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定位把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電源供應器供電匣之定位把手,其是藉彈性元件幅射關自由端之彈力作用,在把手部未受外力時及使用完畢后,可將把手部定位到與供電匣之面板略成平行之角度,用以防止供電匣為垂直置放時,把手部不定性之擺動情形。
已知設有固定把手W之電源供應器供電匣水平置放之型式如圖1A所示,主要包括電源供應器供電匣置放座1;電源供應器供電匣10;及固定把手W,固定把手W主要包含把手部11;螺帽12,把手部11之兩自由端13、14分別設有螺紋,將把手部自由端13、14以水平方向垂交置于供電匣面板15上,再以螺帽12鎖緊固定,即完成此型式固定把手W之裝置,此型式固定把手W為剛性結構,無論供電匣以直立方式或水平方式置放皆產生無法彎折及占用過多空間之缺點。
圖1A之固定把手W經過改良后為如圖1B所示之活動把手X,主要包括把手部20;轉軸21;定位桿22;螺帽12,定位桿22的固定端23設有螺紋,且定位桿22的自由端為中間部分切除的凹槽構造29,且有一圓孔左右貫穿,把手部20的兩自由端分別為第一自由端25及第二自由端26,且分別設有一圓孔,組裝時先將定位桿固定端23以水平方向垂交置于供電匣面板15上,再以螺帽12鎖緊固定,其次將把手部自由端25置于定位桿22之自由端凹槽構造29中間,再以轉軸21穿過前述定位桿圓孔及把手部圓孔,形成一轉動結構,活動把手X為左右對稱之結構,對于右側之細部構造,不再贅述;藉由轉軸21為軸心,在把手部20未受外力時,將由于本身重力之作用而自然下擺與供電匣面板15略成平行之角度,此種改良雖然改善固定把手W占空間的缺點,但是將圖1B所示水平置放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10改為如圖2A所示垂直置放操作及運送時,卻產生不定性的擺動與擺動時造成噪音干擾的情形。
圖2A的活動把手X經過改良后的定位把手Y設置于垂直置放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如圖2B所示,主要包括把手部30;轉軸31、上定位桿32、下定位桿33、固定螺帽12,上定位桿32的一端為設有螺紋的固定端34,且另一端為前側面及右側面挖空的內球面結構35,內球面結構35的上下側面設有一貫穿的同軸圓孔350,且內球面結構35內部后側面設有一定位鋼珠,把手部30的上側自由端設有上下兩側削平的球型結構36,球型結構36上下兩側平面中心處,設有一貫穿的圓孔37,且球型結構36的左側及后側中心處各設有一內凹的部份球面38、39,組合時將固定端34以水平方向垂交置于供電匣面板15上,使用螺帽12鎖緊固定,再將球型結構36水平置于內球面結構35中,使內凹的部份球面38緊貼于定位鋼珠的表面,再以轉軸31穿過上定位桿圓孔350及把手部圓孔37,構成一轉軸結構,此定位把手Y下側為上側的鏡向結構,對于下側的細部構造,不再贅述;在把手部30未受外力時,可藉由前述定位鋼珠頂住部份球面38產生定位作用,將把手部30固定至于供電匣面板15略成平行的角度,操作時藉由轉軸31為軸心,可將把手部30水平旋轉到與供電匣面板15略成垂交的角度,利用定位鋼珠頂住部份球面39產生定位作用,以及定位桿內球面結構35左側壁的屏障,此型式的定位把手Y可設置于水平或垂直置放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可解決活動把手X不定性的擺動情形,及操作或運送過程的噪音干擾,但此種改良零件的加工步驟繁瑣、方法復雜,也耗費工時增加生產成本的支出,不利產業上的利用。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定位把手,該定位把手包含把手部、轉軸、定位桿、彈性元件及螺帽,定位桿固定端設有螺紋,把手部的兩自由端及定位桿的自由端為側邊凹槽構造,且凹槽構造側邊與底邊接合處設有一傾斜的溝槽,凹槽構造側壁上設有一貫穿圓孔,彈性元件之中心部為環狀結構,兩自由端呈現外擺的幅射狀,組合時將定位桿設有螺紋的固定端以水平方向垂交置于電源供應器供電匣的面板上,再以螺帽鎖緊固定,其次以轉軸依序穿過定位桿自由端圓孔、彈性元件中心部環狀結構及把手部自由端圓孔,藉由轉動軸為轉動軸心,以彈性元件外擺的兩自由端分別抵住把手部自由端凹槽構造的溝槽及定位桿自由端凹槽構造的溝槽,在把手部未受外力及操作使用完畢時,利用彈性元件幅射狀自由端的彈力作用,將把手部定位至與供電匣面板略成平行的角度。因此,有效地防止了把手不定性的擺動及擺動產生噪音的情形,并且解決了已有技術的定位把手制造加工困難及生產成本高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定位把手,包含把手部、轉軸、定位桿及彈性元件,其特征是把手部及定位桿的自由端設有圓孔,彈性元件的中心部為環狀結構,且轉軸連續穿過定位桿自由端的圓孔、彈性元件中心部環狀結構及把手部自由端的圓孔,并利用彈性元件的彈力作用,保持把手部與在靜置狀態下的供電匣的面板略成平行定位。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由以下技術方案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定位把手,定位桿至少包括一對,每一定位桿的一端固設于供電匣的面板上。
前述的定位把手,把手部為一對稱的結構,且把手部的兩自由端分別切割為凹槽構造,凹槽構造側邊向底邊延伸處有一傾斜的溝槽,且凹槽構造側邊有一垂交的貫穿圓孔。
前述的定位把手,定位桿的自由端為將把手部自由端旋轉一百八十度所形成的構造。
前述的定位把手,彈性元件具有環狀的中心部,兩自由端為外擺的幅射狀。
前述的定位把手,定位桿可以上下對稱或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及效果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定位把手操作完畢釋放時及靜置狀態下,其把手部是與定位桿略呈垂交關系,也與電源供應器供電匣面板略成平行角度,可改善固定把手部與供電匣面板垂交造成的空間閑置,減少不必要的空間浪費。另外,藉由彈性元件的彈力作用,有效地提供了把手部的支持力量,防止把手部不定性的擺動及擺動所產生的噪音及碰撞。
再者,藉由彈性元件彈力定位的功能,取代傳統以球面結構及定位鋼球的定位方式,減少零件加工的步驟及簡化生產過程繁雜的缺點,有效地降低了零件成本及生產的人事費用,確實提高了產業的利用性。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A是已知水平置放的設有固定把手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的結構透視圖;圖1B是已知水平置放的設有活動把手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的結構透視圖;圖2A是將圖1B所示為水平置放狀態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垂直置放的結構透視圖;圖2B是垂直置放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設置已知定位把手的結構透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定位把手設置于垂直置放的電源供應器抽取盒的靜止狀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定位把手設置于垂直置放的電源供應器抽取盒的操作狀態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定位把手的把手部未受力的靜止狀態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定位把手的把手部受外力拖拉的操作狀態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定位把的設置于水平置放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的靜止狀態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定位把手設置于水平置放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的操作狀態圖。
請參照圖3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定位把手Z的主要部份包括把手部4、轉軸5、上定位桿6、下定位桿7、彈性元件8、及螺帽9,上定位桿6的左側自由端60設有螺紋,且上定位桿6的右側自由端為下半部挖空的凹槽構造61,把手部4的上側自由端為上半部挖空的凹槽構造40,且凹槽構造40、61的側邊與底邊接合處分別設有一傾斜溝槽41、62,凹槽構造40、61上分別設有一上下貫穿的圓孔42、63,彈性元件8的中心部為環狀構造80,并且有兩幅射狀外擺的第一自由端81及第二自由端82。
本實用新型組合時將前述上定位桿自由端60以垂交方式水平置于電源供應器供電匣的面板15上,再以螺帽9固定,其次以轉軸5依序由上而下穿過上定位桿圓孔63、彈性元件環狀構造80、及把手部圓孔42,藉由轉軸5為轉動軸心,以彈性元件第一自由端81抵住把手部溝槽41及以第二自由端82抵住定位桿溝槽62,在把手部4未受外力拉引及拉引動作完成釋放時,利用彈性元件第一自由端81及第二自由端82的彈力作用,將把手部4定位至與供電匣面板15略成平行的角度。本實用新型定位把手Z的下側為上側的鏡向結構,對于下側的細部構造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能防止把手部4不定性的擺動及擺動時產生噪音的情形,并且降低了已知定位把手Y的生產成本及解決制造加工困難的缺點。
請參閱圖7及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也可設置于水平放置的電源供應器供電匣,采取將把手部靜置時向上或向下定位的兩種方式安裝,此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
權利要求1.一種定位把手,包含把手部、轉軸、定位桿及彈性元件,其特征是把手部及定位桿的自由端設有圓孔,彈性元件的中心部為環狀結構,且轉軸連續穿過定位桿自由端的圓孔、彈性元件中心部環狀結構及把手部自由端的圓孔,并利用彈性元件的彈力作用,保持把手部與在靜置狀態下的供電匣的面板略成平行定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把手,其特征是定位桿至少包括一對,每一定位桿的一端固設于供電匣的面板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把手,其特征是把手部為一對稱的結構,且把手部的兩自由端分別切割為凹槽構造,凹槽構造側邊向底邊延伸處有一傾斜的溝槽,且凹槽構造側邊有一垂交的貫穿圓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把手,其特征是定位桿的自由端為將把手部自由端旋轉一百八十度所形成的構造。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把手,其特征是彈性元件具有環狀的中心部,兩自由端為外擺的幅射狀。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位把手,其特征是定位桿可以上下對稱或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固定。
專利摘要一種定位把手,包含把手部、轉軸、定位桿及彈性元件,前述把手部及定位桿之自由端設有圓孔,彈性元件之中心部為環狀結構,轉軸可依序穿過前述定位桿圓孔、彈性元件懷狀結構及把手部圓孔,藉由轉軸作為軸心,及彈性元件之彈力作用,在把手部未受外力時,可將把手部定位到與定位桿成垂交之角度,防止把手部不定性之擺動,減少轉軸之磨損,增添美觀及置放時節省空間之效果。
文檔編號H05K7/00GK2472458SQ01203858
公開日2002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1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01年2月28日
發明者陳志信 申請人:智翎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