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監控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
【背景技術】
[0002]—體化攝像機是指將攝像機、補光燈、防護罩、供電散熱單元等綜合成為一體的攝像設備。由于其夜視距離遠、隱蔽性強等特點,因此被廣泛地應用在倉庫、銀行等環境的監控使用。
[0003]目前的紅外一體化攝像機配備的紅外投射器(或紅外燈板)一般采用一種角度的紅外燈的光束進行補光,使其在夜間、弱光下也能拍攝到監控對象,比如,攝像頭是60度角,就配60度的(或稍大于60度的)燈珠,或將多個同射角的燈珠排列成的燈板,射角的中線與攝像頭角度的中線同軸或平行,作為補光燈使用。然而,如果監控的對象是有縱深要求的物體,比如船舶的貨艙,需要對貨艙近、中、遠都能清晰拍攝,使用現有的一體化攝像機,無法兼顧遠、中、近區域對光線的要求,拍攝到的畫面出現近處光線太強至翻白,而遠處又光線太弱、看不清楚的情況。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能夠解決現有一體化攝像機監控具有縱深要求的對象時,拍攝到的畫面近處光線太強至翻白,而遠處又光線太弱、看不清楚的問題。
[0005]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包括攝像機和補光投射器;
[0006]所述補光投射器包括至少兩排補光燈;
[0007]第一排補光燈具有第一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一距離的監控空間;
[0008]第二排補光燈具有第二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二距離的監控空間;
[0009]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
[0010]可選地,所述補光投射器包括三排補光燈;
[〇〇11] 第三排補光燈具有第三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三距離的監控空間;
[0012]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二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三射角范圍;
[0013]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所述第二距離大于所述第三距離。
[0014] 可選地,所述第一射角范圍為30°,所述第二射角范圍為60°,所述第三射角范圍為90°。
[0015]可選地,所述第一排補光燈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底板夾角為70° ;
[0016]所述第二排補光燈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底板的中垂線夾角為60° ;
[0017]所述第三排補光燈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底板夾角為45°。
[0018]可選地,所述燈光投射器安裝在所述攝像機的上方,三排所述補光燈由下至上依次按照如下順序排列:所述第一排補光燈、所述第二排補光燈、所述第三排補光燈。
[0019]可選地,所述補光燈為紅外燈。
[0020]可選地,所述攝像機為低照度攝像機,或者帶幀累積功能的攝像機。
[0021]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
[0022]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包括攝像機和補光投射器;所述補光投射器包括至少兩排補光燈;第一排補光燈具有第一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一距離的監控空間;第二排補光燈具有第二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二距離的監控空間;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監控效果好,尤其對于有縱深要求的監控空間能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并且其得到的監控圖像兼顧遠近區域,避免拍攝到的畫面出現近處光線太強至翻白,而遠處又光線太弱、看不清楚的情況。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的補光投射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補光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用于解決現有一體化攝像機監控具有縱深要求的對象時,拍攝到的畫面近處光線太強至翻白,而遠處又光線太弱、看不清楚的問題。
[0026]為使得本發明的發明目的、特征、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27]請參閱圖1和圖2,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包括攝像機101和補光投射器102 ;
[0028]所述補光投射器102包括至少兩排補光燈;
[0029]第一排補光燈A具有第一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101相距第一距離的監控空間;
[0030]第二排補光燈B具有第二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101相距第二距離的監控空間;
[0031 ] 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
[0032]優選地,所述補光投射器102包括三排補光燈,第三排補光燈C具有第三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101相距第三距離的監控空間。并且,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二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三射角范圍;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所述第二距離大于所述第三距離。
[0033]優選地,所述第一射角范圍為30°,所述第二射角范圍為60°,所述第三射角范圍為90°。
[0034]優選地,所述第一排補光燈A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102底板夾角為70°,所述第二排補光燈B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102底板夾角為60°,所述第三排補光燈C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102底板夾角為45°。
[0035]優選地,所述燈光投射器安裝在所述攝像機101的上方,三排所述補光燈由下至上依次按照如下順序排列:所述第一排補光燈A、所述第二排補光燈B、所述第三排補光燈C〇
[0036]優選地,所述補光燈為紅外燈。
[0037]優選地,所述攝像機101為低照度攝像機,或者帶幀累積功能的攝像機。
[0038]下面以一具體應用場景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在如船舶貨倉的場景下,對狹長空間的貨倉進行監控。低照度攝像機拍攝范圍覆蓋整個狹長空間,燈光投射器安裝在攝像機上方,為攝像機對狹長空間進行均勻補光。
[0039]第一排補光燈A為近距離的扇形區域補光,第二排補光燈B為中距離的長條類扇形區域進行補光,第三排補光燈C為遠距離的狹長狀區域進行補光,三排補光燈(A、B和C)在三維空間中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為整個狹長空間均勻補光,無死角。從而使得攝像機可以即便監控狹長空間仍能獲得清晰的監控圖像。
[〇〇4〇]本實施例中,該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具有以下優點:
[0041]1、光源透射精度高,無死角,尤其實現精準的狹長空間補光投放,提高補光效能;
[0042]2、攝像機監控效果好,尤其對于有縱深要求的監控空間能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
[0043]3、得到的監控圖像兼顧遠近區域,避免拍攝到的畫面出現近處光線太強至翻白,而遠處又光線太弱、看不清楚的情況。
[0044]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主權項】
1.一種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攝像機和補光投射器; 所述補光投射器包括至少兩排補光燈; 第一排補光燈具有第一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一距離的監控空間; 第二排補光燈具有第二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二距離的監控空間; 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光投射器包括三排補光燈; 第三排補光燈具有第三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三距離的監控空間; 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二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三射角范圍; 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所述第二距離大于所述第三距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角范圍為30°,所述第二射角范圍為60°,所述第三射角范圍為90°。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補光燈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底板夾角為70° ; 所述第二排補光燈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底板夾角為60° ; 所述第三排補光燈的射角中線與所述補光投射器底板的中垂線夾角為45°。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燈光投射器安裝在所述攝像機的上方,三排所述補光燈由下至上依次按照如下順序排列:所述第一排補光燈、所述第二排補光燈、所述第三排補光燈。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補光燈為紅外燈。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機為低照度攝像機,或者帶幀累積功能的攝像機。
【專利摘要】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用于解決現有一體化攝像機監控具有縱深要求的對象時,拍攝到的畫面近處光線太強至翻白,而遠處又光線太弱、看不清楚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一體式紅外補光攝像機,包括攝像機和補光投射器;所述補光投射器包括至少兩排補光燈;第一排補光燈具有第一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一距離的監控空間;第二排補光燈具有第二射角范圍,并且其投射方向面向與所述攝像機相距第二距離的監控空間;所述第一射角范圍小于所述第二射角范圍,所述第一距離大于所述第二距離。
【IPC分類】H04N5/235, H04N5/225
【公開號】CN105262941
【申請號】CN201510815054
【發明人】楊 遠, 劉兵
【申請人】楊 遠
【公開日】2016年1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