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模式音頻混響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音頻混響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多模式音頻混響電路。
【背景技術】
[0002]為了使音頻獲得較好的層次感和播放效果,需要對音頻進行混響處理。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 202013732U和CN 203039880 U分別公開了兩種不同的音頻混響電路,可以提高音頻播放的立體感。但是,這類混響電路都存在不同頻段音頻間干擾較大,致使混響頻域較窄,無法適應多模式的音頻混響需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模式音頻混響電路,能夠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高對于不同頻段音頻之間的混音效果。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多模式音頻混響電路,第一音頻輸入端通過串聯的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連接至第一運放的正向輸入端,第一運放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一電阻接地,第一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二電阻接地,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之間通過第十六電阻連接至第一運放的輸出端,第一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連接至第一運放的輸出端;第二音頻輸入端通過第四電阻連接至第二運放的反向輸入端,第二運放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五電阻接地,第二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并聯的第六電阻和第三電容連接至第二運放的輸出端;第一運放的輸出端通過第七電阻連接至第三運放的反向輸入端,第二運放的輸出端通過第八電阻連接至第三運放的反向輸入端,第三運放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九電阻接地,第三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十電阻連接至第三運放的輸出端,第三運放的輸出端作為音頻混響輸出端,第三運放的輸出端通過第十一電阻連接至第四運放的反向輸入端,第四運放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十二電阻接地,第四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串聯的第十三電阻和第四電容連接至第四運放的輸出端,第十一電阻的兩端并聯有第五電容,第四運放的輸出端通過第十四電阻分別連接至第一三極管的基極和第二三極管的基極,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通過第十五電阻連接至高電平,第一三極管的發射極通過第六電容連接至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之間,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至第二運放的輸出端,第二三極管的發射極通過第七電容接地。
[0006]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利用第一運放和第二運放組成的不同的濾波電路,對不同頻率的音頻信號進行過濾處理,降低不同頻率音頻間的相互干擾。不同頻率的音頻通過第三運放進行混合輸出,第四運放對輸出信號進行實時監測,并將監測結果反饋至兩個濾波電路,從而形成整個混響電路的閉環自動微調,進一步降低不同頻段間的相互干擾,提高了不同頻段音頻之間的混音效果。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的電路圖。
[0008]圖中:A1、第一運放;A2、第二運放;A3、第三運放;A4、第四運放;R1、第一電阻;R2、第二電阻;R3、第三電阻;R4、第四電阻;R5、第五電阻;R6、第六電阻;R7、第七電阻;R8、第八電阻;R9、第九電阻;R10、第十電阻;R11、第^^一電阻;R12、第十二電阻;R13、第十三電阻;R14、第十四電阻;R15、第十五電阻;R16、第十六電阻;C1、第一電容;C2、第二電容;C3、第三電容;C4、第四電容;C5、第五電容;C6、第六電容;C7、第七電容;IN1、第一音頻輸入端;IN2、第二音頻輸入端;0UT、音頻混響輸出端;VCC、高電平;Q1、第一三極管;Q2、第二三極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的第一音頻輸入端IN1通過串聯的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連接至第一運放A1的正向輸入端,第一運放A1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一電阻R1接地,第一運放A1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二電阻R2接地,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之間通過第十六電阻R16連接至第一運放A1的輸出端,第一運放A1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R3連接至第一運放A1的輸出端;第二音頻輸入端IN2通過第四電阻R4連接至第二運放A2的反向輸入端,第二運放A2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五電阻R5接地,第二運放A2的反向輸入端通過并聯的第六電阻R6和第三電容C3連接至第二運放A2的輸出端;第一運放A1的輸出端通過第七電阻R7連接至第三運放A3的反向輸入端,第二運放A2的輸出端通過第八電阻R8連接至第三運放A3的反向輸入端,第三運放A3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九電阻R9接地,第三運放A3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十電阻R10連接至第三運放A3的輸出端,第三運放A3的輸出端作為音頻混響輸出端0UT,第三運放A3的輸出端通過第^^一電阻R11連接至第四運放A4的反向輸入端,第四運放A4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十二電阻R12接地,第四運放A4的反向輸入端通過串聯的第十三電阻R13和第四電容C4連接至第四運放A4的輸出端,第十一電阻R11的兩端并聯有第五電容C5,第四運放A4的輸出端通過第十四電阻R14分別連接至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和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通過第十五電阻R15連接至高電平VCC,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通過第六電容C6連接至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之間,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至第二運放A2的輸出端,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通過第七電容C7接地。
[0010]其中,第一電阻R1為250k Ω,第二電阻R2為200k Ω,第三電阻R3為50kQ,第四電阻R4為75kQ,第五電阻R5為130kQ,第六電阻R6為100k Ω,第七電阻R7為150k Ω,第八電阻R8為150k Ω,第九電阻R9為230k Ω,第十電阻R10為80k Ω,第^^一電阻R11為300k Ω,第十二電阻R12為265k Ω,第十三電阻R13為35k Ω,第十四電阻R14為120k Ω,第十五電阻R15為100kQ,第十六電阻R16為55kQ。第一電容Cl為95 μ F,第二電容C2為170 μ F,第三電容C3為120 μ F,第四電容C4為220 μ F,第五電容C5為140 μ F,第六電容C6為550 yF,第七電容C7為400 yF。高電平VCC為12V。
[0011]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多模式音頻混響電路,其特征在于:第一音頻輸入端(IN1)通過串聯的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連接至第一運放(A1)的正向輸入端,第一運放(A1)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一電阻(R1)接地,第一運放(A1)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二電阻(R2)接地,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之間通過第十六電阻(R16)連接至第一運放(A1)的輸出端,第一運放(A1)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R3)連接至第一運放(A1)的輸出端;第二音頻輸入端(IN2)通過第四電阻(R4)連接至第二運放(A2)的反向輸入端,第二運放(A2)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五電阻(R5)接地,第二運放(A2)的反向輸入端通過并聯的第六電阻(R6)和第三電容(C3)連接至第二運放(A2)的輸出端;第一運放(A1)的輸出端通過第七電阻(R7)連接至第三運放(A3)的反向輸入端,第二運放(A2)的輸出端通過第八電阻(R8)連接至第三運放(A3)的反向輸入端,第三運放(A3)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九電阻(R9)接地,第三運放(A3)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十電阻(R10)連接至第三運放(A3)的輸出端,第三運放(A3)的輸出端作為音頻混響輸出端(OUT),第三運放(A3)的輸出端通過第^^一電阻(R11)連接至第四運放(A4)的反向輸入端,第四運放(A4)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十二電阻(R12)接地,第四運放(A4)的反向輸入端通過串聯的第十三電阻(R13)和第四電容(C4)連接至第四運放(A4)的輸出端,第十一電阻(R11)的兩端并聯有第五電容(C5),第四運放(A4)的輸出端通過第十四電阻(R14)分別連接至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和第二三極管(Q2)的基極,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通過第十五電阻(R15)連接至高電平(VCC),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通過第六電容(C6)連接至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之間,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至第二運放(A2)的輸出端,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通過第七電容(C7)接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模式音頻混響電路,第一音頻輸入端通過串聯的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連接至第一運放的正向輸入端,第一運放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一電阻接地,第一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二電阻接地,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之間通過第十六電阻連接至第一運放的輸出端,第一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連接至第一運放的輸出端;第二音頻輸入端通過第四電阻連接至第二運放的反向輸入端,第二運放的正向輸入端通過第五電阻接地,第二運放的反向輸入端通過并聯的第六電阻和第三電容連接至第二運放的輸出端,第三運放的輸出端作為音頻混響輸出端。本實用新型能夠改進現有技術的不足,提高對于不同頻段音頻之間的混音效果。
【IPC分類】H04R3/00, H03F3/20, G10K15/08
【公開號】CN205017559
【申請號】CN201520692299
【發明人】梁小江, 蘇攀, 游平, 李德布, 張軍民
【申請人】江西創成電子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