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與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關于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該無線通信系統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設備與耦合至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一通信裝置。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該通信裝置用以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專利說明】
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與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關于一種無線通信系統與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關于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與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直以來,如何提高頻譜的使用率都是無線通信這個領域所重視的一項重要課題。為了提高頻譜的使用率,一種名為同時同頻全雙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dupleX;CCFD)的技術已受重視。同時同頻全雙工是指在單一個物理通道上同時且同頻地傳送信號與接收信號,借此提高頻譜的使用率。然而,因同時同頻全雙工是在單一個物理通道上同時且同頻地傳送信號與接收信號,故其在使用上必須能夠有效地抑制傳送的信號以及接收的信號之間的相互干擾。一般而言,為了實現同時同頻全雙工,通常會搭配天線隔離、模擬干擾消除、數字干擾消除、基頻演算法等方式來消除或抑制傳送的信號以及接收的信號之間的相互干擾。
[0003]然而,在各種無線通信系統中,使用者設備可以是可移動的裝置,而可移動的使用者設備可能會造成其與基站或與其他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信通道改變。即使使用者設備不移動(例如長時間處在固定的位置),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或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信通道也可能隨著時間以及外在環境因素而改變(亦即時變通道)。另外,在各種無線通信系統中,隨著使用者設備或基站的耗損,其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擾的能力亦可能改變。在各種無線通信系統中,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的距離變化可能會影響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的相互干擾,而使用者設備之間的距離變化也可能會影響使用者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由此可知,除了使用者設備本身能否抑制其傳送的信號以及其接收的信號之間的相互干擾這個因素之夕卜,影響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的因素還有很多。
[0004]基于上述因素,原本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的使用者設備可能因為上述因素而不再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而原本沒有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的使用者設備也可能因為上述因素而變為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然而,傳統的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尚未對此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在同時同頻全雙工的架構下為使用者設備指定適合的通信模式,確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一項重大需求。
【
【發明內容】
】
[0005]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面向可以是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該無線通信系統可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以及耦合至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一通信裝置。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可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該通信裝置可用以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
[0006]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可以是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方法。該無線通信方法可包含下列步驟:通過至少一使用者設備,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通過一通信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
[0007]于本發明中,一無線通信系統的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可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無線通信系統的一通信裝置,且該通信裝置可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適合的通信模式。因此,即使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發生,本發明也能夠動態地判斷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并指定使用者設備進行適合的通信模式: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信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擾的能力改變、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的相互干擾改變、及使用者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改變等等。
[0008]以上內容呈現了本發明部分面向的摘要說明(覆蓋了本發明解決的某些問題、采用的某些手段以及達到的某些功效),借此提供對該多個面向的基本理解。以上內容并非有意概括本發明的所有面向。另外,以上內容既不是確認本發明的任一或所有面向的關鍵或必要元件,也不是描述本發明的任一或所有面向的范圍。上述內容的目的僅是以一簡單形式來呈現本發明的部分面向的某些概念,以作為隨后詳細描述的一個引言。
[0009]根據檢附的附圖及以下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更加了解本發明的上述面向與其他面向的細節。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的一不意圖。
[0011]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圖1所示通信裝置與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信模式的一不意圖。
[0012]圖3A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資源指派的一示意圖。
[0013]圖3B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另一種資源指派的一示意圖。
[0014]圖4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圖1所示無線通信系統的整體運作的一示意圖。
[0015]圖5A-5B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針對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進行選擇的一示意圖。
[0016]圖6A-6E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不一種圖1所不無線通信系統的各種應用情境。
[0017]圖7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方法的一流程圖。
【符號說明】
[0018]本案附圖的符號說明列載如下:
1: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
111、113、115、117、11a、lib、lie:使用者設備
13、131、133:通信裝置
15:第二使用者設備
20a、20b、20c:區域
22a: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
22b: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
22c: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
30: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
301-319:運作項目
32: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
4: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
501-515:運作項目
60: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
601: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下行通信
603: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上行通信
62: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
621: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下行通信
623: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上行通信
64: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
641: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下行通信
643: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上行通信
bl:下行使用者設備
b2:上行使用者設備
F1、F2、F3、F4、F5:頻段
T1、T2、T3、T4、T5:時段
S2: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方法 S201、S203:步驟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將通過實施例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內容,惟以下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只能在所述的環境、應用、結構、流程或步驟方能實施。于附圖中,與本發明非直接相關的元件皆已省略。于附圖中,各元件之間的尺寸關系僅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實際比例。除了特別說明之外,在以下內容中,相同的元件符號對應至相同的元件。
[0020]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下稱「第一實施例」)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圖1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的一示意圖。為了易于說明而非限制,如圖1所示,無線通信系統I包含了多個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亦即二個使用者設備11a、四個使用者設備11b、三個使用者設備lie)與一耦合至使用者設備lla、llb、llc的通信裝置13。因此,本實施例的無線通信系統實質上是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即一或多個使用者設備)與至少一通信裝置(即一或多個通信裝置)。
[0021]無線通信系統I可建構在各種傳統無線通信系統下,并包含傳統無線通信系統的基本架構。傳統無線通信系統可例如但不限于:長期演進(LTE)、進階長期演進(LTE-advanced)、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1ns System,UMTS) n或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1ns,GSM)等等。
[0022]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于: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移動電話、數字相機等等。通信裝置13可以是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因此,通信裝置13可以是各種類型的基站,例如但不限于:大型基站(Macrocells)、微型基站(MicrocelIs)或特微型基站(PicocelIs)等等。另外,通信裝置13也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于: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移動電話等。當通信裝置13為一基站時,其與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之間的通信可通過各種基站-使用者設備通信技術。當通信裝置13為一使用者設備時,其與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之間的通信可通過各種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通信技術。
[0023]使用者設備I la、I lb、I Ic中的每一個可包含至少一收發機(Transceiver)(未繪示),用以耦合至其他使用者設備通信或耦合至通信裝置13,以進行各種信號及/或數據的傳送及接收。同樣地,通信裝置13可包含至少一收發機(未繪示),用以耦合至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以進行各種信號及/或數據的傳送及接收。使用者設備lla、llb、Ilc與通信裝置13各自可包含一電腦相關裝置。該電腦相關裝置可具有一般目的的處理器、微處理器等計算組件,并通過這樣的計算組件執行各種計算。該電腦相關裝置可具有一般目的的存儲器及/或儲存器等儲存組件,并通過這樣的儲存組件儲存各種數據。該電腦相關裝置可具有一般目的的輸入/輸出組件,并通過這樣的輸入/輸出組件接收來使用者輸入的數據以及輸出數據至使用者。該電腦相關裝置可根據軟件、固件、程序、演算法等所建構的處理流程,通過計算組件、儲存組件、輸入/輸出組件等組件,執行以下各種相應的運作。除了特別說明之外,以下針對使用者設備lla、llb、llc與通信裝置13所述的運作方式均可通過各自所包含的電腦相關裝置與收發機來完成。
[0024]參照圖1,假設以通信裝置13為圓心,依據距離遠近劃分三個區域,亦即區域20a、區域20b與區域20c,且假設使用者設備Ila位于區域20a內,使用者設備Ilb位于區域20b內,且使用者設備Ilc位于區域20c內。使用者設備lla、llb、llc與通信裝置13在圖1中的數量與位置只是范例而非限制。于無線通信系統I中,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可以各自提供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于其他實施例,使用者設備lla、llb、Ilc中的每一個不一定都要提供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舉例而言,可由是距離相近的多個使用者設備中的一個或一部分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或者,也可由一或多個特定使用者設備預先匯整其他使用者設備提供的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在由該或該多個特定使用者設備提供匯整后的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給通信裝置13。
[0025]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可包含各種關于或會影響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的信息,例如但不限于: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的位置信息、使用者設備11a、11b、Ilc中的每一個的傳輸量信息、使用者設備11a、11b、Ilc中的每一個的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的自干擾信息與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之間的互干擾信息等等。
[0026]相對于距離通信裝置13較遠的使用者設備,距離通信裝置13較近的使用者設備可用相對低的強度來傳送信號至通信裝置13,故可減少使用者設備本身的傳送信號對于本身的接收信號的干擾。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的位置信息,通信裝置13可判斷使用者設備Ila最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的位置信息,通信裝置13可判斷使用者設備Ilb次的,而使用者設備Ilc最不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
[0027]相對于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不對稱的使用者設備,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對稱的使用者設備對于頻譜的利用率較高。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的傳輸量信息,通信裝置13可判斷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對稱的使用者設備相較于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不對稱的使用者設備更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
[0028]相較于自干擾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弱的使用者設備,自干擾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強的使用者設備可減少使用者設備本身的傳送信號對于本身的接收信號的干擾。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的自干擾信息,通信裝置13可判斷自干擾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強的使用者設備相較于自干擾的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弱的使用者設備更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
[0029]相較于易于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的使用者設備,不易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的使用者設備可減少其他使用者設備的傳送信號對于其本身的接收信號的干擾。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之間的互干擾信息,通信裝置13可判斷不易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的使用者設備相較于易于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的使用者設備更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
[0030]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圖1所示通信裝置13與使用者設備11a、IlbUlc之間的通信模式的一示意圖。參照第1-2圖,在通信裝置13收到來自使用者設備lla、llb、llc提供的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之后,通信裝置13可根據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為使用者設備11a、11b、Il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其中之一。于本實施例中,假設通信裝置13將二個使用者設備Ila指定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將四個使用者設備Il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且將三個使用者設備Ilc指定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換言之,二個使用者設備Ila對應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四個使用者設備Ilb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且三個使用者設備Ilc對應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
[0031]在通信裝置13為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信模式后,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將根據該指定的通信模式進行通信。具體而言,對應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Ila與通信裝置13可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0 ο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0包含下行通信601與上行通信603。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0是指通信裝置13與單一使用者設備Ila 二者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下行通信601與上行通信603。換言之,通信裝置13和任一使用者設備Ila 二者皆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故通信裝置13可與單一使用者設備Ila之間可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信號傳送與接收。
[0032]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IIb與通信裝置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包含下行通信621與上行通信623。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是指通信裝置13與至少二個使用者設備Ilb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下行通信621與上行通信623。換言之,只有通信裝置13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且任一個使用者設備Ilb不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故通信裝置13無法與單一使用者設備Ilb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信號傳送與接收。然而,在同一頻段上,通信裝置13可在傳送信號至任一使用者設備Ilb的同時,接收來自另一使用者設備Ilb的信號。
[0033]對應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Ilc與通信裝置13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4。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4包含下行通信641與上行通信643。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4是指通信裝置13與任一個使用者設備Ilc不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下行通信641與上行通信643。換言之,通信裝置13與任一個使用者設備Ilc都不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故通信裝置13無法與單一使用者設備Ilc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信號傳送與接收,也無法與多個使用者設備Ilc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信號傳送與接收。
[0034]在通信裝置13為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信模式后,通信裝置13還可根據各種多工技術為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及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指派資源。上述多工技術可例如但不限于:步頁分多工(Frequency Divis1n Multiplexing;FDM)技術及時分多工(Time Divis1nMultiplexing;TDM)技術。采用頻分多工技術指派資源是指通過不同的頻段來為不同的通信模式指派資源,采用時分多工指派資源是指通過不同的時段來為不同的通信模式指派資源。
[0035]圖3A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資源指派的一示意圖。參照圖3A,通信裝置13可根據頻分多工或時分多工為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及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指派資源,其特征在于,指派給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l(或時段Tl)、指派給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2(或時段T2)、指派給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3(或時段T3)。較佳地,頻段Fl (或時段Tl)的功率最低、頻段F2(或時段T2)的功率次的,而頻段F3(或時段T3)的功率最高,惟此并非限制。換言之,頻段Fl (或時段Tl)、頻段F2(或時段T2)與頻段F3(或時段T3)的功率高低可以因應不同的情況而調整。
[0036]圖3B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另一種資源指派的一示意圖。參照圖3B,通信裝置13可根據頻分多工或時分多工為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及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指派資源,其特征在于,指派給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4(或時段T4)、指派給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資源同樣對應至頻段F4(或時段T4)、指派給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5 (或時段T5)。較佳地,頻段F4 (或時段T4)的功率低于頻段F5(或時段T5)的功率,惟此并非限制。換言之,頻段F4 (或時段T4)與頻段F5 (或時段T5)的功率高低可以因應不同的情況而調整。
[0037]通信裝置13可通過各種通道來為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信模式及/或針對不同的通信模式指派資源。以長期演進的規范為例,可例如但不限于:物理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物理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I3DSCH)等。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可以通過各種通道來傳送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或其他測量與評估報告至通信裝置
13。以長期演進的規范為例,可包含但不限于:物理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物理上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等。通信裝置13可通過各種方式估側其與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之間的距離,例如但不限于通過:探測參考信號(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技術。
[0038]以下將以圖4作為一范例來說明無線通信系統I的整體運作,惟此范例并非限制。如圖4所示,當通信裝置13設定了進行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這樣的需求之后(標示為301),可通知使用者設備I la、I lb、I Ic進行各種組態(configurat1n)的初始化(標示為311)。接著,通信裝置13可產生有關行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領航信號(標示為303),并將領航信號傳送至使用者設備lla、llb、llc;而使用者設備可根據領航信號進行各種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測量與評估(標示為313)。測量與評估項目可例如但不限于:使用者設備11a、11b、Ilc中的每一個的位置信息、使用者設備11a、11b、Ilc中的每一個的傳輸量信息、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的自干擾信息與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之間的互干擾信息等等。另外,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還可評估自身是否有能力進行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
[0039]在使用者設備lla、llb、llc進行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測量與評估之后,使用者設備lla、llb、llc可產生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測量報告(即上述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標示為315),并提供該測量報告至通信裝置13。通信裝置13可根據該測量報告,評估使用者設備I Ia、I Ib、11 c的通信模式(標示為305)。
[0040]在通信裝置13評估使用者設備lla、llb、llc的通信模式之后,通信裝置13可為使用者設備lla、llb、ll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信模式(標示為307)。舉例而言,通信裝置13可為使用者設備11a、11b、Il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其中之一。在通信裝置13為使用者設備lla、llb、llc指定通信模式之后,通信裝置13可設定每一種通信模式所需的各項參數(包含前述的資源指派),并傳送至使用者設備lla、llb、llc(標示為309)。
[0041]另一方面,使用者設備lla、llb、llc在被指定通信模式之后,可進行通信模式的切換(標示為317)。然后,根據通信裝置13設定的有關通信模式所需的各項參數,使用者設備lla、llb、llc可相應地調整通信模式所需的各項參數(標示為319)。若調整參數后就適合進行通信,則使用者設備lla、llb、llc可以相對應的通信模式進行通信。舉例而言,對應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a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Ila與通信裝置13可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0,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Ilb與通信裝置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以及對應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c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Ilc與通信裝置13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4。可選擇的,若調整參數后因移動造成的通道變化使其不適合進行通信,則可再次進行各種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測量與評估(標示為313)。
[0042]可選擇地,通信裝置1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而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設備Ilb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其中之一。然后,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通信裝置13可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且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以滿足一通信需求。在該時間區間后,通信裝置13可將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以及可將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
[0043]以下將以圖5A-5B作為一范例來說明通信裝置13如何針對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設備Ilb進行選擇,惟此范例并非限制。圖5A-5B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針對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進行選擇的一示意圖。參照圖5A-5B,在通信裝置13接收來自使用者設備Ilb提供的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標示為501)之后,通信裝置1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判斷使用者設備Ilb的各項特征(標示為503)。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可包含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設備Ilb中的每一個的位置信息、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傳輸量信息、以及使用者設備Ilb之間的互干擾信息,而所述特征可與上述信息相關。
[0044]根據使用者設備Ilb的各項特征,通信裝置13可在一時間區間內對使用者設備Ilb進行分群(標示為505)。換言之,通信裝置13可將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使用者設備Ilb區分為兩個群組,亦即,區分為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與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舉例而言(非限制),通信裝置13可根據使用者設備Ilb的位置信息,將位于一特定區域內的使用者設備Il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而將位于相異于該特定區域的另一特定區域內的使用者設備Il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
[0045]在對使用者設備Ilb分群組后,通信裝置13可決定每一個群組的成員數量,并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欲進行的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即選擇一或多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且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即選擇一或多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以滿足一通信需求(標示為507)。于本實施例中,該通信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和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相關。因此,通信裝置13可根據傳輸量的對稱及互干擾的程度(任一或二者),而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欲進行的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中以及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分別進行選擇。于其他實施例,通信裝置13亦可根據不同的需求來進行選擇。
[0046]舉例而言,為了使下行通信621所需的傳輸量與上行通信623所需的傳輸量對稱(可相同或相近),通信裝置13可采取以下選擇方式:若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的傳輸量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的傳輸量相同或相近,則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若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的傳輸量與多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的傳輸量總合相同或相近,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多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以及若多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的傳輸量總合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的傳輸量相同或相近,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多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
[0047]另舉例而言,通信裝置13可根據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22b的多個使用者設備Ilb之間的互干擾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選擇至少一下行使用者設備bl以及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至少一上行使用者設備b2。
[0048]在選出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以及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后,通信裝置13可進一步判斷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l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之間的互干擾是否低于一門檻(例如可容忍的干擾門檻值)。若是,則通信裝置13可與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l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進行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若否,通信裝置13可判斷是否超出一預設的重選次數(標示為511)。若未超出該預設的重選次數,則可再次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30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l,且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32的使用者設備Ilb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標示為507)。
[0049]若超出了該預設的重選次數,則可選擇性地進行各種干擾消除(標示為513),然后選擇性地判斷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l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所面臨的干擾是否可成功地被消除(標示為515)。標示為513與515的項目為可選擇的項目,非為必要的項目。所述干擾消除可例如但不限于:連續干擾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1n;SIC)技術、基于網絡編碼的干擾消除(Network-Coding Bas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1n)技術、基站協助的干擾消除(eNB Assist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1n)技術、天線隔離、模擬干擾消除、數字干擾消除、基頻演算法等等。若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l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所面臨的干擾可成功地被消除,則通信裝置13可與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l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進行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若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l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所面臨的干擾無法成功地被消除(可視為無法滿足上述通信需求),則可再次對使用者設備Ilb進行分群及/或重新決定每一個群組中的成員數量(標示為505)。
[0050]無線通信系統I可適用于各種情境。以下將以圖6A-6E作為范例來說明無線通信系統I的各種應用情境,惟此等范例并非限制。圖6A-6E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圖1所示無線通信系統的各種應用情境。
[0051]參照圖6A,無線通信系統I可包含一通信裝置131、一通信裝置133與一使用者設備111。通信裝置133為一中繼裝置(Relay),而通信裝置131經由通信裝置133與使用者設備111進行通信。使用者設備111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1及/或通信裝置133,通信裝置131及/或通信裝置13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為使用者設備111指定適合的通信模式。如圖6A所示,通信裝置131可經由通信裝置133而與使用者設備111可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0。
[0052]參照圖6B,無線通信系統I可包含一通信裝置131、一通信裝置133與一使用者設備
111。通信裝置133為一中繼裝置,而通信裝置131經由通信裝置133與使用者設備111進行通信。使用者設備111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1及/或通信裝置133,通信裝置131及/或通信裝置13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為使用者設備111指定適合的通信模式。如圖6B所示,通信裝置131可經由通信裝置133而與使用者設備111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4。
[0053]參照圖6C,無線通信系統I可包含一通信裝置131、一通信裝置133、一使用者設備111與一使用者設備113。使用者設備111與使用者設備113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1及通信裝置133,而通信裝置131及通信裝置133可為使用者設備111與使用者設備113指定適合的通信模式。如圖6C所示,通信裝置131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而通信裝置133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也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
[0054]參照圖6D,無線通信系統I可包含一通信裝置131、一使用者設備111、一使用者設備113與一使用者設備115。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與使用者設備115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1,而通信裝置131可為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與使用者設備115指定適合的通信模式。如圖6D所示,通信裝置131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而使用者設備115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基于裝置對裝置通信技術)。
[0055]參照圖6E,無線通信系統I可包含一通信裝置131、一使用者設備111、一使用者設備113、一使用者設備115與一使用者設備117。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使用者設備115與使用者設備117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信裝置131,而通信裝置131可為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使用者設備115與使用者設備117指定適合的通信模式。通信裝置131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2,使用者設備111與使用者設備115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4(基于裝置對裝置通信技術),而使用者設備113與使用者設備117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64(基于裝置對裝置通信技術)。
[0056]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下稱「第二實施例」)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方法。圖7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方法的一流程圖。以下針對第二實施例及其各種范例中所提出的所有步驟,其呈現的順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可任意調整,且不應視為限制。
[0057]參照圖7,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方法S2可包含以下步驟:通過至少一使用者設備,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步驟S201);以及通過一通信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步驟S203)。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無線通信方法S2可實質作用于第一實施例的無線通信系統。因此,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通信裝置與使用者設備可分別實質對應至通信裝置13(或通信裝置131、133)與使用者設備11a、11b、llc(或使用者設備111、113、115、117)。
[0058]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范例,于無線通信方法S2中,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可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位置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傳輸量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自干擾信息與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的互干擾信息。
[0059]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范例,無線通信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驟:通過該通信裝置,根據一頻分多工技術及一時分多工技術其中之一,為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指派資源。
[0060]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范例,于無線通信方法S2中,該通信裝置可為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
[0061]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范例,于無線通信方法S2中,步驟S201更包含下列步驟: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經由一中繼裝置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通信裝置。除此之外,于無線通信方法S2中,步驟S203更包含下列步驟:該通信裝置經由該中繼裝置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0062]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范例,無線通信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驟:通過該通信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以及通過該通信裝置,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且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以滿足一通信需求。于此范例中,可選擇地,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可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位置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傳輸量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的互干擾信息等。于此范例中,可選擇地,無線通信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驟:若該通信需求無法被滿足,通過該通信裝置,重新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于此范例中,可選擇地,該通信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和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相關。于此范例中,可選擇地,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可更與另一通信裝置進行另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于此范例中,可選擇地,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可更與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設備進行一裝置對裝置通信。
[0063]無線通信方法S2實質包含了對應至無線通信系統I的所有運作的步驟。由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上文針對無線通信系統I的敘述而直接得知無線通信方法S2的所有相應步驟,于此將不再贅述該多個相應的步驟。
[0064]綜上所述,于本發明中,一無線通信系統的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可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無線通信系統的一通信裝置,且該通信裝置可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適合的通信模式。因此,即使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發生,本發明也能夠動態地判斷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采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信,并指定使用者設備進行適合的通信模式: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信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擾的能力改變、使用者設備與基站之間的相互干擾改變、及使用者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改變等等。
[0065]上述實施例及其范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都落于本發明的范圍內。本發明的范圍以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包含: 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 一通信裝置,耦合至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并用以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其中: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位置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傳輸量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自干擾信息與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的互干擾信息。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該通信裝置更根據一頻分多工技術及一時分多工技術其中之一為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指派資源。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該通信裝置為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中繼裝置,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經由該中繼裝置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通信裝置,以及該通信裝置經由該中繼裝置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 該通信裝置更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而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以及 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該通信裝置更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且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以滿足一通信需求。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位置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傳輸量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的互干擾信息。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若該通信需求無法被滿足,則該通信裝置重新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該通信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以及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有關。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另一通信裝置進行另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11.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線通信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設備進行一裝置對裝置通信。12.—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的無線通信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通過至少一使用者設備,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 通過一通信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 其中: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信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位置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傳輸量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自干擾信息與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的互干擾信息。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下列步驟: 通過該通信裝置,根據一頻分多工技術及一時分多工技術其中之一,為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指派資源。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該通信裝置為一基站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16.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的該步驟更包含下列步驟: 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經由一中繼裝置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通信裝置;以及 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通信模式的該步驟更包含下列步驟: 該通信裝置經由該中繼裝置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其中之一O17.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下列步驟: 通過該通信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以及 通過該通信裝置,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且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以滿足一通信需求。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位置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傳輸量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的上行與下行需求信息、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的互干擾信息。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下列步驟: 若該通信需求無法被滿足,通過該通信裝置,重新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模式的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信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信模式其中之一。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該通信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和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相關。21.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另一通信裝置進行另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信。22.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無線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設備進行一裝置對裝置通信。
【文檔編號】H04W36/30GK105828377SQ201510830740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5日
【發明人】簡均哲, 劉舒慈
【申請人】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