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模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揚聲器模組,涉及電聲產品【技術領域】,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所述后聲腔內設有吸音材料,所述后聲腔內還設有用于隔離所述吸音材料與所述揚聲器單體的網狀隔離結構,所述隔離結構與所述外殼為一體結構,所述隔離結構將整個后聲腔分隔為填充區和非填充區,所述吸音材料位于所述填充區內,所述吸音材料的材質為發泡材料,所述吸音材料由所述發泡材料在所述填充區內發泡后形成并填滿所述填充區。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吸音材料與后聲腔可以完全貼合,聲學性能好,且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
【專利說明】揚聲器模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聲產品【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揚聲器模組。
【背景技術】
[0002]揚聲器模組是便攜式電子設備的重要聲學部件,用于完成電信號與聲音信號之間的轉換,是一種能量轉換器件。現有的揚聲器模組通常包括外殼,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揚聲器單體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成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為了降低模組的FO(低頻),擴展帶寬,技術人員通常會在后聲腔內增設吸音棉,吸音棉可有效的降低模組的H),并且使得中頻曲線更為平滑,是揚聲器模組內的一個重要部件。吸音棉在后聲腔中起作用的程度與后聲腔中吸音棉的填充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后聲腔盡可能多的填充吸音棉對揚聲器模組性能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
[0003]現階段揚聲器模組的后聲腔通常為不規則形狀,而現有的吸音棉是在模組外成型后再裝入模組的后聲腔內,此種在模組外成型的吸音棉不僅無法與模組后聲腔完全貼合,同時還增加了模組的組裝工序和組裝難度,以及人工、設備等成本,且產品的聲學性能不佳。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揚聲器模組,此揚聲器模組的吸音材料可與后聲腔完全貼合,產品聲學性能好,成本低。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揚聲器模組,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所述后聲腔內設有吸音材料,所述后聲腔內還設有用于隔離所述吸音材料與所述揚聲器單體的網狀隔離結構,所述隔離結構與所述外殼為一體結構,所述隔離結構將整個后聲腔分隔為填充區和非填充區,所述吸音材料位于所述填充區內,所述吸音材料的材質為發泡材料,所述吸音材料由所述發泡材料在所述填充區內發泡后形成并填滿所述填充區。
[0007]其中,所述外殼包括結合在一起的上殼和下殼,所述隔離結構垂直設置在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之間。
[0008]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隔離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殼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帶上段,還包括與所述下殼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帶下段,在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結合后,所述隔離帶上段與所述隔離帶下段結合為一體。
[0009]其中,所述隔離帶下段的端面上設有超聲線,所述隔離帶上段與所述隔離帶下段通過超聲焊接工藝結合為一體。
[0010]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隔離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殼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墻,所述下殼的內側對應所述隔離墻的位置設有用于卡住所述隔離墻下端的卡槽。
[0011]作為再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隔離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殼為一體結構的環狀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側面固定有隔離網,所述下殼的內側對應所述固定框的位置設有用于卡住所述固定框下端的卡槽。
[0012]作為再一種實施方式,所述隔離結構包括相對設置在所述上殼和所述下殼內側的卡槽,還包括一上端和下端分別卡在兩個所述卡槽內的隔離帶。
[0013]其中,設置在所述下殼上的所述卡槽由平行設置在所述下殼上的兩根條狀凸起構成,兩根所述條狀凸起均與所述下殼為一體結構;設置在所述上殼上的所述卡槽與設置在所述下殼上的所述卡槽結構相同。
[0014]其中,所述揚聲器單體位于所述揚聲器模組的一端,所述后聲腔內設有一個所述隔離結構,所述隔離結構設置在所述揚聲器單體的一側。
[0015]其中,所述揚聲器單體位于所述揚聲器模組的中間位置,所述后聲腔內設有兩個所述隔離結構,兩個所述隔離結構分別設置在所述揚聲器單體的兩側。
[0016]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7]由于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的后聲腔內設有吸音材料,還設有用于隔離吸音材料與揚聲器單體的網狀的隔離結構,隔離結構與外殼為一體結構并將后聲腔分隔為填充區和非填充區,吸音材料位于填充區內,吸音材料由發泡材料在填充區內發泡后形成并填滿整個填充區。在模組組裝時先將發泡材料放置到模組后聲腔內,然后經過加熱、超聲等工藝使得發泡材料發泡體積膨脹并填滿整個后聲腔的填充區,隔離結構能起到阻隔作用,可以防止發泡材料發泡時膨脹到揚聲器單體內,影響揚聲器單體的性能。此種由發泡材料在模組后聲腔內發泡后形成的吸音材料可與圍成后聲腔的殼體完全貼合,充分利用了后聲腔的空間,大大的降低了模組的H),使得模組的頻帶更寬,中頻曲線更為平滑,模組的聲學性能更佳。此種發泡材料在模組后聲腔內發泡形成吸音材料的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簡化了模組的組裝工序和組裝難度,同時還節省大量的吸音材料成型設備及模具,也有效的減少了工人的數量,節省了人工,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吸音材料與模組后聲腔的貼合程度更高,產品聲學性能更好。
[00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揚聲器模組吸音棉與后聲腔貼合不好,生產成本高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吸音材料與后聲腔可以完全貼合,聲學性能好,且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一未安裝下殼;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一的橫向剖視圖;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一的縱向剖視分解圖;
[0022]圖4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二的橫向剖視圖;
[0023]圖5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二的橫向剖視分解圖;
[0024]圖6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三的橫向剖視圖;
[0025]圖7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三的縱向剖視分解圖;
[0026]圖8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四的橫向剖視圖;
[0027]圖9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五的橫向剖視圖;
[0028]圖中:10a、上殼,10b、上殼,10c、上殼,10d、上殼,12、固定框,20a、下殼,20b、下殼,20c、下殼,20d、下殼,22、條狀凸起,24、卡槽,30、揚聲器單體,40、隔離帶上段,41、隔離帶下段,410、超聲線,42、隔離墻,44、隔離網,46、隔離帶,48、隔離結構,50、吸音材料。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30]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方位上均指揚聲器模組出聲的方向,方位下均指與揚聲器模組出聲方向相反的方向;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內側均指位于模組內腔內的一側,外側均指位于模組內腔外的一側;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橫向均指與模組的延伸方向相一致的方向,縱向均指與模組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0031]實施例一:
[0032]如圖1和圖2共同所不,一種揚聲器模組,為狹長結構,包括外殼,夕卜殼由結合在一起的上殼1a和下殼20a構成,上殼1a和下殼20a圍成的空間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30,揚聲器單體30位于模組的一端。揚聲器單體30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揚聲器單體30與上殼1a共同圍成前聲腔,上殼1a上對應揚聲器單體30的位置設有用于聲波輻射出去的聲孔;揚聲器單體30、上殼1a和下殼20a共同圍成后聲腔,后聲腔內設有吸音材料50,還設有用于隔離吸音材料50與揚聲器單體30的隔離結構。隔離結構垂直設置在靠近揚聲器單體30側部的上殼1a與下殼20a之間,其將整個后聲腔分隔為填充區和非填充區,隔離結構為網狀結構,可以滿足氣流在填充區與非填充區之間流通,吸音材料50位于填充區內,揚聲器單體30的下半部分位于非填充區內。
[0033]如圖2和圖3共同所示,隔離結構包括與上殼1a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帶上段40,還包括與下殼20a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帶下段41,隔離帶上段40與隔離帶下段41相對設置,隔離帶下段41的端面上設有超聲線410,在上殼1a與下殼20a結合后,隔離帶上段40與隔離帶下段41通過超聲焊接工藝結合為一體。隔離帶上段40與隔離帶下段41上均均勻分布有若干孔隙,使得整個隔離結構為網狀結構。隔離帶上段40和隔離帶下段41均為上殼1a和下殼20a注塑時直接形成。
[0034]如圖2所示,吸音材料50的材質為發泡材料,吸音材料50由發泡材料在填充區內發泡后形成并填滿整個填充區。發泡材料包括I3U(Polyurethane,聚氨酯)、DWT(發泡海綿)或三聚氰胺等,上述發泡材料在模組組裝時放置到后聲腔的填充區內,然后通過加熱、超聲或紅外燈照射等工藝發泡,并填滿整個后聲腔的填充區(無縫填充,全貼合),從而形成與后聲腔完全貼合的吸音材料50。發泡材料不限于上述三種,上述三種材料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材料。此種由發泡材料在后聲腔內發泡形成的吸音材料加工制作更為簡單易行,且可與圍成后聲腔的殼體完全貼合,大的提高了模組的聲學性能。隔離結構能起到阻隔作用,可以防止發泡材料發泡時膨脹到揚聲器單體30內,在提高了吸音材料50與后聲腔貼合度的同時保證了揚聲器單體30的性能不受影響。
[0035]實施例二:
[0036]本實施方式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0037]如圖4和圖5共同所示,隔離結構包括與上殼1b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墻42,隔離墻42為網狀結構,隔離墻42由上殼1b向下延伸至下殼20b的內表面,并與下殼20b的內表面貼合。下殼20b的內表面上對應隔離墻42的位置設有卡槽24,卡槽24由平行設置在下殼20b內側的兩根條狀凸起22構成,兩根條狀凸起22之間的空隙即為卡槽24,兩根條狀凸起22均與下殼20b為一體結構。在上殼1b與下殼20b結合后,隔離墻42的下端正好卡在卡槽24內,卡槽24起到固定隔離墻42的作用,防止隔離墻42在發泡材料發泡時受到壓力而變形。
[0038]實施例三:
[0039]本實施方式與實施例二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0040]如圖6和圖7共同所示,隔離結構包括與上殼1c —體結構的環狀固定框12,固定框12的下端與下殼20c的內表面貼合,固定框的一側或兩側均粘貼有隔離網44,隔離網44可以是尼龍編織網也可以是金屬腐蝕網。下殼20c的內表面上對應固定框12的位置設有用于卡住固定框12下邊緣的卡槽,卡槽的結構和作用與實施例二中卡槽24(如圖5所示)的結構和作用相同。
[0041]實施例四:
[0042]本實施方式與實施例二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0043]如圖8所示,隔離結構包括分別設置在上殼1d及下殼20d上的兩個卡槽,兩個卡槽相對設置,兩個卡槽的結構與實施例二中卡槽24(如圖5所示)的結構和作用相同,在兩個卡槽之間卡裝有一隔離帶46,隔離帶46為單獨注塑好的網狀薄片,其上端卡在上殼1d內側的卡槽內,下端卡在下殼20d內側的卡槽內。
[0044]實施例五:
[0045]本實施方式與實施例一至四均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0046]如圖9所示,揚聲器單體30位于模組的中間位置,揚聲器單體30的兩側均設有后聲腔,揚聲器單體30的兩側各設有一個隔離結構48,兩個隔離結構48將整個后聲腔分割成兩個填充區和一個非填充區,兩個填充區內各設有一個吸音材料50。
[0047]本實用新型上述五個實施例僅是對本實用新型中隔離結構的列舉,并不是窮舉,故無論揚聲器模組的結構是否與本實用新型相同,也無論隔離結構的結構是否與上述各實施例中的相同,只要是后聲腔中的吸音材料是由發泡材料在后聲腔內經發泡工藝制得的,且后聲腔內還設有用于隔離吸音材料與揚聲器單體的隔離結構的產品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0048]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揚聲器模組,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所述后聲腔內設有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聲腔內還設有用于隔離所述吸音材料與所述揚聲器單體的網狀隔離結構,所述隔離結構與所述外殼為一體結構,所述隔離結構將整個后聲腔分隔為填充區和非填充區,所述吸音材料位于所述填充區內,所述吸音材料的材質為發泡材料,所述吸音材料由所述發泡材料在所述填充區內發泡后形成并填滿所述填充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包括結合在一起的上殼和下殼,所述隔離結構垂直設置在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殼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帶上段,還包括與所述下殼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帶下段,在所述上殼與所述下殼結合后,所述隔離帶上段與所述隔離帶下段結合為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帶下段的端面上設有超聲線,所述隔離帶上段與所述隔離帶下段通過超聲焊接工藝結合為一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殼為一體結構的隔離墻,所述下殼的內側對應所述隔離墻的位置設有用于卡住所述隔離墻下端的卡槽。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結構包括與所述上殼為一體結構的環狀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側面固定有隔離網,所述下殼的內側對應所述固定框的位置設有用于卡住所述固定框下端的卡槽。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結構包括相對設置在所述上殼和所述下殼內側的卡槽,還包括一上端和下端分別卡在兩個所述卡槽內的隔離帶。
8.根據權利要求5至7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所述下殼上的所述卡槽由平行設置在所述下殼上的兩根條狀凸起構成,兩根所述條狀凸起均與所述下殼為一體結構;設置在所述上殼上的所述卡槽與設置在所述下殼上的所述卡槽結構相同。
9.根據權利要求4至7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揚聲器單體位于所述揚聲器模組的一端,所述后聲腔內設有一個所述隔離結構,所述隔離結構設置在所述揚聲器單體的一側。
10.根據權利要求4至7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揚聲器單體位于所述揚聲器模組的中間位置,所述后聲腔內設有兩個所述隔離結構,兩個所述隔離結構分別設置在所述揚聲器單體的兩側。
【文檔編號】H04R9/06GK204180268SQ201420701869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0日
【發明者】徐同雁, 汲鵬程 申請人:歌爾聲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