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機構及使用該掃描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掃描機構及使用該掃描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其中掃描機構包括CIS和機架,機架至少包括用于支撐CIS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呈間隔設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的間距大于CIS的長度,CIS安放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CIS具有沿其長度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CIS的第一端通過連接裝置與第一支架呈非接觸式連接,CIS的第二端與第二支架呈接觸式連接。將掃描機構中的CIS的長度設置為小于機架的長度,可以有效的防止CIS在裝配過程中被擠壓;將CIS的一端通過連接裝置與機架連接,使CIS的一端不與機架直接接觸,有效的防止CIS在裝配過程中被拉伸。
【專利說明】掃描機構及使用該掃描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掃描機構及使用該掃描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識幣器、點鈔機、掃描儀等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中通常設置有掃描機構,用于采集紙幣、支票、文檔等薄片類介質(以下簡稱為介質)上的圖像信息,其中,掃描機構常采用接觸式圖像傳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以下簡稱CIS)采集圖像信息。
[0003]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的掃描機構包括Cisr和機架2',其中Cisr呈長方體,其包括多個沿CISl'長度方向(即主掃描方向)排列成一排的感光元件,每個感光元件對應待掃描介質的一個像素點,圖像采集時,感光元件接收待掃描介質上載有圖像信息的光信號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從而輸出一點行像素點的圖像信號。CIS1,具有沿其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第一端間隔開設有兩個第一螺紋孔IP,在第二端間隔開設有兩個第二螺紋孔12',機架2'包括左支架21'和右支架22'以及固定連接在兩者之間的連接架23',左支架2Γ上設置有與CISl'的第一端上的兩個第一螺紋孔11'對應的兩個第一通孔211',右支架22'上設置有與CISl'的第二端上的兩個第二螺紋孔12'對應的兩個第二通孔221',使用螺釘等緊固件分別穿過機架2'的左支架21'和右支架22'上的通孔與CIS廣兩端的螺紋孔連接,將CIS廣與機架W固定連接。
[0004]上述掃描機構的問題在于:容易受零件加工誤差的影響,難以保證CISl'的長度尺寸和機架2'的左支架21'與右支架22'之間的間距恰好相等,如果CISl'的長度大于左支架21'與右支架22'之間的間距,在裝配時左支架21'與右支架22'會擠壓CISl';如果CISl'的長度小于左支架21'與右支架22'之間的間距,在裝配時左支架2Γ與右支架22'會拉伸CISl',無論是擠壓還是拉伸CISl',均會影響CISl'的掃描質量,因此,這種掃描機構的掃描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掃描機構,其能有效的防止CIS被拉伸或者被擠壓,保證掃描質量。
[000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有高掃描質量的掃描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
[0007]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8]一方面,提供一種掃描機構,包括CIS和機架,所述機架至少包括用于支撐所述CIS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呈間隔設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間的間距大于所述CIS的長度,所述CIS安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間,所述CIS具有沿其長度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CIS的第一端通過連接裝置與所述第一支架呈非接觸式連接,所述CIS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呈接觸式連接,。
[0009]通過將CIS安裝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的間距大于CIS的長度,且使第一端通過連接裝置與第一支架呈非接觸式連接,CIS的第二端與第二支架呈接觸式連接,可以有效的避免CIS在與機架的安裝過程中出現被拉伸或者被擠壓的情況,保證了掃描機構的掃描質量。
[0010]作為掃描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于所述CIS的所述第一端開設第一螺紋孔,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相對應的開設第一通孔,所述連接裝置包括套筒和第一緊固件,所述套筒與所述第一通孔插接,所述套筒的一端與所述CIS的所述第一端相抵接,所述套筒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外側,所述第一緊固件由所述第一支架外側貫穿所述套筒并旋入所述第一螺紋孔內,以使所述CIS的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連接。
[0011]作為掃描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CIS的所述第二端開設第二螺紋孔,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相對應的開設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CIS的第二端抵接,第二緊固件由所述第二支架外側貫穿所述第二通孔并旋入所述第二螺紋孔內,以使所述Cis的所述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支架連接。
[0012]優選的,所述第一端至少間隔設置兩個所述第一螺紋孔,對應的,所述第一支架至少間隔設置兩個所述第一通孔;和/或,
[0013]所述第二端至少間隔設置兩個所述第二螺紋孔,對應的,所述第二支架至少間隔設置兩個所述第二通孔。
[0014]具體的,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第一通孔內插接所述套筒,所述第一緊固件穿過所述套筒并旋入所述第一端的所述第一螺紋孔內實現連接,所述第一端與所述套筒抵接,且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不接觸,所述第二支架通過所述第二緊固件與所述第二端連接。
[0015]通過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的間距設置為大于CIS的長度,具體的設置為大于CIS加工過程中的最大長度,在裝配CIS時,使第一端通過與其固定連接的套筒與第一支架插接,Cis的第二端通過第二緊固件與第二支架固定連接,其中,套筒的長度大于第一支架的厚度,使Cis與套筒連接時第一緊固件只與套筒接觸而不與第一支架接觸。由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的間距大于CIS的最大長度,因此,避免了安裝時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擠壓CIS,又由于安裝CIS時第一緊固件不會與第一支架接觸,因此,也避免了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之間的間距大于Cis的長度時,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拉伸CIS的問題。
[0016]作為掃描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CIS的表面設置有透明件,所述透明件的長度沿所述CIS的長度方向延伸。
[0017]作為掃描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在所述透明件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有定位部,在所述透明件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至少一個所述定位部;
[0018]所述機架還包括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分別設置于所述Cis及所述透明件寬度方向的兩側,并與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連接,于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分別設置與所述定位部相卡接的限位部。
[0019]作為掃描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定位部沿所述CIS長度方向的尺寸小于與其卡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CIS長度方向的尺寸;和/或,所述定位部沿所述CIS寬度方向的尺寸和與其卡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Cis寬度方向的尺寸相適配;和/或,所述定位部沿所述CIS厚度方向的尺寸和與其卡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CIS厚度方向的尺寸相適配。
[0020]優選的,所述透明件為玻璃或透明塑料。
[0021]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四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形成容納所述CIS的固定槽。
[0022]優選的,所述透明件的寬度方向的兩側沿著所述CIS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多個所述定位部,對應的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間隔設置多個與所述定位部卡接的所述限位部。
[0023]作為掃描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定位部為設置在所述透明件上的凹槽,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的凸起;和/或,
[0024]所述定位部為設置在所述透明件上的凸起,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的凹槽。
[0025]作為掃描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機架還包括用于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連接架。
[0026]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內部的輸送通道,所述輸送通道設置有掃描機構、壓紙件,以及用于驅動介質沿所述輸送通道運動的輸送輥組,所述壓紙件與所述掃描機構相對設置,其中,所述掃描機構采用所述的掃描機構。
[0027]作為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輸送輥組至少具有兩個,并沿所述介質運動方向布置于所述掃描機構的兩側。
[0028]進一步的,每個所述輸送輥組包括位于所述輸送通道兩側且相切設置的主動輥和從動輥。
[002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掃描機構中的CIS的長度小于機架的長度,可以有效的防止CIS在裝配過程中被擠壓,并且將CIS的第一端通過連接裝置與機架連接,使CIS的第一端不與機架直接接觸,將CIS的第二端與機架直接接觸,可以有效的防止CIS在裝配過程中被拉伸,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掃描機構具有較高的掃描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掃描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掃描機構的結構第一剖面圖;
[0032]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掃描機構的結構第二剖面圖;
[0033]圖4為圖3中A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34]圖5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掃描機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0035]圖6為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掃描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俯視圖。
[0036]圖1 中:
[0037]I'、CIS;11'、第一螺紋孔;12'、第二螺紋孔;
[0038]I'、機架;2Γ、第一支架;211'、第一通孔;22'、第二支架;221'、第二通孔;23'、連接架。
[0039]圖2至5中:
[0040]1、CIS ; 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一螺紋孔;14、第二螺紋孔;15、玻璃;151、
定位部;
[0041]2、機架;21、第一支架;211、第一通孔;22、第二支架;221、第二通孔;23、連接架;24、固定槽;241、限位部;25、第三支架;26、第四支架;
[0042]3、第一緊固件;4、第二緊固件;5、套筒。
[0043]圖6 中:
[0044]100、掃描機構;200、壓紙件;300、輸送輥組;301、主動輥;302、從動輥;400、輸送通道;401、入口 ;402、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45]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0046]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掃描機構的結構第一剖面圖,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掃描機構的結構第二剖面圖,圖4是圖3中A區域的局部放大圖。如圖
2、圖3、圖4所示,掃描機構包括CISl、機架2、兩個套筒5,以及至少一個第一緊固件3和至少一個第二緊固件4。
[0047]CISl呈長方體結構,沿其長度方向,CISl的第一端11間隔開設有兩個第一螺紋孔13,其第二端12間隔開設有兩個第二螺紋孔14,第一螺紋孔13和第二螺紋孔14均具有設定的深度。
[0048]機架2用于支撐CIS1。機架2包括相對間隔設置的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以及固定連接在兩者之間的連接架23,其中,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之間的間距略大于CISl的最大長度,在第一支架21上設置有與CISl的第一端11的兩個第一螺紋孔13對應的兩個第一通孔211,在第二支架22上設置有與CISl的第二端12的兩個第二螺紋孔14分別對應的兩個第二通孔221。
[0049]第一支架21上的兩個第一通孔211內插接配合有連接裝置,于本實施例中,連接裝置包括套筒5和第一緊固件3,兩個套筒5用于與第一支架21上的兩個第一通孔211插接配合。其中,套筒5的外徑與第一通孔211的內徑相適配,并且套筒5的長度大于第一支架21的厚度。當套筒5與第一支架21上的第一通孔211插接時,套筒5只能沿自身軸向移動或繞自身軸線轉動。
[0050]第一緊固件3和第二緊固件4用于固定連接CISl與機架2,本實施例中,掃描機構包括兩個第一緊固件3和兩個第二緊固件4。第一緊固件3和第二緊固件4均可以采用螺釘、螺栓等連接件,第一緊固件3的長度大于套筒5的長度,其外徑小于套筒5的內徑,第二緊固件4的長度大于第二支架22的厚度。
[0051]當裝配CISl時,將CISl放置在機架2的第一支架21與第二支架22之間,首先使用兩個第二緊固件4穿過機架2的第二支架21上的兩個第二通孔221與CISl的第二端12的兩個第二螺紋孔14螺紋連接,然后,將兩個套筒5分別與第一支架21上的兩個第一通孔211插接,使兩個套筒5各自的一端分別與CISl的第一端11的端面抵接,并與CISl的第一端11上的兩個第一螺紋孔13對正,各自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一支架21外側,最后使用兩個第一緊固件3由第一支架21的外側穿過套筒5與CISl的第一端11的第一螺紋孔13螺紋連接,這樣,CISl的第二端12通過兩個第二緊固件4與第二支架22固定連接,CISl的第一端11通過兩個套筒5與第一支架21插接,因此CISl相對于機架2位置固定,即CISl與機架2固定連接。由于套筒5與第一支架21插接且其長度大于第一支架21的厚度,因此,在固定連接CISl與套筒5時,第一緊固件3不會與第一支架21接觸,也就避免了機架2的第一支架21與第二支架22之間的間距大于CISl的長度時,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拉伸CISl的問題。
[0052]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掃描機構的結構分解視圖。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與上一實施例相比,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CISl表面設置有透明件,本實施例中透明件為玻璃15,玻璃15的長度沿CISl的長度方向延伸,在玻璃15的寬度兩側,沿CISl長度方向間隔排列有多個定位部151 ;機架2還包括第三支架25和第四支架26,第三支架25與第四支架26垂直連接在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之間,第三支架25、第四支架26、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以及連接架23共同形成固定槽24,其中,第一支架21與第二支架22之間的間距為固定槽24的長度,第三支架25與第四支架26之間的間距為固定槽24的寬度,固定槽24的長度和寬度方向分別與CISl長度和寬度方向一致,在固定槽24的兩個長邊上(即第三支架25和第四支架26)各間隔設置有多個與CISl的定位部151對應的限位部241,多個限位部241沿固定槽24的長度方向排列。
[0053]當將CISl放置在固定槽24內時,CISl上表面的玻璃15上的多個定位部151與機架2的固定槽24上的對應位置的限位部241卡接配合,其中每個定位部151沿CISl長度方向的尺寸均小于對應限位部241沿CISl長度方向的尺寸,因此CISl沿自身長度方向可以有一定的位移量;每個定位部151沿CISl寬度方向的尺寸與其對應的限位部241沿CISl寬度方向的尺寸相適配,從而限制了 CISl沿自身寬度方向的位移;每個定位部151沿CISl厚度方向的尺寸與其對應的限位部241沿CISl厚度方向的尺寸相適配,從而限制了CISl沿其厚度方向靠近固定槽24的底壁方向的位移。
[0054]其中,定位部151和限位部241 二者中的一個可以是凹槽,二者中的另一個為凸起。也可以兩者任意一個采用凹槽和凸起的組合。本實施例中,定位部151為凸起,限位部241為凹槽,限位部241具有設定的深度,其深度與定位部151的厚度相適配,二者可以相互卡接。
[0055]裝配CISl時,首先將CISl放置在機架2的固定槽24內,使定位部151與對應位置的限位部241相互卡接,實現CISl在機架2上的位置相對固定,然后使用兩個第二緊固件4穿過機架2的第二支架22上的兩個第二通孔221與CISl的第二端12的兩個第二螺紋孔14螺紋連接,接著,使用兩個套筒5分別與第一支架21上的兩個第一通孔211插接,使兩個套筒5各自的一端分別與CISl的第一端11的端面抵接,并與第一端11上的第一螺紋孔13對正,兩個套筒5各自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一支架21,最后使用兩個第一緊固件3穿過套筒5與CISl的第一端11的第一螺紋孔13螺紋連接,從而將CISl與機架2固定連接。
[0056]螺紋孔的開設位置不限于在CIS的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開設螺紋孔,還可以將螺紋孔開設在沿其寬度方向的兩端,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機架上通孔的開設位置。
[0057]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俯視圖。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為掃描儀,掃描儀內設置有輸送通道400,輸送通道400設置有掃描機構100、壓紙件200,以及多個輸送輥組300,其中,多個輸送輥組300用于驅動介質沿輸送通道400運動,每個輸送輥組300均包括位于輸送通道400兩側且相切設置的主動輥301和從動輥302,當掃描儀的驅動機構(圖中未示出)驅動主動輥301沿設定方向轉動時,可以驅動位于主動輥301與從動輥302之間的介質沿輸送通道400由入口 401向出口 402的方向運動,當驅動機構驅動主動輥301沿設定方向的相反方向轉動時,可以驅動介質沿輸送通道400由出口 402向入口 401方向運動。
[0058]掃描機構100設置在輸送通道400的一側,掃描機構100可以米用上述任意一種掃描機構,其結構形式、工作原理參見上述實施例描述,此處不再贅述。
[0059]壓紙件200相對于掃描機構100位于輸送通道400的另一側,與掃描機構100的CISl相對設置,當介質從CISl與壓紙件200之間通過時,CISl可以采集介質正面的圖像。
[0060]本實施例中的掃描儀由于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掃描機構,在裝配CIS不會擠壓或拉伸CIS,保證了掃描質量。
[0061]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等,僅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區分,并沒有特殊的含義。
[0062]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CIS和機架,所述機架至少包括用于支撐所述CIS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呈間隔設置,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間的間距大于所述CIS的長度,所述CIS安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間,所述CIS具有沿其長度方向相對設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CIS的第一端通過連接裝置與所述第一支架呈非接觸式連接,所述Cis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呈接觸式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于所述CIS的所述第一端開設第一螺紋孔,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相對應的開設第一通孔,所述連接裝置包括套筒和第一緊固件,所述套筒與所述第一通孔插接,所述套筒的一端與所述Cis的所述第一端相抵接,所述套筒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外側,所述第一緊固件由所述第一支架外側貫穿所述套筒并旋入所述第一螺紋孔內,以使所述CIS的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于所述CIS的所述第二端開設第二螺紋孔,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相對應的開設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CIS的第二端抵接,第二緊固件通過由所述第二支架外側貫穿所述第二通孔并旋入所述第二螺紋孔內,以使所述Cis的所述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支架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CIS的表面設置有透明件,所述透明件的長度沿所述CIS的長度方向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件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有定位部,在所述透明件寬度方向的兩側均設置至少一個所述定位部; 所述機架還包括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分別設置于所述CIS及所述透明件寬度方向的兩側,并與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連接,于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分別設置與所述定位部相卡接的限位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沿所述CIS長度方向的尺寸小于與其卡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CIS長度方向的尺寸;和/或,所述定位部沿所述CIS寬度方向的尺寸和與其卡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Cis寬度方向的尺寸相適配;和/或,所述定位部沿所述CIS厚度方向的尺寸和與其卡接的所述限位部沿所述CIS厚度方向的尺寸相適配。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為設置在所述透明件上的凹槽,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的凸起;和/或, 所述定位部為設置在所述透明件上的凸起,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四支架上的凹槽。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掃描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還包括用于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連接架。
9.一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所述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內部的輸送通道,所述輸送通道設置有掃描機構、壓紙件,以及用于驅動介質沿所述輸送通道運動的輸送輥組,所述壓紙件與所述掃描機構相對設置,其中,所述掃描機構采用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的掃描機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輥組至少具有兩個,并沿所述介質運動方向布置于所述掃描機構的兩側。
【文檔編號】H04N1/031GK203984523SQ201420368936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4日
【發明者】徐慶幫, 閆麗霞, 姜曉軍, 王 鋒, 陳大相 申請人:山東新北洋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