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操作面板單元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圖像形成裝置等電氣設備中所設置的操作面板單元以及具有該操作面板單元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公知圖像形成裝置中所設置的操作面板單元。在該操作面板單元中,在面板主體的上方部具有相對于面板表面的寬度方向成為平行軸的支撐部件,將支撐部件安裝于殼體的軸承部,以通過用戶將面板主體的下方部拉到近前側,面板主體以上述平行軸為中心轉動而保持于所希望的角度。在操作面板單元的面板主體處于傾斜的狀態(tài)時,擔心用戶握持面板主體從而進行搬運裝置或者挪動裝置的位置等粗率地操作。如果握持面板主體而抬起裝置,則即便軸承部周圍不破損,在面板主體中負荷也不被分散,其結果是,存在顯示器、觸摸面板等破損的可能性。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面板主體的破損的操作面板單元以及圖像形成裝置。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I涉及的操作面板單元,軸支撐于作為操作對象的電氣設備中所設置的殼體,在預先設定的角度范圍內(nèi)向上述殼體的外側方向傾斜,上述操作面板單元的特征在于,具有:面板主體,安裝有上述電氣設備的用戶界面;第一連接部,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的上方部,以支撐于上述殼體的第一支撐軸為中心,以使上述面板主體能夠轉動的方式與上述殼體連接;以及第二連接部,以形成于上述面板主體的下方部的轉動軸為中心,以使支撐于上述殼體的第二支撐軸能夠位移的方式與上述殼體連接,其中,上述第二連接部(40)與上述殼體(70)以下述方式連接:上述轉動軸與上述第一支撐軸平行,并且如果上述面板主體的下方部向上述殼體的外側方向位移,則上述第二支撐軸從上述第一支撐軸分離。技術方案2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連接部具有連接面部,該連接面部包括以上述第二支撐軸以及上述轉動軸為上邊以及下邊的連接面。技術方案3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2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連接部為突出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的上方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一支撐軸的第一支撐部件,上述第二連接部具有:第二支撐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的上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二支撐軸;以及轉動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的下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轉動軸。技術方案4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3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連接部具有在上述連接面部的兩側端朝向上述面板主體豎立設置的肋部,上述第二支撐部件以及上述轉動部件為形成于上述肋部的突部。技術方案5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殼體具有引導槽,引導在上述第二連接部中作為上述第二支撐軸的第二支撐部件,上述第二支撐部件與上述面板主體以上述第一支撐軸為中心的轉動聯(lián)動,并且沿著上述引導槽位移。技術方案6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三連接部,以使上述面板主體能夠保持于上述角度范圍內(nèi)的預先設定的多個傾斜角度的方式與上述殼體連接,上述第三連接部具有限制超過上述角度范圍的上述面板主體的轉動的限制部。技術方案7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6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連接部為突出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的上方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一支撐軸的第一支撐部件,上述第二連接部具有:連接面部,包括以上述第二支撐軸以及上述轉動軸為上邊以及下邊的連接面;第二支撐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的上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二支撐軸;以及轉動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的下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轉動軸,上述第三連接部具有:固定部件,固定于上述殼體;以及卡合部件,從上述面板主體的下方中央部朝向上述固定部件延伸設置而與上述固定部件卡合。技術方案8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面板主體具有在上述第一支撐軸、上述第二支撐軸以及上述轉動軸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狀態(tài)下容納上述第二連接部的容納部。技術方案9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面板主體具有引導連接線纜的線纜引導部,該連接線纜將設置于上述殼體內(nèi)且控制上述電氣設備的動作的控制基板與上述用戶界面電連接,上述線纜引導部配置于接近上述第一支撐軸以及上述第二支撐軸的位置。技術方案10涉及根據(jù)技術方案I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電氣設備為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技術方案11涉及的電氣設備,其特征在于,具有:殼體;以及操作面板單元,在相對于上述殼體被容納的容納狀態(tài)與在預定的角度范圍內(nèi)傾斜的起立狀態(tài)之間移動,上述操作面板單元具有:面板主體;第一連接部,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的上方部,以支撐于上述殼體的第一支撐軸為中心,以使上述面板主體能夠轉動的方式與上述殼體連接;以及第二連接部,以形成于上述面板主體的下方部的轉動軸為中心,以使支撐于上述殼體的第二支撐軸能夠位移的方式與上述殼體連接,在上述操作面板單元處于上述容納狀態(tài)時,上述第一支撐軸、上述轉動軸以及上述第二支撐軸從與軸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觀察位于一條直線上。
圖1是表示具有圖像形成裝置的復合機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在復合機中操作面板單元傾斜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在復合機中操作面板單元傾斜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4是表示復合機的電氣結構的框圖。圖5是從后側觀察操作面板單元的第一立體圖。
圖6是從后側觀察操作面板單元的第二立體圖。圖7是表示圖3所示的復合機的主視圖的A-A剖面中操作面板單元附近的剖視圖。圖8(a)及(b)是表示圖3所示的復合機的主視圖的B_B剖面以及C-C剖面中操作面板單元附近的剖視圖。圖9是表示圖3所示的復合機的主視圖的D-D剖面中操作面板單元附近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舉出具體的例子并結合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復合機的結構]圖1、圖2以及圖3所示的復合機I除了具有作為圖像形成裝置的功能(打印功能),還兼具其他功能(例如,掃描功能,復印功能等)。此外,在本說明書的說明中,為了便于理解地說明復合機I所具有的各部分的相對的位置關系,利用圖中標注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復合機I具有打印單元2、裝配于打印單元2上部的掃描單元3。在打印單元2的前部上側,設置有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面板單元10。另外,在操作面板單元10的下方,形成有將印刷后的記錄介質排出的排出口 5,而且在其下方部安裝有容納印刷前的記錄介質的供紙盒6等,在該下方部的左右兩端形成有用于用戶抬起復合機I的框體握持部11。另外,在打印單元2內(nèi)設圖像形成部7 (參照圖4),該圖像形成部7在從供紙盒6或ADF12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自動輸稿器)送來的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并將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送出到排出口 5或排出托盤(未圖示)。此外,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部7,采用從記錄頭的噴嘴吐出墨水液滴并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公知的噴墨打印機,但也可以是例如激光打印機等。掃描單元3具有平板型的蓋體部8、配置于打印單元2的上面以及蓋體部8的下面的圖像讀取部9 (參照圖4)。此外,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讀取部9,采用公知的圖像掃描儀,該圖像掃描儀從光源向作為讀取對象的原稿照射光,通過電動機使將其反射光轉換為電信號的圖像傳感器向左右方向往復掃描,但也可以不限于此。用于接收以上說明的復合機I的各部分中至少來自操作面板單元10(具體而言為后述的觸摸面板25)的輸入從而控制圖像形成部7、圖像讀取部9、ADF 12以及顯示器20(后述)的動作的控制基板15(參照圖4)設置于復合機I的框體內(nèi)部。此外,在控制基板15中至少安裝有執(zhí)行用于實現(xiàn)復合機I的打印功能、掃描功能以及復印功能等的各種處理的微型計算機15a (參照圖4)。[操作面板單元的結構]在操作面板單元10的主體IOa(以下稱為“面板主體10a”)的前表面,作為用于在復合機I與其使用者之間傳遞信息的用戶界面,安裝有顯示各種信息的顯示器20、和遍及包含顯示器20的面板主體IOa前表面的大部分區(qū)域而配置且接收使用者的操作的觸摸面板25。此外,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顯示器20,采用薄型的彩色液晶顯示器,但也可以是例如有機EL顯示器。另外,作為本實施方式的觸摸面板25,采用靜電電容方式,但也可以是例如矩陣開關方式、電阻膜方式、表面彈性波方式、紅外線方式、電磁感應方式中任一種。另外,操作面板單元10成為如下結構:被容納為防止從復合機I的框體前面凸出(參照圖1),在復合機I的使用時能夠以用戶容易操作的角度使面板主體IOa傾斜(參照圖2)。接著,說明具體的操作面板單元10的結構。圖5以及圖6是從后側觀察操作面板單元10的立體圖。此外,在圖5以及圖6中標注的上下前后方向是與之前的圖1,圖2以及圖3中標注的上下前后方向對應,左右方向是表示從后側觀察操作面板單元10的方向,因此完全相反地表示。首先,如圖5所示,在面板主體IOa的后部上側的右方設置有線纜引導部60 (后述),該線纜引導部60作為將與位于面板主體IOa的前部的顯示器20以及觸摸面板25 (參照圖4等)連接的FFC65(連接線纜的一例)向面板主體IOa的后方引導的路徑而形成。此外,F(xiàn)FC65是柔性扁平線纜(Flexible Flat Cable)的略稱,具有被平型的絕緣體覆蓋的多個導體線,為了在用戶界面與復合機I的主體側的微型計算機15a之間進行各種信號的收發(fā),各導體線的一端與顯示器20以及觸摸面板25的各部分連接,另一端與控制基板15 (參照圖4)的各部分連接。而且,在面板主體IOa的后部上側的左右兩端分別沿著上下方向并列設置有兩個凸狀部件,其中上側的凸狀部件(以下稱為“第一凸狀部件30”)與面板主體IOa —體地形成,下側的凸狀部件(以下稱為“第二凸狀部件41”)設置為能夠容納于面板主體IOa的側面的缺口部31。其中,第二凸狀部件41與重疊于面板主體IOa的后表面的板狀部件45 —體地形成,并且在該板狀部件45的上部的左右兩端各設置一個。另外,在板狀部件45的下部的左右兩端各突出設置一個轉動部件43,上述轉動部件43分別軸支撐于面板主體IOa的下部的左右兩端。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板狀部件45采用由丙烯酸樹脂構成的薄型的部件,具有可撓性且表面被加工為容易滑動。而且,在面板主體IOa的后部下側的中央部附近設置有朝向面板主體IOa的后方延伸的彎曲部件51。彎曲部件51在相比中央部靠一端側設置有支軸,可轉動地支撐于面板主體IOa的下部,在相比支軸靠近面板的一側形成有由用戶握持的握持部。彎曲部件51的另一端形成為朝向上方彎曲的鉤爪狀,并且該鉤爪狀的頂端部卡定于后述的固定部件53。彎曲部件51通過未圖示的彈簧向頂端部與固定部件53卡定的方向施力。接著,如圖6所示,由操作面板單元10的各部分中第二凸狀部件41、轉動部件43以及板狀部件45 —體地形成的連接蓋體部40構成為:以通過轉動部件43軸支撐于面板主體IOa的下部而形成的軸(以下稱為“下部轉動軸”)為中心,相對于面板主體IOa在前后方向上能夠轉動。其中,在面板主體IOa的下部形成有用于自由轉動地支撐轉動部件43的軸承部17 (參照圖8)。另外,在連接蓋體部40的左右兩側端部朝向面板主體IOa分別豎立設置一個肋部47。肋部47對板狀部件45的左右兩側端部進行加強,并且至少具有防止使用者從左右兩側方向接觸FFC65以及線纜引導部60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面板主體IOa的后部兩端設置有沿著上下方向容納肋部47的容納槽33,而且在面板主體IOa的中央部設置有相對于面板主體IOa的上部向前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容納面35。如果連接蓋體部40相對于面板主體IOa向前方向轉動,板狀部件45與容納面35抵接(即,如果連接蓋體部40關閉),則上述容納槽33以及容納面35防止板狀部件45相對于面板主體IOa的上部向后方向凸出,而且肋部47容納于容納槽33 (容納部的一例)。此外,第二凸狀部件41以及轉動部件43分別在肋部47的左右外側面的上部以及下部朝外突出設置,如果像上述那樣關閉連接蓋體部40,則第二凸狀部件41容納于缺口部31,在該狀態(tài)下,第一凸狀部件30、第二凸狀部件41、以及轉動部件43這三個部件沿著上下方向排列而配置(參照圖5)。另外,在固定部件53設置有多個卡定槽55 (后述),以隨著彎曲部件51的后上方向的位移多階梯地卡定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殼體內(nèi)的結構]接著,說明操作面板單元10安裝于作為復合機I的框體的殼體70的結構。圖7、圖8(a)、圖8(b)以及圖9是表示圖3所示的復合機I的主視圖中的A-A剖面、B-B剖面、C-C剖面、以及D-D剖面中操作面板單元10附近的剖視圖。此外,這些圖中標注的上下前后方向與之前的圖5以及圖6中標注的上下前后方向對應。首先,如圖8(a)以及圖8(b)所示,在殼體70的上部設置有用于軸支撐第一凸狀部件30的軸承部71。對此,操作面板單元10構成為:以通過第一凸狀部件30軸支撐于軸承部71而形成的軸(以下稱為“上部轉動軸”)為中心,面板主體IOa相對于殼體70在前后方向上能夠轉動。另外,在軸承部71的正下方設置引導槽73,該引導槽73以使第二凸狀部件41在上下方向上滑動并且限制第二凸狀部件41的前后方向的位移的方式形成。對此,在操作面板單元10中,第二凸狀部件41與面板主體IOa以上部轉動軸為中心的轉動聯(lián)動,以面板主體IOa的下部轉動軸為中心,通過第二凸狀部件41支撐于引導槽73而形成的軸(以下稱為“上部滑動軸”)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由此板狀部件45轉動。此外,引導槽73形成為在面板主體IOa傾斜到后述的最大傾斜角度的狀態(tài)下限制第二凸狀部件41向下方向的移動的長度。此時,上部轉動軸、下部轉動軸以及上部滑動軸處于如下關系: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并且伴隨面板主體IOa向前側上方向的轉動,下部轉動軸以從上部轉動軸分離的方式向下方向位移,伴隨面板主體IOa向后側下方向的轉動,下部轉動軸以與上部轉動軸接近的方式向上方向位移。另外,上部滑動軸以及下部轉動軸處于如下關系:屬于板狀部件45的一部分,在板狀部件45的板面上分別表示上邊以及下邊。即,在板狀部件45的上邊部中的左右兩側端的同一位置各突出設置一個的第二凸狀部件41成為上部滑動軸(第二支撐軸的一例),在板狀部件45的下邊部中的左右兩側端的同一位置各突出設置一個的轉動部件43(參照圖5)成為下部轉動軸(轉動軸的一例)。對此,在面板主體IOa的上部中的左右兩側端的同一位置各突出設置一個的第一凸狀部件30成為上部轉動軸(第一支撐軸的一例)。接著,如圖7所示,在固定部件53設置由螺絲固定于殼體的固定部57,而且在固定部57的前側下方向形成有多個卡定槽55。
多個卡定槽55具有卡合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的齒輪的作用,并且分別具有阻擋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向后方向自發(fā)地移動的壁面55a。對此,如果由用戶操作握持部而轉動,則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越過上述壁面55a而能夠向后方向或前方向移動。S卩,通過面板主體IOa向前側上方或后側上方位移,在面板主體IOa的傾斜角度成為用戶所希望的角度的狀態(tài)下,如果用戶的手離開握持部,則通過未圖示的彈簧的作用力,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卡定于固定部件53的卡定槽55。由此,彎曲部件51以及固定部件53能夠以預先設定的多個傾斜角度保持面板主體10a。此外,設定卡定槽55的形狀以及彈簧的作用力,以使在面板主體IOa被用戶向前方向拉拽的情況下,卡定槽55的卡定被解除從而彎曲部件51向前方向移動。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面板主體IOa向前方向的移動被容許,但向后方向的移動被阻礙。其原因是:假設通過觸摸面板、鍵盤操作等,面板主體IOa向后方被按壓,因此如果向后方的移動變得容易,則用戶的操作性變差。另外,在固定部件53的前側端設置有限制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的前方向的移動的限制部59。限制部59在下方向上具有大于壁面55a的高度的限制面,即使是彎曲部件51轉動而頂端部向下方向位移的狀態(tài),也防止越過上述限制面而向前方向移動。換言之,形成限制部59,以使在面板主體IOa的傾斜角度成為預先設定的最大傾斜角度的狀態(tài)下,即使面板主體IOa被用戶向前方向拉拽,通過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相比限制部59的下端位于上方也能夠防止向前方向轉動。即,彎曲部件51以及固定部件53能夠限制面板主體IOa超過預先設定的最大傾斜角度的向前側上方向的轉動。最后,如圖9所示,在面板主體IOa的后部上側設置線纜引導部60。線纜引導部60通過與殼體70的后側內(nèi)部卡合而被固定,如前述那樣具有FFC65的引導路徑的作用。此夕卜,本實施方式的線纜引導部60與面板主體IOa分體設置,以避免阻礙在上述角度范圍內(nèi)的面板主體IOa的轉動。[作用]在安裝有上述操作面板單元10的復合機I中,如果使用者將面板主體IOa的下方部拉向前側上方,則首先,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因重力而向下方向位移,從而處于能夠越過固定部件53的壁面55a而向后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通過面板主體IOa的下方部向前側上方位移,面板主體IOa以面板主體IOa的上部轉動軸為中心轉動。而且,如果面板主體IOa的下方部向前側上方位移,則與該位移聯(lián)動而連接蓋體部40的上部滑動軸沿著殼體70的引導槽73向下方位移,由此連接蓋體部40以面板主體IOa的下部轉動軸為中心轉動。接著,如果使用者在將面板主體IOa傾斜到容易觀察的角度的狀態(tài)下使手離開,則通過彎曲部件51的頂端部卡合于后方向最近的卡定槽55,面板主體IOa保持于預先階梯式設定的多個傾斜角度中使用者的所希望的角度。由此,在面板主體IOa傾斜的狀態(tài)下,在使用者使復合機I移動時,本來是抓住并抬起復合機I的框體握持部11,但假設代替框體握持部11而抓住并抬起面板主體IOa的下部。由此,如果使用者抬起面板主體IOa的下部,則面板主體IOa轉動到最大傾斜角度。之后,彎曲部件51的位移被限制部59限制,從而面板主體IOa保持于最大傾斜角度。此外,此時連接蓋體部40的上部滑動軸卡定于殼體70的引導槽73的最下端部。[效果]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在操作面板單元10中,在面板主體IOa傾斜的狀態(tài)下,支撐于殼體70的內(nèi)部的面板主體IOa和連接蓋體部40以殼體70的內(nèi)部為底邊呈三角形,因此如果使用者施加抬起面板主體IOa的下部的負荷,則該負荷被分散到面板主體IOa和連接蓋體部40。由此,即使使用者握持面板主體IOa而搬運復合機I或者挪動復合機I的位置等粗率地操作的情況,也能夠抑制面板主體IOa自身破損,其結果是,能夠保護觸摸面板25、顯示器20等并且防止破損。特別是,板狀部件45具有面部,在面板主體IOa被握持的狀態(tài)下,負荷作用于板狀部件45,以使該面部被伸展。由此,板狀部件45在面伸展的方向上具有剛性,因此能夠進一步分散負荷。另外,在操作面板單元10中,在連接蓋體部40中突出設置于左右兩端且分別在殼體70的引導槽73中滑動的兩個第二凸狀部件41與板狀部件45連接,因此兩個第二凸狀部件41聯(lián)動,從而能夠使連接蓋體部40的轉動順利地進行。此外,在連接蓋體部40中,在板狀部件45的左右兩端部分別形成有肋部47,因此在面板主體IOa傾斜的狀態(tài)下,使用者的手既不能從下方向也不能從左右方向進入到面板主體IOa與連接蓋體部40的間隙。其結果是,能夠防止接觸被面板主體IOa的線纜引導部60引導到殼體70的FFC65。而且,在操作面板單元10中,在面板主體IOa傾斜的狀態(tài)下,通過固定于殼體70的內(nèi)部的固定部件53與從面板主體IOa朝向固定部件53延伸設置的彎曲部件51卡合而成的卡合部50(參照圖6)也分散上述負荷。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操作面板單元10的可用性。[與發(fā)明的對應]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凸狀部件30為第一支撐部件以及第一連接部的一例,連接蓋體部40為第二連接部的一例,板狀部件45為連接面部的一例,第二凸狀部件41為第二支撐部件的一例,卡合部50為第三連接部的一例,彎曲部件51為卡合部件的一例。[其他實施方式]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可以實施各種方式。例如,上述實施方式的彎曲部件51固定于離面板主體IOa的后部下側的中央部些許偏差的位置,但也可以固定于例如面板主體IOa的后部下側的中央部。另外,上述實施方式的在操作面板單元10中,通過第一凸狀部件30軸支撐于殼體70的軸承部71而形成上部轉動軸,但也可以與之相反,將凸狀部件設置于殼體70,將代替第一凸狀部件30的軸承部設置于操作面板單元10,凸狀部件軸支撐于軸承部,由此形成上部轉動軸?;谕瑯拥睦碛桑部梢詫⒋娴诙範畈考?1以及轉動部件43的軸承部分別設置于操作面板單元10,形成上部滑動軸以及下部轉動軸。此外,第一凸狀部件30未必設于面板主體IOa的端部,也可以設置于根據(jù)面板主體IOa的形狀所確定的位置。另外,第二凸狀部件41以及轉動部件43也不限于板狀部件45的端部,也可以設置于根據(jù)板狀部件45的形狀所確定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操作面板單元10適用于復合機I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適用于例如洗衣機、電冰箱等`各種的電氣設備。
權利要求
1.一種操作面板單元(10),軸支撐于作為操作對象的電氣設備(I)中所設置的殼體(70),在預先設定的角度范圍內(nèi)向上述殼體(70)的外側方向傾斜,上述操作面板單元的特征在于,具有: 面板主體(10a),安裝有上述電氣設備(I)的用戶界面; 第一連接部(30),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上方部,以支撐于上述殼體(70)的第一支撐軸為中心,以使上述面板主體(IOa)能夠轉動的方式與上述殼體(70)連接;以及第二連接部(40),以形成于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下方部的轉動軸(43)為中心,以使支撐于上述殼體(70)的第二支撐軸(41)能夠位移的方式與上述殼體(70)連接, 其中,上述第二連接部(40)與上述殼體(70)以如下方式連接:上述轉動軸(43)與上述第一支撐軸平行,并且如果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下方部向上述殼體(70)的外側方向位移,則上述第二支撐軸(41)從上述第一支撐軸分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連接部(40)具有連接面部(45),該連接面部(45)包括以上述第二支撐軸(41)以及上述轉動軸(43)為上邊以及下邊的連接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連接部(30)為突出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上方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一支撐軸的第一支撐部件, 上述第二連接部(40)還具有:第二支撐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45)的上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二支撐 軸(41);以及轉動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45)的下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轉動軸。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連接部(40)還具有在上述連接面部(45)的兩側端朝向上述面板主體(IOa)豎立設置的肋部(47), 上述第二支撐部件以及上述轉動部件為形成于上述肋部(47)的突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殼體(70)具有引導槽(73),引導在上述第二連接部(40)中作為上述第二支撐軸(41)的第二支撐部件, 上述第二支撐部件與上述面板主體(IOa)以上述第一支撐軸為中心的轉動聯(lián)動,并且沿著上述引導槽(73)位移。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三連接部(50),以使上述面板主體(IOa)能夠保持于上述角度范圍內(nèi)的預先設定的多個傾斜角度的方式與上述殼體(70)連接, 上述第三連接部(50)具有限制超過上述角度范圍的上述面板主體(IOa)的轉動的限制部(59)。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連接部(30)為突出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上方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一支撐軸的第一支撐部件, 上述第二連接部(40)還具有:連接面部(45),包括以上述第二支撐軸(41)以及上述轉動軸(43)為上邊以及下邊的連接面;第二支撐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45)的上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第二支撐軸(41);以及轉動部件,突出設置于上述連接面部(45)的下邊部中的兩側端而成為上述轉動軸(43),上述第三連接部(50)還具有:固定部件(53),固定于上述殼體(70);以及卡合部件(51),從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下方中央部朝向上述固定部件(53)延伸設置而與上述固定部件(53)卡合。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板主體(IOa)具有在上述第一支撐軸、上述第二支撐軸(41)以及上述轉動軸(43)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狀態(tài)下容納上述第二連接部(40)的容納部(33)。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板主體(IOa)具有引導連接線纜(65)的線纜引導部(60),該連接線纜(65)將設置于上述殼體(70)內(nèi)且控制上述電氣設備(I)的動作的控制基板(15)與上述用戶界面電連接,上述線纜引導部¢0)配置于接近上述第一支撐軸以及上述第二支撐軸(41)的位置。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單元(10),其特征在于, 上述電氣設備(I)為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I)。
11.一種電氣設備(I),其特征在于,具有: 殼體(70);以及 操作面板單元(10),在相對于上述殼體(70)被容納的容納狀態(tài)與在預定的角度范圍內(nèi)傾斜的起立狀態(tài)之間移動, 上述操作面板單元(10)具有: 面板主體(IOa); 第一連接部(30),設置于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上方部,以支撐于上述殼體(70)的第一支撐軸為中心,以使上述面板主體(IOa)能夠轉動的方式與上述殼體(70)連接;以及第二連接部(40),以形成于上述面板主體(IOa)的下方部的轉動軸(43)為中心,以使支撐于上述殼體(70)的第二支撐軸(41)能夠位移的方式與上述殼體(70)連接, 其中,在上述操作面板單元(10)處于上述容納狀態(tài)時,上述第一支撐軸、上述轉動軸(43)以及上述第二支撐軸(41)從與軸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觀察位于一條直線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面板主體的破損的操作面板單元及圖像形成裝置。操作面板單元軸支撐于作為操作對象的電氣設備所設置的殼體(70),在預先設定的角度范圍內(nèi)向上述殼體的外側方向傾斜,具有面板主體(10a),安裝有電氣設備的用戶界面;第一連接部(30),設置于面板主體的上方部,以支撐于殼體的第一支撐軸為中心,以使面板主體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殼體連接;以及第二連接部(40),以形成于面板主體的下方部的轉動軸(43)為中心,以使支撐于殼體的第二支撐軸能夠位移的方式與殼體連接,第二連接部與殼體以如下方式連接轉動軸與第一支撐軸平行,并且如果面板主體的下方部向殼體的外側方向位移,則第二支撐軸從第一支撐軸分離。
文檔編號H04N1/00GK103095949SQ20121037455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31日
發(fā)明者南波護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