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具體涉及一種通過操作桿的往復動作使負載滑輪回轉而對卷繞在其負載滑輪上的負載吊鏈進行升降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
這種操作桿式差動滑車以往已知的如圖8所示。
即,圖8所示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為在側板的外側安裝有對配置于其側板外方的機械制動裝置加以罩覆的制動裝置罩殼1,在該制動裝置罩殼1的外側的外面以其長度方向一端側為支點可擺動地配置有用于對負載吊鏈2進行升降的操作桿3。另外,在與該操作桿3的制動裝置罩殼1相對的部位設有對設置于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側的零件裝入室的開口加以罩覆的操作桿罩殼(未圖示),該操作桿罩殼的長度方向一端部通過螺栓4和螺母裝在操作桿3上。
而且,采用這種操作桿式差動滑車例如在起吊負載物時,也可通過在將設于操作桿3上的切換手柄5切換到正轉方向后使操作桿3往復動作而對負載吊鏈2進行提升。
然而,在如圖8所示那樣將上述構成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放在地面6上橫向拉動負載物的場合,當操作桿3往復動作時,隨著操作桿3從圖8中實線所示位置向雙點劃線所示位置搖動,存在設置于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螺栓4的止動件余量部分7與地面6沖撞、操作桿3的往復動作不能平滑進行的問題。
對于上述存在問題,雖然可以采用增大制動裝置罩殼1的形狀并使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部與制動裝置罩殼1的外周相比不向外方突出,而當制動裝置罩殼1增大時,則存在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大型化的問題。
另外,雖然認為可以將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側的螺栓止動件廢止并消除止動件余量部分7,但在起吊負載物時,隨著對操作桿3進行搖動操作,由于在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搖動支點側施加大的負載,故必須在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對與操作桿罩殼中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相對部位進行止動。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簡單的結構即能在操作桿3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對與操作桿罩殼中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相對部位進行止動、并且能在例如負載物橫向拉動作業時無障礙地進行操作桿的搖動操作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
本發明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具有罩覆機械制動裝置的制動裝置罩殼,在上述制動裝置罩殼的外方以其長度方向一端側作為支點且配置成可擺動狀的操作桿,裝在上述操作桿上的操作桿罩殼,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和上述操作桿罩殼中與上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相對部位的任一方形成突部,在另一方設有接受上述突部的接受部。
采用上述結構,在將操作桿罩殼裝在操作桿上時,只需將突部嵌入接受部,即能在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對操作桿罩殼的一端部進行固定。另外,由于不必如以往那樣在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確保用于將操作桿罩殼固定在操作桿上的螺栓固定余量部分,能不增大操作桿罩殼的形狀,并能在負載物的橫向拉動作業時避免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與地面沖撞。
另外,在本發明中,上述突部較佳為通過將金屬板的一部分沖切翻起成突出狀形成。
采用這種結構,由于能通過壓力成型簡單地形成突部,故制造成本低廉。
另外,在本發明中,上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較佳為形成在該操作桿的全部擺動范圍中不向上述制動裝置罩殼的外周外方突出的形狀。
采用這種結構,在進行橫向拉動負載物的作業時,操作桿即使進行搖動操作,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也不會與地面等沖撞,故能平滑地進行橫向拉動負載物的作業。
另外,在本發明中,上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外周較佳為形成以該操作桿的擺動支點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
采用這種結構,通過簡易的形狀,在進行橫向拉動負載物的作業時,操作桿即使進行搖動操作,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也不會與地面等沖撞。
附圖簡單說明
圖1為表示作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主要部分縱剖面圖。
圖2為圖1所示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正面圖。
圖3為圖1所示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正面圖。
圖4為圖1所示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操作桿,其中,圖4(a)為俯視圖,圖4(b)為正面圖,圖4(c)為中央縱剖面圖。
圖5為圖1所示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操作桿罩殼,其中,圖5(a)為俯視圖,圖5(b)為正面圖,圖5(c)為中央縱剖面圖。
圖6為圖1所示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制動裝置罩殼和操作桿罩殼以及操作桿的主要部分放大的中央縱剖面圖。
圖7為表示圖1所示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使用例的正面圖。
圖8為表示以往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使用例的正面圖。
圖1為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的主要部分縱剖面圖。該操作桿式差動滑車為在互相相對的第1側板31與第2側板32之間通過2個軸承35和36旋轉自如地支承有被卷繞成負載吊鏈33嚙合狀的負載滑輪34。另外,通過一對上側支撐螺栓78和一對下側支撐螺栓79(圖1中僅示出一個)將第1側板31與第2側板32與后述的齒輪罩殼75和制動裝置罩殼77一起固定。
該負載滑輪34在其軸孔中旋轉自如地插通有驅動軸37。該驅動軸37具有形成于一方的軸端部的第1齒輪48,插通負載滑輪34的負載滑輪插通部49,實際上以同一直徑形成的螺合部50,在螺合部50的中途形成的嵌合槽51,形成比螺合部50的直徑小的并插通后述的操作手柄59的操作手柄插通部52,形成于另一方的軸端部并使后述的止動螺母64螺紋接合的止動螺紋接合部53。
作為負載滑輪34的軸向外方(圖1中的左方),在第1側板31的外側設有機械制動裝置38。該機械制動裝置38具有不能與驅動軸37相對旋轉地結合的第2輪轂39。第2輪轂39在螺紋接合驅動軸37的螺合部50的同時,通過將擋圈54嵌入嵌合槽51對其軸向移動進行限制,并一體化形成有凸緣部43和從該凸緣部43向軸向外方突出的筒部44。另外,第1襯板40、反轉防止齒輪41和第2襯板42從軸向外方以該順序可旋轉自如地支承在第2輪轂39的筒部44上。
另外,在第1側板31上相對位置處設有2個爪軸45,在該2個爪軸45上分別可搖動地樞裝有與反轉防止齒輪41嚙合的反轉防止爪46。另外,在2個爪軸45中的反轉防止爪46與第1側板31之間分別設有對反轉防止爪46向反轉防止齒輪41施力的爪彈簧47。并且,由這些第2輪轂39、反轉防止齒輪41、第1襯板40、第2襯板42和反轉防止爪46構成機械制動裝置38。
另外,第1輪轂55在機械制動裝置38的軸向外方螺紋接合驅動軸37的螺合部50。第1輪轂55為筒狀,其外周形成卡合齒56,在軸向內方(圖1中的右方)側的端部設置將其內周部分形成凹狀的彈簧接受部58的同時,其外周部則作為用于對機械制動裝置38的第1襯板40進行抵靠的抵靠部57。
另外,在第1輪轂55的彈簧接受部58與第2輪轂39之間裝有螺旋彈簧92。該螺旋彈簧92由壓縮彈簧構成,為在空轉操作時保持機械制動裝置38的解除狀態,而使第1輪轂55與第2輪轂39分開狀施力。為此,該螺旋彈簧92的彈簧力為在空轉狀態中給予驅動軸37以超過與第1輪轂55的接觸阻力的旋轉驅動時使機械制動裝置38動作,即采用具有使第1輪轂55螺紋接合程度的彈簧力。
另外,在第1輪轂55的軸向外方,在驅動軸37的操作手柄插通部52中插通有操作手柄59。該操作手柄59由基部60和從該基部60的外周連續并突出的筒狀的把持部61構成,并通過2個螺絲62和63將基部60安裝成不能相對于第1輪轂55旋轉。
另外,在操作手柄59的軸向外方側的驅動軸37的軸端部以與插入該驅動軸37的操作手柄59隔開預定間隔的狀態螺紋接合有止動螺母64。該止動螺母64在驅動軸37的軸端部處通過止動銷65固定成其軸向不能移動,并由此對與操作手柄59一起移動的第1輪轂55的軸向移動范圍進行限制。
驅動軸37的軸向另一端側的軸端部由軸承66加以支承,并在該軸承66與負載滑輪34之間,在第2側板32的外側設有具有多個減速齒輪的齒輪減速機構67。該齒輪減速機構67由形成于驅動軸37的軸端部的第1齒輪48、與該第1齒輪48嚙合并分別形成于1對中間軸68和69上的第2齒輪70和71、分別形成于同一對中間軸68和69上的第3齒輪72和73、與負載滑輪34的延長部結合并與各第3齒輪72和73嚙合的第4齒輪74構成。由驅動軸37的驅動從第1齒輪48傳遞到與其嚙合的第2齒輪70和71,并從支承各第2齒輪70和71的各中間軸68和69經支承在同一各中間軸68和69上的各第3齒輪72和73傳遞到第4齒輪74,由此以預定的減速比將由驅動軸37的驅動傳遞到負載滑輪34。
另外,在第2側板32上安裝有罩覆齒輪減速機構67的齒輪罩殼75,并在第2側板32與齒輪罩殼75的側端部之間經軸承可旋轉地支承有1對中間軸68和69。
另外,在第1側板31上安裝有罩覆機械制動裝置38的制動裝置罩殼77。在該制動裝置罩殼77中形成有用于插通第1輪轂55的大致圓形的開口76,且第1輪轂55以從該制動裝置罩殼77的開口76以插入軸向內方側的狀態螺紋接合于驅動軸37的螺合部50。
另一方面,在第1輪轂55的外周游嵌有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并在制動裝置罩殼77的外方以與第1輪轂55隔開預定間隔的狀態對該操作桿10可擺動地加以支承。
該操作桿10由板金件形成,如圖4和圖6所示,在其長度方向一端側設有用于內裝后述的卡合爪80、抵壓件87、游插件88等的零件裝入室11。該零件裝入室11由隔板部12和從該隔板部12的周緣直立的立板部13隔成,位于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隔板部12的一端緣形成為在該操作桿10相對于制動裝置罩殼77擺動時在其全部擺動范圍中不向制動裝置罩殼77的外周外方突出的形狀。更具體地說,在本實施形態中,隔板部12的一端部外周形成以操作桿10的擺動支點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
另外,在隔板部12上分別形成可插入操作手柄59的筒狀的插入筒部14和插通支承后述的樞軸102的一端側的支承孔15,另外,在隔板部12上還形成有用于固定立設于零件裝入室11側的2個螺栓16的固定孔160。
而且,在位于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的立板部13上形成有由可嵌合后述的突部25的矩形的貫通孔17構成的接受部18。
另外,在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設有形成截面為大致圓筒狀的握持部19。
另一方面,在零件裝入室11的開口部位處形成為安裝操作桿罩殼20狀。如圖5和圖6所示,該操作桿罩殼20具有罩覆零件裝入室11的開口的罩殼側隔板部21和由該罩殼側隔板部21的周緣豎立并沿操作桿10側的立板部13的內面的罩殼側立板部22。
在罩殼側隔板部21上形成用于游嵌第1輪轂55的圓孔23、插通支承后述的樞軸102的另一端側的支承孔151、以及螺栓16的插通孔24;另外,在罩殼側立板部22上與操作桿10的接受部18相對的部位設有可與構成接受部18的貫通孔17嵌合的突部25。該突部25在罩殼側立板部22上形成1對平行的槽26,并通過采用壓力成型使該槽26之間的金屬板向外方突出而形成矩形。由于通過沖切翻起突出狀地形成突部25,故能通過壓力成型簡易地形成。
如圖1所示,在操作桿10的零件裝入室11內通過頭部具有切換手柄86的樞軸102可搖動地配置有與第1輪轂55的卡合齒56扣合脫開自如地嚙合的卡合爪80。樞軸102經接受件150跨設在操作桿10的隔板部12與罩殼側隔板部21之間。
另外,在零件裝入室11中裝設有將卡合爪80設置在朝向卡合齒56抵壓的抵壓件87、游插該抵壓件87的游插件88、以及介于抵壓件87和游插件88之間并將抵壓件87向卡合爪80施力的彈簧89。
如圖3所示,卡合爪80具有在使第1輪轂55正轉(向提升方向旋轉)時僅與卡合齒56嚙合而將操作桿10的驅動傳遞到第1輪轂55的正方向嚙合突起90、以及在使第1輪轂55反轉(向下降方向旋轉)時僅與卡合齒56嚙合而將操作桿10的驅動傳遞到第1輪轂55的反方向嚙合突起91。
而且,通過操作切換手柄86,可切換為將該卡合爪80與第1輪轂55的卡合齒56相對并與正方向嚙合突起90嚙合而僅傳遞操作桿10的正轉驅動的正轉位置、與反方向嚙合突起91嚙合并僅傳遞反轉驅動的反轉位置、以及卡合爪23與卡合齒56不嚙合的中立位置。
另外,如圖6所示,用于游嵌設于操作桿罩殼20的第1輪轂55的圓孔23的周緣部被作為用于與制動裝置罩殼77連接的操作桿側連接部分93,另一方面,在制動裝置罩殼77中,其開口部分76的周緣部被作為用于與操作桿罩殼20連接的制動裝置罩殼側連接部分94。而且,這些操作桿側連接部分93和制動裝置罩殼側連接部分94通過設置為與第1輪轂55隔開預定間隔的連接機構95連接。
連接機構95具有兩側端部分別形成凸緣部且在這些凸緣部之間形成凹部的筒狀的夾持件99,以及與操作桿側連接部分93和制動裝置罩殼側連接部分94一起夾持的環狀的夾持件100,在將夾持件100插入夾持件99的凹部的同時,一面通過以將操作桿側連接部分93和制動裝置罩殼側連接部分94重合的狀態插入兩個凸緣部之間而對操作桿罩殼20和制動裝置罩殼77的軸向移動進行限制,一面將操作桿罩殼20和通過下述順序安裝操作桿罩殼20的操作桿10可擺動地支承在制動裝置罩殼77上。
而且,如圖6所示,將操作桿罩殼20安裝到操作桿10上的順序為將操作桿罩殼20的罩殼側立板部22從零件裝入室11的開口插入該零件裝入室11內,并將突設于該罩殼側立板部22上的突部25從零件裝入室11側嵌入構成接受部18的貫通孔17,同時,將螺栓16的前端部從固定孔160在插通孔24中插通,然后將螺母27與螺栓16緊固,突部25通過螺母27的緊固與貫通孔17的一方的內側緣170壓接,并使操作桿罩殼20相對于操作桿10可靠定位。這樣將操作桿罩殼20安裝到操作桿10上時,只需將突部25嵌入接受部18而無需使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部膨出而形成止動件余量部分,換句話說,使位于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隔板部12的一端緣在該操作桿10相對于制動裝置罩殼77擺動時在其全部擺動范圍中不向制動裝置罩殼77的外周外方突出,并能在形成以操作桿10的擺動支點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的同時簡易而可靠地止動。
以下說明對將如上構成的本實施形態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如圖7所示那樣放置在地面30上、并橫向拉動設于負載吊鏈33的負載側(承受負載側)的前端的下吊鉤133上吊掛的負載物的方法。
首先,在通過切換手柄86的操作使卡合爪80位于正轉位置后,使操作桿10往復動作。一旦這樣,如圖1所示,第1輪轂55通過從操作桿10的驅動在驅動軸37上螺進并抵靠機械制動裝置38的第1襯板40,并由此經與驅動軸37不能相對旋轉地結合的第2輪轂39將驅動軸37向正轉方向驅動。而且,驅動軸37一旦被驅動,該驅動即經齒輪減速機構67傳遞到負載滑輪34并由此使負載滑輪34向正轉方向旋轉。其結果是將設于卷繞在該負載滑輪34上的負載吊鏈33的前端的下吊鉤133上吊掛的負載物橫向拉動。
并且,本實施形態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中,由于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在該操作桿10相對于制動裝置罩殼77擺動時在其全部擺動范圍中不向制動裝置罩殼77的外周外方突出,并形成大致圓弧狀,能使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在操作桿10擺動時不與地面沖撞,能從圖7中的實線所示位置自由擺動到用雙點劃線表示位置,故能平滑地進行上述負載物的橫向拉動作業。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通過將構成操作桿罩殼20的金屬板的一部分向外方沖切翻起形成突部2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通過焊接將金屬片固定在操作桿罩殼20的罩殼側立板部22的外面并將該金屬片作為突部25。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由貫通孔17形成接受部18,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立板部13的一部分向外方凹陷并將該凹部作為接受部18。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在操作桿罩殼20側設置突部25而在操作桿10側設置接受部18,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在操作桿10側設置突部25而在操作桿罩殼20側設置接受部18。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將操作桿10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外周形成以操作桿10的擺動支點為中心的大致圓弧狀,但如為不從制動裝置罩殼77向外方突出的形狀,則不受此限定。
另外,上述說明雖然提供了作為本發明的示例的實施形態,但這僅為示例而不是限定性的解釋。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明顯對本發明進行的各種變形例均包含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具有罩覆機械制動裝置的制動裝置罩殼,在所述制動裝置罩殼的外方以其長度方向一端側作為支點且配置成可擺動狀的操作桿,裝在所述操作桿上的操作桿罩殼,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和所述操作桿罩殼中與所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相對部位的任一方形成突部,在另一方設有接受所述突部的接受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部為通過將金屬板的一部分沖切翻起成突出狀形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形成在該操作桿的全部擺動范圍中不向上述制動裝置罩殼的外周外方突出的形狀。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外周形成以該操作桿的擺動支點為中心的圓弧狀。
全文摘要
在制動裝置罩殼的外方以其長度方向一端側作為支點且配置成在可擺動狀的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形成由可接受突部的貫通孔構成的接受部,并在裝于操作桿上的操作桿罩殼的與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相對部位形成突部,通過將突部放入接受部,構成為沿操作桿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對操作桿罩殼的一端部進行止動,可使操作桿式差動滑車在負載物橫向拉動作業時操作桿的搖動操作無障礙地進行。
文檔編號B66D3/00GK1319556SQ0111122
公開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01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00年3月9日
發明者和田保雄, 上野儀雄 申請人:象印鏈滑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