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體聲話筒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安裝于便攜式電子設備、例如手機等的外置式立體聲話筒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如手機或手寫終端、PDA等那樣多功能的便攜式電子設備廣泛普及。有時將這樣的便攜式電子設備使用在錄音或錄像的用途中。但是,較多便攜式電子設備因為不是錄音(錄像)專用的設備,所以多未搭載適于錄音的話筒。因此,適于安裝在這樣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立體聲話筒裝置被作為一部分提出了。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71355號公報專利文獻2:專利第4072679號公報專利文獻3:專利第4753978號公報在安裝于這樣的便攜式電子設備的立體聲話筒裝置中,需要使話筒的朝向在廣范圍內移動。特別是在手機等中,有時在前面及背面安裝有攝像機。期望這樣的手機在使用前面的攝像機進行視頻拍攝的情況下使話筒朝向前方,在使用背面的攝像機進行視頻拍攝的情況下話筒朝向后方的關系基礎上,話筒的朝向必須可以變動大致180度。在這樣變更話筒的朝向時,其變更操作時的操作感當然很重要。特別是變更話筒的朝向時的操作負載若過輕,則難以產生進行了操作的實感,給使用者帶來不安感或不滿足感。但是,現狀為還沒有考慮到了其操作感的外置式立體聲話筒裝置。另外,在組裝入錄音裝置的立體聲話筒中也有能夠適宜變更話筒的朝向的話筒。例如,在專利文獻1-3中公開了話筒的朝向可變的錄音裝置。但是,在專利文獻1-3中,沒有考慮變更話筒的朝向時的操作感。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進一步提高變更話筒朝向時的操作感的外置式立體聲話筒裝置。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聲話筒裝置,其為安裝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外置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一對話筒,其對稱配置;支架單元,其具備為了收納所述一對話筒而對稱配置的一對支架部和連結所述一對支架的連結部;大致圓筒形的圓筒狀外殼,其可回轉地支承所述支架單元;轉動體,其由彈性材料形成,且伴隨所述支架單元的回轉而在所述圓筒狀外殼的內周面轉動。優選的方式中,在所述圓筒狀外殼的內周面形成有一個以上轉動過來的所述轉動體的頂部要進入的止動槽。其它優選的方式中,所述滾筒的大小設定為可以從所述圓筒狀外殼的內周面承受壓力。根據本發明,通過轉動體在圓筒部的內周面轉動,可以得到適度的操作負載,可以進一步提聞操作感。
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立體聲話筒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立體聲話筒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支架單元的分解立體圖,(A)是從上方觀察時的立體圖,(B)是從下方觀察時的立體圖;圖4是圖1中A-A剖面圖;圖5是圖4中B-B剖面圖;圖6是現有話筒裝置中的支架單元的立體圖。符號說明10立體聲話筒裝置12連接端子14 外殼16話筒單元18主體部2O圓筒部22電路基板24止動槽26環狀突起40支架單元46支架部48連結部49止動槽52引線孔56 滾筒60 話筒62 引線70話筒罩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立體聲話筒裝置10的立體圖,圖2是其分解立體圖。另外,圖3是支架單元40的分解立體圖,(A)是從上方觀察的立體圖,(B)是從下方觀察的立體圖。圖4是圖1中A-A剖面圖,圖5是圖4中B-B剖面圖。該立體聲話筒裝置10是適合安裝在便攜式電子設備、例如手機或平板終端、PDA等的外置式話筒裝置。圖1中圖示了安裝在手機、特別是搭載有與PC類似的功能的多功能手機即智能手機100上的狀態。立體聲話筒裝置10整體為大致矩形狀,從其一端突出形成有連接端子12,可以與各種電子設備電連接。另外,在另一端側,在同軸上對稱配置有兩個話筒單元16R、16L(以下在不區別左右的情況下省略添加字R、L。以下,對于其它部件也相同),即左話筒單元16L及右話筒單元16R。這兩個話筒單元16以長軸為中心可旋轉180度,能夠在寬范圍變更其朝向。這樣,將話筒單元16的可動角度設為180度是為了可對應各種電子設備。S卩,在連接于手機或平板終端等各種電子設備的立體聲話筒裝置10的情況下,根據連接的電子設備的種類,話筒單元16優選的朝向不同。例如,在連接于將用于視頻拍攝的攝像機設置在前面側的電子設備的情況下,期望話筒單元16與攝像機一同朝向前方。相反,在連接于將用于視頻拍攝的攝像機設置在背面側的電子設備的情況下,期望話筒單元16與攝像機一同朝向后方。即,根據連接的電子設備不同,話筒單元16期望的朝向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在電子設備中存在較多在設備的前面及背面兩者都設置視頻拍攝用的攝像機。在這樣的電子設備中,為了即使在任一個攝像機的視頻拍攝下都能夠適宜地錄音,期望話筒單元16能夠在至少120度以上、優選在180度以上旋轉。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話筒單元16的可動角度設為180度。下面,詳細說明該立體聲話筒裝置10的構成。如圖2所示,立體聲話筒裝置10具有由前外殼14f和后外殼14b形成的二重分割結構的外殼14。該外殼14大致分為主體部18和圓筒部20。主體部18為大致矩形,在其內部收納電路基板22。在電路基板22上除了搭載有將電壓信號(模擬)變換為數字信號的AD轉換電路、用于調整從話筒單元16輸入的聲音信號的音質的補償電路等之外,還搭載有音量旋鈕23a、USB端子口 23b、連接端子12等用戶接口零件等。這些用戶接口零件等通過形成于外殼14的側面的開口 15露出到外部。圓筒部20通過在可回轉地支承支架單元40的部位將分別形成為前外殼14f及后外殼14b的半圓部分組合而構成。根據圖4可知,在圓筒部20的內周面上,沿周方向以90度間隔排列有三個沿長軸方向(圖4中垂直于紙面的方向)延伸的止動槽24。另外,根據圖5可知,在圓筒部20的軸方向兩端形成有突出到內側的環狀突起26。在此,根據圖4可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厚度方向(圖4中左右方向)上,以圓筒部20的中心位于比主體部18的中心稍靠上方(圖4中右方向)的方式將圓筒部20相對于主體部18錯開配置。設為該配置關系是為了縮短立體聲話筒裝置10的進深方向(圖4中上下方向)的長度,以及提高在將立體聲話筒裝置10載置于平坦面上時的穩定感。由圓筒部20回轉支承的支架單元40為保持兩個話筒60的保持部件。如圖3所示,該支架單元40是由上支架片42a、右下支架片42b、左下支架片42c、按壓金屬件44等多個零件構成的組裝零件。組裝后的支架單元40大致分為收納話筒60的兩個支架部46和連結該兩個支架部46的連結部48。支架部46是收納話筒60的大致圓筒狀部位,其上面形成為隨著朝向外側而降低的錐形。在該錐形面形成有用于使周圍的聲音到達話筒60的集音開口 50。在支架部46的內部,以相對長軸傾斜約45度的狀態、即以話筒60的集音面相對錐形面大致平行的方式設置有將聲音變換為電壓信號的話筒60(參照圖5)。從該話筒60引出引線62,并將其與基板22上的電路電連接。在支架部46的內側端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用于穿過該引線62的引線孔52。各支架部46由話筒罩70覆蓋。在話筒罩70的周面及側面形成有用于使周圍的聲音到達話筒60的集音孔72。然后,通過用話筒罩70覆蓋支架部46,構成話筒單元16。在支架部46的內側端部形成有外徑分段式減小的小徑部47。該小徑部47的外徑因為比后述連結部48的外徑小,所以該小徑部47成為連結部48和支架部46之間的槽。該小徑部47的寬度比設于外殼14的圓筒部20的環狀突起26的寬度大,小徑部47的外徑比環狀突起26的內徑稍小。在組裝立體聲話筒裝置10時,該小徑部47的周圍由環狀突起26包圍。通過將筒部的周圍以環狀突起26包圍,只容許支架單元40繞長軸回轉,而限制其它活動。另外,在支架單元40設有抵接部(未圖示),在外殼14設有在支架單元40回轉一定角度時與該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未圖示),利用這些抵接部及被抵接部限制支架單元40的回轉角度。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支架單元40的可動角度為約180度的方式設置抵接部及被抵接部。兩個支架單元40為了連動回轉而由連結部48連結。連結部48為設于引線孔52的外周側并在二個支架部46的周緣附近將其彼此連接的板狀部位。若更詳細說明,則如圖4所示,形成為使大致圓弧狀的兩端向內側方向彎曲大致90度的大致U字狀。該連結部48的外徑比外殼14的圓筒部20的內徑小,在兩者間形成有距離H的間隙。在此,連結部48的外周面為圓弧狀,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圓弧的中心角成約75度。換言之,連結部48的周方向寬度為全周的約1/5。另外,支架單元40的可動范圍為180度,在使支架單元位于其可動范圍的中央的狀態下,連結部48隔著支架單元40的長軸位于電路基板22的相反側。將連結部48設為這樣的構成的理由如下。如圖6所示,在現有話筒裝置、例如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話筒裝置等中,連結兩個支架部46的連結部48 (在專利文獻I中表現為“軸部25a”)為完整的圓筒形。在這樣的現有話筒裝置中,在圓筒形的連結部48的側面形成有沿軸向延伸的切口 90a、沿周向延伸的切口 90b。而且,將來自收納于支架部46的話筒60的引線62經由該切口 90引出到外部。如專利文獻I的話筒裝置,在話筒單元16的可動角度狹小的情況下,即使利用這種切口 90a、90b的引線62的引出也沒有大問題。但是,如本實施方式,在話筒單元16的可動角度大(180度)的情況下,有時隨著支架部46的回轉,引線62與切口 90的邊緣部相干涉,導致引線62的破損。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降低這樣的問題,將連結部48的周方向寬度相比全周充分減小。另外,在使支架單元40位于可動范圍的中央的狀態下,使連結部48位于電路基板22的相反側、即引線62的延伸方向的逆向。根據這樣的構成,如圖4中雙點劃線所示,即使支架單元40(連結部48)回轉180度,連結部48也不與引線62相干涉,可以有效防止引線62的損害。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連結部48的周方向的寬度設為全周的約1/5,但若為全周的1/2以下(外周面的圓弧的中心角為180度以下),則周方向的寬度也可以根據話筒單元16的回轉范圍適當變更,此外,只要為全周的1/4以下(外周面的圓弧的中心角為90度以下)則更為優選。在連結部48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矩形的貫通孔54,經由該貫通孔54滾筒56突出到外部。滾筒56是隨著支架單元40繞長軸回轉而在圓筒部20的內面轉動的轉動體,其由橡膠或軟性樹脂等彈性材料形成。在連結部48的內面形成有收納該滾筒56的回轉軸56a的槽49。通過以在該槽49收納回轉軸的狀態下由按壓金屬件44覆蓋該槽49,可回轉地保持滾筒56。此外,回轉軸56a也可以為樹脂或金屬制的軸,也可以為具有彈性的軸。滾筒56的外徑至少比形成于圓筒部20的止動槽24的寬度大。另外,該滾筒56的從連結部48外面起的突出量比由圓筒部20的內徑和連結部48的外徑的差產生的間隙量H稍大。設定為這樣的尺寸的理由如下。在不存在滾筒56的情況下,支架單元40基本不受阻力,可以通過非常輕的操作負載(為了使支架單元40回轉而需要的力)使其回轉。當這樣操作負載為輕時,雖然容易操作,但另一方面,難以產生進行了操作的實感,對使用者帶來不安感或不充實感。另外,在不存在滾筒56的情況下,操作負載在任何角度都基本相同,存在使用者難以把握操作量(回轉量)的問題。而且,因為在任何角度下操作負載都輕,所以也存在不能使支架單元40(話筒單元16)在期望的角度靜止的問題。而且,也存在支架單元40 (話筒單元16)振動,成為錄音的聲音信號的音質劣化的原因的問題。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降低這樣的問題而配置了滾筒56。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滾筒56的從連結部48外面起的突出量比由圓筒部20的內徑和連結部48的外徑的差產生的間隔量稍大。因此,在組裝立體聲話筒裝置10時,滾筒56從圓筒部20的內面受稍微的壓力。該壓力產生適度的操作負載,可以給予使用者適度的操作感。另外,因為通過在滾筒56和圓筒部20之間產生的壓力抑制支架單元40 (話筒單元16)的振動,所以可以提高錄音的聲音信號的音質。另外,在滾筒56從圓筒部20的內面受到壓力時,滾筒56的與圓筒部20的接觸部附近稍微彈性變形為扁平。但是,如圖4所示,在滾筒56到達止動槽24時,其彈性恢復為圓形,滾筒56的頂部進入該止動槽24。進入到止動槽24中的滾筒56為了越過該止動槽24,需要比較大的力,從而操作負載(用于再次轉動的力)急增。這樣的操作負載的臨時的增加作為適度的喀嚓感傳達給使用者。然后,通過感受該喀嚓感,使用者可以容易地識別回轉了一定量。另外,只要不施加比較大的力,滾筒56就不會越過止動槽24,所以,可以使支架單元40 (話筒單元16)以對應該止動槽24的角度靜止。即,通過在圓筒部20的內周面設置止動槽24,并在支架單元40設置邊按壓該圓筒部20的內周面邊轉動的滾筒56,可以提高支架單元40(話筒單元16)的回轉操作性。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以90度間隔設置了三個止動槽24,但是,止動槽24的個數或配置間隔也可以適當變更,根據情況也可以省略止動槽24。另外,止動槽24的形狀只要是進入滾筒頂部即可,不限于直線槽,也可以為球狀槽等。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轉動體使用了圓筒體的滾筒56,但只要是可以在圓筒部20的內周面轉動,則也可以不是滾筒56而是球體。不管是哪一種,如本實施方式,通過設置邊按壓圓筒部20的內周面邊轉動的轉動體,可以提高支架單元40(話筒單元16)的回轉操作性。另外,上述構成是一例,至少只要具有伴隨支架單元的回轉在上述圓筒部的內周面轉動的轉動體,則其它構成也可以適當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聲話筒裝置,其為安裝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外置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一對話筒,其對稱配置; 支架單元,其具備為了收納所述一對話筒而對稱配置的一對支架部和連結所述一對支架的連結部; 大致圓筒形的圓筒狀外殼,其可回轉地支承所述支架單元; 轉動體,其由彈性材料形成,且伴隨所述支架單元的回轉而在所述圓筒狀外殼的內周面轉動。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聲話筒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圓筒狀外殼的內周面形成有一個以上轉動過來的所述轉動體的頂部要進入的止動槽。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體聲話筒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滾筒的大小設定為可以從所述圓筒狀外殼的內周面承受壓力。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提高變更話筒的朝向的外置式立體聲話筒裝置。該立體聲話筒裝置,為安裝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外置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一對話筒(60),其對稱配置;支架部(40),其具備為了收納上述一對話筒(60)而對稱配置的一對支架部(46)和連結上述一對支架(46)的連結部(48);外殼(14),其具備可回轉地支承上述支架單元(40)的大致圓筒形的圓筒部(20)和收納電路基板(22)的主體部(18);滾筒(56),其伴隨上述支架單元(40)的回轉在上述圓筒部(20)的內周面轉動。
文檔編號H04R1/32GK103096208SQ20121006667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日
發明者石崎宙直 申請人: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