主纜繩4懸掛在升降井道1內。主纜繩4的纜繩布置是1∶1形式。在配重6上部搭載第1至第4的配重側繩輪21~24。第1至第4的配重側繩輪21~24配置在同軸上,能夠各自獨立轉動。
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5、26配置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5、26配置在同軸上,能夠各自獨立轉動。
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7、28。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7、28配置在同軸上,能夠各自獨立轉動。
曳引纜繩29繞掛在第1至第4的配重側繩輪21~24、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5、26、以及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7、29上。曳引纜繩29的一端部(上端部)連接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曳引纜繩29的另一端部(下端部)懸掛著對曳引纜繩29給予張緊力的曳引纜繩張緊配重30。曳引纜繩29的纜繩布置是4∶1形式。
在第1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5上,連接有通過曳引纜繩29使配重6升降的驅動裝置31的轉動軸。即,第1的上部升降井道繩輪25兼作驅動裝置31的驅動繩輪。而且,在第1的轎廂懸掛輪2上設置制動裝置32。
其次,圖2是說明圖1的曳引纜繩29的纜繩布置的說明圖,圖3是圖2的展開圖。曳引纜繩29從其一端部起,按照第1的配重側繩輪21、第1升降井道側繩輪25、第2配重側繩輪22、第2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6、第1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7、第3的配重側繩輪23、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8及第4的配重側繩輪24的順序,繞掛在其上。
圖4是圖1的電梯裝置的具體配置一例的側視圖,圖5是圖4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4是從圖5的箭頭V方向視的側視圖。圖6是表示圖4的配重側繩輪21~24及升降井道側繩輪25~28的位置關系的側視圖。
如圖5所示,配重側繩輪21~24及升降井道側繩輪25~28配置成垂直投影時,轉動中心相對配重6的中心線6c斜交。而且,為了使垂直投影時的轎廂5與驅動裝置31的重疊少,作為驅動裝置31,使用軸向尺寸短的薄型的卷揚機。
另外,所有的配重側繩輪21~24的轉軸與所有的升降井道側的繩輪25~28的轉軸配置成垂直投影時相互重疊。即上部升降井道側的繩輪25、26配置在配重側繩輪21~24的正上方,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7、28配置在配重側繩輪21~24的正下方。
在圖5中,在升降井道1內,設置對轎廂5升降導向的轎廂導軌33、對配重6的升降導向的配重導軌34。導軌33、34用多只導軌撐架35固定在升降井道1內。
在各層電梯門廳設置廳門36。在轎廂5中設置與廳門36對向的轎廂門37。
在這樣的電梯裝置中,所有的配重側繩輪21~24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因此,能夠抑制配重6的高度尺寸的增大,使升降井道的高度尺寸變小。由此,能夠有效利用建筑內的空間。
由于第1至第4的配重側繩輪21~24配置在同軸上,能夠使構成簡單,另件數削減。
由于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5、26配置在同一軸上,并且,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27、28配置在同一軸上,能夠使構成更加簡單,另件數削減。
所有的配重側繩輪21~24的轉軸與所有的升降井道側的繩輪25~29的轉軸配置成垂直投影時相互重疊,因此,能夠有效利用升降井道1內的空間。
由于制動裝置32設置在第1的轎廂懸掛輪2,因此,縱使曳引纜繩29萬一斷裂,也能夠防止轎廂5的落下。從而,曳引纜繩29的根數使用1根也是可能的。
實施方式2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在圖中,配重側繩輪25~29配置成垂直投影時,轉動中心對配重6的中心線6c平行延伸。而且,作為驅動裝置38,使用軸向尺寸長的縱長型卷揚機。其他構成與實施方式1的同樣。
在上述這樣的電梯裝置中,驅動側的布置能夠緊湊化,有效利用建筑內的空間。
實施方式3圖8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的電梯裝置的曳引纜繩的纜繩的布置用的說明圖,圖9是圖8的展開圖。實施方式3的曳引纜繩的纜繩布置是2∶1形式。
在圖中,在配重6的上部搭載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配置在同軸上,可以各自獨立轉動。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可以轉動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43。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可以轉動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44。
在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上,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43及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44上繞掛著曳引纜繩29。曳引纜繩29的一端部(上端部)連接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曳引纜繩29的另一端部(下端部)懸掛著對曳引纜繩29給予張緊力的曳引纜繩張緊配重30。
曳引纜繩29從其一端部按第1的配重側繩輪41、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43、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44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2的順序繞掛。
這樣,即使將曳引纜繩29是2∶1形式配置,此時,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能夠抑制配重6的高度尺寸的增大,能使升降井道1的高度尺寸變小。而且,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配置在同軸上,能夠使構成簡單,另件數削減。
若兼作驅動滑輪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43按圖中箭頭方向轉動,則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相互向同方向轉動。可是,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2、42的轉動速度有時因曳引纜繩29的延伸而微妙。而且,重力Wg作用于曳引纜繩張緊配重30,驅動滑輪發生轉矩T時,作用于第1的配重側繩輪41的張緊力是Wg+T,作用于第2配重側繩輪42的張緊力是Wg-T。
這樣,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的轉動方向是同一方向,而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的轉動速度有微妙的不同,并且,作用于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的張緊力也存在不同,因此,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41、42與纜繩布置無關,不能一體化,有必要作為個別另件構成。
實施方式4圖10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的電梯裝置的曳引纜繩的纜繩布置用的說明圖,圖11是圖10的展開圖。本實施方式4的曳引纜繩的纜繩布置是3∶1形式。
在圖中,在配重6的上部搭載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51、52。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51、52配置在同軸上,可以各自獨立轉動。
在升降井道1的上部配置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3、54。第1及第2升降井道側繩輪53、54配置在同軸上,可以各自獨立轉動。
在升降井道1的下部配置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5、56。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5、56配置在同軸上,可以各自獨立轉動工。
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51、52,第1及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3、54,及第1及第2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5、56上繞掛著曳引纜繩29。曳引纜繩29的兩端部連接于配重6。在第1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5、56懸掛著對曳引纜繩29給予張緊力的曳引纜繩張緊配重30。
曳引纜繩29從其一端部開始,按照順序繞掛在第1上部升降通側繩輪53、第1的配重側繩輪51、第2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4、第1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5、第2的配重側繩輪52、及第2的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56上。
這樣,曳引纜繩29以3∶1形式配置的場合,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側繩輪51、52配置在配重6的上部,能夠抑制配重6的高度尺寸的增大,使升降井道1的高度尺寸變小。而且,由于第1及第2的配重繩輪51、52配置在同軸上,能夠使構成簡單,另件數削減。
又,在前述例子中,驅動裝置連接于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但驅動裝置也可以連接于繞掛曳引纜繩的其他的繩輪上。即將其他的繩輪也可以作為驅動繩輪。從而,驅動裝置也可以搭載在升降井道內的下部或配重上。
在前述例子中,配重側繩輪僅搭載在配重上部,但也可以僅搭載在下部。
在前述例子中,所有的配重側繩輪配置在同軸上,也可以多只曳引纜繩張緊配重排列配置在配重的上部或下部,能夠抑制配重的高度尺寸的增大。
作為曳引纜繩,也可以使用有扁平截面形狀的扁形纜繩。這種場合,能夠謀求繩輪直徑小,整體的緊湊化。
作為曳引纜繩,也可以使用例如用聚酰胺樹脂纖維等合成樹脂纖維的合成纖維纜繩。合成纖維纜繩持有高磨擦系數、可撓性優異。因此,能夠使繩輪直徑小,謀求整體的緊湊化。
曳引纜繩的纜繩布置不限定前述例子,能夠決定任意的N∶1形式,(說明,N是2以上的自然數)。即,能夠一邊抑制配重的高度尺寸,一邊由于采取大的N能夠形成驅動裝置是小型、價廉的,從而能夠有效利用建筑物內的空間。
這里,若決定曳引纜繩的布置是N∶1形式,則配重側繩輪的個數是,N是偶數時成為N個,N是奇數時成為N-1個。而且,上部升降井道側的繩輪的個數是,N是偶數時成為N/2個,N是奇數時成為N-1個。同樣,下部升降井道側繩輪的個數是,N是偶數時成為N/2個,N是奇數時成為N-1個。
而且,若N取值大,則曳引纜繩的布置變得復雜,因此,最好是使曳引纜繩的根數少,盡可能使作為整體的布置簡單。為此,如實施方式1所示那樣,主纜繩側設置制動裝置是恰當的。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梯裝置,所述電梯裝置包括升降井道;配置在所述升降井道上部的可以轉動的轎廂懸掛輪;繞掛在所述轎廂懸掛輪的主纜繩;由所述主纜繩懸掛在所述升降井道內的轎廂及配重;搭載在所述配重上部的可以轉動的多只配重側繩輪;分別配置在所述升降井道的上部及下部的可以轉動的多只的升降井道側繩輪;利用繞掛在所述配重側繩輪及所述升降井道側繩輪的曳引纜繩,以及使所述配重側繩輪及所述升降井道側繩輪中至少任一個繩輪轉動通過所述曳引纜繩使所述配重升降的驅動裝置,其特征是,所有的配重側繩輪配置在所述配重的上部及下部的任何一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所有配重側繩輪配置在同軸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曳引纜繩以N∶1形式(N是2以上的自然數)配置,所述配重繩輪的個數是,所述N是偶數時,是N個,所述N是奇數時,是N-1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至少在所述升降井道的上部及下部的任何一方,多只所述升降井道側繩輪配置在同軸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所有配重側繩輪的轉動軸與所有的升降井道側繩輪的轉動軸配置成,垂直投影時相互重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驅動裝置配置在所述升降井道的上部及下部的任何一方,所述驅動裝置的轉動軸連接于所述升降井道側繩輪中的1只繩輪。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曳引纜繩是有扁平的截面形狀的扁形纜繩。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曳引纜繩是合成纖維纜繩。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轎廂懸掛輪上設置制動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電梯裝置,其中,轎廂及配重由主纜繩懸掛。驅動裝置的驅動力通過曳引纜繩傳遞給配重。通過使配重升降,使轎廂升降。曳引纜繩繞掛在搭載在配重的多只配重側繩輪、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上部的上部升降井道側繩輪、以及配置在升降井道的下部的下部通道側繩輪上。所有的配重側繩輪在配重的上部,配置在同軸上。
文檔編號B66B11/00GK1440363SQ01812049
公開日2003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01年5月24日
發明者野村正實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