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攜式電腦散熱及防止電磁波釋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攜式電腦散熱及防止電磁波釋出裝置。
實用新型專利第99214382.9號揭示之“可攜式電腦中央理器散熱結構”(下稱前案),主要是將配備有中央處理器、散熱片與鳳扇之主機板上下倒立安裝在主機內,并與上方鍵盤(或觸控式液晶螢幕)共同支持在一金屬板上,如此鳳扇將能因此鄰接在主機殼預設之進氣孔,使中央處理器不但能利用散熱片與鳳扇提高散熱效率,且能不受主機上方鍵盤阻礙而直接抽取底殼外面空氣,將中央處理器散發在散熱片上之熱量除去,而大幅提高電腦散熱效率。
然而眾所周知,任何一件產品,如果要大量生產,且能夠達到零件之互換性,唯一的辨法便是先制造一種能生產某種特定零件之模具,這種模具只要配合生產該產品的特殊機器,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大量且具互換性的各種零件產品了,如此不但減少人工成本,而且減少不良品的發生,也直接降低了產品之成本,更促進消費者購買的意愿。但是,對于少量需求而言,則其需求量不符合大量生產的成本效益;因為模具費非常昂貴。
根據前案之設針,底殼上進氣孔位置須在鳳扇正下方,始能讓鳳扇順利地抽取底殼外面空氣以驅散熱量。然而,一般中央處理器在主機板上位置并非固定不變,它可能隨電腦制造商之系統設計而有所不同;相對的,進氣孔在底殼上位置也要隨之改變,如此勢必要開發許多模具生產底殼。因此,若只是少量需求,則前案之設計顯然不符成本效益。
另一方面,雖然迄今科學家及學術界對于電腦使用時釋出之電磁波是否真的會造成腦部或組織病變尚無定論,但卻已引起消費大眾疑慮。因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一套電磁波檢驗標準,電腦制造商也已開始研發減低電腦釋放電磁波之技術,不過截至目前為止,成效并不顯著。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腦散熱裝置,該裝置滿足鳳扇直接抽取主機底殼外面空氣,供將中央處理器散熱片上熱量除去之功能下,允許中央處理器在主機板上位置任意更動,以節省制造有不同進氣孔位置之底殼的模具費,以符合少量需求之成本效益。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止電磁波釋出之裝置,該裝置提供一有金屬內表面之遮蔽空間,使電腦使用時釋出之電磁波無法穿透該遮蔽空間,避免人體接觸電磁波。
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腦散熱及防止電磁波釋出裝置,主要由一上蓋、金屬板、鍵盤(或觸控式液晶螢幕)、主機板及底殼組成,其特點是底殼包含一開口,開口之大小,涵蓋中央處理器在主機上的位置,底殼包含一有數個進氣孔之殼蓋,進氣孔大部分被一固著在殼蓋內表面之金屬箔覆蓋,僅留一面對主機板上中央處理器位置之窗孔,供鳳扇直接抽取底殼外面空氣將中央處理器散發在散熱片上之熱量除去。
上述金屬板周邊向下彎折形成折邊,底殼之內表面涂裝導電漆,側壁上端向外擴張形成擱架供折邊擱在上面,使在底殼和金屬板之間有一具有金屬內表面之遮蔽空間,使電腦使用時釋出之電磁波無法穿透該避蔽空間。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腦橫向剖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底殼分解圖。
圖4為圖1中A-A線的剖面圖。
圖5為圖1中B-B線的剖面圖。
圖中標號說明1…上蓋2…金屬板3…鍵盤4…主機板7…觸控式液晶螢幕 5…底殼8…光碟機 9…硬碟機10…可攜式電腦 21…折邊25…遮蔽空間 31…按鍵41…中央處理器 42…散熱片43…鳳扇 51…開口52…殼蓋 53…進氣孔54…金屬箔 55…窗孔56…擱架 57…第一側壁58…第二側壁 59…第三側壁60…第四側壁 61…突沿62…翼片 66、63…螺孔64…電路板 65…螺絲67內表面68、69…容匣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技術特征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腦10自上而下由一局部鏤空的塑膠上蓋1;一固定在上蓋1下方的金屬板2;一支持在金屬板2上面的鍵盤3(或觸控式液晶螢幕7,參閱圖5所示),其按鍵31(或觸控式液晶螢幕7)從上蓋1的鏤空處露出供操作;一上下倒立安裝在金屬板2下面之主機板4,主機板4上主要包含有中央處理器(CPU)41、記憶體(me mory)、輸入/翰出埠(I/Oport)及計時裝置(timer)等必要的電路及電元件,中央處理器41下面裝有散熱片42及鳳扇43;以及一結合在上蓋1下方之底殼5,底殼5與上蓋1之內壁面有一裝配室,以容納主機板4、金屬板2及鍵盤3(或觸控式液晶螢幕7);另外,底殼5上裝有光碟機8及硬碟機9。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腦散熱裝置,其中底殼5有一開口51,開口51大小涵蓋中央處理器41在主機板4上的位置,并被一利用螺絲(圖未示出)鎖緊在底殼5的殼蓋52封閉,底殼5包含數個形式不拘之進氣孔53,這些進氣孔53大部分被一固著在殼蓋52內表面的鋁箔、銅箔或其它適當之金屬箔54覆蓋,僅切割出一面對中央處理器41之窗孔55,供鳳扇43直接抽取底殼5外面空氣,將中央處理器41散發在散熱器42上之熱量除去。如此,從系統設計需要致中央處理器41在主機板4上實際位置有所變動,也只要制造一種底殼5就能滿足需求,解決現有技術須制造有不同進氣孔位置之底殼的模具費,此設計對于少量需求極為有利。另外,因為殼蓋52是可從底殼5上自由裝卸,故非常方便中央處理器41、記憶體、光碟機8和硬碟機9的組裝及排(導)線之連接與整理,同時有利于準系統(bare bone’即機殼十主機板)之銷售。
需知,金屬箔54的主要功用在于遮蔽中央處理器41正下方以外之進氣孔53,防止因進氣孔53涵蓋范圍太大,使排出的熱空氣又被鳳扇43吸入而降低散熱效率。
此外,由于進氣孔53的關系,會增加在底殼5內表面涂裝導電漆之難度,然因金屬箔54本身即有導電性,故被金屬箔54覆蓋之進氣孔53便毋需涂裝導電漆,僅有未被金屆箔54遮蔽之少部分進氣孔53需要涂裝,由于涂裝面積大幅減少,因此容易許多。
再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另一重要部分是,金屬板2周邊進一步向下彎折成折邊21,底殼5的內表面涂裝導電漆(此乃可攜式電腦或筆記型電腦在制造時,為了接地及導電需要之必要制程),側壁上端向外擴張形成擱架56供折邊21擱在上面(參閱圖1、4所示),使在底殼5和金屬板2之間有遮蔽空間25,由于遮蔽空間25之內表面這金屬物質,兼以電磁波無法穿透金屬,故能防止電腦使用時產生的電磁波釋出主機外,避免人體接觸電磁波,同時因金屬板2具有導電性,故可省略在上蓋1內表面涂裝導電漆的制程及成本。底殼5上雖有進氣孔53,但因電磁波為直線波,須進氣孔53夠大電磁波才能穿透,這些進氣孔53之大小則控制在電磁波無法穿透之范圍內。在附圖的實施例中,為使主機板4上輸入/輸出埠露出底殼5外供連接輸入/翰出設備之用,故底殼5后方除二端有側壁外,大部分是缺口而無所謂的擱架;相對的,金屬板2除后方折邊21為”1”形,以直接擱在底殼5之內表面外,前方、左方及右方之折邊21均為“L”形,而分別支持在底殼5對應邊之”L”形擱架56上。
另外,如圖3、5所示,為了方便光碟機8及硬碟機9之組裝,在較佳的實施例中,底殼5的內表面67向上垂直延伸一第一側壁57、第二側壁58、第三側壁59及第四側壁60,其中第一一第三側壁57-59相平行,頂邊朝相鄰側壁之方向水平延伸若干突沿61,第四側壁60和第二側壁58垂直,并與第一側壁57及其突沿61在底殼5上有一恰可接納光碟機8的容匣68同時第四側壁60二端向上延伸形成翼片62,每一翼片62上均有一螺孔63,供已穿過電路板64之螺絲65通過后旋入光碟機8(參閱圖1所示),電路板64二面皆有一連接器(圖未示出),其中一連接器可直接與光碟機8連接,另一連接器供連接排線之用,該排線另一端則連接至主機板4,使光碟機8可與主機板4達成電氣連接。至于第二側壁58、第三側壁59及其突沿61則在底殼5上有一恰可容納硬碟機9之容匣69,該容匣69四角落各有一螺孔66,供螺絲(圖未示出·)從底殼5下方穿過后接旋入硬碟機9內,以將硬碟機9固定在底殼5上,其情況如第圖5所示。
當然,上述實施例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下加以若干變化,故以上之說明所包含及附圖中所示之全部事項應視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
權利要求1.一種可攜式電腦散熱及防止電磁波釋出裝置,主要包含有一局部鏤空的上蓋;一固定在上蓋下面之金屬板;一支持在金屬板上面的鍵盤(或觸控式液晶螢幕);一上下倒立安裝在金屬板下面的主機板,以及一結合在上蓋下方的底殼,底殼上裝有光碟機及硬碟機;其特征在于,底殼包含一開口,開口之大小涵蓋中央處理器在主機板上的位置,底殼包含數個進氣孔,大部分進氣孔被一固著在殼蓋內表面之金屬箔覆蓋,僅在中央處理器位置留一窗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腦散熱及防止電磁波釋出裝置,其特征在于金屬板周邊向下彎折形成折邊,底殼的內表面涂裝導電漆,側壁上端向外擴張形成擱架供折邊擱在上面,使底殼和金屬板之間有一具有金屬內表面之遮蔽空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電腦散熱及防止電磁波釋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底殼內表面向上垂直延伸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第一、第二和第三側壁相平行,頂端朝相鄰側壁之方向水平延伸若干突沿,第四側壁和第二側壁垂直,并與第一側壁及其突沿在底殼上有一恰可接納光碟機的容匣,同時第四側壁二端向上延伸形成翼片,每一翼片上均有一螺孔;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及其突沿在底殼有一恰可容納硬碟機的容匣,容匣四角落各有一螺孔。
專利摘要一種可攜式電腦散熱及防止電磁波釋出裝置,由上蓋、金屬板、鍵盤田(觸控式液晶熒幕)、主機板及底殼組成;其中底殼包含有數個進氣孔的殼蓋,進氣孔大部分被一固著在殼蓋內表面之金屬箔覆蓋,僅留一中央處理器位置之窗孔,供風扇直接抽取底殼外面空氣將中央處理器散熱在散熱片上之熱量除去。金屬板周邊向下彎折成折邊,側壁上端向外擴張形成擱架供折邊擱在上面,在底殼和金屬板之間有金屬內表面之遮蔽空間,使電磁波無法穿透遮蔽空間。
文檔編號G12B17/02GK2476056SQ0121026
公開日2002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1年1月18日
發明者王炯中 申請人:王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