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圈振膜揚聲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動圈振膜揚聲器,包括動圈振膜、一塊永磁鐵、上壓蓋和下托蓋,動圈振膜和永磁鐵置于上壓蓋與下托蓋所圍合成的腔體內;永磁鐵平行放置于動圈振膜與下托蓋之間,且動圈振膜分別與永磁鐵和上壓蓋之間設置有間隙;動圈振膜包括振膜片、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第一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環繞方向相同且兩者的中心點連接為一體后形成一公共連通點;且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兩末端均為電信號接入點。本實用新型通過動圈振膜和永磁鐵相互組合形成音質好、頻響范圍寬、靈敏度高、工藝簡單的動圈振膜揚聲器。
【專利說明】
動圈振膜揚聲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音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動圈振膜揚聲器。【背景技術】
[0002]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揚聲器已經成了娛樂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種物品,使用的人多了,自然對其功能就有更高的追求。現有的揚聲器由于結構設計的原因存在音質差、頻向范圍窄、靈敏度底、易失真、解析度底、工藝復雜、成本高等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現有的揚聲器雖然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使用,但是滿足不了人們對揚聲器品質的追求和大規模生產時簡化工藝以降低成本的需要。具體的,現有的揚聲器主要分為動鐵式揚聲器和動圈式揚聲器,動鐵式揚聲器在高頻段能夠正常工作,在低頻段效果不好,存在音質差、易失真等問題;動圈式揚聲器在低頻段會存在音質差、易失真等問題,在高頻段工作效果良好,這兩種揚聲器都有明顯的缺點。【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頻向范圍寬、靈敏度高、工藝簡單、成本低的動圈振膜揚聲器。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動圈振膜揚聲器,包括動圈振膜、一塊永磁鐵、上壓蓋和下托蓋,所述動圈振膜和永磁鐵置于上壓蓋與下托蓋所圍合成的腔體內;所述永磁鐵平行放置于動圈振膜與下托蓋之間,且所述動圈振膜分別與永磁鐵和上壓蓋之間設置有作為音腔的間隙;所述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片、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環繞方向相同且兩者的中心點連接為一體后形成一公共連通點;且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兩末端均為電信號接入點。
[0005]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上。
[0006]其中,所述上壓蓋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音腔相通。
[0007]其中,所述下托蓋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音腔相通。
[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圈振膜揚聲器, 通過振膜片與兩個感應線圈組成動圈振膜,在線圈的通電時,電信號經過感應線圈,產生交感磁場,動圈振膜產生的磁場與永磁鐵相互作用,振膜震動發聲,此結構有利于拓展頻響范圍、提高揚聲器靈敏度、避免失真、簡化工藝、降低成本等;同時,在動圈振膜與永磁鐵設置有首腔,可以提尚揚聲器的首質。
[0009]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動圈振膜揚聲器,包括動圈振膜、兩塊永磁鐵、上壓蓋和下托蓋,所述動圈振膜和兩塊永磁鐵置于上壓蓋與下托蓋所圍合成的腔體內, 所述兩塊永磁鐵分別平行設置在動圈振膜的上端和下端,且每塊永磁鐵與動圈振膜之間均設置有作為音腔的間隙;所述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片、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環繞方向相同且兩者的中心點連接為一體后形成一公共連通點;且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兩末端均為電信號接入點。
[0010]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上。
[0011]其中,所述上壓蓋和上端永磁鐵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音腔相通。
[0012]其中,所述下托蓋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音腔相通。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施例提供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在動圈振膜的上端和下端分別設置有一塊永磁鐵,且在兩塊永磁鐵和動圈振膜之間都音腔,更好地增強了揚聲器效果。通過振膜片與兩個感應線圈組成動圈振膜,在線圈的通電時,電信號經過感應線圈,產生交感磁場。動圈振膜產生的磁場與設置在動圈振膜上端和下端的永磁鐵相互作用,振膜震動發聲,此結構有利于更進一步拓展頻響范圍、提高揚聲器靈敏度、避免失真、簡化工藝、降低成本成本等。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動圈振膜揚聲器實施例一的剖面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動圈振膜揚聲器實施例一的第一感應線圈結構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動圈振膜揚聲器實施例一的第二感應線圈結構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動圈振膜揚聲器實施例二的剖面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動圈振膜揚聲器實施例二的第一感應線圈結構圖;
[0019]圖6為本實用新型動圈振膜揚聲器實施例二的第二感應線圈結構圖。
[0020]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
[0021]11、動圈振膜12、永磁鐵
[0022]13、上壓蓋14、下托蓋
[0023]111、振膜片112、第一感應線圈
[0024]113、第二感應線圈131、第一通孔
[0025]141、第二通孔
[0026]21、動圈振膜22、永磁鐵
[0027]23、上壓蓋24、下托蓋
[0028]211、振膜片212、第一感應線圈
[0029]213、第二感應線圈231、第一通孔
[0030]241、第二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描述。
[0032]實施例一:
[0033]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包括動圈振膜11、一塊永磁鐵 12、上壓蓋13和下托蓋14,動圈振膜11和永磁鐵12置于上壓蓋13與下托蓋14所圍合成的腔體內;永磁鐵12平行放置于動圈振膜11與下托蓋14之間,且動圈振膜11分別與永磁鐵12和上壓蓋13之間設置有作為音腔的間隙;動圈振膜11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片111、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第一感應線圈112分布在振膜片111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113分布在振膜片111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 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環繞方向相同且兩者的中心點連接為一體后形成一公共連通點;且第一感應線圈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的兩末端均為電信號接入點。在動圈振膜揚聲器工作時,第一感應線圈112的中心點01和第二感應線圈113的中心點02固定連接連通,且第一感應線圈112的電信號接入點A1和第二感應線圈113的電信號接入點B1均通電,這時電信號通過第一感應線圈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使兩個線圈產生感應磁場,兩線圈產生的磁場與動圈振膜11 一側的永磁鐵12本身的磁場相互作用,最終使動圈振膜11產生震動發聲。
[003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圈振膜揚聲器,通過振膜片111與兩個感應線圈組成動圈振膜11,在線圈的通電時,電信號經過感應線圈,產生交感磁場,動圈振膜11 產生的磁場與其一側的永磁鐵12相互作用,振膜片震動發聲,此結構有利于拓展頻響范圍、 提高揚聲器靈敏度、避免失真、簡化工藝、降低成本等;同時,在動圈振膜11與永磁鐵12之間設置有音腔,可以提高揚聲器的音質。[〇〇35]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上。這個結構說明了第一感應線圈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是直接制作在振膜片上且與其成為一體的。第一感應線圈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11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能夠保證感應線圈通電狀況良好,不出現瞬斷或接觸不良等情況;在本實用新型當中,第一感應線圈112和第二感應線圈113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固定在振膜片111上端面和下端面。
[0036]在本實施例中,上壓蓋13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一通孔131,第一通孔131與音腔相通。第一通孔131的設置是為了讓揚聲器發出來的聲音更好地傳導出來;其形狀優選為圓柱形型,這樣能讓聲音更均勻地傳導出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設置一個第一通孔 131,可以設置多個通孔用于傳聲;通孔的形狀也并不局限于圓柱形。
[0037]在本實施例中,下托蓋14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二通孔141,第二通孔141音腔相通。下托蓋14上設置的第二通孔141只是對揚聲器的發聲效果起輔助作用,其優選的形狀也是圓柱型,但并不局限于圓柱形。
[0038]上述實施例是單塊磁鐵與動圈振膜片疊加壓制成的復合動圈振膜片。
[0039]實施例二:
[0040]請參閱圖4-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包括動圈振膜21、兩塊永磁鐵 22、上壓23和下托蓋24,動圈振膜21和兩塊永磁鐵22置于上壓蓋23與下托蓋24所圍合成的腔體內,兩塊永磁鐵22分別平行設置在動圈振膜21的上端和下端,且每塊永磁鐵與動圈振膜21的上端和下端之間均設置有作為音腔的間隙;動圈振膜21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片211、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21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第一感應線圈212分布在振膜片211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213分布在振膜片211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21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環繞方向相同且兩者的中心點連接為一體后形成一公共連通點;且第一感應線圈21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的兩末端均為電信號接入點。在動圈振膜揚聲器工作時,第一感應線圈212的中心點03和第二感應線圈213的中心點04固定連接連通,且第一感應線圈212的電信號接入點A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的電信號接入點B2均通電,這時電信號通過第一感應線圈21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使兩個線圈產生感應磁場,兩線圈產生的磁場與動圈振膜21上端和下端的永磁鐵22本身的磁場相互作用,最終使動圈振膜21產生震動發聲。
[0041]相較于實施例一,本實施例提供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在動圈振膜21的上端和下端都設置有永磁鐵22,且在兩塊永磁鐵22和動圈振膜21之間都設置有音腔,增強了實施例一中的揚聲器效果。通過振膜片211與兩個感應線圈組成動圈振膜21,在線圈的通電時,電信號經過感應線圈,產生交感磁場。動圈振膜21產生的磁場與設置在動圈振膜21上端和下端的永磁鐵22相互作用,振膜片21震動發聲,此結構有利于更進一步拓展頻響范圍、提高揚聲器靈敏度、避免失真、簡化工藝、降低成本等。
[004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21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211上。這個結構說明了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是直接制作在振膜片上且與其成為一體的。第一感應線圈21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21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能夠保證感應線圈通電狀況良好,不出現瞬斷或接觸不良等情況;在本實用新型當中,第一感應線圈212和第二感應線圈213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固定在振膜片211上端面和下端面。
[0043]在本實施例中,上壓蓋23和上端永磁鐵22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一通孔231,第一通孔231與音腔相通。上壓蓋23上設置有通孔,上端的永磁鐵22上也設置有通孔,兩個通孔形狀大小相配適組成第一通孔231,用于揚聲器的聲音傳導;第一通孔231形狀優選為圓柱形型,這樣能讓聲音更均勻地傳導出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設置一個第一通孔231,可以設置多個通孔用于傳聲;通孔的形狀也并不局限于圓柱形。
[0044]在本實施例中,下托蓋24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二通孔241,第二通孔241與音腔相通。下托蓋24上設置的第二通孔241只是對揚聲器的發聲效果起輔助作用,其優選的形狀也是圓柱型,但并不局限于圓柱形。
[0045]上述實施例是兩塊磁鐵與動圈振膜片疊加壓制成的復合動圈振膜片。
[0046]當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兩種,還可以是其他【具體實施方式】。
[0047]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種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圈振膜、一塊永磁鐵、上壓蓋和下托蓋,所述動圈振膜和永磁鐵置于上壓蓋與下托蓋所圍合成的腔體內;所述永磁鐵平行放置于動圈振膜與下托蓋之間,且所述動圈振膜分別與永磁鐵和上壓蓋之間設置有作為音腔的間隙;所述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片、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環繞方向相同且兩者的中心點連接為一體后形成一公共連通點;且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兩末端均為電信號接入點。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蓋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音腔相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蓋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音腔相通。5.—種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圈振膜、兩塊永磁鐵、上壓蓋和下托蓋,所述動圈振膜和兩塊永磁鐵置于上壓蓋與下托蓋所圍合成的腔體內,所述兩塊永磁鐵分別平行設置在動圈振膜的上端和下端,且每塊永磁鐵與動圈振膜之間均設置有作為音腔的間隙;所述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片、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分布在振膜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環繞方向相同且兩者的中心點連接為一體后形成一公共連通點;且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兩末端均為電信號接入點。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均以電鍍或印刷的方式固定在振膜片上。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蓋和上端永磁鐵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音腔相通。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動圈振膜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蓋上設置有作為聲音通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與音腔相通。
【文檔編號】H04R9/06GK205610933SQ201620397579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5月5日
【發明人】江雷雨
【申請人】江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