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聲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發聲器件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聲器件,尤其涉及一種運用在便攜式電子設備領域的發聲器件。
背景技術:
在移動電話等便攜設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產品的功能性要求越來越強,對于移動電話的音樂欣賞這一功能,為了使娛樂效果更強,出現了音樂帶振動的模式,由此,發聲器件的發展也相應加快。相關技術的發聲器件,其包括發聲箱體和固定在所述發聲箱體內的發聲單體。所述發聲箱體包括框架、分別蓋設在所述框架上的上蓋板和下蓋板。所述發聲單體包括振動系統和磁路系統,所述振動系統包括振I吳和驅動所述振I吳振動的首圈。然而,相關技術的發聲器件其發聲箱體內只有一個發聲單體,該發聲單體將所述發聲箱體分隔成發聲前腔和發聲后腔,所述發聲前腔與外腔相通。當在比較吵雜的場合,所述發聲器件的聲音響度不夠,甚至在有些有特殊要求的場合無法滿足人們對聲音響度的要求。因此,實有必要提出一種新的發聲器件克服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聲響度更高的發聲器件。根據上述的技術問題,設計了一種發聲器件,其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發聲器件,其包括發聲箱體和固定在所述發聲箱體內的發聲單體。所述發聲箱體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框架以及分別蓋置在所述框架上的上蓋和下蓋。所述發聲單體包括振動系統和磁路系統,所述振動系統包括振膜。其中,所述發聲單體設有兩個,兩個所述發聲單體的振膜呈正對設置并相隔一定間距。所述框架內還設有連接所述框架的相對兩側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將所述收容空間分隔成第一收容空間和第二收容空間,所述發聲單體皆置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內。所述框架、分隔壁及兩個發聲單體共同圍成發聲前腔;所述上蓋、下蓋、框架、分隔壁及兩個發聲單體共同圍成發聲后腔。所述框架上還設有貫穿其上的發聲孔,所述發聲孔與所述發聲前腔相通。優選的,兩個所述發聲單體的振膜之間的間距大于其中任一所述振膜的最大振幅值的2倍。優選的,所述發聲前腔內還設有由所述分隔壁彎折延伸的呈中空狀的定位壁,所述定位壁將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分隔成上、下兩層結構,所述分隔壁的厚度大于其中任一所述振膜的最大振幅值的2倍,兩個所述發聲單體分別固定在所述定位壁的上、下兩側。優選的,兩個所述發聲單體結構相同且同極性分別電連接形成并聯結構。
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發聲器件聲音響度更高,聲學性能更優。
圖1為本實用新型發聲器件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發聲器件的立體結構圖。圖3為沿圖2中A-A線的剖示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3所不,一種發聲器件10,其包括發聲箱體(未標號)和固定在發聲箱體內的發聲單體4。發聲箱體4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框架I以及分別蓋置在框架I上的上蓋2和下蓋3,框架I由若干側壁11圍成。發聲單體4包括振動系統(未標號)和磁路系統(未標號),振動系統包括振膜41。其中,發聲單體4設有兩個,兩個發聲單體4的振膜41呈正對設置并相隔一定間距。框架I內還設有連接框架I的相對兩側的分隔壁5,分隔壁5連接框架I的相對的兩側壁11并將收容空間分隔成第一收容空間12和第二收容空間13,發聲單體4皆置于第一收容空間12內。從而使得框架1、分隔壁5及兩個發聲單體共4同圍成發聲前腔71 ;而上蓋2、下蓋3、框架1、分隔壁5及兩個發聲單體4共同圍成發聲后腔72。當然,發聲前腔71與發聲后腔72不相通。框架I上還設有貫穿其上的發聲孔14,發聲孔14與發聲前腔71相通。本實用新型發聲器件中,兩個發聲單體4結構相同且同極性分別電連接形成并聯結構。同極性電連接是指兩個發聲單體4接外部電信號時相同的電極性電連接在一起,從而形成并聯結構,使得兩個發聲單體4能同步工作。當兩個發聲單體4接通外部電信號后會同步工作,即兩個振膜41同時向相互 靠近的方向或同時向相互遠離的方向同頻率振動,從而共同對發聲前腔71輻射聲波,即,使發聲前腔71的空氣振動而產生聲音。并使聲波通過發聲孔14向發聲器件10外傳播。而兩個發聲單體4的同步工作使得發聲器件10產生的聲音響度更大,而且還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更優的,兩個發聲單體4的振膜41之間的間距大于其中任一振膜41的最大振幅值的2倍。這種結構設置是為了避免當兩個振膜41同時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振動時發聲碰撞而產生雜聲,進一步提高了發聲器件10的聲學性能。本實用新型發聲器件10中設置的兩個發聲單身4并非簡單的數量上的增加,而是將發聲單體4設置成相對結構并使兩個發聲單體4形成同時向發聲前腔71內福射聲波,同時將聲學結構壓縮在一個相較更小的空間內,使得發聲器件10的聲響度更高。本實施方式中,具體的,發聲前腔71內還設有由分隔壁5彎折延伸的呈中空狀的定位壁6,定位壁6將第一收容空間12分隔成上、下兩層結構,分隔壁5的厚度大于其中任一振膜41的最大振幅值的2倍,兩個發聲單體4分別固定在定位壁6的上、下兩側。從而使得兩個發聲單體4的振膜41在同步工作時不會產生碰撞而發出雜聲。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發聲器件在一個發聲箱體形成聲學的發聲前、后腔,并在發聲前腔內設置了兩個相同結構的發聲單體,使兩個發聲單體相對設置而同時向發聲前腔內福射聲波,從而使得發聲器件能產生更響的聲音,提高的發聲器件的聲學性能。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在此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改進,但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發聲器件,其包括發聲箱體和固定在所述發聲箱體內的發聲單體,所述發聲箱體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框架以及分別蓋置在所述框架上的上蓋和下蓋,所述發聲單體包括振動系統和磁路系統,所述振動系統包括振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發聲單體設有兩個,兩個所述發聲單體的振膜呈正對設置并相隔一定間距,所述框架內還設有連接所述框架的相對兩側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將所述收容空間分隔成第一收容空間和第二收容空間,所述發聲單體皆置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內,所述框架、分隔壁及兩個發聲單體共同圍成發聲前腔,所述上蓋、下蓋、框架、分隔壁及兩個發聲單體共同圍成發聲后腔,所述框架上還設有貫穿其上的發聲孔,所述發聲孔與所述發聲前腔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發聲單體的振膜之間的間距大于其中任一所述振膜的最大振幅值的2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發聲前腔內還設有由所述分隔壁彎折延伸的呈中空狀的定位壁,所述定位壁將所述第一收容空間分隔成上、下兩層結構,所述分隔壁的厚度大于其中任一所述振膜的最大振幅值的2倍,兩個所述發聲單體分別固定在所述定位壁的上、下兩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發聲單體結構相同且同極性分別電連接形成并聯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發聲器件,其包括發聲箱體和發聲單體。發聲箱體包括具有收容空間的框架以及上蓋和下蓋。發聲單體包括振動系統和磁路系統,振動系統包括振膜。其中,發聲單體設有兩個,兩個發聲單體的振膜呈正對設置并相隔一定間距。框架內還設有分隔壁,分隔壁將收容空間分隔成第一收容空間和第二收容空間,發聲單體皆置于第一收容空間內。框架、分隔壁及兩個發聲單體共同圍成發聲前腔;上蓋、下蓋、框架、分隔壁及兩個發聲單體共同圍成發聲后腔。框架上還設有貫穿其上的發聲孔,發聲孔與發聲前腔相通。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發聲器件的聲音響度更高,聲學性能更優。
文檔編號H04R9/06GK203039896SQ20122069903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7日
發明者沈濤 申請人:瑞聲光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瑞聲聲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